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中国经学(第三十四辑)
清华大学中国经学研究院主办,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年两辑,对中国经学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ISBN: 9787559871244

出版时间:2024-06-01

定  价:88.00

作  者:彭林 主编

责  编:赵艳 和永发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史

读者对象: 文化研究者

上架建议: 历史/中国史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250 (千字)

页数: 240
图书简介

《中国经学》第三十四辑,在“经学义理”“经学文献”“经学历史”“经学人物”等栏目下,汇集了曹景年《正经与兼经:儒家经书的二元结构及其历史衍变》、黄永其《“兴起废坠”与“制作之助”——论朱子〈仪礼经传通解〉的性质及编修原则》、徐渊《谈谈以青铜器铭文研究两周礼典的几个误区》、刘禹彤《汉代〈春秋〉学中的元与气》等15篇专门研究中国经学的论文,从经学文献、出土文献等原点研究出发,参考借鉴老一辈经学家的研究理路,对儒家传统文献进行有深度的解读论析,体现出当代经学研究的最新样貌和发展方向。

作者简介

彭林,1949年生,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经学研究院院长,《中国经学》主编,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研究,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和礼乐文化的研究。

图书目录

目録

經學義理:經籍類纂的思想性

正經與兼經:儒家經書的二元結構及其歷史衍變 曹景年

“興起廢墜”與“制作之助”——論朱子《儀禮經傳通解》的性質及編修原則 黄永其

馬一浮的學禮與治禮觀:從選編“三禮類”書目説起 姚永輝

經學文獻:出土文獻證經的可能與限度

出土文獻與《尚書·君奭》“召公不悦”考論 劉光勝

西周金文中的“對揚某休”補論 于少飛、丁鼎

談談以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禮典的幾個誤區 徐淵

經學歷史:《春秋》書法與義例

《左傳·驪姬亂晉》之叙事義法與《春秋》書法 張高評

漢代《春秋》學中的元與氣 劉禹彤

孔融傳《春秋公羊》嚴氏學考 方韜

經學人物:杜預

從“經承舊史”到“史所不書,即以爲義”——杜預《春秋》學義理管窺史 應勇、盛煜華

作新與修舊——杜預《春秋經傳集解》中的“經承史策”説 肖瀟

漢唐曆術演進中的節月與祭祀——以杜預“龍見而雩”之解爲中心 馬濤

札記

《先賢江慎修公弄丸圖題記》源流考 吉莉

《特牲》更爵儀考 鍾誠

《公羊傳》“非有即爾”小劄 王廣佳

多維要素中的理論探求:《禮學文獻八講》讀後 胡雅靜

編後記

太倉:文理學科雙子星座升起的地方 彭林

序言/前言/后记

太倉:文理學科雙子星座升起的地方彭林

文人薈萃説太倉

萬里長江滚滚東流,無數文人墨客爲之傾倒。蘇東坡面對“亂石崩雲,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三國周郎赤壁,慨嘆被大浪淘盡的“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佇立京口北固亭,遥想當年劉裕“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收復失地的氣勢,傷感“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近日,筆者因朋友之邀,到訪長江之尾的江蘇太倉瀏河鎮,訪古尋跡,撫今追昔,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陪同遊覽的友人爲我們介紹太倉的地理沿革。太倉别稱婁東、婁城、金倉,位於長三角的沖積平原上,土地肥沃,氣候出奇地好,每年的颱風北上,總是在快到太倉時就向東拐彎出海了,自然災害很少,是得天獨厚的魚米之鄉。

太倉春秋屬吴,秦屬會稽,漢屬吴郡婁縣。三國吴在此建倉屯糧,而有“天下第一倉”“錦繡江南金太倉”之譽。元代在此開創漕糧海運,太倉迅速發展爲萬户之邑,因是長江入海口,故號稱“天下第一碼頭”。

説太倉首先要説瀏河,此處是鄭和七下西洋的啓航之地。瀏河原名婁江,源出太湖鮎魚口,水量豐沛,往東北流經蘇州、崑山,再到太倉瀏河鎮,全長34公里。朋友把我們帶到瀏河與長江的交匯、入海之處,水天一色,分不清哪是江、哪是河、哪是海。向東遠眺,崇明島隱約可見,幾艘巨輪如釘在海面上,紋絲不動,恰似一幅油畫,大家皆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之感,忍不住歡呼起來。

我曾在南京的明代寶船廠遺址見過復原後巍峨無比的寶船,遥想當年250餘艘大小艦船在此集結,檣帆林立,旌旗蔽日,在震天的鑼鼓、號角聲中,駛入太平洋的場景毋庸置疑,那是天下第一等的航海壯舉。

出於職業的習慣,我向朋友問起,太倉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朋友一下子興奮起來,問我是否聽説過朱屺瞻?朱屺瞻是畫壇的一代宗師,我當然久聞其名,“屺瞻”典出《詩經·魏風·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一語。朱先生尤以畫梅花著稱,自號“梅花草堂主人”,北京人民大會堂内的巨幅國畫《紅梅圖》,即出自其手筆。我没想到朱先生是太倉人!

