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野百合也有春天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舫的电影随笔集《野百合也有春天》,不仅可视为一部难得的电影索引指南,更是探入人性深处的开放场域。 清新质朴的文字如电影蒙太奇,成功地将对我们的文化和生活来说几乎完全异质的价值和情感,投射到此地的特定人群中间,游刃有余地把电影场翻转到现实世界。
ISBN: 9787559872555

出版时间:2024-10-01

定  价:68.00

作  者:李舫 著

责  编:吴义红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电影随笔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250 (千字)

页数: 420
图书简介

《野百合也有春天》是李舫以西方经典电影为主题的散文随笔集。李舫以一个影评人视角中的世界电影为主线,围绕《凡·高之眼》《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低俗小说》《肖申克的救赎》《勇敢的心》等多部荧幕经典作品进行影评写作,从爱看电影,到会看电影,再到很好地回答了“电影是什么”这一问题。既是“一个人的电影史”,又是探入人性深处、伦理深层,引发共鸣和思考的开放场域。

作者简介

李舫,中国人民大学文艺理论博士,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辑,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曾获鲁迅文学奖、汪曾祺散文奖、中国报人散文奖等,多次获得中国新闻奖。曾发表文章《大风歌》《春秋时代的春与秋》《千古斯文道场》《能不忆江南》《江春入旧年》《山山记水程》等,出版著作《纸上乾坤》《在响雷中炸响》《魔鬼的契约》《大春秋》《中国十二时辰》,主编《见证——中国改革开放40年40人》、《共和国年轮》、“丝绸之路名家精选文库”(共28卷)等。

图书目录

1 《阿郎的故事》 001

三十年,让风尘刻画你的名字

2 《寄生虫》 008

谁才是这个社会的寄生虫?

3 《美国精神病人》 013

在狂躁空虚的深渊里下坠

4 《幽灵之舞》 020

“我要为自己找一个沙的枕头”

5 《小丑》 028

我们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小丑

6 《凡·高之眼》 035

不安的缪斯

7 《英国病人》 042

不见天日的一天有多长

8 《返老还童》 049

爱在爱的对面

9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056

其羽何以为仪

10 《低俗小说》 062

“鬼才知道他在想什么”

11 《吾栖之肤》 070

爱你,恨你,想你

12 《铁皮鼓》 077

敲响自己,敲响世界

13 《肖申克的救赎》 086

在黑暗中凝神倾听

14 《朗读者》 094

“宽恕不可宽恕的”

15 《勇敢的心》 101

“告诉你,我的孩子”

16 《全蚀狂爱》 108

海与天,交相辉映

17 《冷山》 117

我要去寻找

18 《沉默的羔羊》 125

“善为易者不占”

19 《追风筝的人》 132

风筝何时重新飘起

20 《潘神的迷宫》 139

用童话杀戮童话

21 《窃听风暴》 146

罪恶,假国家之名

22 《阿甘正传》 154

与人和解,与神和解

23 《十二怒汉:大审判》 161

乌合之众何以可能

24 《海上钢琴师》 168

我的心,何处安放孤独?

25 《悲惨世界》 174

从卑微的时代到悲惨的世界

26 《美国往事》 182

“我们浪费了一生”

27 《观相》 190

大道观相,大相观天

28 《关于我母亲的一切》 196

斗牛士手中那一抹醉人的红

29 《美女如我》 203

雄螳螂与雌螳螂的情欲游戏

30 《教父》 210

“牛头梗”与男人《圣经》

31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217

大时代的小个子

32 《放牛班的春天》 224

野百合也有春天

33 《天使爱美丽》 231

如鲜血一样骄傲,如岁月一般凋零

34 《偷书贼》 237

人生只有一本书

35 《巴里·林登》 245

时代背影的无声吟唱

36 《蓝色茉莉》 252

这些年来的笑容和泪痕

37 《2001:太空漫游》 258

不敬畏宇宙的人没有灵魂

38 《毕加索的秘密》 264

航行时,严禁同掌舵者讲话

39 《永远的凝视》 270

黑夜的寥廓为你而存在

40 《爱德华·蒙克》 277

那色彩仿佛正在呐喊

41 《两小无猜》 283

那时候,世界还那么小

42 《赛德克·巴莱》 289

请不要挡住我的阳光

43 《道林·格雷画像》 295

伤口长出的是翅膀

44 《巴黎最后的探戈》 301

我的孤独是一座花园

45 《现代启示录》 308

“我们都是空心人”

