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北京大学研究生院主题论坛“黉门对话”系列文集之一。围绕“艺术:视觉生动化的历史”这一主题,来自中国、美国、荷兰、意大利和英国的艺术史学者汇聚一堂,从7个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索。本书包括7篇主题论文及相应的评议和讨论问答,分别以古斯塔夫·库尔贝、北方文艺复兴绘画、金廷标《婕妤挡熊图》、电影《甜蜜生活》、17世纪意大利历史画、18—19世纪英国风景画以及古希腊艺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具体作品的解读,揭示了艺术和历史的密切联系,一方面展现艺术之下深刻的历史内涵,另一方面也显示了艺术对于反映历史的特殊意义。
丁宁,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策划委员以及教育部美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主要著作有《接受之维》、《美术心理学》、《绵延之维——走向艺术史哲学》(哈佛燕京学术丛书)、《艺术的深度》、《图像缤纷――视觉艺术的文化维度》、《感动心灵的西方美术》、《看懂美术》、《西方美术史》和《视远惟明——感悟最美的艺术》等。
01 图版目录
Illustrations
002 嘉宾简介及演讲摘要
Introduction and Abstract
019 欢迎致辞
Welcome Speech
024 “历史绘画本质上是当代绘画”
—古斯塔夫·库尔贝和历史的图像视觉化│曲培醇
036 “Historical Art is by Nature Contemporary:”Gustave Courbet and the Pictorial Visualization of History∕Petra ten-Doesschate Chu
048 评 议 评议人:珍妮·纽霍特兰
055 Commentary Commentator: Jeanne Nuechterlein
064 北方文艺复兴绘画中的寓言和历史│珍妮·纽霍特兰
095 Allegory and History in Northern Renaissance Paintings∕Jeanne Nuechterlein
123 婕妤挡熊:一个生动视觉化的故事│刘晨(北京大学)
134 Lady Feng and the Bear: A Vividly Visualized Story∕Liu Chen (Peking University)
143 评 议 评议人:泰勒·乔·史密斯
149 Commentary Commentator: Tyler Jo Smith
155 《甜蜜生活》:一场生动的罗马壮游│刘晨(清华大学)
175 La Dolce Vita and the Marvels of Rome: A Vividly Visualized Grand Tour?∕Liu Chen (Tsinghua University)
197 评 议 评议人:卡特琳娜·沃尔比
204 Commentary Commentator: Caterina Volpi
211 图绘当下:17世纪意大利历史画中的现代性│卡特琳娜·沃尔比
230 Painting the Present: Modernity in History Painting during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Italy (and Europe), Some Clues∕Caterina Volpi
246 从阿卡迪亚到崇高的愿景—英国风景画中生动视觉化的历史│章华
263 From Arcadia to Sublime—A Vividly Visualized History in British Landscapes∕Zhang Hua
280 评 议 评议人:曲培醇
285 Commentary Commentator: Petraten-Doesschate Chu
291 视觉化的神圣:古风和古典时期希腊的“宗教艺术”│泰勒·乔·史密斯
319 Visualizing the Sacred: The“Religious Art”of Archaic and Classical Greece∕Tyler Jo Smith
348 评 议 评议人:刘晨 (北京大学)
352 Commentary Commentator: Liu Chen (Peking University)
356 结束语 Conclusion
前言
我自己参与或组织过国际性的艺术史工作坊或学术研讨会,从中获益匪浅,甚或有时有胜读十年书的美好感叹。因而,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考虑,我很想让研究生们参与筹划一次类似的活动,让他们实实在在地去体会一下组织这一类学术活动的全过程,以从中获得直接的教益。“黉门对话”作为北京大学研究生院的重要资助项目,恰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机会和平台。
对于现在的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生)而言,参与国际性的学术研讨活动,不仅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专业锻炼机会,也是未来研究生涯中的亮点,毕竟国际性学术活动的诸种要求更为特殊和严苛。除了语言要有一定的水准之外,学术上是否有所探索和究竟有多少新意,必然就成了考虑的题中之义。所以,我时常鼓励自己指导的研究生,踊跃地去申请各种国际性的学术资助项目,亲身经历者亦无不显著地拓展了自己的学术视野。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年轻一代的中国学子在当下和未来都应当有特别令人耳目一新的学术形象,接受国际性学术活动的洗礼,当义不容辞。
