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辨历史哲学着眼于历史存在,此阶段的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是被当作不言自明的前提进行研究的;而批判、分析的历史哲学则着眼于历史认识,重在探讨历史认识如何可能的问题,此阶段的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是史学研究中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本书从认识论中客观性即认识的一致性的角度对该问题加以明晰。经过论证,本书认为在坚持史学真实性的前提下,史学理解和阐释的不一致性正是史学的特点,史学表现及史学叙述的多样性正是史学教化作用的体现,关键是如何做到史学的多样性、深刻性、启发性和史学真实性的辩证统一。
程传利,博士,玉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为历史哲学、诠释学、思想政治教育。主持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广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教研提升工程专项重点课题等项目多项,发表历史认识客观性问题、高校思政课教学等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绪 论
第一章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的提出及辨析
第二章 史学求真的曲折历程及影响
第三章 客观性不是评判史学优劣的唯一标准
结 语
参考文献
后 记
前言
“客观性”是科学所必定具备的特征,离开客观性特征的知识就不能称为科学知识,自然学科中认识的客观性使自然学科取得了科学的称号,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能否妥善解决,也影响到历史学科的科学地位和学术地位。“客观性”的思想和理想也曾是职业历史学的核心和该事业的基石,是史学家的信念所在和历史学继续存在的理由。然而,长期以来,历史认识的客观性却一再遭受怀疑主义和相对主义的质疑和挑战,于是,提出历史认识的客观性来为史学的科学地位进
行辩护也是史学家包括历史哲学家的责任所在。分析表明,指向史学客观性的质疑最终是不成立的,但此类质疑也引发了人们对史学研究方式的反思。
对史学认识客观性的怀疑固然有哲学上的怀疑主义根源,同时它也是史学实践中实际遭遇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史学在观点和文本上呈现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现象,或出现认识的不一致性或一致性缺失的问题。具体说,认识不一致性发生在除史实陈述之外的宏观历史叙述、历史构图、历史解释与理解、历史评价等所有方面。作为客观性缺失的标志,认识的不一致性对历史学科的科学地位或学术地位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本书力图从历史叙述、构图、解释与理解、评价等方面论证其认识不一致性难以消除的原因———它主要是由本体论上史学对象的语言建构性和观念层面上人类价值多元性共同决定的。
在史学一致性认识障碍探究之外,如何看待认识一致性在史学中的地位同样重要。就此而论,我们认为,作为非实践(用)性学科的史学,其一致性之缺失未必会在根本上妨碍史学作为严肃学术的地位,而史学中相异又相宜的认识结果正是史学存在的必要和魅力之所在。同时,在论述过程中,一味追求一致性认识也会导致权力或相关共同体扭曲史学的方向。
客观性的一个有趣的方面,是整体与个体维度上客观与主观的分野。当视野由具有意识、情感和志向的人转向社会结构层面,似乎彰显了由主观到客观的认识取向。事实上,正如文学作品都是属人的一样,是否涉及人亦是史学包括人类学作为具有经验性和具体性的探究与譬如宏观经济学、理论社会学的根本区别。在历史研究中一味追求宏观历史结构及其规律,会遮蔽具体人的个性特点和价值追求;一味追求史料之真实就会使史学退化到史料学,进而使史学走向“终极史学”的极端,抹杀人类探求史学意义和价值的信心和决心;而一味追求文本之真实也会把史学引向文学或小说的错误方向。因此,客观性是优秀史学著作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客观性不是关于史学认识合理性的唯一评判标准,在客观性之外,理解和阐释的多样性、深刻性和启发性是史学评价同样重要的标准。正因如此,史学研究的思维模式要由主客二分上升到主客一体化模式,用本体论上的主体间性思维模式分析历史是史学研究的必然。用本体论上的主体间性的思维模式来理解历史反倒是回到了本真的历史,反映出生活世界中人与人的本真关系。
…………
《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研究》是一部思辨性极强的历史哲学著作,既有反思性,也有开拓。
沃尔什将历史认识的客观性问题称为“批判历史哲学最重要而又最棘手”。的问题。该问题之重要在于对其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史学作为一门学问(科)的学术地位或科学地位,棘手之处在于其辨明定义之繁与解决之复杂。该问题提出后,引起了人们无休止的争论与质疑,争论声中由于定义不清问题又引出其他问题之争,而质疑声中主要是关于史学客观性的怀疑主义和相对论的质疑。本书经过辩证分析,发现此类质疑最终是不成立的,但是此类质疑也引发人们对过去历史学研究方式的反思。因此,维护史学的客观性是史学发展的基础,但是一味追求客观性,会失去史学本有的深刻性、创造性及丰富性等合理性要求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