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共收录日本内阁文库、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东北大学图书馆等处所藏明人别集32种,均为海内外孤本,具有较高的版本价值和资料价值。
本书所收各别集作者,基本为进士、举人出身,有仕履经历,为突出别集文献以人系书的特点,全书大致按作者登科入仕的时间为序编排,以展现作者学术生命相对旺盛和活跃时期的创作情况。同一位作者不同种类的书,则以成书或刊刻时间为序进行排列。少数没有仕履经历的作者,依据其创作时代、文学交游等信息酌情参定。
本书出版时,除原书书影,编者还为每一种书撰写了提要,对书名、卷数、撰者、册数、版本、原书尺寸、正文行款以及序跋、撰者生平、内容体例、各书著录等情况一一考订详明,为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本书所收文献的特点与价值提供线索。
这些孤本文献,是编者长期开展目录调查和目验、校勘工作积累的成果,展示了较为广泛的明代文学家群体、文体特征和文学样貌,可很好地补足明代文学文献的缺失,同时推动明代文学文化及其在东亚传播、接受,以及中日文化交流等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
侯荣川,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主要研究领域为明清文学文献、日藏汉籍,撰有《日本所编明人诗文选集综录》(合作)等,编有《日本内阁文库藏稀见明人别集汇刊》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藏孤本明代集部文献整理与研究”等项目。
第一册
愧斋集十七卷附录一卷(卷一至十三) 〔明〕陈音撰 明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陈须乐刊本 三册
第二册
愧斋集十七卷附录一卷(卷十四至十七、附录) 〔明〕陈音撰 明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陈须乐刊本 三册
活溪先生集九卷 〔明〕符观著 〔明〕符锡编 明嘉靖十八年(一五三九)序刊本 二册
第三册
崇雅堂全集十四卷乐府一卷(崇雅堂诗集卷一至八) 〔明〕顾应祥著 明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〇)跋刊本 二册
第四册
崇雅堂全集十四卷乐府一卷(崇雅堂文集卷九至十四、崇雅堂乐府) 〔明〕顾应祥著 明万历三十八年(一六一〇)跋刊本 二册
凌川傅先生汇集六种(黄门奏议) 〔明〕傅钥著 〔明〕傅廷对辑 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序刊本 九册
第五册
凌川傅先生汇集六种(荣哀录、闾山别意诗集、东山爱日集) 〔明〕傅钥著 〔明〕傅廷对辑 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序刊本 九册
第六册
凌川傅先生汇集六种(群公书翰、正学宗乘) 〔明〕傅钥著 〔明〕傅廷对辑 清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序刊本 九册
第七册
小山类稿四十六卷(卷一至十五) 〔明〕张岳著 明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序刊后修本 八册
第八册
小山类稿四十六卷(卷十六至二十九) 〔明〕张岳著 明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序刊后修本 八册
第九册
小山类稿四十六卷(卷三十至四十四) 〔明〕张岳著 明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序刊后修本 八册
第十册
小山类稿四十六卷(卷四十五至四十六) 〔明〕张岳著 明嘉靖三十九年(一五六〇)序刊后修本 八册
费礼部少湖先生摘集五卷附录一卷(卷一至四) 〔明〕费懋贤著 〔明〕江北等选 明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南台都署刊本 四册
第十一册
费礼部少湖先生摘集五卷附录一卷(卷五、附录) 〔明〕费懋贤著 〔明〕江北等选 明嘉靖三十八年(一五五九)南台都署刊本 四册