朋友告訴我,朱屺瞻出在太倉絶非偶然,至遲明清時代,太倉的書畫家就層出不窮,如仇英,明代繪畫大師,儒學大家,吴門四家之一,尤擅畫仕女。王時敏,大學士王錫爵之孫,爲一代畫苑領袖,與王原祁、王鑒、王翚並稱“四王”,人稱婁東畫派,左右了清代三百年畫壇。王昱,清代文人畫家,與王玖、王宸、王愫合稱“小四王”。

人們評價某地文化隆盛與否,往往要看是否有高中功名之人。朋友告訴我,太倉的王錫爵與其子王衡,先後參加廷試,均列第二,有“父子榜眼”的美譽,其家族更是纍世簪纓。陸增祥,道光三十年一甲一名進士,也就是狀元。太倉的文史學家也數不勝數。如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史學家,與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吴國倫合稱“後七子”。吴偉業,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婁東詩派開創者,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陸世儀,著名理學家、文學家,與陸隴其並稱二陸,江南名儒。畢沅,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撰有《續資治通鑒》等。陸容,著名藏書家,家藏數萬卷,其中多有珍本。王宸,著名書畫家,好收藏古碑刻,數量之多,富甲一方。

我很好奇,近代之後,文化轉型,太倉在科技領域的表現如何?朋友告訴我,以兩院院士而言,太倉依然不少,如環境科學專家唐孝炎、大氣光學專家龔知本、船舶性能研究和設計技術專家顧懋祥、核物理學家黄勝年、醫藥生物技術專家楊勝利、水利水電專家陸佑楣、神經生理學家吴建屏、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朱敏等,皆是其例。此外,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顧純元、歐洲科學院院士郎建平、衝擊過諾獎的華裔美籍化學工程和火箭專家朱如瑾,也都是太倉人。朋友笑着説,柳州路上的朱棣文小學,是以199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朱棣文的名字命名的,其父祖也是從太倉走出去的!這一番話,令我對太倉肅然起敬!

朋友又問我是否聽説過吴健雄?我説,早在“文革”期間,我讀手鈔本《第二次握手》,就得知吴健雄先生的大名,仰慕不已,難道她也是太倉人?朋友得意地笑了。於是帶我們去瞻仰吴健雄先生的墓園。

吴健雄墓園

吴健雄墓園位於太倉明德初中的紫薇閣旁,於1998年5月底落成。

墓園的設計由東南大學建築系負責。東南大學的主體是原中央大學的工學院,吴健雄最初在該院物理系畢業,彼此學術淵源很深;其次,楊廷寶先生創建的東南大學建築系與梁思成先生創建的清華大學建築系齊名,素有“南楊北梁”之説,水平絶對一流。爲萬全起見,又特邀著名華人設計師貝聿銘先生負責審核設計方案,堪稱雙重保險。

墓園中心,是一個斜切的圓柱體,吴健雄的骨灰就安放在其中。斜面上鐫刻着《吴健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的作者撰寫的墓誌銘:這裏安葬着,世界最傑出女性物理學家——吴健雄。她一生綿長深刻的科學工作,展現了深思力作和真知洞見;她的意志力和對工作的投入,使人聯想到居里夫人;她的入世、優雅和聰慧,輝映着誠摯愛心和堅毅睿智;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個永遠的中國人。吴健雄有“東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學第一夫人”之譽,如何用超凡脱俗的方式,將她的偉大貢獻在墓園中表達出來,堪稱難題。由於李政道先生的參與,墓園的設計令人贊嘆不已。

周圍是是直徑九米的水池,前面有兩個重三百多公斤、從意大利運進的黑色大理石圓球,圓球通電,就會分别逆時針或順時針轉動,並從球頂噴出水柱。此設計是李政道提出的,象徵吴健雄教授在華盛頓低温實驗室通過鈷60-β衰變來驗證楊振寧、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恒定律”實驗原理的模型。

圖1吴健雄墓園中心

李政道題寫的碑文,對此做了簡潔的説明:按宇稱守恒定律,凡是二個左右完全對稱系統的演變應該是永遠左右對稱的,這似乎極合理的定律,於一九五七年正月被吴教授鈷核子衰變實驗推翻了。這建築中二石球象徵二個左右對稱的鈷核子,而其衰變産生的電子分布由水流代表,它們是不對稱的。謹以此紀念吴健雄劃時代的科學貢獻。墓園的東部,是由八垛從低而高的照牆組成的照壁,象徵着吴健雄教授勇攀科學高峰的足跡。照壁上由楊振寧教授親自題寫的“吴健雄墓園”五個石緑色大字。

墓園選在明德小學内的紫薇閣旁,與吴健雄的父親吴仲裔有密切關係。吴父是一位有理想、有擔當的知識分子,曾加入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並參加了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回太倉,創辦明德女子學校(後改名“明德女子職業補習學校”),吴健雄的小學教育就是在該校完成的,這裏留着她少年時代的足跡。1912年吴健雄出生之日,父親吴仲裔手植紫薇樹一株,作爲紀念,故她的乳名是薇薇。這顆紫薇樹至今猶在明德學校内,它既是吴健雄生命的象徵,也是吴仲裔父愛的載體。因此,墓園選在紫薇樹旁邊,非常合理。

紫薇樹是長壽植物,樹齡可達200年,甚至500—1000年,花期約4個月,花香淡雅,每逢夏秋開花季節,紅色、紫色的花瓣就飄落前面的墓柱與水池中,彷彿是吴仲裔老人在時時照拂女兒。

圖2紫薇樹與紫薇閣

紫薇閣

紫薇樹旁有一棟白色的二層建築,是吴健雄的丈夫袁家騮捐資建造的紫薇閣。對吴袁夫婦而言,太倉有太多的記憶,他們五次回太倉,都曾在此居住。面朝墓地的牆面上有袁家騮博士手書的“紫薇閣”三字。

