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
历史与艺术的交响,揭秘粤港“秘密大营救”背后的文化守护传奇,再现中国文化名人的艺术风采与民族精神
ISBN: 9787559870339

出版时间:2024-08-01

定  价:168.00

作  者:蔡显良 主编 ;王一竹,余湘智 执行主编

责  编:唐燕 张文雯
所属板块: 艺术出版

图书分类: 绘画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艺术/文献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160 (千字)

页数: 216
图书简介

1941年12月,香港沦陷,为了营救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邹韬奋、蔡楚生在内的800余名抗日文化人士、爱国民主人士及其家属,周恩来带领并部署多方力量,成功完成震惊中外的粤港“秘密大营救”。在整个行动中,人称“梅州大侠”的爱国人士廖安祥发挥了重要的协助作用。

2021年7月,何香凝美术馆举办“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重现那段在现代历史中堪称奇迹的“最伟大的营救”。本书为特展的汇编结集,涵盖了展览展出的相关照片、手稿、图书、书画真迹等珍贵的艺术文献,以及廖安祥捐赠给嘉应学院的103件书画作品中的46件精品。这些作品涵盖了京津、海上等五大画派的作品,包括了何香凝、柳亚子、李可染、刘海粟等文化名人的书画精品。本书用艺术与历史结合的方式回顾了80年前那次伟大的营救,具有极高的文献与艺术价值。

作者简介

蔡显良,博士,何香凝美术馆馆长,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西泠印社社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著有《宋代论书诗研究》《康有为》《书法史论麈谈》《张敬修评传》等。

王一竹(慈竹),独立策展人,北京对外文化贸易协会国际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深圳大学兼职研究员。曾为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研究中心提供展览事务咨询与策划。

余湘智,何香凝美术馆展览公教部副主任。

图书目录

上篇:展览

2 展览前言

4 策展人访谈录

第一章:虎口脱险——粤港“秘密大营救”始末

12 风云跌宕起香江

19 粤港大营救 秘密进行时

34 粤港“秘密大营救”中的文化名人艺术文献

64 众说大营救

第二章:爱国爱港 侠骨丹心——廖安祥捐赠书画

70 “梅州大侠”廖安祥

72 “秘密大营救”的艰险历程——与“梅州大侠”廖安祥的对话

78 丹心奉桑梓——廖安祥三次大捐赠

80 翰墨酬知己——廖安祥捐赠作品精选

下篇:展后记

174 策展手记——“丹诚相许”的两件作品

181 文化名人是抗战的“第二战线”

186 青山不墨千秋画 绿水无弦万古琴——“丹诚相许”展览背后的故事

190 附录一:图版目录

194 附录二:公共教育活动一览

196 附录三:参考文献

197 附录四:展览简况及现场照

序言/前言/后记

策展人访谈录

时间:2021 年 11 月 2 日

地点:何香凝美术馆(以下称“何馆”)

采访人:陈卓尔

策展人:王一竹、余湘智(以下简称王、余)

问:是什么契机促使在庆祝建党100周年的时间点选择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为展览主题?

王:2021年恰逢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即粤港“秘密大营救”80周年。粤港“秘密大营救”历时近200天,中国共产党与日军、伪军、土匪等斗智斗勇, 出奇制胜地营救出滞留香港的抗日爱国文化界人士、民主人士及其家属800余人。这次营救任务之艰巨、规模之大、时间之短、营救人员之多,过程中更是 未牺牲一人,可谓世界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这场“秘密大营救”在全国乃至国际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茅盾称为“抗战以来(简直可以说是有史以来) 最伟大的抢救工作”。回顾中国共产党历史,尤其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 粤港“秘密大营救”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不仅延续了中国文化的血脉, 而且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威望,体现了党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和爱护,更加深了知识分子对党的信赖,对推动全民族抗战起到了关键作用。同时,通过营救国际友人,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的信念和能力,在国际上树立了党的形象和威望。我们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在大湾区,也就是这个历史事件的原发地,用艺术与历史结合的方式来回顾80年前这次伟大的营救,是再合适不过的,遂决定以此为题。

问:可以谈谈策展理念形成的原因吗?