46 《午夜巴黎》 314

这个世纪,变成一只飞鸟

47 《哈利·波特》 321

面朝着秋天,背对着秋天

48 《楚门的世界》 327

凡墙都是门

49 《罗马假日》 333

天使永在人间

50 《同流者》 340

同乎流俗,合乎污世

51 《弗里达》 347

“我的伤口是一曲探戈”

52 《牺牲》 355

写给世界的遗书

53 《地下》 362

兄弟相残,这才是战争

54 《千与千寻》 369

以自由的名义,宣示爱

55 《洛可兄弟》 375

永远回不去的地方,叫作故乡

56 《沙漠之花》 381

沙漠之花,“今天是你的幸运日”

57 《迷魂记》 387

伟大,绝不会以一场意外来收场

58 《玻璃城堡》 393

击壤而歌

59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 398

无情的对面是山河

序言/前言/后记

序 “开麦拉”的光荣与梦想

2009年,一部《2012》,果然成了世界电影的“噩梦”。

谁都料到这部由罗兰·艾默里奇编剧并导演的灾难大片一定会火,却没想到它竟然能火成这个样子——首周末在全球创下2.25亿美元票房。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个数据仍在一路飙升,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它的最终高度。

重要的是,《2012》带来的不仅仅是电影话题和文化冲击。电影首映后不久,美国航空航天局发表“末世辟谣”声明,指出这部电影“纯粹是一场笑话”;网友争相发帖,争论海水够不够造成淹没西藏高原的海啸;而更多观众则在设问,假如三年后世界注定毁灭,那么我们如何安排现在的生活?

其实,我们不妨将这个问题换个角度——因为有了电影,生活如何被改变?我们又将如何安顿被改变的生活?一百二十年前,北平前门外丰泰照相馆里,一个叫任景丰的沈阳人悄悄开启了中国电影的大门,从那一刻始,电影便以坚韧不拔的意志改变着生活,塑造着中国。

电影改变生活,这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却并不过时。无数个艳阳高照的午后,无数个雪花飘落的黄昏,无数个月色如水的夜晚,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穿越遥相暌隔的时空,在那些幽暗的放映厅里,大快朵颐的电影盛宴正在拉开帷幕——英格玛·伯格曼、费德里科·费里尼、黑泽明、小津安二郎、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阿伦·雷奈、史蒂芬·戴得利;《一个国家的诞生》《战舰波将金号》《公民凯恩》《筋疲力尽》《八部半》……无数水波般漫过的时日,成就世界电影史上这份奇伟的名单,也造就人类精神史奇崛的高度。

如果说文学是一个国家的灵魂,那么电影就是这个国家的面孔。

电影表达国家立场,这又是一个陈旧的话题,同样并不过时。无数个普天同庆的白昼,无数个家国同悲的夜晚,串过鳞次栉比的高楼,穿越泪眼蒙眬的往事,大银幕如同一根坚韧的丝线,穿起中华民族的苦难与顽强——张石川、蔡楚生、费穆、崔嵬、谢晋、张艺谋、陈凯歌;《渔光曲》《风云儿女》《青春之歌》《人到中年》《老井》《红高粱》《霸王别姬》《卧虎藏龙》《唐山大地震》……一个多世纪的影像长征,成就了中国电影的不朽传奇,也造就了中国文化的传奇篇章。

电影被称为雕刻时光的艺术,更是一种征服心灵的艺术,这不无道理。正是因为有了“开麦拉”(英文camera的音译,在电影拍摄现场指“开机”),人类的记忆不再黯淡;也正是因为有了镜头带给我们的意外之喜,沉重的生活变得轻盈、深情。

这些电影,多是喜欢电影的人们片单上的必备佳肴,只不过我也许看出了我个人的观照。感谢无数心怀理想的人,以“开麦拉”为名置立的光荣与梦想,是我们得以在文化的拘涩与干涸中、历史的虚无与虚构中,执着地以自己的方式,向历史致敬,向未来致敬——这是人类的财富。感谢这些在暗黑中难忘的光影琳琅,让我得以讲述我的“一个人的电影史”。

