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匠之门》是以中国传统书画为核心,旁涉其他经典艺术,集学术、研究、欣赏、普及传播于一体的连续出版物。每年度出版4辑,主要分为开卷有义、承上启下、书痕印相、西学东鉴、格物致知、展事典藏等栏目。本辑为2023年度第1辑(总第39辑),所收文章聚焦于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倪瓒的艺术及人生、中国古代版画、现当代画家黄苗子其人其艺、黄庭坚草书、中国古代刺绣工艺等主题,由来自高校及文博机构的艺术史、考古学学者撰文,每个主题均有多篇文章相互观照。
王明明,1952年生于北京,山东蓬莱人。国家一级美术师,退休前任北京画院院长。其作品创作题材广泛,力求通透传统,强调意趣,以文人画恬淡美与现代意识相融,以传统笔墨精神与生活相融,代表作有《杜甫》《招魂》《卖炭翁》《虔诚的信徒》等。
无
卷首语
戏曲与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村落的傩戏、社火、秧歌,到 《诗经》中的“颂”、《楚辞》中的“九歌”,再到之后的“百戏”,可谓 种类繁杂,各具特色。进人中唐之后,伴随着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诗 歌的声律为戏曲注人灵魂,加之唐代音乐和舞蹈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 批具有明确叙事性特征的戏曲曲目。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元杂剧具有更 为成熟的戏曲形态,同时走向民间的元杂剧逐渐职业化与商业化,进一 步促成了戏曲的高速发展。在民众识字率普遍偏低的封建时代,戏曲 走向民间,极大程度上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部分价值观的树立, 与戏曲的传播有必然联系。在中国的偏远村庄,屹立于村庄中心的戏 台便是历史的见证。脱离巫术与祝祷功能的戏曲在社会生活中更多承 担着道德教育的任务,《赵氏孤儿》《包公铡美案》《桃园三结义》中 所表达的仁、义、礼、智、信与惩恶扬善,远远大于戏曲的娱乐目的。
至明代,《牡丹亭》《玉簪记》等优秀剧作诞生,伴随着市民生活 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刻版书的行列中,戏曲版画获得了巨大发展 空间,文学与戏曲的结合在绘画的加持下,戏曲得到了更为新颖的传 播途径和更为广泛的传播范围。明代开始,知名画家加人了戏曲版画 的绘制团队,不仅能够在内容上反映戏曲的叙事性,更能以平面艺术 的方式在民众中传播,同时传统中国画的形式也借助戏曲的传播产生 了崭新的以及更亲民的视觉效果。
39期-c205d 45
大匠之门-DajungZhi em 5
刻版书籍版画中的山水、庭院、园林、树石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 元素,完全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与此同时,更加着力于对人物 的姿态、神情、服饰等的描绘,这也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戏曲版画上所承载的不仅是故事,更是古人的生活 实景、文人的情调雅趣,也是现实与想象结合后的绘画再现。陈洪绶 绘制《西厢记》中的梦境场景,便是画家在表现情节时的主观艺术加 工,这类艺术语言表现在书籍版画的每一个细节,戏曲版画也因此彰 显了十足的艺术活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的明代书籍版画中体 现出了画家与刻工对于线的深人理解,他们用线深刻表达着艺术自 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以及电影等冲击着中国 传统戏曲的发展,戏曲版画也随之逐渐没落。然而,戏曲版画中所蕴含 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意境并未衰落。此后,经过清末民初 “海上四任”对于传统人物画的大力传承与发展,中国画中的线的魅 力再次发酵。继而连环画将中国画与版画中对线的传承再次延续,贺 友直的《山乡巨变》等作品,用线表达着故事和艺术,画面中人物刻画 生动,彰显强烈的时代感,是西方传人中国的素描等艺术方式难以达到 的,这些都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干余年来的滋养和浸润。
进人二十世纪,林风眠、关良、丁衍庸等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以戏曲 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关良是资深的京戏票友,与多位戏曲表演艺术 家交好,他常常为表现出最精彩的戏曲人物画面,反复看戏、学戏。林 风眠常与关良一同看戏,戏曲带来的视觉张力被他用鲜明的色彩表现 出来。二十世纪的中国戏曲绘画,极大程度上有着中国传统艺术思维 和技术表现,加上西方艺术形式,进而产生极强的表现力和时代性