王: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通过调研发现了一批收藏在梅州嘉应学院, 几乎不被人知晓的,由被称为“梅州大侠”的爱国华侨廖安祥先生于1992年无偿捐赠的103件书画作品。正是详细研究了这批捐赠作品,由作品反馈出来的历史信息,铺陈出我们整个展览的精神内核。通常意义上,战争年代是由士兵们扛枪打仗来守护家园领土的,他们是当之无愧的铜墙铁壁。而文人呢?文人在战争中的意义是什么?除了这批捐赠作品,我们希望通过当时的旧文献、老照片等实物,以另一个视角来展现文人在战争中的铮铮铁骨与家国情怀,表达 无论是在战火连天的过去,还是在和平年代的当下,文化都是一个民族的气节和精神最重要的所在,对文化的守护无论在何时都应当引起重视。营救各界文化名人,实际上亦是对文化传承的守护。无论是以何香凝的作品为代表的艺术,还是茅盾展现的文学,抑或蔡楚生的影视作品,所体现的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文化和民族气节。这样的文化在乱世中显得尤为重要,它们能开启民智、 唤醒良知、凝聚人心、重振民族气节。正是这样的文人们在精神上延续文脉, 让中华之魂源远流长。

问:可以跟我们描述一下搜集相关历史资料的过程吗?有什么有趣的、特别的或者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

余:最有意思的是解密了一对特殊的夫妻,丈夫是被营救的对象,而妻子是参与营救的地下共产党员,他们就是蔡楚生和陈曼云。大名鼎鼎的蔡楚生是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是香港沦陷后日军通缉的重要对象之一,也是我方重点营救的对象之一。陈曼云女士当时在中共中央社会部设于香港的华南 情报局工作,是隐蔽战线的女中豪杰。她1926年就已入党,大革命失败后,与 廖承志、司徒慧敏、黄鼎臣等人东渡日本留学。1929年在日本被捕入狱,关 了半年后被驱逐,回国后一直在上海、香港等地的红色交通线上从事情报工 作,与蔡楚生在香港的抗日爱国文艺工作中相识,她很倾慕蔡楚生的思想和品格。1941年两人共结连理。在结婚的若干年内,蔡楚生对妻子的身份竟一无所 知—这的确让人无法想象。缘分真是很奇妙的事情。在深入挖掘历史材料后, 我们还考证出陈曼云是廖安祥在接受共产主义思想时的指导老师。一下子这些历史人物的关系就鲜活起来了。

问:想必在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会接触到大营救参与者的后代们,他们对于本次展览是什么态度,有何反应?

余:粤港“秘密大营救”多数提及的是被营救者,被营救者后来都成了新中国各行各业的中流砥柱,大多在北京工作,他们的后代很多是相互认识的, 他们还有一个“二代群”,经常有一些联谊活动。我们这回展览除了展示被营救者,其实还整理了营救人员的名单,大家在步入展览的前言厅时,可以看到密密麻麻的名字,左手边是被营救人员的,右手边是营救人员的。营救人员这个群体,被提及的次数并不多,因为涉及的组织构成比较复杂,既有东江纵队、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的人员,也有当年隐蔽战线的工作者,比如廖安祥就属于 隐蔽战线的。因此,当一个展览把营救者、被营救者的名单在同一个空间共同 展示时,它的社会影响力就出现了,大量的后代闻讯后到何馆参观展览,心情都是激动且自豪的。有一张后来广为流传的现场相片,卢伟如先生哲嗣卢江天 先生在参观展览时,手托尊亲大名,灿烂的笑容让每位观看者都为之动容。

问:从展厅设计上可以看出,在尽可能还原历史的基础上,加入了很多与 观众互动的设计,可以具体谈谈这些别出心裁的设计是怎么形成的吗?比如摩斯密码、芦苇丛、电影放映厅等。

