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三十六张脸——1985年以来的中国青年摄影家侧面
探索36位青年摄影家眼中的世界,旁观他们如何将现实和自我表达完美融合。
ISBN: 9787559872326

出版时间:2024-08-01

定  价:460.00

作  者:崔波 著

责  编:郭倩,韦小琴,张尧钦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摄影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艺术/摄影
装帧: 平装

开本: 24

字数: 670 (千字)

页数: 846
图书简介

本书是独立策展人崔波对36位85后中国青年摄影家的采访记录。他们中既有从事新闻和图片摄影的媒体从业者,又有独立摄影师和策展人。他们回归到摄影艺术的本体,从技术角度,以相机探寻摄影家与自我、与家乡以及与周围世界的关系。他们用摄影剖析内心,观照世界,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摄影艺术的创作现状和探索方向。本书将宝贵的采访记录集结成书,以期让读者了解这些年轻摄影师们是如何用影像洞察时代、记录生活、体悟人生的,从而获得更多创作灵感与思考。

作者简介

崔波,知名摄影策展人,中国摄影家协会策展委员会委员,第十二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第二十七届国展策展人之一。策划过“毕加索中国大展”等国内外一些艺术展和摄影活动。出版有《谁为中国影像定价》《震动中国》《自然生长:百名85后中国摄影师个案剖析》。

图书目录

何博 用图像写作的人 012

杜艳芳 我把“我”放到了故事里 036

于筱 不想长大的儿童 058

黎光波 请让我自然生长 080

吴雨航 从日常观看到图像生产104

吴为 听从你心无问西东128

史阳琨 寻找自己身份的人150

张博原 照片没有故事就没有意义 172

魏皓亮 拍照,我真的很开心 194

杨达 经历就是信仰 216

王翰林 困在影像中无法自拔 236

黄紫白 我需要一段由浅入深的时间 258

陈海舒 作品永远围绕记忆展开 280

董宇翔 摄影不只是捕捉,更是生成 302

苏葵 把图像定义成摄影 324

陈望 拟像的景观 346

蔡颖莉 个体境遇的私人化视角 370

高上 物像由心制造 394

高明昔 你在我的作品里找不到答案 416

蒋磊磊 看不到的不等于不存在 438

李艾筱 我将是你的镜子 460

刘思麟 我就要站在历史里?482

张牙疼 相机是治疗抑郁症最好工具 504

付锐 我的作品就是我的经历 526

陈川端 摄影作品就是我研究的配图 548

王苡沫 把个人记忆变成作品?570

鹿鸣 照片是关于秘密的秘密?594

陈露 我就是作品中的“阿露” 618

朱歌 摄影也可以不按快门 642

朱晓兵 游荡者的日常行为 666

尤彬阳 游走在梦幻与现实之间 690

张樱瀚 纯摄影中的中性美学实践 714

张嘉旗 个人生活的即时记录 738

陈秋实 好的照片要体现出人的心理 760

杜宝尼 我与外界相互映照 782

刘益轩 图像不是主体,思考才是作品 804

序言/前言/后记

序一 李树峰

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主席

法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说:“脸是人的显灵,所以脸的视觉呈现根本上不同于其他视觉经验。”于是,人凝视另一个人,只能看脸,而脸是透明的,应该通向无限,看一个人的脸,应该是像看天空那样,后面是上苍的影子。列维纳斯这样说的时候有一个前提:凝视者也把 自己当作一个上苍的生灵,或是一个结果——凝视者被这样的凝视带到这样的位置。

《三十六张脸——1985 年以来的中国青年摄影家侧面》是崔波这些年来为《人民摄影》开设的专栏,以及他为各种机构策展时邀请过的艺术家,还有那些编辑过、凝视过,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作品。崔波回顾了对这些作品总的印象,他的作品访谈中贯穿了他个人的文化与成长背景。 和青年艺术家“混”在一起,这是他自己这些年的生活和工作的状态,由此,他在游走和寻找中对某个意念、观念、思绪进行了提炼和表达。这些意念、观念、思绪没有沿着确定的路径一成不变地、因循地走,有一定艺术探索价值,值得汇聚在一本书里,呈现给更多读者。