如今的紫薇閣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吴健雄、袁家騮夫婦的起居室,一切都依照當年的原樣保留着。斯人已逝,而口氣猶在,手澤猶在。另一部分是吴健雄紀念室,以大量的圖片與實物展示吴健雄一生奮鬥的輝煌歷程。我們仔細觀看之後,對吴健雄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吴仲裔先生膝下有四位子女,依“英雄豪傑”爲序取名。吴健雄行二,名“健雄”,取《二十四詩品》“積健爲雄”之意。從此,“積健”二字成爲她人生的圭臬,她以難以想象的勤奮、嚴謹與執著,投身物理學研究。1936年,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求學,研究光譜學、原子核物理。1940年畢業,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由於她一系列卓越的研究成果,受邀參與曼哈頓計劃,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她是世界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1957年,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理論,由此震驚世界物理學界,使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吴健雄的傑出貢獻,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由此而獲得諸多榮譽。1958當選爲美國科學院院士,1975年獲美國總統福特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勳章,同年,當選爲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會長。1981年意大利總統授予她“年度傑出婦女獎”;1991年她榮獲代表理工界最高榮譽的普平紀念獎章。1994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她幾乎包攬了諾貝爾獎之外所有物理學的高端獎項,獲得了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大學的榮譽博士,以及諸多世界名校授予的榮譽教授稱號。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國際編號爲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爲“吴健雄星”。2021年2月11日,國際女性日,吴健雄與愛因斯坦、費曼、費米等傑出物理學家,上了美國郵政局發行的永久郵票。

吴健雄因掌握大量核物理的高端機密而無法回歸祖國,她以“美籍華人”的身份寄寓美國三十一年。可貴的是,她始終不忘自己身上流淌的,永遠是華人的血液,我們從展覽室里的許多照片發現,凡是她出席的場合,都永遠梳着整齊利落的華人髮型,身穿氣韻典雅的旗袍,彰顯華夏女兒的文化底色,成爲一道靚麗的風景,爲世人熟悉的“一位穿旗袍的中國女科學家”。

1982年,吴健雄毅然返回祖國,在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知名高校擔任名譽教授,將畢生所學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吴健雄的墓碑上刻下了永恒的贊譽:“永遠的中國人”,我想所有的中國人在她墓碑前看到這行字,都會深深鞠躬,向她偉大的靈魂致敬!

茹經橋

毋庸諱言,我此次太倉之行的目的之一,是來尋訪無錫國學專修館校長唐文治先生的遺跡,他是太倉人,後來定居無錫,乃近代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泰山北斗。始料未及的是,唐先生在太倉的名氣似乎遠不及吴健雄大,其原因,殆是今人重理輕文,社會上對人文領域的關注遠不如理科。

上街信步行走之時,突然看到街口路標柱上有一個箭頭上寫着“茹經橋”三字,我大喜過望,“茹經”是唐文治先生的雅號,附近一定有與他相關的遺跡!於是,我按照箭頭的指嚮往回走,果然前面一座石橋上鐫刻着“茹經橋”三字!我趕緊跑過去,先是照了幾張石橋與橋名的照片,然後蹲在“茹經橋”三字旁邊照了幾張,如同在唐文治先生旁侍立,倍覺親切。下橋後,我向附近居民詢問是否有唐府的老屋?回答是,早已拆除殆盡。令人不勝傷感。

圖3茹經橋上

唐文治先生(1865—1954),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清同治四年(1865)10月16日生於江蘇太倉岳王市陸氏的静觀堂,那裏是其陸姓姨媽家,唐先生的父親曾在此做家庭教師,所以生在静觀堂。後來跟隨唐文治先生大半生的陸景周及其兩位兄長,乃是太倉陸狀元陸增祥的後裔。

今人給唐文治的歷史定位有三:教育家、工學先驅、國學大師。以下略作介紹。

先説國學大師。唐文治6歲開蒙讀經,讀背《孝經》《論語》《孟子》《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左氏傳》等儒家經典。考取秀才後,讀《史記》《公羊傳》《穀梁傳》。後入州學,師從太倉理學家王紫翔研讀性理之學。18歲考中舉人。21歲時,入左宗棠在江陰創辦的南菁書院,師從經學大師黄以周和王先謙。光緒十八年(1892),考中進士。足見唐先生早年浸潤於儒家經典,漢宋兼治,學富五車,是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當時鮮有能與之比肩者。

再説工學先驅。唐先生雖説科舉出生,但絶非迂腐之輩。1892年,唐先生晉京入仕,歷任户部主事、外務部主事,商部右丞、左丞、員外郎、郎中,農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書等職,皆雷厲風行,而又清正廉明,故官聲卓著。後受政府委派,先後到日本、英國、法國、美國等國考察,詳細調查政治、經濟、産業、教育,以及社會風俗等,乃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學者之一,回國後撰作《英軺日記》,備述西方社會的利弊得失。他35歲開始學習俄文,只爲更多地瞭解國外的情況。爲改變國家科技落後的局面,唐先生發憤創辦海運、陸運工程的專科。1907年9月,唐文治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今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校長,親手創辦我國第一個鐵道工程專科、第一個電機工程專科;1909年春,增設船政專科。1911年,唐文治親自督建的郵傳部高等商船學堂(大連海運學院、上海海運學院的前身)落成,唐文治兼任學堂校長,是爲中國近代首個高等航海學府。鑒於唐先生對中國工程學科的開創性貢獻,上海交通大學爲他塑了銅像,並設“唐文治紀念館”,以昭示後學。

