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冬奥之城——张家口以及察哈尔地区的第一本影像文献志。从1874年俄国经济与贸易考察使团在察哈尔留下的影像为起点,到1952 年察哈尔撤省,涵盖近80年历史,图片涉及外国来华摄影师、民国时期国内摄影师、革命战争时期红色摄影家的作品。作者对这批影像进行重新构架、解读,采用电影式的叙述方式,形成大好河山、路的命运、吾乡与吾民、古迹考史、“美丽世界”、巅峰时刻六个部分,包括察哈尔地理生态,社会百态,交通建筑,历史古迹,日军将摄影作为政治工具营造场景、粉饰太平、掩盖事实的丑恶行径,以及中国老一辈摄影家沙飞、石少华、刘峰等在晋察冀一带开创革命摄影事业,创办出版《晋察冀画报》的相关内容。全书资料丰富、珍贵,背后的挖掘深入、翔实,具有极强的史料价值及档案价值,其中也为中国革命史留存了珍贵的资料。
李馨,女,1979年出生于河北宣化,文学硕士,专栏作者。现任《大众摄影》杂志编辑部主任。曾参与编辑、撰写《革命与复兴:中国共产党百年图像志》(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筑梦:我们的新时代》(中宣部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透过硝烟的镜头:1937—1949中国战地摄影师访谈》(中国出版政府奖艺术类提名奖)等出版物。
前言 何以察哈尔 01
第一章 大好河山 15
殊途 /20
张家口长城? / 24
“煤油技师”马栋臣:穿越长城 /29
八达岭长城摄影小史 /42
钱伯林:地质学家的摄影之眼 /44
塞外雄关大境门 /64
迈耶:采集,采集,采集 /78
第二章 路的命运 101
风沙与驼铃 /108
奔袭的引擎 /118
铁轨的延伸 /130
交通为实业之母 /160
命运多舛的平绥路 /164
第三章 吾乡吾民 169
历史的速写 /174
关于人,他只字未提 /180
“看”的回礼 /186
卢施福:陶醉于此 /204
壮游察哈尔 /220
最早的人物肖像 /226
本土照相馆 /234
家庭照的命运 /242
恪守古训 /244
“写真检阅” /250
第四章 古迹考史 253
赵澄:平绥路上“为摄一影” /272
桑原骘藏:考史游记 /282
第五章 “美丽世界” 293
以“蒙疆”为题 /298
吉田、荒木们建构的“美丽新世界” 传播环节的再次“修缮” /302
百年龙烟 /322
第六章 巅峰时刻 361
《晋察冀画报》在张家口 /366
开进大境门 /368
宣传,是另一场战争 /372
视觉模式的集体传承与个人化探索 /390
一份“没有前途”的工作 /396
刘峰:被遗忘的非著名影像 /400
“国际友人”的“完美”影像 /452
察哈尔形象 /458
后记 向未来 480
自序
就在5年前,还从未想过自己会写一本叫作《察哈尔摄影志:1874—1952》的书,也从未仔细思考过察哈尔影像与自己的关系。
察哈尔,历史地理名词,曾是蒙古著名的部落之一,漫长的历史中,衍生出相应 的行政官职与区划,从清乾隆年间设察哈尔都统一职,到1928年置察哈尔省,再至 1952年撤省,察哈尔地区的行政区划与隶属屡有变动,其主要的辖境大约包括今河北 省张家口市、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等广阔地域,我的家乡就是今张家口市宣化区。27年 前,我离开家乡外出求学,后在京从事摄影编辑工作至今。故乡的历史之于我, 一直是虚浮的、疏离的,直到开始这本书的撰写,那些过往才在一幅幅具体的影像中变得明确、扎实。
从2019年开始,我将先前在各种渠道见过的察哈尔历史影像进行收集、整理,开 始撰写一个业已消逝省份的历史影像考察。以1874年俄国经济与贸易考察使团在此留 下的影像为起点,至1952年察哈尔撤省,呈现了不同身份、不同意图的外国来华摄影师以及中国本土摄影师在这片土地上的摄影实践。
影像作为文献,也被作为艺术纳入察哈尔的历史书写中,它通过视觉独有的方式 和内在逻辑建构起察哈尔一地的历史。因此,本书试图以这些影像为基础,借助地方 志、图像学、田野调查等方法,探讨摄影术在察哈尔的历史书写中呈现的特点,以及因何如此。
书中的影像来源于国内外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艺术馆、个人所藏,以及摄影家后人提供。我将收集到的影像根据内容、风格、类型、年代进行重新构架,与方志的体例有了某种程度的相似,再加之这些影像涵盖山川、物产、人文、风俗等方方面面,有如方志般内容广泛且具有资料性,因此,本书的书名也就有了出处。
写作期间,为了深入认识这片土地,我曾多次回到家乡,去探访当地学者和摄影 师,去百年前摄影师拍摄的位置感受、思考,去了解察汗托罗海、桃花镇、郭磊庄、 黑汉岭等一个个从未关注的村落。更多时候,则是在大量的方志、史料,尤其是旧志 中找寻、发现。阅读的过程中,深感母语之凝练、温暖,其对事实的描述,要远胜过 我在当下的期期艾艾。因此,书中引入大量方志、史料,这些内容的加持,让本书读 起来更像一本“志”。方志文字与历史影像,各成体系、各有逻辑,却又相互关联,它们间这种复杂的关系也常常引人思考。