余:谈到设计,我们首先要感谢良风设计的陈振煌、何帼英两位老师的大力配合和辛勤付出。“丹诚相许”四个字的字体以20世纪初《文艺阵地》《现代》等杂志刊名为参考,是具有明显装饰主义风格的字体。篇章标题延伸了这一设计风格,设计师为此设计了与之匹配的系列标题。海报及展场使用紫 色调,紫色既有红色炽热的情感,同时兼顾蓝色冷静缜密的思维,代表着神秘与浪漫。神秘是营救过程的紧急与秘密,浪漫是舍生取义的侠客情怀。我 们希望色彩能成为解读展览的一部分。

之所以会选择摩斯密码,是因为电报密码是此次营救行动的密切桥梁, 由“电波”获得灵感,提取为设计元素。同时结合20世纪初的装饰艺术(Art Deco)风格,尝试将装饰线与摩斯密码结合,这种手法从一开始就隐藏在展览的海报中,成为一种隐秘的文字传达,对应文化名人“秘密大营救”这个伟大的历史事实。延续解密的想法,在公教中,于展厅墙面中“隐藏”了部分摩斯 密码,有待观众根据密码卡去解密展厅信息。而以密码为主线,设计师同时制作了短视频,陈设了密码训练机,让观众更好体验这份隐秘工作中的艰辛。结 合当下现实,疫情仍未消退,口罩成为观展标配,所以配合衍生品又设计了摩 斯密码口罩。展出期间,这些设计元素给观众增添了观展乐趣,公教中的互动 也让观众更加深入地沉浸到展览情境中,极大地提高了观众观展的积极性。

王:设计师根据我们提供的调研资料,重新组织绘制了营救路线示意图, 并结合符合岭南生态的芦苇丛与船舶等元素,设计了一个蔽塞狭窄的空间分割展区,以期在讲述深圳白石龙路线部分时带给观众一种柳暗花明的别样体验。 芦苇,是当年营救路线中的景观,而今在深圳不少公园的自然景观中依然常见。 貌似不经意的一种植物,却也曾见证着一段历史。

在被营救人员中有中国现实主义电影的奠基人蔡楚生先生。设计师为此构建了一个电影橱窗与一个小型观影厅,观影厅中轮播《渔光曲》《孤岛天堂》《一 江春水向东流》三部经典电影。设计师的这种设置令展线节奏有所跳跃,从平面的文字图片讲述,再穿过幕布,带观众进入20世纪初的黑白电影世界,多种 展陈手法丰富了展览的立体感,让观众通过可视可听的观展体验,回溯“秘密 大营救”的伟大所在。

编辑推荐

《丹诚相许》一书,不仅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历史对话,更是一曲对英勇与智慧的深情颂歌。1941年冬日,周恩来同志带领与部署,完成了一场震惊中外的粤港“秘密大营救”,成功保护了包括何香凝、柳亚子、茅盾等众多文化巨匠在内的800余名爱国人士,为中国文化的薪火相传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其中被称为“梅州大侠”的廖安祥先生在其中起到了重要的协助作用。

本书作为纪念这一伟大历史事件的汇编作品,不仅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回望,更是对廖安祥等众多人士的爱国精神、无私奉献精神的崇高敬意。书中汇编结集的一张张珍贵老照片、一封封激昂的手稿、一件件大师级的书画珍品,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更散发出文化的璀璨光芒。

《丹诚相许》不仅是一部历史文献的集大成者,更是一次艺术与历史的深度融合盛宴。它以独特的视角,带我们走入那个风雨飘摇却又英雄辈出的年代,让我们品味艺术之美的同时,更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在危难之际展现出来的坚韧不拔与家国情怀。书中文化名人的书画作品,不仅是艺术造诣的展现,更是他们内心世界与民族精神的真实写照。

此外,本书还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在危难时刻对文化精英的坚定支持与保护,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深切关怀与尊重。它不仅是研究中国近代史、文化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料,更是激发爱国情怀、传承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