最後説教育家。此處所説的教育家,有極爲鮮明的特色,絶非今日庸人濫厠的教育界所能比肩。唐文治創辦工程學科正當如火如荼之時,突然決定轉辦文科學校,有其深刻的思考。其教育理念之其可圈可點者,至少有三:

其一,當時某些知識精英鼓吹中國要走“全盤西化”的發展道路,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強烈衝擊。文化是立國之本,長此以往,國將不國,這令唐文治深感憂慮。他在《函交通部致送高等國文講義》中説:“科學之進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國之文化,深可痛也。”故決心由“振興實業”轉爲“修道立教”。唐先生以存亡繼絶自任,矢志爲保護傳統文化的根荄而戰,他誓言,“發揚我國固有之文化,樹植學術特立之風聲”,“使中華文化的命脈不至於滅裂斷絶”。

其二,將中國傳統文化立德樹人的理念落到實處。中國社會自古重視人的品性的培養,將其作爲社會進步的基礎,對此,唐文治深以爲然。1902年,唐先生參觀英京大藏書樓,翻譯挑釁説:“中國素號文明,今先生到外國來,是歐洲識字人多呢,還是中國識字人多?”唐答:“歐洲識字人固然多,但中國識字人貴在躬行實踐,譬如仁、義、禮、智,必有此四者,才算識此四字。奸、邪、惡、逆,必絶此四者,才可算識此四字。我們中國這樣的識字人固然少,諒歐洲也不多吧。”唐先生創辦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正是爲此一念所驅使,他在《無錫國學專修館學規》中引高攀龍《東林會約》“檢束身心,砥礪品行”一語,昌明爲學以修身爲本的理念,三十年之中,念茲在茲,拳拳服膺,一心爲國家培養德行高尚的國學專門人才。

其三,堅守中國傳統的特色。近代以來,各級各類學校無不奉英美教育爲宗旨,趨之若鶩,唐文治先生是罕有的清醒者。他的教材,依然以古代典籍爲主體,以講明先哲思想精髓爲追求。學校崇尚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這樣做,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中,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上世紀三十年代,有國際教科文組織來華調查中國教育現狀,結果發現,唯獨無錫國專的學生還在讀綫裝書、寫毛筆字,用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教學生,其他學校都不同程度地西化了!

唐文治還開發了中國傳統的經典誦讀方式,既便於理解文義,又便於記誦與流傳,極受歡迎,被稱爲“唐調”。唐先生親自爲學生示範,其影響極大,至今在全國各地流傳。

其四,辦學成績卓著。無錫國專規模不大,但師資力量雄厚,著名學者錢仲聯、周谷城、黄穎、李長傅、周予同、郝昺衡、王紹棠、胡曲園、鮑鼎、蔣伯潛、朱大可、陳小翠、胡士瀅、趙泉澄、陳懋恒、唐謀伯、許國璋、吕思勉、任心叔、傅統、王佩諍、陸修祜、夏承燾、童書業、蔡尚思、饒宗頤及佛學家巨贊法師等,都曾受邀爲學生授課,其中不乏學術大師。國專辦學30年,總共招收2000餘名學生,因時局動蕩等原因,正常畢業者不到1000人,而湧現出如王蘧常、唐蘭、吴其昌、侯堮、蔣天樞、錢仲聯、王紹曾、魏守謨(建猷)、吴天石、徐興業、郭影秋、周振甫、吴孟復、馬茂元、姚奠中、陳祥耀、江辛眉、朱東潤、許威漢、湯志鈞、楊廷福、馮其庸、沈燮元、陳徵、曹道衡、范敬宜等優秀人才。1949年建國前後,國内大學文史專業工作的骨幹中,無錫國專的畢業生觸目皆是。

唐先生是典型的江南士大夫,以天下爲己任,民族氣節渾然一身。1894年甲午海戰後,唐文治爲江蘇會試舉人撰寫奏章,反對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902年春,唐文治起草照會拒絶葡萄牙將澳門附近的大孤、小孤等島划入租界範圍。1941年,上海日僞派人勸説唐文治出任僞職,遭嚴詞拒絶。抗戰爆發後,唐文治率部分國專師生由無錫向長沙、桂林遷徙,艱險無比,行至株州時,僅剩唐文治與師生、工友數人,時值隆冬,74歲的唐先生於曠野中命學生席地而坐,自己則高頌《詩經·何草不黃》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一章,剛毅卓絶,氣貫白虹,諸生無不爲之動容。1946年6月,抗戰勝利,國專遷回無錫復校。

1954年4月9日,唐文治病逝於上海,享年九十,著有《茹經堂文集》《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茹經先生自訂年譜》《禮記大義》《十三經提綱》《尚書大義》《周易消息大義》等。上海交通大學的輓聯評價唐先生最爲精到:有三達尊,兼三不朽;

晉百年壽,爲百世師。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太倉一中,是當年唐文治先生就讀過的學校,教學大樓前矗立着唐先生的塑像,大樓兩側用大字書寫的是唐先生最喜歡的對聯:人生惟有廉節重;

世界須憑氣骨撑。圖4唐文治先生像

校園的牆上,書寫着唐文治先生的名言:須知吾人欲成學問,當爲第一等學問。欲成事業,當爲第一等事業。欲成人才,當爲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學問事業人才,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校内有“唐文治先生紀念館”,校方組織的承傳唐先生思想與節操的活動連年不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令人欣慰之至。

吴健雄先生與唐文治先生,“德高鴻儒博學,望重英雄豪傑”(佚名《天淨沙》),是近代中國學術文化的雙子星座,他們以滿腔的熱血與無比的堅毅,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賡續了千年的文脈,萬古不朽,風範永在。

臨行前,我依依不捨地回望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敬謝太倉!向兩位中華文化的大師深深鞠躬、致敬!

