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全景柳州
《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签约摄影师掌镜,全方位展示柳州的魅力与气质。
ISBN: 9787559826114

出版时间:2020-07-01

定  价:128.00

作  者:陈奕 主编

责  编:唐娟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地域文化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化 地理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450 (千字)

页数: 360
图书简介

柳州,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北部,因地形为“三江四合,抱城如壶”,故称“壶城”。它既是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交通枢纽,又是山水景观独特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柳江、大龙潭、元宝山……

“柳江人”、柳侯祠、柳州文庙……

柳汽、柳钢、五菱、宝骏……

壮族莫一大王、苗山坡会、侗族多耶……

螺蛳粉、融安金橘、三防鸭……

从自然到人文,从科技到文化,从历史到当下,柳州这座城市拥有独特的气质,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全景柳州》一书在极力探寻柳州自然地理与城市文明的关系,从自然地理学、人口地理学、文化地理学等范畴,对柳州的自然、空间、人文、民俗等方面进行全景式解读,挖掘柳州发展演变过程中的承袭与创新,重现历史留在这个城市的记忆,展现柳州全景的今日面貌。全书分天赐、化成、技艺、风物四个板块进行阐述,图文紧密结合,以摄影图片展现今貌,用文字讲述柳州这座城市的古往今来。

作者简介

陈奕, 1985一1998年任武汉交通科技大学管理学院教师,1998一2002年任广州私立华联大学计算机学院教师,2002一2006年任广州和新科技有限公司综合部总经理,2006年至今,担任《中国国家地理》(中文繁体版,广州全景国家地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图书目录

第一篇 天赐

百里柳江,日进千里 2

元宝山之宝 8

鹿寨国家地质公园,天造的香桥 14

贝江:一江碧水向东流 20

九万大山的身世之谜 26

石门仙湖 , 自带仙气 32

幽境四十八 38

双龙沟:久违的森林 44

老子是真仙 49

人间龙女沟 54

拉沟自然保护区的精灵 58

城市边的绿色宝库 62

柳州大龙潭:雷神之宅 66

第 二 篇 化成

柳城巨猿洞 72

“柳江人”探秘 76

中石器时代的标本:白莲洞与鲤鱼嘴遗存 80

甘香一脉柳侯祠 84

重修柳州文庙 88

出乎震之万物生:柳州东门城楼 92

从柳州出击 98

支撑柳州工业的那些“第一” 102

光荣与梦想:柳州工业博物馆 110

进德镇九厅十八井:活在故事里 116

曙光西路,佳人相见一千年 122

穿越六寮屯 126

培秀:仔细的生活 130

石上艺术:青山寨 137

香粉雨卜 140

旧时田园今尚在:侗族村寨 144

布央:云里仙山出好茶 152

丹洲,就在水中央 156

一石一世界 162

百朋下伦的荷 166

春天,赴一场紫荆花盛宴 170

第 三 篇 技艺

众创的神话:柳州螺蛳粉 178

苗与芦笙,笙笙不息 184

边城山寨寻百鸟衣 191

在尘土中开出花来 197

色艺无双:苗族蜡染 202

凝固的音乐,恒久的记忆:侗族木构建筑营造技艺 206

指尖上的浪漫日常 218

乡土、原色与绝景:三江侗族农民画 222

壮人心中不灭的土俗神——莫一大王 226

让“哪嗬咿嗬嗨”继续唱下去 230

一水同舟,薪火相传 234

云片糕的传统手工记忆 238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赞芙蓉酥 243

第 四 篇 风物

舌尖上的 Q 弹——趣谈柳州话 248

下一站,青云夜市 252

立鱼峰下山歌传 256

活着的城隍:中渡城隍庙会 260

广西“长寿果”:融安金橘 266

融县烧炙:烟火里的饱足 270

山野间的仙草:融安青蒿 274

苗年,心上流淌的温情 278

苗山坡会 283

斗马节上来相会 288

禾魂归来 292

三防鸭:苗山深处飘美味 296

黑香猪:人间至味在吾乡 300

打油茶:围炉之情 304

百食之旅百家宴 308

迷之侗“款” 314

多耶 318

缘牵侗寨唱大歌 324

侗族回门节 330

韭菜节:谷雨韭菜香 334

祭“夜郎”:三江三王宫庙会 340

序言/前言/后记

序 言

珠江水系西江上游的柳江,上接黔中,南下梧州,远流南海,水势浩大,川流不息。

柳州曾是中国古人类的发源地,这里的人类生活遗迹跨越了三万年。柳州白莲洞及周边人类遗址,是东亚最早的新人遗址群。北有山顶洞,南有白莲洞。贾兰坡、裴文中先生对这两处新人遗址群的发现,说明了中国人的南北起源。远古以来,一部分柳江人从这里北上洞庭,东及太平洋,演绎出数不尽的文明故事。