精彩预览

策展手记

——“丹诚相许”的两件作品

王一竹

一、前言

闻名遐迩的梅州市人杰地灵,位于广东省东北部,地处闽粤赣三省交界,是客家人南迁最后的落脚点,也是明清以来客家人衍播四海的主要出发地。梅州作为全国重点侨乡,是港澳台同胞重要的客属祖籍地之一,被海外游子誉为 “世界客都”。嘉应学院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兴办、教育部备案,广东省人民政府 与梅州市人民政府共建的省级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是“粤东西北高校振兴计划”的建设高校。学校最早历史可以追溯至1913年建立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学校,这是嘉应学院的前身。

在嘉应学院的档案馆中,典藏有一批弥足珍贵的20世纪中国书画。这批收藏除了郭沫若、耿飚、黄镇、刘复之、黄华等领导人的题词外,还包含了美术史上的各画派(如京津画派、海上画派、新金陵画派、岭南画派、长安画派等) 名家的代表作品。这103件收藏品几乎涵盖了改革开放以后各个流派重要代表人物的作品,作为同一上款、同一来源的收藏,其质量与数量在岭南地区的文博系统中,都堪称一流。

这批收藏,来自有“梅州大侠”之称的廖安祥先生的捐赠,他在1992年将这批藏品捐赠给了嘉应大学(现嘉应学院)。笔者2021年3月4日到嘉应学院调研时,据校方介绍:由于学校展览条件的制约,这批收藏并没有全部同时公开展示过,仅有的三次展览也仅展出部分精品。虽然,由叶澄海主编,于 2000年将所有捐赠藏品汇编的《廖安祥珍藏名家书画集》付梓,但因出版数量有限,仅在嘉应学院及廖安祥家族内部流通纪念,社会上对于这批藏品的情况 和来龙去脉,知者甚寡。

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粤港“秘密大营救” 胜利80周年举办“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的活动,展览于2021年7月15日向公众开放,廖安祥先生的这批捐赠书画收藏,正是此次展览的重点之一。

廖安祥先生的书画收藏,除捐赠嘉应学院的这103件藏品外,据廖安祥侄女廖予清回忆:20世纪80年代末,廖先生曾经委托香港的拍卖行拍卖过一批, 所得款项全都支援了梅县的乡村建设。从目前收集到的一些老照片来看,那批售出的作品,质量上与捐赠的作品相似,流转及典藏的文物概况有待日后做 进一步研究。本文将专注探讨此次展览第一件与最后一件作品的来龙去脉,借以回溯该展览的策展思路。