编辑推荐

本书涉及经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体现出现代经学研究的新方向。通过对传统典籍的研究来解读小问题,以大看小,又以小见大,突出经学典籍对现代学术研究的重要性。文章内容涉及经学研究的各个方面,主要突出对经学典籍文本本身的研究,也体现出现代经学研究的新方向。入

选的文章,都符合以下特点:

一、著作文本权威,突出首发性和时代性。

二、作者权威,基本都是该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

三、强调学术研究的国际合作,以真正实现中国经学研究无国界。

精彩预览

太倉:文理學科雙子星座升起的地方彭林

文人薈萃説太倉

萬里長江滚滚東流,無數文人墨客爲之傾倒。蘇東坡面對“亂石崩雲,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的三國周郎赤壁,慨嘆被大浪淘盡的“千古風流人物”;辛棄疾佇立京口北固亭,遥想當年劉裕“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收復失地的氣勢,傷感“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近日,筆者因朋友之邀,到訪長江之尾的江蘇太倉瀏河鎮,訪古尋跡,撫今追昔,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陪同遊覽的友人爲我們介紹太倉的地理沿革。太倉别稱婁東、婁城、金倉,位於長三角的沖積平原上,土地肥沃,氣候出奇地好,每年的颱風北上,總是在快到太倉時就向東拐彎出海了,自然災害很少,是得天獨厚的魚米之鄉。

太倉春秋屬吴,秦屬會稽,漢屬吴郡婁縣。三國吴在此建倉屯糧,而有“天下第一倉”“錦繡江南金太倉”之譽。元代在此開創漕糧海運,太倉迅速發展爲萬户之邑,因是長江入海口,故號稱“天下第一碼頭”。

説太倉首先要説瀏河,此處是鄭和七下西洋的啓航之地。瀏河原名婁江,源出太湖鮎魚口,水量豐沛,往東北流經蘇州、崑山,再到太倉瀏河鎮,全長34公里。朋友把我們帶到瀏河與長江的交匯、入海之處,水天一色,分不清哪是江、哪是河、哪是海。向東遠眺,崇明島隱約可見,幾艘巨輪如釘在海面上,紋絲不動,恰似一幅油畫,大家皆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之感,忍不住歡呼起來。

我曾在南京的明代寶船廠遺址見過復原後巍峨無比的寶船,遥想當年250餘艘大小艦船在此集結,檣帆林立,旌旗蔽日,在震天的鑼鼓、號角聲中,駛入太平洋的場景毋庸置疑,那是天下第一等的航海壯舉。

出於職業的習慣,我向朋友問起,太倉歷史上有哪些名人?朋友一下子興奮起來,問我是否聽説過朱屺瞻?朱屺瞻是畫壇的一代宗師,我當然久聞其名,“屺瞻”典出《詩經·魏風·陟岵》“陟彼屺兮,瞻望母兮”一語。朱先生尤以畫梅花著稱,自號“梅花草堂主人”,北京人民大會堂内的巨幅國畫《紅梅圖》,即出自其手筆。我没想到朱先生是太倉人!

朋友告訴我,朱屺瞻出在太倉絶非偶然,至遲明清時代,太倉的書畫家就層出不窮,如仇英,明代繪畫大師,儒學大家,吴門四家之一,尤擅畫仕女。王時敏,大學士王錫爵之孫,爲一代畫苑領袖,與王原祁、王鑒、王翚並稱“四王”,人稱婁東畫派,左右了清代三百年畫壇。王昱,清代文人畫家,與王玖、王宸、王愫合稱“小四王”。

人們評價某地文化隆盛與否,往往要看是否有高中功名之人。朋友告訴我,太倉的王錫爵與其子王衡,先後參加廷試,均列第二,有“父子榜眼”的美譽,其家族更是纍世簪纓。陸增祥,道光三十年一甲一名進士,也就是狀元。太倉的文史學家也數不勝數。如王世貞,明代文學家、史學家,與李攀龍、徐中行、梁有譽、宗臣、謝榛、吴國倫合稱“後七子”。吴偉業,明末清初著名詩人,婁東詩派開創者,與錢謙益、龔鼎孳並稱“江左三大家”。陸世儀,著名理學家、文學家,與陸隴其並稱二陸,江南名儒。畢沅,經史小學金石地理之學無所不通,撰有《續資治通鑒》等。陸容,著名藏書家,家藏數萬卷,其中多有珍本。王宸,著名書畫家,好收藏古碑刻,數量之多,富甲一方。

我很好奇,近代之後,文化轉型,太倉在科技領域的表現如何?朋友告訴我,以兩院院士而言,太倉依然不少,如環境科學專家唐孝炎、大氣光學專家龔知本、船舶性能研究和設計技術專家顧懋祥、核物理學家黄勝年、醫藥生物技術專家楊勝利、水利水電專家陸佑楣、神經生理學家吴建屏、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專家朱敏等,皆是其例。此外,瑞典皇家工程科學院院士顧純元、歐洲科學院院士郎建平、衝擊過諾獎的華裔美籍化學工程和火箭專家朱如瑾,也都是太倉人。朋友笑着説,柳州路上的朱棣文小學,是以1997年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朱棣文的名字命名的,其父祖也是從太倉走出去的!這一番話,令我對太倉肅然起敬!

