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集中收录了作者近年来创作的山水画作品140幅。这些作品以广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为题材,表现了它们的独特面貌和魅力。这些作品形制多样,包括卷轴、扇面、屏条等。在艺术表现方面,作者在继承传统山水画笔墨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感受,创造了具有自身面貌的山水画风格。这些作品构图多样、笔墨丰富、情感真挚,表现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同时,书中附有作者对山水画的思考和创作感悟以及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撰写的评论文章。这些文章有助于读者理解、感受作者的作品。
陈文瑛,字诗泓,号鼾斋主人,山东济南历城人,现任教于广西艺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 漓江画派学院,广西美术家协会会员。出版有《人美画谱?龚贤》及个人画集多种。先后在《人民日报》《美术观察》《文艺理论与批评》《中国书画报》《美术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和作品。先后在济南、桂林、深圳、成都等地举办展览。作品被多家美术馆和博物馆收藏。
目 录
1 序一 静观古今 放怀天地
——陈文瑛的山水世界
5 序二 传统笔墨与现代山水
——陈文瑛绘画印象
7 序三 如此行旅画图中
——读陈文瑛山水画作品
001 笔墨随心
——传统山水画程式的现代性实践
024 中国画的临、摹和仿
048 写生碎语
072 从扇面小品中洞见心性
094 边画边看
——对中国画构图规律的认识
116 略谈中国画课程教学改革
140 中国画基础教学二三事
165 图片索引
168 跋一 善者绘善
——读陈文瑛作品有感
172 跋二 不求三斗米 但寄一片心
——陈文瑛山水小品
静观古今 放怀天地
——陈文瑛的山水世界
胡春涛(贵州师范大学教授)
陈文瑛,身形魁梧浑圆,品行端良恭俭、宽柔博达。也正因为有这样的心性,他兼有内省与外修之功,又能从心所欲,以山水的意象贯通古今,联络天地,创造了一个物我合一与自我实现的理想世界。“静观古今,放怀天地”正契合陈文瑛的为人、为学和为艺。“静观”是态度,恬然冲淡,不与争锋;“古今”指厚度,上下求索,纵横有度;“放怀”意风度,游目骋怀,随情适性 ;“天地”显气度,仰观宇宙,俯察山林。陈文瑛徜徉于山水林壑间,澄怀静虑,舒散怀抱,实现精神的释放与自我超越。
陈文瑛的山水画是传统的,又是超越现实的,无关乎功利的。在他的笔下,山水是其沟通天人并最后达成自我实现的一种途径。王微《叙画》曰“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陈文瑛以自己的一管之笔创造了一个有情的山水世界。这个山水世界里有渔樵归隐、山居秋暝、溪山独钓、舟桥水榭、云林观瀑等。这些意象渗透着古人的艺术意境与生活理想,又有他个人关于绵远传统、周遭物象的感怀。他将时间与空间都内化于心,并借助笔墨语言将其外化为一套具有传统特征的表意符号,传达了一种自处与闲适的情绪与意蕴。他的情感与他塑造的山川丘壑融为一体。画面是静谧闲适的,保有了古典山水的内在气质与意蕴。陈文瑛以古人对生活与艺术的状态,彰显对传统与造化的观照,对须臾与永恒的感悟,对物外与心源的见解,借此沟通天人,体认自我,展现仁智之乐。
这些年,陈文瑛的山水画大致由两类风格交织发展而成 :简阔舒朗一路与绵密朴茂一路。前者删拔大要,有其父陈玉圃先生之风,力图展现用笔的书写性、用墨的抒情性以及用意的诗性 ;后者远追王蒙、髡残等古人,以密体示人,用笔细腻,用墨淡冶,岩岫繁密邈远,树木郁郁苍苍。大凡疏与密,只是笔墨语言锤炼的结果,而疏密背后是画家对山水意境的深耕。陈文瑛总是着意于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一种夐远深邃的山水境界。诚如其父陈玉圃先生言 :“画虽简而境深,笔虽繁而空灵,皆‘意境’创造之大手笔也。”无论繁简,构建天、地、人和合为一的意境是他追求的方向与落脚点,尽管他这种“大手笔”的境界还需要不断地经营并予以深化与升华。