两千年来,柳州这座柳江上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也曾两次与国家命运休戚相关:

秦亡汉兴,汉武帝曾欲借蜀人与夜郎攻打赵氏南粤,所选路线为经潭水(柳江)下苍梧。柳州居潭水中游,建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初名潭中,是控扼云贵、进击南粤的要津。

另一次,现代柳州在抗日战争中,作为重要的大后方,接收了全国内迁工业,承担了抵抗日本侵略者的重任,承受了巨大的牺牲。来自柳州的铁鹰忠魂,曾奋战在南北中国的上空。

温柔的柳江给予了柳州以姓名。唐贞观八年,当时的南昆州以柳江为名更名为柳州。柳州西连云贵,自古西南云贵物资到南海都由柳州而出;柳州因其水运的便利,自宋代始称“桂中商埠”。柳州是农业发达地区,产杉木、竹、麻葛、甘蔗、香料、油粘米,输出竹木器、柳布、蔗糖,粤闽和湘地商人将它们带出,而带入海盐及家用百货。

唐宋以来,柳州得人文眷顾。唐初开凿的相思埭将漓江与洛清江—柳江连通,自此从潇湘至柳江一苇可航。柳宗元沿此水路来到柳州,在柳州敷扬教化,使柳州成为岭南西部文教的大宗,福泽至今。柳宗元寄寓柳州时,不仅留下了文庙、水井、竹、柳、柑橘、儒学、仁爱和诗篇,还发现了龙壁回澜的柳州石,这是柳州作为中华奇石之都的缘起。

朝万历时,北宋邕州知州苏缄之后——知县苏朝阳在融江筑岛为城,和睦各族,迁闽人于此,开办贸易,开发柳北,融江上舳舻相衔,带来了柳北区域的经济繁荣。

这座岛城存续至今,就是水中古城——丹洲。

与古代农业柳州不同,近代柳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柳州完成了向一座现

代工业城市的转变。清末以来,人们利用本地的矿产资源,开始了制铁等手工业。清末洋务派杨道霖出任柳州知府,引入了广西最早的机器采伐业。民国时期,新桂系李

宗仁、白崇禧、黄绍竑倾力建设广西。时任广西建设厅厅长伍廷飏更把柳州作为广西的经济文化中心来打造。自 20 世纪 20 年代起,柳州引入民用工业,创办军事工业,规划城市交通,布局现代教育。柳州成为新桂系手中现代城市建设的一个地方样板。

柳州机械厂就建于这一时期。即便是在抗战时期,柳州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40 年代初期,湘桂铁路与黔桂铁路在柳州交会,柳州成为西南绝无仅有的铁路交通枢纽。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工业企业的支援下,柳州工业崛起于西南。从机械、钢铁到热电、化工,柳州一度成为西南地区工业重镇。而作为西南的交通枢纽,柳州汇聚湘桂线、焦柳线、黔桂线、衡柳线等众多干线。

今天,柳州的装载机销量全球第二,新中国第一台轮式装载机、铰式装载机都来自柳州工程机械。柳州人均汽车产量为全国第一,是中国汽车产业自主品牌最多的城市。时至今日,从冶金、机械、重化到纺织、家电、药业,“柳州制造”几乎是全方位的。

而柳州人很早就懂得回顾自身工业史的必要性,柳州工业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工业博物馆,是柳州人 60 年工业辉煌的写照。柳州工业如今仍有着强大的活力与适应性,柳州的精神世界与铁路相连,是开放的,而柳州人的性格则如同铁轨,刚直、顽强。

柳州少数民族与黔东南苗、瑶各民族,湘南的瑶族、侗族来往密切。西江就是“南岭民族走廊”的大动脉。西江上游,柳江承接都柳江、古宜河、贝江、龙江,下连红水河,流入郁江。作为“八桂通衢”,历史上少数民族,或溯江而上,或沿江而下,来往活跃,带来了柳州多样的民族结构。今天,壮、侗、苗、瑶、回、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人口仍占柳州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民族风情多姿多彩。

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是国内最早的苗族自治县。贝江河两岸、元宝山地区,苗乡、苗村、苗屯都有各自的坡会,融水被誉为“百节之乡”。这里的芦笙踩堂、打同年、百鸟衣、芒蒿节、斗马在西南苗疆享有盛名。三江侗族自治县,保留着古老的木造艺术、大歌、多耶艺术和夜郎祭祀。侗族依山川形便建造的鼓楼、风雨桥,其形式之雅,是中国民族建筑的精华。而侗族三月“约青”、九月“约黄”,用“讲款”保存着这个民族的法典和内心信仰。