二、“梅州大侠”的侠骨丹心

廖安祥先生生前是香港亚洲贸易(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亚洲旅行社有限公司名誉董事长、香港嘉应商会荣誉会董、广东嘉应大学名誉董事长。1907 年,廖安祥出生于广东梅县,15岁到丙村三堡学堂读高小,1924年,考入梅县 学艺中学读初中。1925年2月,他奉祖母与母亲之命赴香港,一边侍奉务工致 病的父亲并接替其工作,一边到夜校学习英文,开始了在香港谋生的艰难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后,廖安祥与经常在一起踢足球的爱国青年共同组织“晨钟社”,他们讨论时事,动员劳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晨钟社里的青年,后来很多成为东江纵队的骨干。1937年初,时任八路军香港办事处中共党支部书记的连贯到廖安祥工作的义顺源联系物资运送事宜,一来二去便与廖安祥熟络,连贯了解他是贫苦出身,在经历省港大罢工后,成了一个有一定觉悟的工人,便介绍他参加由何香凝主持,蔡楚生夫人陈曼云负责组织的 “香港妇女四联会”救国宣传训练班的第一期学习,同时期还有许多进步团体和工会青年参加了学习。八路军驻香港办事处主任廖承志和连贯、茅盾、章乃器等曾先后到训练班讲课。两期训练班结束后,有学员回东江参加抗日,有东南亚青年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也有的学员参加了新四军。通过学习,廖安祥的思想觉悟得到迅速提高,不久便成为廖承志安排在香港的交通员,完成了许多联络和接送文件与物资的重要工作,并于193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38年10月21日,广州沦陷,省港交通线被切断,为了开辟新的交通线, 廖安祥根据连贯的指示,联系沙鱼涌人彭东海和淡水镇当地人叶钦梧,合股组 建东利公司,打通“香港—沙鱼涌—淡水—惠州”的运输通道,在惠港间进行 贸易物资运输,包括桐油、茶叶、皮革、棉纱、布匹、西药、汽车零件等。东利公司经营两年后,日军占领了淡水,廖安祥在淡水设立的华侨旅店被洗劫一空,东利公司只能结束营业,廖安祥将分得的4万港元中的1.5万元寄回梅县做奖学金,资助贫困家庭孩子读书,剩下的2.5万港元捐赠给中共地下党组织, 由连贯派谢一超购买两条电船,交给廖安祥的朋友刘水福 掌管。后来,在粤港“秘密大营救”中,正是这两条船成了“海上秘密交通站”,因此才能突破被日军封锁的“港岛至九龙”的海上交通线,为成功营救文化精英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942年,廖安祥在惠州开办了“源吉行”,源吉行不仅在经济和物资上支援了抗日游击队,同时又为组织获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军事情报。1945年,廖安祥返回香港开办亚洲贸易公司,做回交通老本行,为解放战争输送物资和护送各级重要人物。1949年,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准备在北平召开,许多居留香港和海外的爱国人士无法赴会。廖安祥根据党组织的指示,克服重重困难,将陈 嘉庚、黄绍竑、吴荻舟、刘斐、白杨等大批爱国人士, 安全顺利地护送到北平。 是年秋,“两航起义”后,处理起义的后勤问题十分艰巨。廖安祥协助军代表, 用最妥善、最节省的办法,将6节火车厢的飞机零件和滞留香港的3000余人送回广州。1956年,亚洲贸易公司改为廖安祥与外交部合股的公私合营企业,公司在廖安祥的领导下,取得长足进步。而廖安祥的个人资产也获利甚丰。1985 年,廖安祥离休时,他做出惊人之举—将自己在公司应得的巨额资产,全部无条件捐献给了国家。此外,又将自己100多万港元的退休金,也悉数捐给了梅州,为家乡建设出了一份力。

廖安祥一生行侠仗义、乐于助人、为国为民、贡献卓著。海内外诸多著名书画家及文艺界知名人士,都十分景仰他的为人作风,无不挥毫泼墨,凝情以赠。1992年,廖安祥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看到家乡已旧貌换新颜,心情激动,又做出一项重要决定:将自己珍藏多年的103幅名家书画,全部无偿捐给家乡的嘉应大学,为素有“文化之乡”之称的梅州增添异彩! 1994年春,廖安祥先生被梅州市人大常委会授予“荣誉市民”称号。1997年1月5日,廖安祥 先生病逝于香港,享年90岁。2020年3月,廖安祥故居“怀永庄”被梅州市人 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展览的题眼

通过上一节的概述,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廖安祥如何形成进步思想、怎样加入中国共产党并积极参与各种不同性质的工作来支援革命等情况。1992年,在梅州市捐赠书画展览揭幕典礼上,廖安祥先生说:“在这60多年来,我得到老同志、老朋友和著名书画家送给我许多十分宝贵的丹青和墨宝……每幅作品都凝聚了我和他们的深切友情和难忘记忆,有些已经成为稀世珍品,我都是十分珍爱和宝贵的。”

笔者详阅廖安祥先生捐赠的103件书画作品后,始知这批收藏中最早的一件是由何香凝先生1948年赠予的,题款为:“安祥先生法正,何香凝画于香江。 三十七年夏。”这批收藏中,另一件藏品虽创作在略晚的1949年5月,但同为粤港“秘密大营救”时与何香凝同时被营救的柳亚子先生所赠。柳亚子为感怀廖 安祥的救助之恩,赠自作颂诗并以行书誊抄。颂诗云:“柳车复壁无穷意,今日方知东道人。谢客负才嗟不禄,钟郎交臂失由旬。沉机大海恩情重,索句新 都感慨频。惭愧千金悭报德,王孙漂母异殷勤。”诗后长跋事件始末:“太平洋 事变,香港沦陷,余杜门待尽。有谢生者言,奉廖承志、连贯两同志命,救余 与廖夫人出险。盖以帆船偷渡九龙半岛,而达海丰之梅陇新村。当时未知船主实梅州大侠安祥先生也。顷来新都重晤张老香池,始详始末,并代索诗,报以一律。时谢生已去世矣。钟郎为海丰世家子,以农运隐乡曲中,为余之保护人。 昔岁曾来港,握手约重来,而消息杳然,念念不能忘耳。爰并及之。一九四九 年五月吴江柳亚子并跋。”