朋友又問我是否聽説過吴健雄?我説,早在“文革”期間,我讀手鈔本《第二次握手》,就得知吴健雄先生的大名,仰慕不已,難道她也是太倉人?朋友得意地笑了。於是帶我們去瞻仰吴健雄先生的墓園。

吴健雄墓園

吴健雄墓園位於太倉明德初中的紫薇閣旁,於1998年5月底落成。

墓園的設計由東南大學建築系負責。東南大學的主體是原中央大學的工學院,吴健雄最初在該院物理系畢業,彼此學術淵源很深;其次,楊廷寶先生創建的東南大學建築系與梁思成先生創建的清華大學建築系齊名,素有“南楊北梁”之説,水平絶對一流。爲萬全起見,又特邀著名華人設計師貝聿銘先生負責審核設計方案,堪稱雙重保險。

墓園中心,是一個斜切的圓柱體,吴健雄的骨灰就安放在其中。斜面上鐫刻着《吴健雄:物理科學的第一夫人》的作者撰寫的墓誌銘:這裏安葬着,世界最傑出女性物理學家——吴健雄。她一生綿長深刻的科學工作,展現了深思力作和真知洞見;她的意志力和對工作的投入,使人聯想到居里夫人;她的入世、優雅和聰慧,輝映着誠摯愛心和堅毅睿智;她是卓越的世界公民,和一個永遠的中國人。吴健雄有“東方居里夫人”“核物理女王”“物理學第一夫人”之譽,如何用超凡脱俗的方式,將她的偉大貢獻在墓園中表達出來,堪稱難題。由於李政道先生的參與,墓園的設計令人贊嘆不已。

周圍是是直徑九米的水池,前面有兩個重三百多公斤、從意大利運進的黑色大理石圓球,圓球通電,就會分别逆時針或順時針轉動,並從球頂噴出水柱。此設計是李政道提出的,象徵吴健雄教授在華盛頓低温實驗室通過鈷60-β衰變來驗證楊振寧、李政道提出的“宇稱不守恒定律”實驗原理的模型。

圖1吴健雄墓園中心

李政道題寫的碑文,對此做了簡潔的説明:按宇稱守恒定律,凡是二個左右完全對稱系統的演變應該是永遠左右對稱的,這似乎極合理的定律,於一九五七年正月被吴教授鈷核子衰變實驗推翻了。這建築中二石球象徵二個左右對稱的鈷核子,而其衰變産生的電子分布由水流代表,它們是不對稱的。謹以此紀念吴健雄劃時代的科學貢獻。墓園的東部,是由八垛從低而高的照牆組成的照壁,象徵着吴健雄教授勇攀科學高峰的足跡。照壁上由楊振寧教授親自題寫的“吴健雄墓園”五個石緑色大字。

墓園選在明德小學内的紫薇閣旁,與吴健雄的父親吴仲裔有密切關係。吴父是一位有理想、有擔當的知識分子,曾加入孫中山創建的同盟會,並參加了1913年的“二次革命”,失敗後回太倉,創辦明德女子學校(後改名“明德女子職業補習學校”),吴健雄的小學教育就是在該校完成的,這裏留着她少年時代的足跡。1912年吴健雄出生之日,父親吴仲裔手植紫薇樹一株,作爲紀念,故她的乳名是薇薇。這顆紫薇樹至今猶在明德學校内,它既是吴健雄生命的象徵,也是吴仲裔父愛的載體。因此,墓園選在紫薇樹旁邊,非常合理。

紫薇樹是長壽植物,樹齡可達200年,甚至500—1000年,花期約4個月,花香淡雅,每逢夏秋開花季節,紅色、紫色的花瓣就飄落前面的墓柱與水池中,彷彿是吴仲裔老人在時時照拂女兒。

圖2紫薇樹與紫薇閣

紫薇閣

紫薇樹旁有一棟白色的二層建築,是吴健雄的丈夫袁家騮捐資建造的紫薇閣。對吴袁夫婦而言,太倉有太多的記憶,他們五次回太倉,都曾在此居住。面朝墓地的牆面上有袁家騮博士手書的“紫薇閣”三字。

如今的紫薇閣分兩部分,一部分是吴健雄、袁家騮夫婦的起居室,一切都依照當年的原樣保留着。斯人已逝,而口氣猶在,手澤猶在。另一部分是吴健雄紀念室,以大量的圖片與實物展示吴健雄一生奮鬥的輝煌歷程。我們仔細觀看之後,對吴健雄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吴仲裔先生膝下有四位子女,依“英雄豪傑”爲序取名。吴健雄行二,名“健雄”,取《二十四詩品》“積健爲雄”之意。從此,“積健”二字成爲她人生的圭臬,她以難以想象的勤奮、嚴謹與執著,投身物理學研究。1936年,赴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求學,研究光譜學、原子核物理。1940年畢業,獲物理學博士學位。由於她一系列卓越的研究成果,受邀參與曼哈頓計劃,在β衰變研究領域具有世界性的貢獻。她是世界最傑出的實驗物理學家之一,1957年,首次通過實驗驗證了弱相互作用中“宇稱不守恒”的理論,由此震驚世界物理學界,使楊振寧、李政道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吴健雄的傑出貢獻,得到學術界的高度評價,由此而獲得諸多榮譽。1958當選爲美國科學院院士,1975年獲美國總統福特頒發的最高科學榮譽——國家科學勳章,同年,當選爲美國物理學會第一位女會長。1981年意大利總統授予她“年度傑出婦女獎”;1991年她榮獲代表理工界最高榮譽的普平紀念獎章。1994年當選爲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她幾乎包攬了諾貝爾獎之外所有物理學的高端獎項,獲得了哈佛、耶魯、普林斯頓、哥倫比亞等大學的榮譽博士,以及諸多世界名校授予的榮譽教授稱號。1990年,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將國際編號爲2752號的小行星命名爲“吴健雄星”。2021年2月11日,國際女性日,吴健雄與愛因斯坦、費曼、費米等傑出物理學家,上了美國郵政局發行的永久郵票。