柳州是我心目中的另一个岭南。忆岭南,怎不忆柳州?这里的山水、物候、人文,有着岭南风物所不具有的层次与恢宏:元宝山神祇般的花岗岩柱、奇趣横生的喀斯特天生桥、融安五色的万顷林海、鹿寨四十八?的锦绣田园;融江坦荡碧澈、柳江百里画廊九曲回肠;你以为的一座钢铁城市的冷灰坚硬,却遇轻风携雨时节,紫荆花的云霞染尽大城小巷,少女步入镜框与你相对——请不要忘记,柳州的紫荆花花事,已成为柳州人春天的心事。

一条柳江孕育了这座城市,一座车城缔造了这座城市,一片花海渲染了这座城市,人们引以为傲的一碗粉——柳州螺蛳粉感动了这座城市。请和我们一起,走入柳州!

陈 奕

2020 年 6 月 3 日

精彩预览

众创的神话:柳州螺蛳粉

撰文:陈俊 黄晓平

曾有记者问体操王子李宁:“您回到柳州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笑答:“吃一碗螺蛳粉。”是的,要问出门在外的柳州人回家后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很多人的回答会是?“嗍”(吃)碗螺蛳粉。

走在街道上,就能闻到前面粉店飘来的那股微酸的味道。那是螺蛳粉里的标配?酸笋,以毛竹的嫩笋切丝腌制后,撒在盖着数条小绿菜心的粉上,被一大勺热辣螺蛳汤淋上去,那香辣中带着一丝酸的蒸汽便腾了起来,满溢在店内等候的人们的鼻腔里。那一碗乡愁已到站。

柳州人在收银台买单后,不愿意在桌边坐着等,都喜欢站在出粉的窗口前排队,看着师傅烫粉、抓菜、加配料、舀汤,也许那也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一时半刻的等待中,口水已经在嘴边汹涌。

当那碗属于自己的粉,终于摆在面前时,碗中浓厚的红油铺面,香脆的油炸腐竹和黑色的木耳丝堆得高高的,缝隙中露出几缕从红油中拱起、带着“红线”的乳白色细滑粉条,还有半片绿菜从碗边探出头来。

那一刻,食客都迫不及待,一筷子下去,搅动几下,夹粉嗍入口中,柔韧爽滑的米粉将汤汁带入口腔,酸的开胃,辣的散寒,热汤发表,配菜鲜香,米粉爽口。那种满足与惬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代替。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在柳州流行开后,螺蛳粉就成为全体柳州人心中的牵挂,成为柳州游子乡愁的味道。

柳州人消夜时爱点一盘炒螺,或来一碗煮粉。嗍螺,是每个柳州人的拿手好戏。牙签一边去!筷子!一根就可以。嗍螺高手甚至什么都不用,拿螺来就可以了。需用三根手指(毕竟煮得油光水滑的,脱手了岂不是心疼),捏住螺蛳往嘴边一送,嗍?呸!先吐螺盖子,嗍?舌尖一顶,只要一半,嘴唇上下一合,螺肉结实的前半身入口,后半身落地,等着入土为安吧!

不会嗍螺,或是举着两根筷子,都是可耻的!同辈人之间几乎可以这样开玩笑。吃完螺,那碗底的汤才是“唐僧肉”,人人都想要。你来!你来!最怕不客气的,他真端起来了,你又心疼了。广西人都知道:三颗螺蛳一锅汤!一盘螺蛳那口汤该有多浓?交你个损友真想弄“死”你!

先不说螺蛳的鲜味和十几种香料,单单一片紫苏叶,也是要划拉出来吃干净的。岭南湿热,紫苏能祛湿。所以再喝上一口紫苏螺蛳汤,不但嘴和心舒服了,连身体都会爽透透的。

也许是一份螺、一份粉的分量,超过了大多数人肠胃的承受能力,于是螺蛳、米粉两大传统美食就“结婚”了。传说版本很多,综合起来的相通之处有:时间在 20 世纪70年代末;地点在柳州市区兼营煮螺蛳的路边粉摊;食客想吃汤粉但筒骨高汤已经用完;老板以螺蛳汤代替筒骨高汤制出的“汤粉”,其独特风味令食客赞不绝口;从此这样的做法开始在柳州流行,并不断发展变化至今天的形态。随意搭配,竟得美味,螺蛳粉的诞生正说明了柳州美食兼收并蓄、自我演进的特点。

