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扬之水作品系列 曾有西风半点香
名物学家扬之水《曾有西风半点香》,采用因名寻物的研究方法,从已知的物件名称入手,寻找古代名物对应的图像。扬之水对器物的研究并不仅仅限于考订名称,而是对其名称、形制、用途、功能都予以追源溯流的考订和梳理。材料真实准确,结论缜密有力,为敦煌石窟的断代及艺术史研究提供了例证。
ISBN: 9787559871671

出版时间:2024-09-01

定  价:126.00

作  者:扬之水 著

责  编:吴义红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化研究·随笔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120 (千字)

页数: 296
图书简介

《曾有西风半点香》是名物学家扬之水对敦煌艺术名物的集中考证。书中所用的材料和图片等系作者亲历敦煌等实地考察中的亲历所见,并都进行一一严谨考订,确保其真实性和准确性。作者对器物的研究并不限于名称的考订,而是对其形制、用途、功能等都予以追源溯流的考证和梳理,并为敦煌石窟的断代提供了佐证。作者在排列这些材料的年代和地域时,结合文献资料得出缜密而有说服力的结论,对艺术史和艺术研究等都有显著意义。

作者简介

扬之水,浙江诸暨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多年从事名物研究。著有《先秦诗文史》、《中国金银器》(五卷)、《棔柿楼集》(十卷)、《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定名与相知:博物馆参观记·二编》等。

图书目录

佛入中土之“栖居”(一)——敦煌早期至隋唐石窟窟顶图案的意象及其演变 1

一 藻井和幄帐 3

二 金博山与摩尼宝 10

三 “垂鳞”与翠羽 21

四 宝交饰 29

佛入中土之“栖居”(二) ——帐、伞、幢、幡细部构件的考订 53

一 帐:帐额,垂额,沥水,蒜条,帘押 56

二 幢、伞,华盖:锦屋、者舌、带、柱子 63

三 幡 81

“大秦之草”与连理枝——对波纹源流考 95

一 对波纹与“忍冬” 96

二 “忍冬纹”与“大秦之草” 96

三 卷草·对波:式样之一 99

四 卷草·对波:式样之二 107

五 对波纹在唐代的演变 110

六 余论 118

丹枕和綩綖 121

余论 139

牙床与牙盘 151

壹 牙床:都兰吐蕃墓出土的一组彩绘木构件 152

贰 牙盘 161

一 牙盘之用途:唐至两宋 163

二 牙盘形制之一:所谓“连蹄” 165

三 牙盘形制之二:所谓“脚” 176

四 两宋牙盘 185

五 余论 187

从礼物案到都丞盘 189

一 书案·牙盘·礼物案 190

二 栏杆桌子·栏杆高几·都丞盘 195

三 结语 204

掆鼓考——兼论龟兹舍利盒乐舞图的含义 207

一 掆鼓考 208

二 龟兹舍利盒乐舞图的含义 217

象舆——兼论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中的“象戏图” 223

一 库木吐喇石窟第三十四窟壁画中的“象舆” 224

二 青州傅家北齐画像石中的“象戏图” 237

净瓶与授水布施——须大挐太子本生故事中的净瓶 241

立拒举瓶 251

荃提 259

图片来源总览 267

三联版后记 283

人美版后记 285

序言/前言/后记

编辑推荐

《曾有西风半点香》为著名名物学家扬之水的名物研究著作,基于作者亲历敦煌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并做出详细考订,对形制、用途、功能等都予以追源溯流和梳理,考订缜密,结论有力,表达简雅,对古代文物历史研究特别是艺术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精彩预览