吴健雄因掌握大量核物理的高端機密而無法回歸祖國,她以“美籍華人”的身份寄寓美國三十一年。可貴的是,她始終不忘自己身上流淌的,永遠是華人的血液,我們從展覽室里的許多照片發現,凡是她出席的場合,都永遠梳着整齊利落的華人髮型,身穿氣韻典雅的旗袍,彰顯華夏女兒的文化底色,成爲一道靚麗的風景,爲世人熟悉的“一位穿旗袍的中國女科學家”。

1982年,吴健雄毅然返回祖國,在北京大學、東南大學等知名高校擔任名譽教授,將畢生所學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吴健雄的墓碑上刻下了永恒的贊譽:“永遠的中國人”,我想所有的中國人在她墓碑前看到這行字,都會深深鞠躬,向她偉大的靈魂致敬!

茹經橋

毋庸諱言,我此次太倉之行的目的之一,是來尋訪無錫國學專修館校長唐文治先生的遺跡,他是太倉人,後來定居無錫,乃近代中國傳統文化領域的泰山北斗。始料未及的是,唐先生在太倉的名氣似乎遠不及吴健雄大,其原因,殆是今人重理輕文,社會上對人文領域的關注遠不如理科。

上街信步行走之時,突然看到街口路標柱上有一個箭頭上寫着“茹經橋”三字,我大喜過望,“茹經”是唐文治先生的雅號,附近一定有與他相關的遺跡!於是,我按照箭頭的指嚮往回走,果然前面一座石橋上鐫刻着“茹經橋”三字!我趕緊跑過去,先是照了幾張石橋與橋名的照片,然後蹲在“茹經橋”三字旁邊照了幾張,如同在唐文治先生旁侍立,倍覺親切。下橋後,我向附近居民詢問是否有唐府的老屋?回答是,早已拆除殆盡。令人不勝傷感。

圖3茹經橋上

唐文治先生(1865—1954),字穎侯,號蔚芝,晚號茹經,清同治四年(1865)10月16日生於江蘇太倉岳王市陸氏的静觀堂,那裏是其陸姓姨媽家,唐先生的父親曾在此做家庭教師,所以生在静觀堂。後來跟隨唐文治先生大半生的陸景周及其兩位兄長,乃是太倉陸狀元陸增祥的後裔。

今人給唐文治的歷史定位有三:教育家、工學先驅、國學大師。以下略作介紹。

先説國學大師。唐文治6歲開蒙讀經,讀背《孝經》《論語》《孟子》《詩經》《尚書》《易經》《禮記》《春秋左氏傳》等儒家經典。考取秀才後,讀《史記》《公羊傳》《穀梁傳》。後入州學,師從太倉理學家王紫翔研讀性理之學。18歲考中舉人。21歲時,入左宗棠在江陰創辦的南菁書院,師從經學大師黄以周和王先謙。光緒十八年(1892),考中進士。足見唐先生早年浸潤於儒家經典,漢宋兼治,學富五車,是名副其實的國學大師,當時鮮有能與之比肩者。

再説工學先驅。唐先生雖説科舉出生,但絶非迂腐之輩。1892年,唐先生晉京入仕,歷任户部主事、外務部主事,商部右丞、左丞、員外郎、郎中,農工商部左侍郎、署理尚書等職,皆雷厲風行,而又清正廉明,故官聲卓著。後受政府委派,先後到日本、英國、法國、美國等國考察,詳細調查政治、經濟、産業、教育,以及社會風俗等,乃中國最早開眼看世界的學者之一,回國後撰作《英軺日記》,備述西方社會的利弊得失。他35歲開始學習俄文,只爲更多地瞭解國外的情況。爲改變國家科技落後的局面,唐先生發憤創辦海運、陸運工程的專科。1907年9月,唐文治任上海高等實業學堂(今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的前身)校長,親手創辦我國第一個鐵道工程專科、第一個電機工程專科;1909年春,增設船政專科。1911年,唐文治親自督建的郵傳部高等商船學堂(大連海運學院、上海海運學院的前身)落成,唐文治兼任學堂校長,是爲中國近代首個高等航海學府。鑒於唐先生對中國工程學科的開創性貢獻,上海交通大學爲他塑了銅像,並設“唐文治紀念館”,以昭示後學。

最後説教育家。此處所説的教育家,有極爲鮮明的特色,絶非今日庸人濫厠的教育界所能比肩。唐文治創辦工程學科正當如火如荼之時,突然決定轉辦文科學校,有其深刻的思考。其教育理念之其可圈可點者,至少有三:

其一,當時某些知識精英鼓吹中國要走“全盤西化”的發展道路,中國傳統文化受到強烈衝擊。文化是立國之本,長此以往,國將不國,這令唐文治深感憂慮。他在《函交通部致送高等國文講義》中説:“科學之進步尚不可知,而先淘汰本國之文化,深可痛也。”故決心由“振興實業”轉爲“修道立教”。唐先生以存亡繼絶自任,矢志爲保護傳統文化的根荄而戰,他誓言,“發揚我國固有之文化,樹植學術特立之風聲”,“使中華文化的命脈不至於滅裂斷絶”。