我还想说的是,在放眼世界电影之时,最期待的,还是中国电影的快速崛起。不能不说的是,尽管有了节节攀升的全年票房、有了令人兴奋的观影人群、有了突飞猛进的银幕增长数量,我以为,经历了粗暴的野蛮生长期,我们的电影,无论从个人还是国家角度,都有着令人期待的开阔未来。在这里,作为一个热爱电影的人,我希望能够将自己对电影的批评和希冀清晰地表达出来。因为,每一个“开麦拉”的背后,都有无限的爱与恨、喜悦与忧伤、光荣与梦想。

这是大时代的大期待。

名家推荐

我看到了南极和北极,看到了绝境和死地,看到了万般不可能以及对不可能的热烈向往,看到了李舫的心里原来住着一个莎士比亚和立着一座珠穆朗玛。

——李敬泽

李舫的散文中总是贯穿着一股充盈大气,笔尖回荡着的那股浩然之气,如涓涓细流汇成一股洪流,流向长江;同时,她的文笔又如初春融化的雪滴般灵动有节奏;最为难得的是,她的散文创作有一种整体的文学观和价值观。

——邱华栋

我想,李舫对历史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的专注和书写,也可以理解为是对“旧”的坚守,但她有自己新的阐发和立场。这样,坚守中有新解,创新不废知常。她的创作便根深叶茂,既有历史感又有当下性。

——孟繁华

李舫的文章,穿越古今,气势雄强,以寻根和守望确证中华文化的磅礴力量。

——第八届鲁迅文学奖颁奖词

编辑推荐

《野百合也有春天》是一部欣赏经典电影的索引和指南的电影随笔集,在作者李舫的笔下,从《阿郎的故事》《寄生虫》《美国精神病人》……一直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既有理性的评论,亦有鉴赏文章丰富的审美内涵,对经典电影的评论显示了作者深刻的洞察力,给阅读者带来不一般的阅读快感。

精彩预览

31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大时代的小个子

在影片的结尾,简·迪特将数面镜子摆放在空旷的房间里,镜子中闪回着简·迪特的青春片段,镜子在这里完满地完成了影片的主题阐释。大大小小的碎片、重重叠叠的影像、虚虚实实的映射,其实恰是一个小个子在大时代中的分裂和挣扎,是捷克斯洛伐克人甚至是欧洲半个世纪动荡的写照。

“我的幸福,往往来自我所遭遇的不幸。”

在电影《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的开篇,小个子主人公捷克斯洛伐克人简·迪特如是说。被监禁了近十五年,简·迪特遭遇大赦获释,站在监狱的大门口,跌宕起伏的人生在他的回忆中次第铺开。

1968年8月20日深夜,数十万装备有现代化武装的苏联和华沙条约成员国军队,采用突然袭击的方式,一夜之间占领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首都布拉格。从此,漫漫长夜降临到这个欧洲小国。

《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便是著名的捷克斯洛伐克文坛巨匠博胡米尔·赫拉巴尔在这段漆黑长夜中写下的传世之作。2006年,在打了十多年漫长的官司之后,捷克导演伊利·曼佐终于如愿以偿地将其搬上银幕,影片甫一问世,旋即轰动世界,此时,赫拉巴尔已谢世十年。

出生于1914年的赫拉巴尔,其人生可谓跌宕起伏。他年轻时曾就读于法学院,不久,因德国入侵、纳粹关闭了捷克斯洛伐克所有高等学府而辍学,直到战争结束才修完所有课程,获得博士学位。然而,他却没有按部就班地在学术道路上走下去,而是将得来不易的博士学位抛开,从仓库管理员、铁路工、炼钢工、打包工、推销员、剧院布景、龙套演员做起,“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是生活、生活、生活”。正是这丰富的人生体验,赫拉巴尔的作品总是充满了旺盛的生命力和看似随意的斐然文采。赫拉巴尔四十九岁时才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可谓大器晚成,此后却频频获奖,迅速被世界文坛接纳。捷克斯洛伐克沦陷后,举凡不肯对占领公开表示支持的作家,均遭到新上台的权力当局的严厉制裁,赫拉巴尔是其中之一。当时,赫拉巴尔的两部新作已由出版社印好装订成册正待发行,未料想,它们被连夜送进废纸回收站销毁,与此同时,他已经出版的著作,也被从各个图书馆和书店的架子上撤下来。不久,这位深受读者爱戴的作家被开除出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协会。