螺蛳粉所用的干榨米粉,在清水中浸泡软化后,在热水中焯煮片刻,粉的口感就会变得细腻且富有弹性。它的选料需用老米,经浸泡、磨浆、调浆、挤压、熟化、成型、老化、干燥等工序处理,每道环节都有讲究。据老柳州人回忆,螺蛳粉刚开始正式面向食客时,主料并不统一,有的用细粉丝,有的用湿米粉,有的用干切粉,干榨米粉也有。到 20 世纪 80 年代,沿五角星人民电影院、解放北路柳州剧场一带,有了成行的夜市摊点,螺蛳粉才大多以口感更佳的干榨米粉作为主料,实现了形的一统。

汤,是螺蛳粉的魂。以前常有外地的客人问:“你们的螺蛳粉里为什么没有螺蛳?”这些朋友真是问到了关键,螺蛳粉的味美,正是因为它独特的汤料,汤里最重要的食材就是螺蛳,但螺蛳不在小碗的粉里,而在大桶的汤底。

整个广西,沿河台地分布着众多的贝丘遗址,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原始先民,很早就已经以螺为食。在位于柳州市郊东南 12公里处的白莲洞古人类遗址中,也发现有大量被人为敲去尾部的螺壳化石。由此,柳州人吃螺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距今约 3 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柳州螺蛳汤所用的螺,是附着水中石头上生长的石螺。用前要去尾、焙干、除腥,另加十几种香料炒制增香。八角温中散寒,肉桂补火助阳,恰好中和了螺蛳的寒凉特性。将炒制好的螺蛳放入由猪筒骨和鸡骨架熬制的高汤中,慢火再熬四五个小时,才得到味道纯正的螺蛳汤。这时铺上炸腐竹、酸笋、炸花生、黄花菜、酸豆角、木耳等,再加进熬好的汤底,一碗地道的柳州螺蛳粉就做好了。

好的汤底,体现的是对品质的追求,汤味的稳定,体现店家对顾客的真诚,凡拥有众多“粉迷”的老字号,无不在汤底熬制方面煞费苦心。

跟广西其他地方的粉不同,柳州螺蛳粉很年轻,和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几乎同步,仿佛一开始就具有不断创新的特质。

最初是米粉加螺蛳汤,后来不断地丰富配菜,光吃粉有点单调,加些青菜好不好?于是螺蛳粉里有了蔬菜。喝酒剩下些炸花生米,别浪费了,加进去,好像不错哦!老板,我想加点酸豆角,再加点炸腐竹好像好看点,加鹌鹑蛋进去也不错……这种类似定制式的加菜,慢慢地呈现着地方人的口味。

螺蛳粉的配料现在有 10 余种之多,而且没有休止符,还在不断变化中。不是有食客问为什么螺蛳粉里没有螺蛳吗?那螺蛳粉里也可以加进螺蛳肉啊。某家店的螺蛳粉摊老板吃了海鲜粉觉得挺好,那么回来把虾蟹往粉里一加,还取上个响亮的名字?霸王螺蛳粉,多好!螺蛳粉夏天吃太热了,没问题,我们改成凉拌的,再配碗冰豆浆,爽不爽?老板我喜欢吃炒粉,螺蛳粉能不能像炒粉那样?于是炒螺蛳粉诞生了。不放弃自身传统,但又不拒绝外来文化,这也像足了柳州这座城市的性格。

2012 年,《舌尖上的中国》介绍了柳州螺蛳粉,螺蛳粉开始为全国人民熟知。以前只要出了广西,跟人介绍自己家乡,很多人都会一脸茫然,非得搬出五菱车、“两面针”、“金嗓子”这些“柳州制造”,才能化解这尴尬场面。现在只要说出“柳州”两个字,大多数外地朋友就会自己接话了,“螺蛳粉,我很喜欢”“螺蛳粉,我家媳妇和孩子很喜欢”“螺蛳粉,我的同事很喜欢”。总之,身边就不缺喜欢它的人。一道美食,已然成为这座城市的标签。为让更多人能够享受到这一众创美食,柳州人把方便包装的螺蛳粉做成了产业,方便装螺蛳粉不止畅销国内,且行销海外。2019 年,柳州袋装螺蛳粉年销售额达到 60 亿元,再不是“小吃”!

当初只能在夜市路边摊吃到的螺蛳粉,今天竟发展成为柳州新兴的产业神话,这真是当初坐在粉摊前嗍粉的柳州人,做梦也未曾想到过的。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