其二,將中國傳統文化立德樹人的理念落到實處。中國社會自古重視人的品性的培養,將其作爲社會進步的基礎,對此,唐文治深以爲然。1902年,唐先生參觀英京大藏書樓,翻譯挑釁説:“中國素號文明,今先生到外國來,是歐洲識字人多呢,還是中國識字人多?”唐答:“歐洲識字人固然多,但中國識字人貴在躬行實踐,譬如仁、義、禮、智,必有此四者,才算識此四字。奸、邪、惡、逆,必絶此四者,才可算識此四字。我們中國這樣的識字人固然少,諒歐洲也不多吧。”唐先生創辦無錫國學專科學校,正是爲此一念所驅使,他在《無錫國學專修館學規》中引高攀龍《東林會約》“檢束身心,砥礪品行”一語,昌明爲學以修身爲本的理念,三十年之中,念茲在茲,拳拳服膺,一心爲國家培養德行高尚的國學專門人才。

其三,堅守中國傳統的特色。近代以來,各級各類學校無不奉英美教育爲宗旨,趨之若鶩,唐文治先生是罕有的清醒者。他的教材,依然以古代典籍爲主體,以講明先哲思想精髓爲追求。學校崇尚中國固有的文化傳統,這樣做,在當時的社會風氣中,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上世紀三十年代,有國際教科文組織來華調查中國教育現狀,結果發現,唯獨無錫國專的學生還在讀綫裝書、寫毛筆字,用中國傳統的教育方法教學生,其他學校都不同程度地西化了!

唐文治還開發了中國傳統的經典誦讀方式,既便於理解文義,又便於記誦與流傳,極受歡迎,被稱爲“唐調”。唐先生親自爲學生示範,其影響極大,至今在全國各地流傳。

其四,辦學成績卓著。無錫國專規模不大,但師資力量雄厚,著名學者錢仲聯、周谷城、黄穎、李長傅、周予同、郝昺衡、王紹棠、胡曲園、鮑鼎、蔣伯潛、朱大可、陳小翠、胡士瀅、趙泉澄、陳懋恒、唐謀伯、許國璋、吕思勉、任心叔、傅統、王佩諍、陸修祜、夏承燾、童書業、蔡尚思、饒宗頤及佛學家巨贊法師等,都曾受邀爲學生授課,其中不乏學術大師。國專辦學30年,總共招收2000餘名學生,因時局動蕩等原因,正常畢業者不到1000人,而湧現出如王蘧常、唐蘭、吴其昌、侯堮、蔣天樞、錢仲聯、王紹曾、魏守謨(建猷)、吴天石、徐興業、郭影秋、周振甫、吴孟復、馬茂元、姚奠中、陳祥耀、江辛眉、朱東潤、許威漢、湯志鈞、楊廷福、馮其庸、沈燮元、陳徵、曹道衡、范敬宜等優秀人才。1949年建國前後,國内大學文史專業工作的骨幹中,無錫國專的畢業生觸目皆是。

唐先生是典型的江南士大夫,以天下爲己任,民族氣節渾然一身。1894年甲午海戰後,唐文治爲江蘇會試舉人撰寫奏章,反對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1902年春,唐文治起草照會拒絶葡萄牙將澳門附近的大孤、小孤等島划入租界範圍。1941年,上海日僞派人勸説唐文治出任僞職,遭嚴詞拒絶。抗戰爆發後,唐文治率部分國專師生由無錫向長沙、桂林遷徙,艱險無比,行至株州時,僅剩唐文治與師生、工友數人,時值隆冬,74歲的唐先生於曠野中命學生席地而坐,自己則高頌《詩經·何草不黃》中“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哀我征夫,朝夕不暇”一章,剛毅卓絶,氣貫白虹,諸生無不爲之動容。1946年6月,抗戰勝利,國專遷回無錫復校。

1954年4月9日,唐文治病逝於上海,享年九十,著有《茹經堂文集》《國文經緯貫通大義》《茹經先生自訂年譜》《禮記大義》《十三經提綱》《尚書大義》《周易消息大義》等。上海交通大學的輓聯評價唐先生最爲精到:有三達尊,兼三不朽;

晉百年壽,爲百世師。令人欣慰的是,今天的太倉一中,是當年唐文治先生就讀過的學校,教學大樓前矗立着唐先生的塑像,大樓兩側用大字書寫的是唐先生最喜歡的對聯:人生惟有廉節重;

世界須憑氣骨撑。圖4唐文治先生像

校園的牆上,書寫着唐文治先生的名言:須知吾人欲成學問,當爲第一等學問。欲成事業,當爲第一等事業。欲成人才,當爲第一等人才。而欲成第一等學問事業人才,必先砥礪第一等品行。校内有“唐文治先生紀念館”,校方組織的承傳唐先生思想與節操的活動連年不斷,“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令人欣慰之至。

吴健雄先生與唐文治先生,“德高鴻儒博學,望重英雄豪傑”(佚名《天淨沙》),是近代中國學術文化的雙子星座,他們以滿腔的熱血與無比的堅毅,捍衛了中華民族的尊嚴,賡續了千年的文脈,萬古不朽,風範永在。

臨行前,我依依不捨地回望這片深厚的文化沃土,敬謝太倉!向兩位中華文化的大師深深鞠躬、致敬!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