政治上的被疏离、文学上的被边缘,让赫拉巴尔备感悲凉,他甚至曾经萌发轻生的念头。幸运的是,他的妻子在布拉格远郊的一处林中空地置办了一所简陋的木屋,正是在这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赫拉巴尔找到了心灵的归所,特别是萨特斯卡小镇蓝星酒店的小个子老板讲述自己从前在饭店当学徒的故事让赫拉巴尔深受启发,他灵感如泉涌,只用了十八天的时间,就一气呵成地完成了这部仅仅五个篇章、十三万字的旷世之作《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难得的是,对这部作品,他此后再未做一字一句的修改。

我们不难想象,赫拉巴尔如何在强烈的夏日阳光下带着满腔的激愤完成了这部著作。“烈日晒得打字机曾多次一分钟内就卡壳一次。我没法直视强光照射下那页耀眼的白纸,也没能将打出来的稿子检查一遍,只是在强光下机械地打着字。阳光使我眼花缭乱,只能看见闪亮的打字机轮廓。铁皮屋顶经过几个小时的照射,热得使已经打上字的纸张卷成了筒。”在小说的“作者说明”中,赫拉巴尔感慨万端地写道。直到二十年后的1989年,这部作品才由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出版社作为“三部中篇小说”中的一部正式出版。

在狂热的创作中,赫拉巴尔曾经希望有一天,能够有时间和勇气仔细琢磨,把这部稿子改得完美一些,“在我可以抹去这些粗糙而自然的画面的前提下,只需拿起一把剪刀来处理这份稿子,把其中那些随着时间的推移依然保持清新的画面剪下来”。然而,没有,四十六年过去了,作品以其天然的质朴保持着其无可褫夺的魅力。

“请注意,我现在要给诸位讲些什么。我一来到金色布拉格旅馆,我们老板便揪着我的左耳朵说:‘你是当学徒的,记住!你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老板又揪着我的右耳朵说:‘可你还要记着,你必须什么都看见了,什么都听见了!’……就这样,我开始了我的工作。”赫拉巴尔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了。而在伊利·曼佐的影片中,这段饶有趣味的文字仅仅作为一个镜头一闪而过。赫拉巴尔由时间推进的讲述,在伊利·曼佐的镜头下变成了简·迪特人生的两个阶段的平行叙事。一个是他作为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年轻人,事业进取逐渐成熟的阶段;另外一个则是他年老体衰出狱后回归本真,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的阶段。两重叙事的交叠轮回,让影片在冲淡平和的表象下更具有波澜壮阔的史诗气质。

个头矮小、涉世甚浅的简·迪特是一个身无分文的餐厅服务员,尽管身份低微,他却一直抱有两个梦想:一是有朝一日成为挥金如土的百万富翁,二是能够拥有自己的酒店,成就一番事业。在变幻莫测的大千世界里,他竭力拼搏、跋涉、攀登,以求熬到“侍候过英国国王”的那位餐厅领班的位置。命运之神不断青睐,他凭借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技巧,很快就在自己的事业阶梯上节节高升,从一名在火车站提着桶子卖烤肠的流动小贩开始,再到端盘子的普通服务生、首席服务生、大堂领班……在动荡的社会变迁中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的巅峰,最后自己成了布拉格最豪华酒店的老板,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简·迪特在捷、德剑拔弩张的氛围下坚持迎娶了德国体育老师丽莎,并得到种种优待,这让身处战争硝烟中的捷克斯洛伐克人更加鄙视他,也让他更加难以立足。

战争终于结束了,丽莎带着从被驱逐的犹太人家里掠夺的稀有邮票返回布拉格,他们借助这些邮票发了财,一次意外的失火却让丽莎死于非命,简·迪特有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迪特大饭店”。然而,好日子不长,迪特因为串通德国人而被捷克斯洛伐克共产主义新政权判刑,所有财产被没收且锒铛入狱。近十五年的狱中生涯转瞬即逝,昔日朝气蓬勃的迪特走出监狱,满头华发,孑然一身。回顾自己的一生,过去的一切宛若一个华丽而恍惚的梦。

