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美国的暗面:战争、军火生意与帝国扩张(1914-2018)(上下册)
?战争是门“大生意”,一书通览美国对外军事干涉史
ISBN: 9787559838834

出版时间:2024-06-01

定  价:188.00

作  者:(美)奥利弗·斯通,(美)彼得·库茨尼克 著;潘丽君,王祖宁,张朋亮,张波 译

责  编:田晨,邢天辉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政治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政治/军事/历史
装帧: 平装

开本: 32

字数: 946 (千字)

页数: 1176
纸质书购买: 京东 天猫 当当
图书简介

本书完整记述了美国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强大的帝国在崛起过程中的黑暗面。

好莱坞知名导演奥利弗·斯通与历史学家彼得·库茨尼克携手,全面整理、分析了美国从威尔逊到特朗普这18任总统任内对外军事干涉的历史,展示了美国自踏上帝国与征服之路所犯下的种种错误。

从血腥镇压菲律宾独立斗争开始,跨越两次世界大战,到持续多年的反恐战争,美国以保卫国家安全、消除潜在威胁、传播民主与自由等借口,在拉美、亚洲和中东等地区反复卷入冲突。

借助解密档案、新闻报导、学界研究等各种资料,本书精心记录了帝国缔造过程中的种种残酷画面,充分展现了在20世纪里,美国如何在资本家和野心家的裹挟下做出种种改变世界历史进程的决定,也很好地解释了它为何能从欧洲老牌帝国的跟班一跃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

作者简介

奥利弗·斯通(Oliver Stone)

美国人,毕业于耶鲁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好莱坞重量级导演、编剧。奥利弗·斯通是一名越战老兵,曾在战争中负伤,因而对战争的危害深有体会。越战结束后,他开始学习电影创作,凭借“越战三部曲”(《野战排》《生于七月四日》《天与地》)闻名于世,其中前两部影片帮他两度斩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奖。斯通之后又拍摄了多部政治题材的作品,展示了他处理战争、混乱和阴谋的出色技巧,如《刺杀肯尼迪》《华尔街》《尼克松》《世贸中心》《小布什传》《斯诺登》等。

彼得·库茨尼克(Peter Kuznick)

美国人,美利坚大学历史教授兼核问题研究所创始人,美国历史学家组织杰出讲师。他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冷战及核能历史,著有《超越实验室》(Beyond the Laboratory)《反思冷战文化》(Rethinking Cold War Culture)等。

