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淡”范畴的审美研究
一部关于“淡”范畴的专门、集中和深入研究的力作!
ISBN: 9787559866738

出版时间:2024-01-01

定  价:68.00

作  者:周斌 著

责  编:李建林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文学理论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文学理论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398 (千字)

页数: 308
图书简介

“淡”是中国古代文论核心范畴之一,它极具包容性、衍生性和开放性,囊括了众多从属范畴,有着极强的文艺实践表现力。本书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2014)呼吁“淡泊明志”的传统美学精神背景下,以中国古代文论“淡”范畴为研究对象,从“淡”范畴的文化渊源、哲学根基、审美流变、代表性审美理论、审美的基本理论问题、审美批评实践六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论“淡”范畴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研究,建构了中国古代文论“淡”范畴审美研究的理论范式。

作者简介

周斌,文学博士、博士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主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育部产学研协同育人项目、广西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广西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等13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图书目录

引 论

第一章 “淡”范畴的文化渊源

第一节 “淡”范畴与原始文化

第二节 “淡”范畴与水原文化

第三节 “淡”范畴与饮食文化

第二章 “淡”范畴的哲学根基

第一节 道家哲学对“淡”范畴的滋养

第二节 儒家哲学对“淡”范畴的浸润

第三节 佛家哲学对“淡”范畴的熏陶

第三章 “淡”范畴的审美流变

第一节 “淡”范畴在魏晋南北朝的确立

第二节 “淡”范畴在唐代的发展

第三节 “淡”范畴在宋代的成熟

第四节 “淡”范畴在明代的承传

第五节 “淡”范畴在清代的深化

第四章 “淡”范畴的审美理论个案

第一节 梅尧臣的“平淡”论

第二节 苏轼的“平淡”论

第三节 黄庭坚的“平淡”论

第四节 朱熹的“平淡”论

第五节 董其昌的“淡”论

第五章“淡”范畴的审美理论内涵

第一节 “淡”范畴的审美特性

第二节 “淡”范畴的审美内涵

第三节 “淡”范畴的审美本质

第四节 “淡”范畴的审美境界

第六章 “淡”范畴的审美批评实践

第一节 以“淡”品人:伯夷与叔齐的形象分析

第二节 以“淡”评诗:陶渊明的“平淡”诗歌

第三节 以“淡”论书:董其昌的“淡”美书法

余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张利群

范畴是对事物、现象的本质特性的概括及提炼。范畴研究对于学科来说意义重大,一部中国古代文论史,在一定意义上来说,就是一部文论范畴发展史。随着范畴的不断出现、发展、承传、嬗变,其内涵意蕴越加丰富。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及其相关的命题,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的基本内容,建构起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大厦。

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生成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在传统文化的浸染下,呈现出与西方文论范畴有所不同的特点,不仅在中国文论史上,而且在世界文论史上也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凝聚着中华民族文化精粹和艺术审美精神,是中国当代文论建设的重要给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古代文论范畴日益受到学界的重视,涌现了许多范畴研究的专著和论文,成果丰硕,深化和推进了学科研究。进入21世纪,中国古代文论范畴的研究热度不减,许多范畴被持续关注,许多之前被忽视的范畴被继续挖掘整理与深化研究,以单个范畴为研究对象的优秀学术专著成果正不断涌现,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中国古代文论的研究,对中国古代文论单个范畴的研究不失为一条可行的学术研究道路。

“淡”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凝聚着中国古代文艺的理论精髓和美学精神,是历代文人追慕的理想人格与文艺精神,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地位和影响力。关于“淡”范畴的研究,学界有不少相关研究成果,却缺乏集中而深入的研究成果,该书是针对“淡”范畴开展专门、集中和深入研究的一大力作,研究成果主要具有探索性、开拓性与创新性的理论特色。