年老的简·迪特心如死灰,年轻的简·迪特梦想张扬。借助着两条平行的叙事线索,年届七十高龄的伊利·曼佐将赫拉巴尔的故事处理得举重若轻。为了争取《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的拍摄权,伊利·曼佐打了十多年的官司,终于得偿所愿。伊利·曼佐曾改编过六部赫拉巴尔的作品,其中包括曾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严密监视的列车》和柏林金熊奖的《失翼灵雀》,事实证明,在改编赫拉巴尔作品方面,他确实是无可撼动的不二人选。

伊利·曼佐用影像的方式,完美地保持着赫拉巴尔用文字营造出来的截然对立的情绪氛围——紧张与松弛、夸张与谨慎、严肃与戏谑、冷峻与狂热、幻想与实际、平和与波澜——并使得影片的主题在不同关键词之间自由切换。他用几个具有喻象性的概念——镜子、道路、金钱,来表达主题的无限丰富和无穷可能。在简·迪特滔滔不绝、近似泛滥的叙事海面之下,潜伏着深不可测的审判和放逐。影片的名字是《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看过影片才知道,简·迪特的一生其实跟英国国王了无干系,这句话其实取自简·迪特问饭店领班何以精通各种待客之道,每一次,领班总是回答说:“我曾侍候过英国国王。”

在影片中,简·迪特因个头的矮小而自卑,所以他常常用一些意想不到的技巧“垫高”自己,赢得满足。他喜欢出其不意地将硬币抛撒在地上,暗中窥视人们疯狂拾捡的失态;他经历过众多女人:天堂艳露的雅露卡什、宁静旅馆的女佣凡达、巴黎饭店的尤琳卡,还有德国体育老师丽莎,每每与女伴沉醉于温柔之乡时,简·迪特便总会用花哨的饰品在女伴的胴体上摆出奇妙的图案,并借助一面镜子,让女伴打量其中妙不可言的自己,“对于女人,我懂得爱情和床上的游戏,从我在她们的肚皮上铺满鲜花开始”。在影片的结尾,简·迪特将数面镜子摆放在空旷的房间里,镜子中闪回着简·迪特的青春片段,镜子在这里完满地完成了影片的主题阐释,大大小小的碎片、重重叠叠的影像、虚虚实实的映射,其实恰是一个小个子在大时代中的分裂和挣扎,是捷克斯洛伐克甚至是欧洲半个世纪动荡的写照。

简·迪特喜欢在啤酒杯背后,观察形形色色被扭曲的人形。这些扭曲的人形何尝不是捷克斯洛伐克人的写照?他们持杯在手,身体里有着与生俱来的快乐细胞,却又有难以排遣的历史隐痛,他们有着夸张的喜怒哀乐,也有着痛彻骨髓的腥风血雨,伊利·曼佐用茫无边际的诙谐道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悲恸与凄凉,这是他的才气和力量,也是他不动声色的残忍,恰恰是在这样的残忍中,一个民族的苦难与坚强不动声色地凸显出来。

赫拉巴尔对中国传统文化痴迷不已,尤其是老子的《道德经》,恰是如此,东方哲学的沉着与空灵常出现于他的作品之中,这也反映在这部影片里。“人,总是在意外中,方能成为真正的人,在崩溃、出轨、失序的时候。”影片的结尾,简·迪特说。这几乎是赫拉巴尔颠沛流离的一生的写照。1996年,赫拉巴尔从一家医院的五楼坠落身亡,自杀还是他杀?至此依然是个谜。在他的笔下,简·迪特出狱后,被放逐到捷、德边境森林,修一条永远也修不完的公路,在这里,简·迪特却对自己的身后事做出了意味深长的安排:残骸顺着河水从南北两个国家各自流走,最终在大西洋汇合,从而完成人生的圆满。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诚哉斯言!

32 《放牛班的春天》

野百合也有春天

奇迹发生了。就在马修走到学校围墙外面时,一架又一架纸飞机从天而降。马修捡起了纸飞机,发现每一架飞机都是一封孩子们写给他的信。他们被关在禁闭室里,簇拥着,高高地举起双手,窗口内是齐刷刷摇动的手臂,是孩子们摇动的思念。马修捡起飞机,抚平信纸,他的泪水洇湿了信纸。

这是1991年。1963年出生的古典吉他手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早已从巴黎师范音乐学院毕业,他的出类拔萃令他蜚声法国乐坛,并在多个国际性大型吉他比赛中胜出。这一年,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二十八岁,他或许不会知道,在未来的时日里,他将在世界影坛上占据重要的位置。