从本书的目录就能感觉到内容的丰富性,这可以说是发散性思维的范本。这三十六位艺术家分别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他们的共同交集是影像,但却有着各自不同的艺术语汇。他们对影像文化有极为深刻的认知,用自己的手法表达出对当代社会的反思,并且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文化的张力与再造。作为影像艺术的实验者、探索者,每一位艺术家都本着追寻的态度尝试发掘了某一个现象背后的观念和体验。他们各不相同,各有各的道理和阐释。而从社会大众角度来看,他们是有条件进行艺术探索的浪漫青年,青年就应该有梦想与自由的灵魂。

从摄影的发展角度来看,在摄影实现大众化和日常化之后,摄影艺术和影像艺术必将走向专题性表达和个人风格化,而作品必将以集群式、整体化的方式呈现和传播。本书所选作品都是这种探索的产物,它们与传统摄影有根系上的关联,但在运用影像的方式上做了拓展。

我们希望摄影艺术和影像艺术有进一步的发展空间,此类作品有更大的受众群体,对社会文化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一部深刻剖析中国青年摄影家创作现状与探索方向的珍贵记录。独立策展人崔波通过对36位85后摄影师的深入采访,揭示了他们如何以摄影为媒介,探索自我与家乡、世界的复杂关系,以及在技术与艺术的交汇点上,如何用影像洞察时代、记录生活、体悟人生。

精彩预览

崔波:很多人作品中的人物总会与本人的生活经历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你的经历也是这样?

陈露:嗯,小的时候,让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和村里的男孩子不分性别地在一起玩耍。虽然自己是女孩子,长期跟他们一起玩耍,就逐渐男性化了,那时觉得自己也是男孩子,长大了才慢慢意识到自己是女孩的事实。村里的爷爷奶奶都很偏爱男孩子,父母好像也是如此。记得一次暑假回家,隔壁邻居家的姐弟俩发生了矛盾,家长二话不说就教训女孩,甚至动了手,奶奶看见了并没有维护女孩,女孩哭着将自己心里的委屈瞬时爆发出来,她问“为什么每次和弟弟发生矛盾都是我的错”,“为什么只教训我不教训弟弟”,“为什么每次给弟弟买的都是新衣服,我的都是穿别人剩下的”?这种情况在农村的家庭比比皆是,他们并不知道这样的偏爱给女孩的成长造成多么大的伤害。一束夕阳照耀在村里的某个角落,或许它看起来本是美好的,但伴随着时间的流逝,能够记得起来在那一刻曾经发生过的事,或许对女孩来说只有一道伤口。

崔波:你的另一组作品《24岁 24时》和《村里阿露》看起来很像, 两组作品有什么联系吗?

陈露:《24 岁 24 时》可以算是《村里阿露》的延续。这是 oppo 手机发起的一次摄影集创作活动,召集了大概 30 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摄影专业优秀的大学生,我很荣幸成为其中一位参与者。这组作品继续以自拍的方式记录村里阿露在 24 岁时每天的生活状态,从农村逃离到城市后,原以为会像想象中那么美好,但和期待的生活似乎有着很大的距离……

《村里阿露》讲述的是从农村逃离到城市的各个阶段的不同状态,它是一种岁月的沉淀,无论是时间还是形象以及心理状态。而《24 岁 24 时》 讲述的是这个阶段的生存在城市的小插曲,在城市生活中,她并没有稳定的状态,没有准备好城市带给她的各种挑战,每天复制粘贴的日常打碎了曾经刚来城市时的美好幻想,好像一夜之间回到了曾经在村里那个灰头土脸的自己,只是做每件事时身体上没有那么劳累了。

或许是自己没有适应这个阶段,而它作为 24 时——村里阿露的小插曲,会更清楚地认知自己从何而来,将会有什么样的计划去在这个城市留下属于自己的、美好的、安心的处境及状态……

崔波:镜头下不同身份的“阿露” 们,你怎么理解她们各自的身份和处境?

陈露:都是想摆脱乡村女性“阿露”的命运状态的一种呈现,无论是在村里还是城市的状态,都极想得到关注。例如穿着白色衬衫在蓝色天桥上驻留的女孩,渴望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影子。“阿露们”的身份带有强烈的依附性色彩 , 她们在社会制度中的地位模糊不清。同时 , 她们在亲属体系中被视作“外人”及生育和劳动的“工具”, 因而她们在家族、村落里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还不够。她们生活中只有繁重的农业生产、繁琐的家务劳动、孤寂的精神生活,甚至“阿露们”的人身安全都无法保障。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