立拒举瓶

立拒举瓶,经文又称入支、如拒,或三奇立拒、三叉立拒。玄应《音义》卷二“立拒”条曰:“此外道瓶,圆如瓠,无足,以三杖交之,举于瓶也。诸经中或言执三奇立拒,或言三叉立拒,皆是也。”又卷十八“入支”条释义与此相同,惟“以三杖交之,举于瓶也”,作“以三杖交之,支举于瓶也”,阐发使用情状更为明确。与三叉立拒类同而形制稍异者,又有一种名作“三拒木”,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十五“三拒木”条:“亦曰三歧杖,可长二尺许,一头如橛,一头有三股。股长三二寸,随身道具,用承水瓶。案西国净行婆罗门皆共遵奉围陀戒行,每持瓶洗净涤除形秽,以此三拒木插于地,于歧上横安水瓶,令涓涓自承以洗手也。彼国学士游方访道者持三歧木瓶钵随身也。”慧琳所释经文,见唐菩提流志译《大宝积经》第一百二十卷:“尔时广博仙人与其同类渐至佛所,覩诸罗汉威德尊严,内怀倾悚曲躬低视。各结散发,身佩白绳,颜容黑暗,两目黄绿,头发枯燥,执三拒木。”1三叉立拒与三拒木的用途及使用方法大抵相同,即均以三杖相交,相交处悬挂水瓶。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二所释为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经文曰:“善男子!信心者因于听法,听法者因于信心。如是二法,亦因亦因因,亦果亦果果。善男子!譬如尼乾立拒举瓶,互为因果,不得相离”2。尼乾,又作尼乾子、尼揵子,为耆那教徒3。《音义》所谓“诸经中或言执三奇立拒”,例有隋阇那崛多译《佛本行集经》卷三八《娑毘耶出家品》,经文曰:北天竺特叉尸罗城一寄养于外道之女,某日外出游历,“手中执持三奇立拒,拟澡洗时安瓶之所”;及至为波梨婆阇道人所降伏,乃“取其革屣及三叉拒,执持而行”4。外道以此器随身之俗,也由此可见。

与“立拒举瓶”相对应的图像,多见于犍陀罗佛教艺术中的涅槃图,存世有多件〔1-6〕,表现形式大致相同,即涅槃床前,一僧人结跏趺坐,旁置一具上首以绳相束的三叉木架,木架交叉处悬挂一个圜底瓶。稍有异者,是将圜底瓶悬于木架上首交叉处歧出的一股。

涅槃床前的僧人,为佛陀最后的弟子须跋。宫治昭《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犍陀罗涅槃图的解读》于涅槃图的诸多细节讨论甚详,其中也涉及须跋和伴随须跋的这一特殊器具,“在禅定的须跋身边,多数放着一个木制的三脚架,三脚架上吊着一个皮制的水瓶(水袋)。福契尔最初将这一吊在三脚架上的皮袋解释为释迦病中发烧降温时所需要的盛水器,但后来又推测为游行者所持三杖(tridanda)上的皮水袋。事实上,挂在三脚架上的水袋与禅定的须跋一并用来标志须跋其人,表明作为持三杖者(tridanda)的婆罗门行者的身分。挂在三脚架上的皮制水袋,在印度作为传统的须跋所持物,存续了很长时间(如阿旃陀第二十六窟涅槃浮雕),而在没有这一传统的中亚、中国,却归于消失”5。

这一节叙述中,有两点不确。第一,涅槃图所绘并非皮制的水瓶或水袋。第二,它并非是专属于须跋的持物。这是前面引述的经文及《音义》所证明了的。

佛经中关于佛陀涅槃的场景叙述,没有言及须跋所持之物,因此对涅槃图各个细节的考证仅凭与涅槃情景相关的经文,尚不足以解读全部。显然,此即《大般涅槃经》卷二十八作为譬喻之辞的“尼乾‘立拒举瓶’”,《音义》所谓“此外道瓶,圆如瓠,无足,以三杖交之,举于瓶也”。须跋原为外道,《大般涅槃经》卷四十“娑罗林外有一梵志,名须跋陀”,是也。在某种特定的场合里,“三叉立拒”或可视作外道所持标志性的器具,为使涅槃图中的人物脚色容易辨认,工匠遂在须跋身旁安排了这样一具“外道瓶”。这一道具虽然不见于释典关于涅槃场景的叙事,但此“外道瓶”却是佛经中常见的表述,并且如慧琳所说,在印度,“学士游方访道者持三歧木瓶钵随身也”。当然在涅槃图里这一器物的设置不过为了表明人物脚色,而不是强调用具的“外道”意义,或认为它“是佛陀最后一个弟子的传法象征,代表的应该是佛法传承有序,永续不断”6,固然不错,但这一新的寓意也只能是建立在原有的用意之上。而正是由于所谓“六师外道”及“外道瓶”均未曾东传,涅槃图中的这一细节在中土“归于消失”。