尽管人类早已学会娴熟地运用影像,但在方志以及一些历史类书籍的编修中, “照片”却一直以附图的方式扮演着配角,很少被正视。而在本书中,影像是主体,它们反映的内容以及视觉间的关系是本书的建构基础。
以影像为主体,建构一个业已消逝地域的历史、地理与人文样貌,之于我,是新 课题。况且,自古方志编修多是官方行为, 一己之力不足以达成官修方志的浩瀚、宏 富,也因个人视野、学养所限,使得本书离“方志乃一方全史”的定位相距甚远,遑论推陈出新。
千帆过尽,此书呈于读者面前时,如抛出拙笨的引玉之砖,望方家指正。
2023年12月
“察哈尔”在哪里?耳熟能详的电影《地道战》中,有一个令人熟悉而陌生的地名——晋察冀边区。”晋察冀“中的”察“便是察哈尔。”察哈尔“主要辖境大约包括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内蒙古自治区中部等,已经于1952年撤销。1874年,俄国经济与贸易考察使团在此留下最早的影像记录。此后,从广袤的边地风情到繁华的贸易中转站,从日寇铁蹄下的沦陷到奋起反抗的革命热血,近80年历史风云,400余幅珍贵影像, 以图志的形式,还原一段边地沧桑。
察哈尔在文化上兼具游牧与农耕,地域上跨越长城内外,核心张家口是拱卫京畿,连通中原、北疆、东西部的重要孔道。
作为军事防御工事的长城见证了历史上 不同民族间太多的战争,但历史规律使然,在这多民族交汇融合之地,自然而然生发了民间贸易。至明宣德四年(1429),万全右 卫“始筑堡城(张家口堡),为与蒙古通商 互市之要镇”,隆庆年间又在此开设马市(交易市场),万历年间的《马市图》生 动描绘了这里蒙、汉等民族通商的盛景:“百货坌集”“车庐马驼”“穹 庐千帐,隐隐展展,妇女细弱,射生投距之伦,莫可名数,盖一时之盛也”。
清定都后,基于自身发展的需求和蓝图,同时也是顺应不断发展的 民间贸易情势,在曾经的军事驿站张家口,破长城之墙开筑大境门。这一 举措,使得以防御为主的长城,变为连通内外的孔道。张家口自此成为清 廷北方最为重要的政务、军事、经济通道,而自古为防御和战争开设的关 口,开始成为商贸进出的大门。另一方面,20世纪初始,在内忧外患中踯 躅着开启立宪改革、实业救国的晚清政府,在社会各领域尝试推行改革。 1903年直隶工艺总局的创办,形成了以天津为核心、辐射周边的工商业发 展新潮,因地理位置毗邻,察哈尔的特产不仅在天津的陈列会上进行展 示,还有学员前往工艺局实习厂进行工商技艺学习。内外兼修之下,这一 带商业发展风生水起,张家口更是成为知名的陆路商埠。清末民初时,蒙 古语中对张家口的称呼 “KALGAN” (卡尔根,意为“大门”),则成为这座堡城享誉国际的代称。
百年间,大境门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见证了帝王将相、名人志士 的登临,见证了商贸往来、车马如流的繁华。这里汇集了晋商、徽商、浙 商等创造了中国商人文化辉煌篇章的群体,民国初年,开设有俄、日、德 等国的40余家洋行,大境门外商铺更是多达1500余家,衍生出流传至今的“口商”“口蘑”“口碱”“口银”等词汇……
这里诞生了太多的历史,其中就包括摄影。19世纪70年代起,“察哈尔”一词出现在沿着张库商道而来的俄国摄影师的书写中。而作为察哈 尔一带地标性建筑的长城,则早在19世纪60年代便被西方摄影师记录,之 后更是频频出现于不同时代、不同国籍考察者的影像中。1927年开始出现 在大境门上的“大好河山”四字,更是以其饱满的家国情怀,成为此地标志。一同进入摄影师镜头的还有如带之洋河、桑干河,如屏之黄 羊山、小五台,甚至是山崖缝隙中或路边软泥中顽强生长的一株草、 一朵花……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目的的考察者,为当下的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观看视角。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这里布满了车辙、足印,但这里只是去往前路 的一个驿站。这里不是终点,这里似乎缺乏神奇的魅力,难以让踏上这片 土地的人给予这里持续的关注和拍摄。所到之人似乎无心恋战,他们在这 里留下匆匆一瞥和为数不多的影像后,又迫不及待奔向下一个更具地域特 色、文化特征和考察价值的目的地——向南是皇家所在的古老京城,向北 是生发了游牧文化的广袤草原,向西是有着千年石窟遗迹的晋北古城,向东又是皇家热河行宫……
因此,晚清及民国初期来察哈尔的外国人,常常都是通过这样一句话开启行程——“从张家口出发”。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