抑斋介山集文十六卷(存十一卷)诗八卷(存六卷)(文卷一至三、九至十二) 〔明〕李恺著 〔明〕李慎编 明刊本 四册
第十二册
抑斋介山集文十六卷(存十一卷)诗八卷(存六卷)(文卷十三至十六、诗卷三至八) 〔明〕李恺著 〔明〕李慎编 明刊本 四册
枫潭集五种(枫潭集钞卷上) 〔明〕万虞恺著 〔明〕徐良傅编 明刊本 七册
第十三册
枫潭集五种[枫潭集钞卷下、枫潭文钞、枫潭集钞(诗文)、传状铭等、行年状略] 〔明〕万虞恺著 〔明〕徐良傅编 明刊本 七册
第十四册
念初堂集四十八卷(存四十二卷)(卷一至五) 〔明〕王材著 清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江宁藩署刊本 十六册
第十五册
念初堂集四十八卷(存四十二卷)(卷六至十四) 〔明〕王材著 清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江宁藩署刊本 十六册
第十六册
念初堂集四十八卷(存四十二卷)(卷十五至二十三) 〔明〕王材著 清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江宁藩署刊本 十六册
第十七册
念初堂集四十八卷(存四十二卷)(卷二十四至三十一) 〔明〕王材著 清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江宁藩署刊本 十六册
第十八册
念初堂集四十八卷(存四十二卷)(卷三十二至四十二) 〔明〕王材著 清雍正五年(一七二七)江宁藩署刊本 十六册
第十九册
汪忠愍公遗诗钞一卷补遗一卷 〔明〕汪一中著 清康熙三十六年(一六九七)序刊本 二册
贞白全书[甲帙、乙帙(一)] 〔明〕冯柯著 明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序刊本 十册
第二十册
贞白全书[乙帙(二)、丙帙、丁帙] 〔明〕冯柯著 明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序刊本 十册
第二十一册
贞白全书(戊帙、己帙、庚帙) 〔明〕冯柯著 明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序刊本 十册
第二十二册
贞白全书(辛帙、壬帙、癸帙) 〔明〕冯柯著 明万历二十六年(一五九八)序刊本 十册
第二十三册
观我堂摘稿十二卷(卷一至九) 〔明〕李材著 明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序刊本 四册
第二十四册
观我堂摘稿十二卷(卷十至十二) 〔明〕李材著 明万历十一年(一五八三)序刊本 四册
下里谣二卷 〔明〕林尚琼著 明万历十年(一五八二)序刊本 一册
栖真阁稿不分卷 〔明〕林尚琼著 明万历二十四年(一五九六)序刊本 四册
第二十五册
交翠轩佚稿六卷 〔明〕周子义著 〔明〕周炳谟订 明刊本 四册
第二十六册
闲云馆集三十一卷(卷一至十二) 〔明〕张位著 明刊本 十册
第二十七册
闲云馆集三十一卷(卷十三至二十四) 〔明〕张位著 明刊本 十册
第二十八册
闲云馆集三十一卷(卷二十五至三十一) 〔明〕张位著 明刊本 十册
灌息亭选草不分卷(一) 〔明〕刘伯渊著 〔明〕刘宪宠选 明刊本 三册
第二十九册
灌息亭选草不分卷(二) 〔明〕刘伯渊著 〔明〕刘宪宠选 明刊本 三册
第三十册
德馨堂逸稿八卷(卷一至六) 〔明〕谭应梦著 〔明〕洪阙编 清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序刊本 七册
第三十一册
德馨堂逸稿八卷(卷七至八) 〔明〕谭应梦著 〔明〕洪阙编 清乾隆七年(一七四二)序刊本 七册
白堽集诗六卷文六卷(诗卷一至六) 〔明〕张新著 明刊本 六册
第三十二册
白堽集诗六卷文六卷(文卷一至六) 〔明〕张新著 明刊本 六册
苍虬馆草三集(上集) 〔明〕丁继嗣著 明万历三十年(一六〇二)序刊本 三册
第三十三册
苍虬馆草三集(中集、下集) 〔明〕丁继嗣著 明万历三十年(一六〇二)序刊本 三册
王季中集九种十卷附录一卷(雁山纪游、湖上草、松鹤斋草、赤城草、白鹿社草) 〔明〕王光美著 明刊本 十册
第三十四册
王季中集九种十卷附录一卷(友声草、游燕草、趋庭草、舫斋草、附录) 〔明〕王光美著 明刊本 十册
恬庵遗稿三十八卷(序、目录) 〔明〕蒋孟育著 〔明〕张燮订 明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序刊本 十册