[初刊于《中国文化》二〇一〇年第一期,题作《〈一切经音义〉之佛教艺术名物图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大正藏》第十一卷,页310。

2 《大正藏》第十二卷,页529。

3 玄应《一切经音义》卷六“尼乾”条曰“或作尼乾陀,应言泥揵连也,译云不系也”;又慧琳《音义》卷二十四“尼揵子”条“音乾,梵语外道名也”;又慧琳《音义》卷二十五“尼乾子”条“此云无系,是裸形外道,不系衣食,以为少欲知足者也”。

4 《大正藏》第三卷,页832。

5 宫治昭《涅槃和弥勒的图像学》(李萍等译),页112,文物出版社二〇〇九年。

6 任志录《涅槃图中的三脚架及悬挂物》,页41,《美成在久》二〇二一年第二期。

荃 提

荃提,或作筌提,又称迁提或先提。玄应《音义》卷十六“荃提”条释之曰:“或言迁提,谓可迁徙提挈也。或作荃提,言以荃草为之也。非此方物,出昆仑中也。”又同卷“迁提”条:“言可迁徙提挈也。或作荃提,言以荃草为之也。非此方物,出昆仑中。律文或作先提。”慧琳《音义》卷五十六“荃提”条所释与此大致相同。

由《音义》所释经文可知,荃提原是坐具。如《宝行王正论·菩提资粮品》“荃提寝息具,应施寺亭馆”1;《佛本行集经》卷八“复有五百诸天玉女,各各执持多罗树叶所作筌提,在菩萨前引道而行”2。可见荃提之便携。玄应《音义》所谓“律文或作先提”,例有《善见律毗婆沙》卷一:“尔时婆罗门子年始十六,已学婆罗门法三围陀书。婆罗门子初从梵天下,犹好净洁,床席、先提悉不与人杂。若欲往师所,以床席、先提,以白(帛)洁裹,悬置屋间而去”3。可见荃提的便于置放,即不妨外覆以帛而“悬置屋间”。

《音义》所谓“出昆仑中”,这里的昆仑当指南海昆仑4。不过从今天可以见到的图像来看,它很早就出现在古印度。如巴尔胡特大塔栏楯雕刻中的猕猴王本生图5 〔1〕,桑奇大塔南门左柱浮雕6 〔2〕,又贵霜迦腻色伽时期的夏都迦毕试(今贝格拉姆)古城遗址十三号墓出土来自印度的数件牙雕〔3-4〕。荃提的质地在这些图像中虽未可准确推定,但似乎不外藤编与草编,形制则有鼓墩式与束腰式两种。

出现在犍陀罗佛教艺术中的荃提多为鼓墩式,形制与巴尔胡特大塔和桑奇大塔浮雕中的荃提相似,编纹历历,仿佛藤制品,上覆坐袱,垂至荃提的半中腰。如白沙瓦博物馆藏佛传图,拉合尔博物馆藏佛说法图 〔5-7〕,等等。而佛说法图中的荃提乃置于莲花之上,前面尚有一具踏床。

之后,荃提又为龟兹石窟壁画所取用,如克孜尔第三十八窟主室券顶右侧郁多本生图〔8〕、左侧孱提波梨本生图7,荃提的式样则略有变化。它类同于犍陀罗石雕中的鼓墩式,却稍有束腰,依然上覆坐袱,而坐袱每每垂至荃提底端。