图书目录

引言/1

第1章 威尔逊:争夺战后世界重塑权/33

厌恶革命、捍卫资本的顽固派/33

美国为什么必须参加一战?/36

……

存在性危机爆发/86

第2章 罗斯福新政:与大资本家的激烈拉锯战/101

百日新政如何挽救大萧条?/102

苏联模式生机勃勃,美国迎来左倾时代/115

……

孤立倾向助长法西斯气焰/152

第3章 二战:谁真正击败了纳粹德国?/165

德国闪电连击,英法选择绥靖/166

《租借法案》会断送美国和平?/169

……

斯大林不支持全球革命/214

第4章 杜鲁门:原子弹事件始末/227

曼哈顿计划——核战争从科幻走向现实/228

华莱士被篡夺了副总统候选提名/236

……

苏联卷入核军备竞赛/289

第5章 谁挑起了冷战?/303

国务卿“揣着”原子弹来谈判/306

铁幕演说:丘吉尔极力挑拨美苏大战/314

……

苏联成功试爆原子弹/356

第6章 艾森豪威尔:反共与黩武的时代/369

为捍卫霸权,必须研制氢弹/369

麦卡锡主义:歇斯底里的反共浪潮/374

……

“第五福龙丸”悲剧/427

第7章 肯尼迪:古巴导弹危机始末/441

苏联已经领跑太空竞赛?/443

“导弹差距论”引美国恐慌/446

……

推行去冷战政策,肯尼迪招来暗杀/500

第8章 林登·约翰逊:帝国的脱轨/517

粗俗、傲慢的新总统/518

隐瞒战争局势,逐步增兵越南/522

……

屠杀百万左翼,阻止印尼去殖民化/545

第9章 越南战争:一个漫长的噩梦/561

尼克松与基辛格:“疯子”遇上“神经病”/561

体面结束越战的最佳方案?/567

……

水门事件曝光,尼克松遭弹劾/607

第10章 卡特:右翼当道,缓和梦碎/617

福特经济封锁越南/618

右翼渗透政府与情报机构/624

……

扶植萨达姆搅局中东/652

第11章 里根时代:拉美成为冷战新赛场/661

史上最无知的总统/661

里根团队的“牛鬼蛇神”/665

……

美国输血孕育“基地”组织/711

第12章 冷战结束:指缝中溜走的机遇期/723

倡议裁军与自决,苏联从第三世界退场/724

戈氏放弃东欧,北约承诺不东扩/729

……

危险的信号/765

第13章 布什—切尼:伊拉克战争始末/779

“9·11”是“新美国世纪计划”的机遇?/780

新型战争:不打击某个国家,而是打击一种战术/786

……

华尔街再迎镀金时代/842

第14章 奥巴马:帝国的十字路口/861

站队富豪,引爆“占领华尔街”运动/864

极端反恐政策常态化/877

……

战略转移:重返亚太/936

第15章 2012—2018:失控与重置/965

俄罗斯军事复兴/965

隐忧兑现:多极化时代回来了/970

……

气候变化论是骗局?/1107

致谢/1157

序言/前言/后记

引? 言

在美利坚帝国时代缓缓落幕之时,我们创作了这本书。1941

年,报业大亨亨利·卢斯(Henry Luce)宣称,20 世纪将是“美国

世纪”。他恐怕不会料到这话有多么灵验,毕竟那时人们还没看到

德国和日本战败,原子弹诞生,美国战后经济繁荣,军工产业崛起

并呈规模化发展,互联网兴起,美国国家安全体制发生改变,以及

美国在冷战中获胜。

卢斯关于美国霸权可以肆意横行的观点一直备受争议。美国时

任副总统亨利·华莱士(Henry Wallace)就一直试图把美国带入一

个“平民世纪”。华莱士,现实主义者认为他是一个“爱做梦”“好

空想”之人,他描绘了一个以科学技术为推动力的繁荣世界,一个

没有殖民统治和经济剥削的世界,一个充满和平和共同繁荣的世

界。但不幸的是,战后的世界日益走向卢斯所主张的帝国主义世

界,偏离华莱士所期盼的进步平等世界。1997 年,新一代美国全

球霸权的倡导者呼吁建立“新美国世纪”,他们后来成为美国前总统

乔治·W. 布什(George W. Bush)的新保守主义智囊团成员,共同开

启了一段灾难般的总统任期。在 21 世纪早期,“美国世纪”这种观

点赢得过许多人的支持,直到人们意识到美国最近发动的几场战争

引发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

作为世界霸主,美国是有史以来世界上最强大也最霸道的国

家,它既取得过傲然成就,也酿造过恐怖灾难。本书将详细探讨后

者,也就是美国历史的黑暗面。本书并不想讲述完整的美国历史,

那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也没必要聚焦在美国做过的许多正确的事

情上,因为自有图书馆和学校课堂宣扬这些丰功伟绩。本书将聚焦

于美国做过的错事,在某些方面,它已背叛自己的使命。不过,我

们相信,随着 21 世纪不断向前发展,美国仍然有时间改正这些错

误。近年来,美国与三个伊斯兰国家开战,并对另外至少六个国

家的目标人物发动过无人机袭击,这让我们对美国外交政策的方向

深感不安。为什么美国在世界各地都拥有军事基地,总数多达上千

个?为什么美国一国的军事开支就相当于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为

什么即使美国并未受到迫在眉睫的威胁,也能坐拥成千上万枚核武

器,许多还处于一触即发的警戒状态?为什么美国国内的贫富差距

如此悬殊,远远大于其他国家?为什么美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实现

全民医保的发达国家?