第三十五册
恬庵遗稿三十八卷(卷一至十二) 〔明〕蒋孟育著 〔明〕张燮订 明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序刊本 十册
第三十六册
恬庵遗稿三十八卷(卷十三至二十二) 〔明〕蒋孟育著 〔明〕张燮订 明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序刊本 十册
第三十七册
恬庵遗稿三十八卷(卷二十三至三十一) 〔明〕蒋孟育著 〔明〕张燮订 明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序刊本 十册
第三十八册
恬庵遗稿三十八卷(卷三十二至三十八) 〔明〕蒋孟育著 〔明〕张燮订 明崇祯十年(一六三七)序刊本 十册
董文岳诗八卷 〔明〕董大政著 明刊本 一册
第三十九册
玄畅阁集十二卷(卷一至五) 〔明〕沈孝征著 明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序刊本 六册
第四十册
玄畅阁集十二卷(卷六至十二) 〔明〕沈孝征著 明万历四十年(一六一二)序刊本 六册
第四十一册
荆玉堂钞十卷(卷一至六) 〔明〕张维祯著 〔明〕曾克唯选 明万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序刊本 四册
第四十二册
荆玉堂钞十卷(卷七至十) 〔明〕张维祯著 〔明〕曾克唯选 明万历三十九年(一六一一)序刊本 四册
汗漫吟八集八卷定光禅院小纪七卷(延建草、清漳草、北游草、当湖草) 〔明〕张之奂著 〔明〕张涵夫编 明刊本 五册
第四十三册
汗漫吟八集八卷定光禅院小纪七卷(苕上草、武林草、转蓬草、临汀草、定光禅院小纪) 〔明〕张之奂著 〔明〕张涵夫编 明刊本 五册
第四十四册
诗草二集 〔明〕顾简著 清乾隆间刊本 一册
临云集十卷(卷一至三) 〔明〕伍瑞隆著 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序刊本 五册
第四十五册
临云集十卷(卷四至十) 〔明〕伍瑞隆著 明天启四年(一六二四)序刊本 五册
第四十六册
赵旬龙先生文集十卷(卷一至六) 〔明〕赵怀玉著 明刊本 四册
第四十七册
赵旬龙先生文集十卷(卷七至十) 〔明〕赵怀玉著 明刊本 四册
渐宜堂诗(一) 〔明〕萧师鲁著 明崇祯间刊本 二册
第四十八册
渐宜堂诗(二) 〔明〕萧师鲁著 明崇祯间刊本 二册
古处堂诗 〔明〕萧师鲁著 明崇祯间刊本 一册
第四十九册
寸补五种(疏草、医按卷一至四) 〔明〕程仑著 明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序刊本 五册
第五十册
寸补五种(医按卷五、渝吟、续渝吟、辽画) 〔明〕程仑著 明崇祯四年(一六三一)序刊本 五册
前 言
本編爲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東亞藏孤本明代集部文獻整理與研究”階段性成果,也是二〇二一—二〇三五年國家古籍工作規劃重點出版項目、二〇二二年廣西古籍整理出版資助項目,共收日本所藏孤本明人别集三十二種,編爲五十册。
本編亦是東亞藏稀見明人集部文獻調查、整理工作的延續與拓展。本次工作的重心由“稀見文獻”轉到“孤本文獻”,是基於東亞藏明集文獻數量與質量的特點,並依據當前明代集部文獻整理的急迫需求而做出的調整。
東亞藏明人集部文獻總量宏富。山根幸夫教授《增訂日本現存明人文集目録》,編録日本内閣文庫、東洋文庫等十餘家藏書機構所藏明人文集一千八百餘種,是目前所知收録海外現存明人集部文獻最多的目録。嚴紹璗教授《日藏漢籍善本書録》,共著録日藏明代别集一千三百三十五種、總集九十五種。韓國所藏漢籍文獻的調查,最完備者爲全寅初教授主編《韓國所藏中國漢籍總目》,彙集了韓國近三十種書目所收一萬二千五百多種中國典籍,其中明代集部文獻三千餘種。
稀見明集文獻的調查考證,則以黄仁生教授《日本現藏稀見元明文集考證與提要》爲代表。是書專門對日藏稀見明人詩文集作調查考證,詳細介紹了日本内閣文庫、宫内廳書陵部等七家藏書機構的元明善本文集三百四十種,涉及版本情况、内容、作者生平等,其中明人文集三百零七種,含孤本一百餘種。
經過多年努力,我們調查獲取的東亞藏稀見明人别集有五百餘種,總集一百餘種。目前已出版《日本所藏稀見明人詩文總集彙刊》第一、第二輯,共收稀見明人總集三十二種;《日本所藏稀見明人别集彙刊》(第一輯)、《日本内閣文庫藏稀見明人别集彙刊》,共收稀見明人别集六十三種。