该颂诗“柳车复壁无穷意”,典出《史记 · 季布栾布列传》。楚人季布,原为项羽部将,为人好逞意气,爱打抱不平,在楚地很有名气。项羽派他率领军 队,曾屡次陷刘邦于困窘。项羽自刎后,汉高祖刘邦出千金悬赏捉拿季布,并下令有胆敢窝藏季布的论罪要灭三族。季布躲藏在濮阳的一个周姓人家中。周氏给季布剃光头发,用计藏在广柳车中,送到鲁国,继而脱险。后来,季布得到汉高祖的赏识,拜为郎中。柳亚子以此虎口脱险的典故,自喻季布,时隔多 年方知施救者为“梅州大侠”廖安祥。但在当时柳亚子只知道有一位谢先生(谢 一超)是由廖承志和连贯两位同志派来救助他与廖夫人(何香凝先生)的,他是个好同志,可惜柳亚子写颂诗时,谢先生已经过世。另一位掩护过他们的钟同志,1948年还与柳亚子在香港见过面。回想当年日军占领香港并封锁海面, 日军不准机动船只通行,廖安祥便把船上的机动部件全部拆下,抛入大海。几经磨难,柳亚子一行终得登岸,这样的恩情,令他感激不尽。1949年,柳亚子 于重庆重晤国民党元老、廖安祥的表兄张文先生,谈及这段惊险的过程,感慨 唏嘘“惭愧千金悭报德,王孙漂母异殷勤”。此句典出《史记 · 淮阴侯列传》, 韩信少年时,贫不得志,常寄人篱下,人多讨厌他。一次,他在淮阴城下钓鱼, 有一个在河边漂纱的老妇人见他没有饭吃,一连给了他数十天的饭,韩信深为感谢,对老妇人说:“吾必有以重报母。”老妇人听了生气地说:“大丈夫不能自 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柳亚子以此典故表达惭愧之情,他不能如 韩信般以一饭千金报答曾经施恩于他的老妇人,只能用“梅州大侠”的美誉来 赞颂廖安祥先生的古道心肠、施恩不望报的侠士精神。

柳亚子的这件书法作品,从艺术性到史料性再到故事性,都完整地回溯了粤港“秘密大营救”。书画无声传真情,纸墨无言写春秋。以柳亚子的这件作品为楔子,加上其他被营救人的文献手迹影像资料,结合廖安祥捐赠收藏的何 香凝、张文、茅盾、蔡楚生等人的书画作品,特展定名“丹诚相许”,期待还原一场生动的大营救、还原廖安祥其人其事,以此展现那段动荡岁月中,生命 相托、信念与共的真挚之情。

四、普及新中国书画五大流派

在剧烈动荡的20世纪,包括廖安祥在内的许多粤港人士为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廖先生一生行侠仗义,乐于助人,海内外诸多著名书画家 及文艺界知名人士,无不称赞他的为人作风,纷纷挥毫泼墨,凝情以赠。在进一步研究这批藏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批捐赠几乎囊括了中国五大画派各大 名家的作品,结合何香凝美术馆始终以研究带动展览策划,以展览呈现艺术史研究的学术定位,我们以廖安祥先生为个案,将其人生理想置于家国情怀的感 召之中,让观众体验这种超越个体,推动历史进步和国家民族发展的特殊人生 经历。美术馆具有公共教育作用,我们希望通过展品艺术性的呈现,回归到美术史的普及、教育推广工作中,使观众通过观展获得不一样的体验。