纵观中国戏曲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的关系,总结其中的规律和 演变过程,发现戏曲绘画的特征,提炼不同时代戏曲绘画的价值和意 义,应当是一个长久的研究课题。同时,戏曲绘画本身的题材、内容、 技法与意蕴更需要我们去论证和肯定,这一过程也将为现当代绘画 寻找到更加明确的思路。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性、趣味性以及对线的运 用等都可以在戏曲绘画中生发。从传统中寻找答案,才能使中国绘画 进一步发展。
王明明
癸卯春月于潜心斋
《大匠之门》是以中国传统书画为核心,旁涉其他经典艺术,集学术、研究、欣赏、普及传播于一体的连续出版物。每年度出版4辑,主要分为开卷有义、承上启下、书痕印相、西学东鉴、格物致知、展事典藏等栏目。本辑为2023年度第1辑(总第39辑),所收文章聚焦于中国古代著名画家倪瓒的艺术及人生、中国古代版画、现当代画家黄苗子其人其艺、黄庭坚草书、中国古代刺绣工艺等主题,由来自高校及文博机构的艺术史、考古学学者撰文,每个主题均有多篇文章相互观照。
卷首语
戏曲与中国传统绘画
中国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代村落的傩戏、社火、秧歌,到 《诗经》中的“颂”、《楚辞》中的“九歌”,再到之后的“百戏”,可谓 种类繁杂,各具特色。进人中唐之后,伴随着文学艺术的高度发展,诗 歌的声律为戏曲注人灵魂,加之唐代音乐和舞蹈的迅猛发展,产生了一 批具有明确叙事性特征的戏曲曲目。在宋杂剧的基础上,元杂剧具有更 为成熟的戏曲形态,同时走向民间的元杂剧逐渐职业化与商业化,进一 步促成了戏曲的高速发展。在民众识字率普遍偏低的封建时代,戏曲 走向民间,极大程度上起到了教化民众的作用,部分价值观的树立, 与戏曲的传播有必然联系。在中国的偏远村庄,屹立于村庄中心的戏 台便是历史的见证。脱离巫术与祝祷功能的戏曲在社会生活中更多承 担着道德教育的任务,《赵氏孤儿》《包公铡美案》《桃园三结义》中 所表达的仁、义、礼、智、信与惩恶扬善,远远大于戏曲的娱乐目的。
至明代,《牡丹亭》《玉簪记》等优秀剧作诞生,伴随着市民生活 和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刻版书的行列中,戏曲版画获得了巨大发展 空间,文学与戏曲的结合在绘画的加持下,戏曲得到了更为新颖的传 播途径和更为广泛的传播范围。明代开始,知名画家加人了戏曲版画 的绘制团队,不仅能够在内容上反映戏曲的叙事性,更能以平面艺术 的方式在民众中传播,同时传统中国画的形式也借助戏曲的传播产生 了崭新的以及更亲民的视觉效果。
39期-c205d 45
大匠之门-DajungZhi em 5
刻版书籍版画中的山水、庭院、园林、树石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 元素,完全符合中国人的传统审美观念,与此同时,更加着力于对人物 的姿态、神情、服饰等的描绘,这也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与传承起到了 非常重要的作用。戏曲版画上所承载的不仅是故事,更是古人的生活 实景、文人的情调雅趣,也是现实与想象结合后的绘画再现。陈洪绶 绘制《西厢记》中的梦境场景,便是画家在表现情节时的主观艺术加 工,这类艺术语言表现在书籍版画的每一个细节,戏曲版画也因此彰 显了十足的艺术活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优秀的明代书籍版画中体 现出了画家与刻工对于线的深人理解,他们用线深刻表达着艺术自 信。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多舞台表演艺术形式以及电影等冲击着中国 传统戏曲的发展,戏曲版画也随之逐渐没落。然而,戏曲版画中所蕴含 的中国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与审美意境并未衰落。此后,经过清末民初 “海上四任”对于传统人物画的大力传承与发展,中国画中的线的魅 力再次发酵。继而连环画将中国画与版画中对线的传承再次延续,贺 友直的《山乡巨变》等作品,用线表达着故事和艺术,画面中人物刻画 生动,彰显强烈的时代感,是西方传人中国的素描等艺术方式难以达到 的,这些都来源于中国传统绘画干余年来的滋养和浸润。
进人二十世纪,林风眠、关良、丁衍庸等艺术家创作了大量以戏曲 人物为题材的绘画作品。关良是资深的京戏票友,与多位戏曲表演艺术 家交好,他常常为表现出最精彩的戏曲人物画面,反复看戏、学戏。林 风眠常与关良一同看戏,戏曲带来的视觉张力被他用鲜明的色彩表现 出来。二十世纪的中国戏曲绘画,极大程度上有着中国传统艺术思维 和技术表现,加上西方艺术形式,进而产生极强的表现力和时代性
纵观中国戏曲与中国传统绘画之间的关系,总结其中的规律和 演变过程,发现戏曲绘画的特征,提炼不同时代戏曲绘画的价值和意 义,应当是一个长久的研究课题。同时,戏曲绘画本身的题材、内容、 技法与意蕴更需要我们去论证和肯定,这一过程也将为现当代绘画 寻找到更加明确的思路。中国绘画中的写意性、趣味性以及对线的运 用等都可以在戏曲绘画中生发。从传统中寻找答案,才能使中国绘画 进一步发展。
王明明
癸卯春月于潜心斋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