稀見文獻的甄别,並不能單純依靠目録著録,必須目驗、比勘原書;不僅需要目驗調查國外所藏文獻,也需要與國内館藏文獻加以比對才能確認。此項工作的開展,不僅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尤其需要便利的出國條件和充足的經費支持。持續三年多的疫情,使得這項工作面臨極端的困難,甚至近於停頓。明代集部文獻本就繁冗複雜,其整理工作艱巨,斷非朝夕可就。作爲明代文學研究者,不能坐視其無限期地延宕下去,因此,選擇較易於開展且也是更爲急迫需要解决的孤本文獻入手,就是當前條件下較爲可行的方案。自然,包括日本、韓國所藏稀見明集文獻的調查研究工作,也在同步進行中,俟成熟完備,即予以編輯出版。
所謂孤本,是指世間僅存一種的文獻。從概念上來説,孤本文獻的範疇是非常清楚的,但在具體實踐中,却往往受到時間、空間和文本形態等因素的影響。
從空間層面上做一定的限制,孤本又有“海内孤本”“海内外孤本”“天下孤本”等稱法。“海内孤本”指中國境内獨存之書,如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版本編》云:“世間僅存的書稱孤本,國内僅存的書稱海内孤本。”“海内外孤本”“天下孤本”則不區分國家、地區,爲舉世唯一之書。如周越然《書與回憶》著録明隆慶三年(一五六九)盛時選校刻本《清明集》十四卷:“是書日本有宋刊殘本,弟家藏者係最足之本,亦爲海内外孤本,清《四庫》作十七卷,誤也。”又如長澤規矩也所藏明劉興我刊本《新刻全像水滸傳》,扉頁題“天下孤本”。
文獻從産生到傳播存藏,是一個歷時的變化過程。原本較爲常見的文獻,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大多數被損毁,衹有少量流傳;而一定時期内所謂的“孤本”,在另一個時間段内可能會有其他文本被發現。因此,一種文獻被指認爲“孤本”,僅是暫時狀態的描述,並非最終性質的確認。
任一文獻都包括文本内容和實物形態兩個方面,在確認孤本文獻時也須考慮這兩個要素。從文本内容看,不同時期、不同地點的刊本,且内容有所差異,某一僅存的文本當然可以被認爲是孤本;但如果兩者内容完全一致,算不算孤本?如果兩者内容基本一致或内容一致但重新做了編次,算不算是孤本?
從實物形態看,也存在全本和殘本、配補本等不同的情况,如上及周越然稱其所藏隆慶本《清明集》十四卷爲“海内外孤本”,此本今歸上海圖書館;國家圖書館亦有藏本,然殘存十卷,周氏藏本是否可以稱爲“孤本”?又有一些作者,在不同時期刊行文稿,自己晚年或由後人合編在一起成爲全集,形成單行本與全集本的關係,那麽某一種文本是否可以算是“孤本”?此外,還有增加了副文本的批校本和改變了文獻形態的改裝本以及鈔本等。
我們認爲,在確認某一文獻是否是孤本時,主要還是從文獻版本上去判斷,因爲版刻本身也具有重要的歷史信息。如後編全集本和單行本,因其實物形態和傳播接受的樣態有所不同,故任一僅存的文獻都可以認爲是孤本。如果兩個文獻内容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却是不同時期所刊刻,任一僅存的文獻也可以認爲是孤本。就實物形態來説,任一鈔本都是唯一的,但如果其所據底本存世較多,内容上不能有新的補充,一般不判定爲孤本。
本編所收三十二種日藏明人别集,均是在進行大量目録調查和版本比對基礎上確認爲孤本文獻,將爲明代文學及東亞漢文化圈研究提供基礎性的資料,具有重要的文獻和文化價值。
首先,就目前調查來看,這些舉世僅存的明人别集,具有無可替代的文獻價值。歷來文獻的保存本就極爲困難,即使作者尚在,也有文稿毁滅的憂慮和無奈。如蘇濬編自己文集,命名爲“三餘集”,乃因是集所收爲“寥寥僅存者,皆水、火、蠧魚之餘也”;又如蔡起莘《暘塢山人詩集序》云:“暘塢山人之詩,雖節選《明詩歸》内,而《秋陵》《獨響》《遺稿》之刻,以書肆不謹於火,遂爾毁廢。”尤其明代文獻,經歷多次的戰亂劫難和清朝禁毁,大量文本已經不存。所以這些孤本明人别集,無論其作者身份地位及文學成就如何,都是重要的中華文明遺産,以科學規範的方式使其回歸,具有重要的意義。