为什么美国的一小撮人(不论这个数字是300、500还是2000),

掌握着比世界上30亿穷人加起来还多的财产?为什么美国富人尽管

占比很小,却对美国的政治、外交和媒体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而

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权利和生活水平却在不断下降?为什么美

国民众越来越屈从于那些无处不在的监视、政府的滥权、对公民自

由的限制以及对公民隐私的侵犯,哪怕其程度足以让开国元勋和前

辈胆战心惊?为什么在美国,贪婪自私的人却比善良宽容、慈悲慷

慨、通情达理和团结和睦的人更有权势?为什么广大美国民众创造

更美好的体制机制和社会风尚会如此困难?囿于篇幅,本书只能在

这里列出这些问题。虽然难以一一回答,但我们可以将这些问题背

后的历史向读者一一道来,供读者自行深入探讨。

在此期间,本书将着重刻画一些人物,他们是力挽狂澜的英

雄,历尽千辛万苦,将整个国家重新带回到正确的轨道。我们不

应忘记,1821 年 7 月 4 日,美国前总统约翰·昆西·亚当斯(John

Quincy Adams)谴责英国的殖民统治,宣称美国“不会走出国门,

到世界各处寻机除暴”, 以免它“卷入到因利益阴谋、 个人贪婪、

嫉妒和野心而导致的,却以自由的名义或盗用自由的标准而进行的

战争之中,无力脱困。它政策的基本原则会不知不觉地从崇尚自由

转变成崇尚武力”。亚当斯警告说,美国有可能“变成世界的独裁

女王,却失去自己的精神”。

亚当斯很有先见之明地预见到,如果美国牺牲共和精神来成

就帝国,美国将会发生什么。让问题变得更加复杂的是,美国人

一直在否认本国的帝国主义过往以及这些过往对当前政策的影响。

历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麦科伊(Alfred McCoy)指出:“对帝国而

言, 过去不过是另一块适合重建甚至再造的海外领地。”

美国人拒绝活在历史里,尽管正如小说家 J. M. 库切(J. M. Coetzee)所

理解的那样,帝国必须这么做。在《等待野蛮人》(Waiting for the

Barbarians)一书中,库切写道:“帝国注定要活在历史中,充当密

谋反对历史的角色。它的脑子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如何确保政权

的长治久安,避免分崩离析。白天,它追捕宿敌,狡猾无情,到处

布下鹰犬。晚上,它以对灾难的想象滋养自己:城邦凋敝、民不聊

生、伏尸百万、赤地千里。这疯狂而又致命。”……

编辑推荐

话题性强、观点犀利。作者深刻地反思和批判了美国自二战以来的对外政策和对世界其他国家进行军事干涉的历史,也客观地阐明了美国为什么以及如何不断地在全球各地挑起冲突。作者对美国破坏他国民主进程、美苏核竞赛、军火生意、反恐战争等相关话题的讨论都非常富有启发性。

时间跨度大、材料完整丰富。本书从威尔逊总统决心参与一战开始,一路记述到特朗普时期,为读者完整展现了一百余年来美国军队在全球各地点燃烽烟的历史。作者言必有据,搜集了大量解密档案、新闻报导、学术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驱动美国全球争霸背后的黑暗力量及其运作逻辑。

语言生动、可读性强。作者奥利弗·斯通是好莱坞知名导演,非常擅长捕捉叙事的重点、营造叙事的气氛。他和历史学者彼得·库茨尼克的合作可谓珠联璧合,行文很好地兼顾了严肃性与通俗性,从任何一页进入都能收获一个精彩的故事。

精彩预览

美军差点射中苏联核潜艇

……整个局势剑拔弩张,一触即发。10 月 27 日,又一起事件被施

莱辛格准确地称之为“不仅是冷战期间最危险的时刻,也是人类历

史上最危险的时刻”。在“伦道夫”号(Randolph)航空母舰的

引领下,一支海军舰队开始向为了保护其他靠近古巴的苏联船只的

苏联 B-59 潜艇附近投掷深水炸弹。美国舰队的人员并不知道,这

艘苏联潜艇携带有核武器。苏联通信官瓦季姆·奥尔洛夫(Vadim

Orlov)后来描述当时的场景称:“(深水炸弹)就在船体的一侧爆炸。

那感觉就像你坐在一个金属桶内,有人拿着一把大锤不停地在外头

敲。对全体船员来说,这种情况极为罕见,甚至令人胆战心惊。”

潜艇内的温度急剧上升,尤其是在发动机舱内。舱内一片漆

黑,只有应急灯仍在闪烁。二氧化碳指数已经接近致命水平,人

们几乎无法呼吸。“一名执勤人员晕倒在地,接着是另一名,然后

是第三名……他们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名接一名地倒下。但我们

仍在坚持,并伺机逃脱。这种情况持续了大约 4 个小时,我们备受

煎熬。”随后,“美国人用某个更强力的东西击中了我们……我们心

想——一切都完了”。

潜艇内一片恐慌。指挥官瓦伦丁·萨维茨基(Valentin Savitsky)