首先,研究选题和研究内容具有探索性。一方面,从理论上说,“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当前学界对“淡”的现有研究还有待深入,该书以“淡”为研究对象,研究聚焦其审美相关问题,是对“淡”范畴研究的一次新的探索,有助于揭示中国古代文论的内在逻辑和理论言说方式、提炼中国古代文论的理论思维和美学精神、彰显中国古代文论的本土特色和理论成就;另一方面,从现实来讲,新时代以来,国家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始终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弘扬与创新中华文化。该书深入挖掘“淡”范畴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及审美蕴涵,并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继承与创新,是对中国古代文论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一次有益探索,不仅有助于展现中国古代文论的独特魅力和时代风采,还适应了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呼应了当代社会对“淡定”“清淡”“清廉”“淡泊”等核心价值取向追求的文化语境,对当代的文艺创作与文艺审美实践、当代人的思想境界的提升与审美人生的建构、当代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推进等有一定的现实启示意义,发人深省、引人深思。

其次,研究视野和文献资料发掘具有开拓性。该书对中国古代文论的“淡”范畴进行了全面、系统而深入的考察,将对“淡”范畴的研究从文学领域拓展到了绘画、书法、音乐领域,将考察视点置放在诗论、词论、曲论、小说理论批评、书论、画论、乐论等多维界面中,研究视野具有开拓性。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有关“淡”的材料浩如烟海,不仅分散难寻,而且含混难辨,材料收集难度大、理论辨析难度高。该书对“淡”论的原始文献资料进行了多角度、多方面的勘探和挖掘。除了对经典常见的“淡”论的再挖掘,还挖掘出许多之前被忽视的“淡”论,涉及的文论家数不胜数,譬如先秦的老子、庄子、孔子等,唐代的魏徵、韩愈、白居易、皎然、李颀、司空图等,宋代的梅尧臣、苏轼、黄庭坚、欧阳修、陈振孙、晁公武、刘克庄、魏庆之、魏泰、胡仔、杨万里、吴聿、蔡绦、吕本中、朱熹、陈岩肖、阮阅、洪迈、赵与虤、黄彻、陈韡、周密、周敦颐、郭熙、张表臣、陈栎、包恢、陆游、葛立方、赜藏、惠崇、程俱、吴可、沈作喆、杨时、周紫芝、赵与时、王庭珪、孙觌、文莹等,明代的于慎行、郎锳、叶盛、罗近溪、杨慎、陈献章、屠隆、罗伦、李东阳、李日华、汤临初、娄坚、董其昌、王骥德、吕天成、徐渭、朱朝鼎、陈继儒、王锡爵、王世贞、谢榛、袁宏道、徐上瀛、李贽、吕坤等,清代的毛先舒、宋大樽、贺贻孙、梁上春、吴乔、赵翼、沈德潜、王士禛、翁方纲、叶矫然、方濬师、杨际昌、谢章铤、赵信、冯金伯、吴贯勉、沈雄、张德瀛、先著、程洪、陈廷焯、王奕清、张正夫、谭献、朱彝尊、汪森、刘熙载、黄子云、邵梅臣、王夫之、查为仁、况周颐、王文诰、孙麟趾、沈祥龙、李联琇、袁枚等。在文献资料的发掘上,作者下了很大功夫,具有开拓性意义,在论证时能旁征博引、论无虚发,研究结论令人信服。

最后,理论体系建构和理论观点阐释具有创新性。从理论框架来看,该书从纵、横两个维度,对“淡”范畴的文化渊源、哲学根基、审美流变、审美理论个案、审美理论内涵、审美批评实践等审美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无疑是对“淡”范畴审美理论的一次创新性体系化建构。从理论个案来讲,该书对梅尧臣、苏轼、黄庭坚、朱熹以及董其昌等人的“淡”理论进行了全新的建构。譬如从“平淡”论的提出背景、理论构成、成因与影响三个方面建构梅尧臣的“平淡”论,从“平淡”的思想渊源、内涵与境界、实现路径与形成方法三个方面建构苏轼的“平淡”论,从“平淡”的源流与性质、形成方法以及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建构黄庭坚的“平淡”论,从“平淡”论的逻辑出发点、人格特征与养成、内涵构成三个方面建构朱熹的“平淡”论,从“淡”的文化渊源与理论地位、生成来源与本质内涵、多重境界与实现路径三个方面建构董其昌的“淡”论,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从理论观点来说,该书力避陈言,创意不断、新见迭出。譬如用老子的否定辩证法阐明了“淡”范畴的辩证思维和辩证本质,将庄子的“淡”论看成“淡”美的本体论与本源论,指出司空图使“冲淡”成为其他风格类型的重要审美质素之一,赋予了“冲淡”类型学上的理论意义,将“淡”的审美本质概括为理性之美、无限之美和本体之美,用“味”来诠释“淡”,并将其审美境界诠释为“有味”“味外之味”“无味之味”三重境界等观点具有创新性,令人眼前一亮。