这是1991年。二十八岁的克里斯托夫·巴拉蒂加入雅克·贝汉创立的电影公司。对于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与雅克·贝汉而言,这是他们人生的一次重要相逢。此后,我们会知道,他们参与制作了《微观世界》《雪岭传奇》《鸟的迁徙》。十三年后,克里斯托夫·巴拉蒂作为导演、编剧,雅克·贝汉作为监制,他们联合推出了圣诗般的电影作品《放牛班的春天》。这一年,是2004年。

酣畅的故事、朴素的色调、简省的叙事、饱和度几近灰色的景深、清浅的快乐或悲伤……在世界电影史的长河中来看,《放牛班的春天》未必是最优秀的电影作品,但一定是最温暖、最催人泪下,也最令人难忘的作品之一。

某一天,世界著名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的母亲去世,他重回法国故地出席母亲的葬礼。夜已深凉,滂沱大雨中,一位不速之客敲响了他的大门,瞬间的错愕之后,他认出了这位孩提时代的旧友、池塘畔底辅教院的同学贝比诺。贝比诺带来了一本陈旧的日记,也打开了他尘封已久的记忆。这本日记,是他们当年在池塘畔底辅教院任教的音乐启蒙老师克莱蒙·马修遗下的日记,日记中的不少部分,是马修专门为莫昂克所写。莫昂克慢慢品味着马修老师当年的心境,一幕幕童年的回忆也浮出岁月的深潭。

克莱蒙·马修是一位才华横溢的音乐家,但是在1949年的法国乡村,他没有施展自己才华的机会,最终,他选择成为一家男子寄宿学校“池塘畔底辅教院”的教师。这里的学生大都是天性顽劣的少年和儿童。到任后,马修发现,面对这些所谓的问题孩子,辅教院校长以残暴冷酷的高压手段管制他们。体罚、暴力在这里司空见惯,然而,这些天性顽劣的孩子并不畏惧体罚和暴力。相反,体罚和暴力让他们学会了以恶抗恶,学校的体罚暴力和学生的以恶抗恶变成恶性循环。面对这种状况,性格沉静、涵养深厚的马修深感忧虑,他开始用自己擅长的音乐唤醒孩子们善的良知,而令他惊奇的是这所寄宿学校竟然没有音乐课,他决定用音乐的方法来打开学生们封闭的心灵。在闲暇时,他拿出放弃已久的乐谱,尝试创作简单的合唱曲。果然,如马修所料,音乐让孩子们从躁动和喧嚣中渐渐安静下来,围绕在他的周围,或者说,凝聚在音乐的周围,打开心灵的耳朵,学会凝神静听。

哦,黑夜刚刚降临大地

你那神奇隐秘的宁静的魔力

簇拥着的影子多么温柔甜蜜

多么温柔是你歌颂希望的音乐寄语

多么伟大是你把一切化作欢梦的神力

哦,黑夜仍然笼罩大地

你那神奇隐秘的宁静的魔力

簇拥着的影子多么温柔甜蜜

难道它不比梦想更加美丽

难道它不比期望更值得希冀

这是马修写给孩子们的歌曲,也是他写给自己的歌曲,写给自己不尽如人意的过去,更写给自己充满无限希冀的未来。仿如孩子们的歌声一般,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镜头如泣如诉,宛若天籁。克里斯托夫·巴拉蒂有一颗儿童的心,尽管马修是整部戏的主角,但是克里斯托夫·巴拉蒂的镜头从头至尾低垂在儿童的高度——这是他们年龄的高度,也是他们心灵的高度——谦恭、宽博,充满着智慧的圆熟与通融。

马修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那种平凡的人,他其貌不扬,无足轻重。他一厢情愿地爱上了莫昂克的漂亮的母亲,可当他明白这只是自己的单相思时,便悄然隐退。但是,马修心地善良,多年的颠沛流离仍无法泯灭他的音乐梦想,世间的酸甜苦辣亦不能抹杀他的良善与快乐。他似乎就是我们小时候在心中想象的那个无所不能的巨人般的父亲,他让我们的童年充满快乐、充满温情又充满力量。他像一棵蓊蓊郁郁的大树,树干笔直、枝叶繁茂,为我们遮风挡雨、纳荫蔽凉,他像一颗悬挂在我们头顶的启明星,为我们在暗夜里指明方向。