敦煌壁画中的荃提,几乎俱为束腰式,如莫高窟第二七五窟北壁月光王本生图8 〔9〕,时代为北凉。又莫高窟第二九五窟人字坡西坡摩诃摩耶经变画9 〔10〕,时代为隋。后者荃提上下两端均以莲花为饰,前方置一具莲花踏床。进入中原地区的荃提也多为束腰式,如龙门莲花洞南壁第四十一龛龛内左侧浮雕〔11〕,其时代为北魏后期。

荃提在南北朝时期也已进入社会生活,载籍通常写作“筌蹄”10。此际中土仍是席坐时代,垂足坐筌蹄,起始大约是作为讲经特有的姿态11。《南史》卷八十《侯景传》云“上(梁武帝)索筌蹄,曰:我为公讲。命景离席,使其唱经。景问(索)超世:何经最小?超世曰:唯《观世音经》小。景即唱:尔时无尽意菩萨”12。南北朝至隋唐,作为实用器具的筌蹄已是出自本土制作。唐段公路《北户录》卷三说到琼州藤编及“新州(今广东新兴)作五色藤筌台,皆一时之精绝。昔梁刘孝仪《谢太子饷五色藤筌蹄一枚》云:炎州采藤,丽穷绮缛”。所谓“炎州”,原是泛指南方13。此“五色藤筌蹄”或即来自岭南。至于唐代,筌蹄则早是日常生活用具。陕西三原唐淮安靖王李寿墓石椁线刻画中侍女之挟持筌蹄14,即是一例。墓葬年代为贞观五年。

[初刊于《中国文化》二〇一〇年第一期,题作《〈一切经音义〉之佛教艺术名物图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大正藏》第三十二卷,页499。

2 《大正藏》第三卷,页691。

3 《大正藏》第二十四卷,页679。

4 孙机《中国圣火·唐俑中的昆仑和僧祇》,页251,辽宁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5 巴尔胡特大塔的时代为公元前二世纪。

6 桑奇大塔栏楯雕刻的时代为公元前一世纪末至公元一世纪初。

7 段文杰《中国新疆壁画全集·1·克孜尔》,图七四、图九五,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一九九五年。按第三十八窟的时代约为四世纪。

8 敦煌文物研究所《中国石窟·敦煌莫高窟》第一卷,图一四,文物出版社一九八二年。

9 贺世哲《敦煌石窟全集·法华经画卷》,图一一八,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一九九九年。按图版说明称此坐具为束腰莲座。

10 作为坐具名称,释典亦偶作“筌蹄”,如《佛本行集经》卷十二“时有擎挟筌蹄、小儿,随从大王,啾唧戏笑”(《大正藏》第三卷,页190)。而筌蹄在中土原别为两事:筌,捕鱼笱;蹄,捕兎网。《庄子·外物》:“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汉译佛经中的“筌蹄”多用为此义。慧琳《音义》卷八十五释《大唐三藏玄奘法师本传》第八卷“筌蹄”条:“上翠缘反,取鱼竹器笼也,亦名鱼笱。下弟奚反。《庄子》云:蹄所以取得兔,既得兔而忘蹄。从足,帝声。”又卷八十八、卷九十七“筌蹄”条及希麟《续音义》卷四、卷十“筌蹄”条释文均大致相同。经文又或作“筌蹏”,慧琳《音义》卷八十、卷八十三“筌蹏”条,谓蹏之“作蹄,俗通用字也”。

11 《中国圣火·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页210。

12 《汉语大词典》“筌蹄”条义项之二曰筌蹄系“南朝士大夫贵族讲经说法时手执的麈尾之类”,书证即引此节。然释此筌蹄为“麈尾之类”,误也。

13 炎州,典出《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后用以泛指南方广大地区。如江淹《空青赋》:“西海之草,炎州之烟。”

14 《中国圣火·唐李寿石椁线刻〈侍女图〉、〈乐舞图〉散记》,页210。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