作者周斌是我指导的博士后,她为人谦虚诚恳、温良恭俭、温柔敦厚,工作积极认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学术研究充满热情,具有慧心灵性,好学不倦。她在跟随我做博士后研究期间,便对“淡”范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始终秉持“打一口深井”的精神,心无旁骛、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展开研究。在这部专著中,她对“淡”这一范畴的相关审美问题做了全方位、多层面、多角度的探讨,拓展了“淡”范畴的理论研究空间,整篇论著结构严密、思路清晰、引证丰富、见解精辟、新见迭出,既有宏观的把握,也有精细的洞察,既有不容忽视的理论价值,也有发人深省的现实意义。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我衷心地期盼周斌继续努力,写出更多更好更扎实的著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贡献更多的力量。

编辑推荐

“淡”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核心审美范畴,指向一种审美风格形态与审美价值取向,是中华民族农耕文明的产物,蕴含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思想、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文化习惯,是中华民族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和审美精神的典型代表,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深刻而深远的影响,其影响面涉及政治生活、社会生活、艺术生活、精神生活等方方面面。在当代社会,“淡”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学的核心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社会政治、艺术创作、个人精神追求等诸多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精彩预览

“淡”是中华民族独有、特色明显、影响深远的文论范畴,其生长性、涵盖性和交叉性使之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衍生出平淡、淡远、古淡、清淡、淡逸、秀淡等庞大的范畴群落,且与“逸”“远”“清”“简”“平”“隐”“疏”“洁”等范畴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又与“道”“自然”“形神”“虚实”“神韵”“情景”“意境”等范畴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性与内涵交叉性,同时,其普适性和生发性使之能广泛地适用于创作主体、创作方法、创作风格和创作接受等诸多方面,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艺批评。另外,其兼收性与包容性使之能够在今天的文艺批评实践中仍能或隐或现地发挥着作用,是中国古代文论的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文论范畴史上具有重要的理论地位。

…………

“淡”范畴源起于原始文明,根植于中华民族农耕文明,其发展贯穿了中国古代文论史发展的始终。在中国古代文论史上,论“淡”的文人人数众多,在先秦,以老子、庄子、孔子等人为代表;在唐代,主要代表有魏徵、韩愈、白居易、皎然、李颀、司空图等;到了宋代,梅尧臣、苏轼、黄庭坚、欧阳修、陈振孙、晁公武、刘克庄、魏庆之、魏泰、胡仔、杨万里、吴聿、蔡绦、吕本中、朱熹、陈岩肖、阮阅、洪迈、赵与虤、黄彻、陈韡、周密、周敦颐、郭熙、张表臣、陈栎、包恢、陆游、葛立方、赜藏、惠崇、程俱、吴可、沈作喆、杨时、周紫芝、赵与时、王庭珪、孙觌、文莹等众多文人都对“淡”有过诠释;在明代,论“淡”的代表性人物有于慎行、郎锳、叶盛、罗近溪、杨慎、陈献章、屠隆、罗伦、李东阳、李日华、汤临初、娄坚、董其昌、王骥德、吕天成、徐渭、朱朝鼎、陈继儒、王锡爵、王世贞、谢榛、袁宏道、徐上瀛、李贽、吕坤等;在清代,有毛先舒、宋大樽、贺贻孙、梁上春、吴乔、赵翼、沈德潜、王士禛、翁方纲、叶矫然、方濬师、杨际昌、谢章铤、赵信、冯金伯、吴贯勉、沈雄、张德瀛、先著、程洪、陈廷焯、王奕清、张正夫、谭献、朱彝尊、汪森、刘熙载、黄子云、邵梅臣、王夫之、查为仁、况周颐、王文诰、孙麟趾、沈祥龙、李联琇、袁枚等人继续对“淡”进行使用和理论探讨。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