追溯陈文瑛山水画风格之来源,一方面近蒙家学,另一方面来源于自我修养。家学给予陈文瑛的是为人的品性,为学的立场,为艺的格调。陈文瑛接受了其父陈玉圃先生主张的传统中国画之“正知见”—区别西方绘画的中国画的正确的审美观念。他也因此确定了其传统的风格取向与艺术追求,显现为“澄静格致”“对宇宙大道认知的艺术真诚”。因循了其父的谆谆教诲,陈文瑛画路不邪、不卑、不俗、不滞。陈文瑛以传统为正脉,师古人之迹,亦师古人之心。这也是陈文瑛一贯的艺术观念。在迷乱芜杂的艺术界,陈文瑛心存正见,坚定传统并浸淫其中。画画的同时不忘读书、思考和研究,以学蒙养艺术,是为中国文人绘画之正道。作为高校传授中国山水画的专业教师,他深知技术的传授只是技的层面,影响更多的学生行正道才是为师的本分,所以他选择了一条传统传承之路,自我修习,亦使学生真正理解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精神。除了前两方面外,陈文瑛亦师造化。这是传统绘画不能回避的问题。他常“身即山川而取之”,常表现漓江风景、浩坤湖水、北帝山色等广西的景色。他一面夺造化,以验证并深化古人对造化的观察与表现之法,升华对传统精神的认知和理解;一面于实境中感受并发现美,为己所用,创造风格独具的真境。如何运古人笔墨,参以造化,成个人面貌,是陈文瑛正在研究的课题。已过知天命的年龄的陈文瑛,正一点一点地去修习。此种心态与岁月积淀下来的厚度,终究会在绘画中慢慢释放。风格即人,陈文瑛的山水画是其人格的映现。中国绘画往往是时间的艺术,在淘洗中方见本色。徐渭于《西厢序》中写道:“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俗言正身也,相色,替身也。……故余于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陈文瑛呈现出自我“本色”,不炫技,不造作,以学养画,恬淡明志。
由以上对其画作风格的分析,可见风格背后的艺术观念。陈文瑛有坚定的文化立场,对古代传统有着近乎执拗的态度。对于古人的智慧,他心心念念 ;对于今天艺术界的现状,他不盲从,不跟风。陈文瑛有这个年龄的稳重,以及经生活历练后的睿智与明晰。他所能做到的是守正,就像他论龚贤积墨法的“慢”和“满”一样。“慢”是清净自守的淡定从容,“满”是饱读诗书的文化修为。有这样的中国画研习思路,他自然对黄公望指出的画之“四病”—“邪“甜“俗”“赖”,有天然的抵御能力。明初王绂《书画传习录》对“四病”依次解释道 :“事不师古,我行我法,信手涂泽,谓符天趣,其下者,笔端错杂,妄生枝节,不理阴阳,不辨清浊,皆得以邪概之。”“结构粗安,生趣不足,功愈到而格愈卑,是失诸甜。”“俗之一字,不仅丹华夸目一流,俗则不韵。”“赖者,藉也,是暗中依赖也。”其中,“邪”“赖”各居一端,前者不师古,后者太溺古。“甜”“俗”指阿世媚俗,皆指志趣与格调低下。今天来看,此“四病”在美术界依然大行其道,只是大多数人不以为病而已。陈文瑛唯于传统中观照自身,耽于古,而不囿于古。于古代传统,他能正本清源,亦能化之,为己所用。也由此,其品其格,不卑亦不俗。
“静观古今,放怀天地”道尽了传统文人身处永恒时间与广袤空间中的自我调适与精神寄托,显现出一个传统知识分子的达观与通明。艺术家最终是通过作品以及作品中的形象来体认时间与空间,并确证自我的存在与价值的。陈文瑛创造了一个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理想山水世界,其中既包含了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追索,也有他对山水物象的感悟与认知。在这个世界里,他可以淡泊明志,可以澄怀观道,可以悟对通神。陈文瑛将艺术人生的态度、厚度、风度与气度熔铸于一体,这为其通达古今、天地以及回归自我疏通了道路。
无
中国画的临、摹和仿
中国绘画的学习,实际上应该以临和摹入门。这是近代之前约定俗成的规律,没有人质疑,也不需要质疑。研习者不得其门而入,谈不上中国画的创造,最多只能算涂鸦而已。近代以来,西风渐盛,人们赋予艺术更多的入世责任,使其具有教化、引导的功能,达到“美育”的效果。以美育人,实则是在艺术审美中将美和善分割开来,使艺术更加地专业化、技术化。这与古代艺术观念中的无功利思想并不相同,导致中国画的学习和实践者更注重写生,而忽略了临、摹的重要性。
研习者在最初临摹学习的时候,因为不能把握绘画规律,往往会不堪临摹过程的枯燥无味,甚至会出现越临摹越僵化,越僵化越枯燥的现象,心境上难以获得平静,以致颓废沮丧,不知所措。这时候忽然有人说 :“古人也是人,我们也是人,为什么非得食古人余唾,走古人的道路?鲁迅先生说过,路是人走出来的!那么我们何必学古人,自己就不会创造吗?”于是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尝试者。基于种种社会现实,他们甚至还因此获得了大众的瞩目,乃至商业上的成功。这就对中国画的学习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既然走捷径可以成为‘绘画大师’,为什么我们还要临摹呢?”