试图联系总参谋部,但未能成功。他随即下令掌管核鱼雷的官员

准备战斗,并高声喊道:“也许战争已经在别处打响,但我们却在

这里翻跟斗。我们现在就把他们炸死!让我们与他们同归于尽!我

们决不会让海军蒙羞。”萨维茨基转向另外两名军官,但幸运的是,

指挥官瓦西里·阿尔希波夫(Vasili Arkhipov)让他冷静下来,并说

服他不要发射鱼雷,从而单枪匹马地阻止了一场核战争。

在这场令人痛苦的对峙中,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执行委员会接

到消息称,一架美国 U-2 侦察机在古巴上空被击落。参谋长联席

会议认为苏联试图让美国失去侦察能力,要求肯尼迪授权发动空袭

和入侵古巴。随后,侦察行动也引火上身,送来报告说苏联已将导

弹置于发射架上。肯尼迪承认:“时间不多了。”美国完成了它的

准备工作,25 万军队已经动员起来,准备入侵古巴。在当地扶植

新古巴政权的计划已开始运作,2000 架次的轰炸行动也已准备就

绪。入侵行动似乎迫在眉睫。

卡斯特罗预言,美国将在 24—72 小时内发动袭击,他敦促赫

鲁晓夫在美国袭击苏联之前,率先对美帝国主义发动核打击。与此

同时,肯尼迪收到赫鲁晓夫的第二封来信,局面变得更加复杂。赫

鲁晓夫的上一封信是极其私人化的,但这一封信似乎出自某个委员

会。有人怀疑苏联发生了军事政变,赫鲁晓夫已被赶下台。信中要

求美国承诺放弃入侵古巴,同时撤走北约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美

国副国务卿乔治·鲍尔(George Ball)和阿德莱·史蒂文森曾建议

用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导弹换取苏联撤走古巴导弹。在这次危机发

生前,肯尼迪已经两次赞同美国从土耳其撤出过期的“朱庇特”导

弹。但现在,肯尼迪拒绝了苏联的交换要求,他担心在这种情况下

妥协不仅会疏远土耳其,还将瓦解北约组织。

肯尼迪决定只回复第一封信,提出放弃入侵古巴。就在危机最

严峻的时刻,一架 U-2 侦察机意外偏离航线,误入苏联领空,而

在苏联边境戍卫的是装有空对空核导弹的战斗机。美国人不知道苏

联已将装载核弹头导弹的炮台移到了距关塔那摩基地仅 15 英里的

地方,准备将基地炸成碎片。战争再次一触即发。10 月 27 日星期

六,罗伯特·肯尼迪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会见了苏联大使阿纳托

利·多勃雷宁(Anatoly Dobrynin),向后者表示如果苏联不立即将

导弹基地撤出古巴,美国将对其发动袭击。他承诺美国将在 4—5

个月内从土耳其撤出“朱庇特”导弹,但前提是苏联领导人不公开

双方的这一秘密协议。在焦急地等待苏联回应的时候,忧心如焚的

肯尼迪总统向一位年轻女伴坦承:“我宁愿让自己的孩子们被赤化,

也不愿意让他们死去。”这种离经叛道之见与艾森豪威尔更为传统

的观点大相径庭。艾森豪威尔曾向英国驻美大使表示,他“宁愿被

原子弹炸死,也不愿被赤化”。入睡前,麦克纳马拉心想,他也许

活不到下个周六的晚上了。1953 年,在第一次得知有关核武器

的情况时,赫鲁晓夫一连数日寝食难安。对所有人来说,幸运

的是,如今的他最终决定,为了挽回颜面而让数亿人死亡是不值得

的。次日清晨,苏联宣布将从古巴撤出导弹。在 1970 年的回忆录

中,赫鲁晓夫称,罗伯特·肯尼迪传来的信息更令人绝望。“虽然(肯

尼迪)总统本人反对因为古巴问题发动战争,但一系列不可逆转的

事件可能会违背他的意愿,”他警告道,“……如果这种局势持续下

去,总统不确定军方是否会将其推翻并自行掌权。美国军队可能会

失去控制。”

这场危机到此结束,但也许还没有结束。虽然世界各地的人们

如释重负,但实际上危机接着持续了三周之久。肯尼迪还要求苏联

从古巴撤出“伊尔 -28”(Il-28)轰炸机, 理由是这些飞机有可能

运载核武器,并要求苏联将在古巴的军事人员削减至 3000 名。但

赫鲁晓夫很难满足这个要求,因为飞机现在属于古巴。11 月 11 日,

就像罗伯特·肯尼迪对多勃雷宁提出的条件那样,赫鲁晓夫也向美

国提出了类似条件。赫鲁晓夫表示,他将按照“君子协定”,在未

来某个时刻撤出“伊尔 -28”轰炸机。139肯尼迪断然拒绝了他的提

议,要求他公开宣布苏联将立即撤出轰炸机。在整个过程中,美国

始终处于二级戒备状态,这戳中了苏联的弱点。11 月 20 日,这场

危机最终以苏联向美国妥协而宣告结束。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