辅教院校长也是我们生活中常见到的那种人。与马修不同,他是一个自私自利、变态投机、混在校长职位上只知道作威作福的混蛋,他并不信任任何人,对自己的权力也不自信。正因为他的不信任和不自信,所以他时时刻刻将手中有限的权力发挥到极致,他不允许任何人质疑他的地位、挑战他的权威。不论是对学校的教父、教工还是学生,他都没有任何情感。他的世界就是他的价值,他的价值就是他的利益,无所谓善和恶,无所谓美和丑,无所谓对和错,无所谓白和黑。他代表着这个我们无法左右的主流社会的愚蠢而强硬的伦理体系和价值判断,他们对真挚和朴素的真理视而不见,甚至充满恐惧和蔑视,他们才是阻碍社会进步的绊脚石,或者说是让这个社会不断堕落的陷阱。

个性倔强孤傲、敏感自尊的皮埃尔·莫昂克其实恰恰是孩提时代的我们,在他的身上,有着我们或多或少的影子。我们用初生的眼睛、稚嫩的心灵,质疑过我们身边的世界、我们身边的亲人,以及与我们擦肩而过的路人。莫昂克出生于单亲家庭,他的美丽的母亲在绝望中放弃了,从而将他送到池塘畔底辅教院,每一次母亲探视,听到的永远是老师们对他的批评和告状。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的孤傲变成了孤绝,他的自尊变成了自闭,一个被孩子们捉弄走的教工在临走前告诫马修不要相信这个有着“天使容貌,魔鬼内心”的孩子。然而,与辅教院的历任老师们不同,马修没有放弃他,他在莫昂克孤独的歌唱中发现了他的音乐天赋,他在莫昂克的雨夜脱逃中相信了他在寻找的尊严,他甚至在莫昂克误解他和他母亲的关系向他的头上投掷墨水瓶时,仍旧将支撑合唱团的独唱角色交给了他。

马修赢得了孩子们的信任,纵使对那个失去双亲、没有任何天赋的贝比诺,他也充满信任。马修来到池塘畔底辅教院,见到的第一个孩子便是贝比诺。回到影片开头,暮年的贝比诺冒着大雨叩开指挥家皮埃尔·莫昂克的房门,面对疑惑的莫昂克,他自我介绍:“我爸爸星期六来接我。”然后才说“我是贝比诺”。是的,马修走进池塘畔底辅教院,第一个见到的便是贝比诺,他站在辅教院大门口,对马修说:“我爸爸星期六来接我。”事实上,贝比诺是一个失去了双亲的孤儿,尽管他从不相信这一点,尽管他每周六都会站在辅教院大门口,对每一个人和自己说:“我爸爸星期六来接我。”这个“星期六”的孩子,最后在马修被校长赶出学校后,跟随着马修的汽车一路奔跑,最后被马修抱到车上,成为马修的孩子。

马修被恼羞成怒的辅教院校长解雇的情节是影片中最催人泪下的一幕。马修一个人失落地走出学校的大门,他不知道孩子们被变态的校长关了禁闭,他在日记中写道:“在这个时候,在我孤单单地走出校门的时候,我多么希望孩子们无所顾忌地走出来,与我相见。然而,一个人都没有,只有我自己。”

但是,奇迹发生了。就在马修走到学校围墙外面时,一架又一架纸飞机从天而降。马修捡起了纸飞机,发现每一架飞机都是一封孩子们写给他的信。他们被关在禁闭室里,簇拥着,高高地举起双手,窗口内是齐刷刷摇动的手臂,是孩子们摇动的思念。马修捡起飞机,抚平信纸,他的泪水洇湿了信纸——他的日记写到这里,相信没有人不为此落泪。

在世界电影史中,以音乐感化顽劣学生的电影题材并不鲜见,但是《放牛班的春天》无疑是此类影片中的佼佼者。必须提的是,这部影片能够凭借感人的剧情成为年度法国票房冠军,其中悠扬的配乐功不可没。

记得罗大佑写过一首歌,歌中唱道:

就算你留恋开放在水中

娇艳的水仙

别忘了山谷里寂寞的角落里

野百合也有春天

是啊!纵使我们留恋世间那些娇艳的水仙,也永远不应该忘记,在我们曾经遗忘的角落里,野百合也有春天。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