我们把这次工作坊的主题设定为“艺术:视觉生动化的历史”(Art: A Vividly Visualized History),内在的意图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要让邀请到的中外学者们有足够广泛而又深入的讨论话题及范围。让他们确实有话可说,是工作坊活动成功举办的前提条件。同时,那些过于专业而且冷门的选题也未必会让大多数研究生感兴趣。事实证明,被邀请的学者都对此选题有一定的研究和积累,因而,他们响应起来非但不会捉襟见肘,反而还时时引出长篇宏论。
其次,艺术史本身并不仅仅与艺术自身的历程有关。譬如,艺术中涉及的风土人情就可能关涉民俗学、人类学和社会学;艺术品的媒介材料有可能涉及人类物质文明的活动过程与范围。而选择艺术与历史的关联点,则是因为后者所面对的可能是更为博大而又复杂的对象,无论是辨识,还是分析与阐释,都有不小的难度,这就需要特别注重研究时的方法论策略。让邀请来的学者们施展身手,一定会有示范性的意义。这样的话,也就能吸引更多的研究生关注或参与工作坊的讨论。
再次,艺术史研究的重点依然是艺术。我们不希望借艺术史之名,只是发散开去而无以聚焦,最后讨论的话题和研究方向竟离艺术越来越远了。确实,如何既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同时又有专业的研究目标,是艺术史研究中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毕竟我们跨学科地思索和探究,不是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也就是说,跨学科不是目的本身,而是一种具备特殊必要性的手段而已。把工作坊的主题设定在艺术与历史的关联上,一方面是意在揭示艺术的深刻内涵,包括对历史本身的把握(甚至是不可替代的把握),另一方面突出艺术对历史的把握具有其特殊的途径。所以,我们强调了艺术“生动化”的长处。
至于全书中英文双语并用,一方面是让所有读者便于了解工作坊,另一方面也是想让将来要参与国际性学术活动的研究生们获得一种全面、真切的现场感,有可资参考的文本材料。
主要是我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工作坊的组织与翻译工作。我对他们的付出表示由衷的谢意。他们是:何君耀、刘文文、冯晗、胥恒、冯晔、马丽云、阳露、姚淳、胡小爽等。
是为前言。
无。
《婕妤挡熊:一个生动视觉化的故事》(节选)
乾隆是一位多产的诗人,总计创作了四万余首诗,虽然其中无一著名。实际上,金廷标的《婕妤挡熊图》就是根据乾隆的诗作绘画的,他的诗讲述了这件作品的弦外之意。在过去的作品中,冯媛一般被认为是一位女性典范,但乾隆的诗文中却并没有赞赏冯媛的意思。他在指出由于冯媛挡熊护圣的行为,次年她被提封为昭仪的事实后,就开始书写他对于这件事的个人看法。乾隆认为,冯媛的行为使这件事中本来应该属于汉元帝的英雄形象被让给了属于女子的她,而且在抵挡熊属于宫中护卫的职责时,冯婕妤出现保护皇帝,也让她在其他的妃嫔面前抢走了所有的荣耀,最后,乾隆更以严厉的语气批评冯婕妤,因为她的行为为自己招致了灾祸。汉元帝去世后,冯媛与另一位后宫著名人物傅昭仪随同子嗣迁往封地,后被封为中山太后。公元前7年,冯媛的孙子即位,是为汉哀帝。当年冯媛挡熊的行为令傅昭仪等其他后宫女子十分羞愧,故傅昭仪一直怀恨在心。彼时的冯媛,也就是中山太后,被傅昭仪诬陷,之后被逼自杀。
乾隆朝另外一个传统就是树立女性典范。乾隆曾下令制作一组描绘12位历代贤后的画作。 这12件作品组成了一个一般被认为用于展示的围屏。(图8)这类围屏的制作也反映了乾隆对将典范行为视觉化的兴趣。懿德绘画在乾隆朝之前就已存在,且盛行于清宫之中。例如,《历朝贤后故事图》就是一套创作于乾隆朝的表现懿德故事的绘画,由12件册页组成。(图9)每一张都描绘了一位历史上受人尊敬的女性,并附有赞词。自乾隆七年(1742年)起,这些表现懿德的画作就在节日时被展示在东西六宫,为宫廷里的妃嫔树立行为楷模。
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套绘画中也有婕妤挡熊的故事,而1742年乾隆在这张画上写明了自己当时对冯婕妤的看法—在熊冲出围栏时,所有的妃嫔,包括皇宫护卫都受到了惊吓,但冯媛在这个时候因为相信熊得人则止于是挺身而出,展现了她作为女性忠诚坚贞的美德。虽然这段赞文中最后也提及了这件事为她的未来带来的不幸,但乾隆展现的态度并非批评,而是同情。
对于婕妤挡熊这一事件及其女主人公态度的转变,令人好奇弘历在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春天特意作诗及命金廷标图解的原因。一件发生在前一年的宫廷事故为此幅作品增添了一个脚注。1765年,乾隆的第二任皇后以其疯癫行为激怒了他。皇后发疯似的剪掉头发,皇后因而被皇帝疏离,并于次年去世。她死后被委身埋葬在另一个皇贵妃的坟墓而非皇陵之中,并被皇帝有意地抹除了其一切的存在感。儒家传统观念认为人不应当毁伤自己的身体发肤,只有在两种情况下女人才会剪去头发:一是落发为尼,二是表达父母过世或丧夫之痛。因此,剪掉头发被认为是一个会产生严重影响的不当行为。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