五、展览的收官之笔

一个展览,由哪件作品开题,又由哪件作品收尾,这是策展人需要深思熟虑的问题。“丹诚相许”由长安画派黄胄为廖安祥所作的《驴子》来收官。此 作题画诗为:“了无追风逐电材,漫劳子厚代剪裁。不随骚人踏雪去,愿由孺 子驱驰来。”众所周知,黄胄先生以画驴闻名于20世纪的中国画坛,这首正是黄胄题驴画上的名诗,在很多重要作品中,他都题用了这首诗。然而,大家不知道的是,这首诗的真正作者其实是曾经当过深圳市第一任市委书记、广东省 委书记的吴南生同志。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在岭南地区著名收藏家许习文先生旧 文中有所记载。

1972年,吴南生同志被“安排”到一个学习班当干事。不久,当时的“革 委会”要他编写一本“语录”,他拒绝了。于是,他再一次被“安排”放逐到 一个边远山区的县城,在县革委会办公室的调查组当干事。那里的同志对他很好,他在那里工作、生活也很愉快,于是他诗兴勃发,作了这首七绝诗。有玩味自嘲的意思:我不是什么“追风逐电”的千里马,只是一头没有本事的小毛驴,也不知怎么就得罪了柳宗元,一篇《黔之驴》非“安排”说老虎见到我都怕, 最后又把我吃了,我不愿跟那些无病呻吟的诗人去踏雪寻梅,只愿让老百姓使唤做点脚踏实地的事。全诗充满乐观、向上、不屈的精神。就在这时,吴南生听说画家黄胄被批斗为“黑驴子”,且病倒在北京。当时,他与黄胄还不相识, 却立即写了一封信,附上这首诗,请一位与黄胄相识的老同志转赠黄胄,信中说:“小毛驴,大贡献,当年我们从延安到东北战场,主要运输工具就是它。” 身处逆境的黄胄收到这封在精神上雪中送炭的信,异常感动,专门把此诗题在了自己的画作上。“批林批孔”时,专案人员说这诗是“毒草”,要他交代谁写的,黄胄一口咬定是自己写的,让吴南生逃过一劫。

20世纪80年代,廖安祥到北京开会,当时黄胄正在医院住院,听闻老友不日即将来访。他忍受着肩颈炎带来的巨大疼痛,于病床前欣然绘制此作,题上这首在特殊时期为他的灵魂带来慰藉的诗,作为老友见面、丹青唱和、记录友谊的最佳见证。

六、结语

文化在乱世中显得尤为重要,它能开启民智、唤醒良知、凝聚人心、重振民族气节。士兵们扛枪打仗守护家园领土,文人们则在精神上延续文脉,让中华之魂源远流长。这便是粤港“秘密大营救”在当下仍被反复提及的历史意义。

文化是子弹,危急关头能以笔为戎;艺术是载体,平凡年代可与友人唱和回归最质朴的感情。中华民族一向有敬重侠义之士的传统,常用“侠肝义胆”“侠骨柔肠”来赞美这些人的可贵品格。司马迁的《史记》专设《游侠列传》, 为那些侠骨义士树碑立传。历代稗官野史也都赞颂侠义之士。为建立民主中华 而捐躯的秋瑾烈士被称为“鉴湖女侠”,即为一证。《辞海》中对“侠”的诠释: 其一是“以权力辅人也”;其二是“美也”。“侠”之助人为乐,从道德伦理的 角度说,是一种高尚的美德。展览定名“丹诚相许”,即为体现侠义中铸就的 友情,翰墨传真情,这也是中华民族朴实的美德体现。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必将 在中国历史进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 弥坚”。2017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在会见中外记者时说:“中国共产 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百年恰是风华正茂。”走得再远都不能忘记来时 的路,站在百年华诞的重要节点上,我们更要回顾党自强不息的奋斗历程,突 显党对文化事业的重视以及对文化人士的爱护,彰显党的力量。回望百年之路, 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中国共产党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 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何香凝美术馆举办此次“丹诚相许—中国文化名 人大营救艺术文献暨廖安祥捐赠书画特展”,以兹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以及粤港“秘密大营救”胜利80周年,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