我们 如 果 醉 心 于 中 国 传 统 绘 画 的美,那么就能体会到这个美和善是不能分割的。伦理道德和纹饰形式具有高度的协调性,这是学习中国画的立足点。在中国文化范畴中,绘画艺术是无用之用。历代文人才子以绘画为畅怀怡神的媒介,孕育了风格迥异、各有千秋的绘画流派,创作出了许多优秀的珍品。这些古代优秀的书画作品,是历代人的积累和经验,汇集成了后人学习书画的道路。它可以帮助我们实现学习书画的目的和完善自我的修养。古人云 :道不同,不相为谋。不少人放着平坦大道不走,非要走丛林,豪言要走自己的路。这样的人不是同道中人,更不是智者。这样的人,是不可以跟他们讨论中国画的临、摹和仿的关系的。他们听不懂,或者没有耐心听,我们也没有必要在他们身上浪费时间和精力。
韩愈曰 :人非生而知之者。哪里会有天生的绘画大师?如果一个人随便写写,随便涂鸦,乃至做些出格的事情,就成了艺术家,那岂不是人人皆可成为艺术家?人人皆是艺术家,实际上就没有艺术家。艺术在这个概念之下就已经死亡了,还谈什么艺术的创造性呢?没有继承就没有发展,没有前辈就没有来者。王羲之被誉为“书圣”,不也是从艰苦的实践和体验中成长起来的吗?他并不是天生的“书圣”。绘画也如此,没有临摹的功夫,基本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画的实践者。
临和摹本是两回事,不可混为一谈。临强调的是变化,摹强调的是不变。摹在书法领域出现得比较多。一般是将纸罩在碑帖上面写,主要是学习字的结构的布置安排,容易熟练。在绘画领域中,摹一般用于针对性的学习。它可以原汁原味地呈现原作的样貌,但也往往被不法之徒用来制作赝品。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画家为了追求逼真,会用幻灯将原作或者人物头像投影到固定于墙面的纸面上,然后笔随影走,创作出所谓的经典作品。这都是摹法的没落,不可以成为中国画学习的常态。我在这里强调的是中国画的“临摹”,将两个字连起来作为一个概念阐释,这实际上也是为了方便大家的理解。摹强调的不变实际上是形式结构的不变,与中国画学习的目的南辕北辙。研习者若僵化处理,必然会缘木求鱼,胶柱鼓瑟。这也正是摹往往为人所诟病的地方。唐太宗曾经调侃萧子云,说 :“卧王濛于纸中,坐徐偃于笔下。”摹写虽然容易入手,但更容易有习气。习气是中国画研习者最难消除的障碍,也是中国画创作最大的敌人。
所以,将临摹作为一个概念,既强调了变化,也突出了中心,完全符合继承、发展的要求。那么具体来说,应该怎么进行中国画的临摹呢?
首先要心理安定。心气平和才能安,心志坚韧才能定。传统中国画有赖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传统的审美观讲求尽善尽美的和谐状态。它更注重画家的精神素养,而非色彩的绚丽、造型的准确,更不是对社会事件的宣扬,等等。它是一种简单的抒发,是一个人在暗室里的独舞。所以,在学习中国画的过程中,任何阶段都需要精神上的安定从容。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重要过程。研习者在这个阶段更加要认识到心理安定的重要性。研习者不仅要提高自我的修养,更重要的是体会经典作品中圣贤们的心理状态,见贤思齐。当然,绘画是一个讲究形式的学科。完全脱离形式的束缚,从心所欲,固然是中国画创作的最高境界,但绘画学习终究需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舍此并无捷径。定力来自画家心境上的成熟,也来自其最初临摹阶段的耐心和学习。年轻人学画画,往往因为心火旺盛而浮躁,对于枯燥乏味的临摹产生厌烦和抵触心理,这是正常的现象。只是耐得住寂寞,才能获得艺术上的成功,这也是我们学习中国画必然要有的心理准备。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