其次,對於明代作家群體的完善具有重要價值。鑒於明代文學的主體部分是由有過仕宦經歷的群體所構成,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明代文學的基色,故此前東亞藏稀見明集文獻的整理,一直優先選擇有科舉仕宦經歷的作者文集,以反映明代文學創作群體的主要特徵。本編仍延續了這一原則,所收三十二種文集共三十位作者,其中進士十九人,貢舉及國子監生八人,完全無科舉功名且未仕者三人。官員中,既有吏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刑部尚書、右都御史、太常寺卿、右副都御史、刑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等各部官長,也有工部員外郎、禮部郎中、光禄寺署正等六部郎官;有山西按察使、江西按察司副使、湖廣按察副使、山東布政司右參議、河南兵巡道觀察等一省官長,也有南寧知府、榮經令、益府典儀正等地方官員;此外,還有中書舍人、遼東贊畫太醫院院使等官員。
從文集作者的籍貫看,計浙江籍八人,福建籍七人,江西籍六人,湖北、安徽、江蘇籍各二人,遼寧、廣東、湖南各一人,其分布除與明代文學文化發展的地域性特徵一致,亦顯示出中日貿易中口岸在地文化産品輸出優勢的特點。
這些作者的文集普遍具有較爲複雜的文本構成,純文學意義上的詩文所占比例已經較低。如程崙《寸補》,共包括《疏草》《醫按》《渝吟》《續喻吟》《遼畫》等五種,除《渝吟》《續渝吟》各一卷爲詩作外,《疏草》爲奏疏,《醫按》爲醫術,《遼畫》爲經營遼東之籌策,故鄭三俊《寸補序》云其“小之關於性命,大之關於國家”。另一方面,因作者多爲官員,故各集中有大量奏疏、碑傳等包含歷史信息的應用文體,對明代文學家生平及明代政治史研究均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
本編所收各集處於明代各歷史時期,從明初到晚明,尤以晚明爲主,因此,各集作者的文學思想頗爲複雜,但以追求發抒性靈爲主。如張新《白堽集》,張師繹序云:“公格主師心,言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其職而已。能爲獻吉者,乃能不爲獻吉者乎?異夫後指前而公相襲者千里矣。中郎若在,定當呼號絶倒,把臂入林,寧渠今日始索解人哉!”又如蕭師魯《漸宜堂詩》,卷首孫魯椿序云:“‘百年’‘萬里’以貌七子,賴中郎輩出而救之,救其貌七子者耳,非救七子也。今且以難字險韵貌《詩歸》矣,豈救者之本心哉?余謂元美、于鱗諸公與中郎、鍾、譚,非操戈而入室,寔交淺而言深。具此解者,惟吾友魯師。”又如董大政《董文嶽詩》八卷,卷末《董文嶽先生詩叙》云:“其於詩,嘔心瀝膽,至廢舉子業以殉之,而當時之知先生者則尠。故公含比之文長,而慨慕於袁中郎氏、本寧先生,謂使中郎見先生詩,定賞譽不下徐君。我則謂有詩如此,何論文長,亦何論人之知我與否?”
第三,對明代文學批評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價值。本編所收各集,基本均有序跋,其中多者十數篇。如張之奂《汗漫吟》,共序二十二篇;《寸補》,各集共序十三篇。這些序跋,除叙作者生平及編集刊行傳播之况外,多涉及對作者詩文創作的評論。如萬虞愷《楓潭集鈔》,卷首徐良傅《楓潭集》云:“其詩冲然而和,油然而光,庶幾不索而獲,不刻而至者,斯則性情之效,而非劌鉥之力。”又如譚應夢《德馨堂逸稿》,卷首胡虞繼《譚起巖先生德聲堂文集叙》云:“其體製雖富,而類聚群分,則哀樂樂言足以蔽之。其樂心感者,聲嘽以緩,書叙慶祝之類是也;其哀心感者,聲噍以殺,志銘吊祭之類是也。皆本之以至性,出之以至情,斟酌文質之宜,調停風會之中,懸諸國門,無能易其一字者。”這些都是研究明代文學史、批評史、書籍史的重要資料。
第四,本編所收各别集,多爲明代刻本,但也有《凌川傅先生彙集》等五種别集刊刻於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對研究明代文學在清代的接受具有資料價值。
本輯所收各集,原書缺葉或爲白葉者,一般在正文處標注;原書葉序顛倒者,確認内容後加以調整,不再標注;原書葉碼不連續,但内容連貫不缺者,不再標注;原書葉面重複者,確認内容後删去重複葉,不再標注。
本編在搜集資料及編輯過程中,得到日本京都大學成田健太郎副教授及夫人孫文秀博士,東京大學博士生李華雨女史等多方面的幫助,友人盧康華兄幫助識讀文字,謹致謝忱!
二〇二三年癸卯歲夏仲 侯榮川草於自如如齋
1.落实国家、自治区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推进新时代古籍出版工作。本书为 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日本所藏稀见明人诗文集汇刊”子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2022年度古籍整理资助项目。本书出版既是落实国家、自治区古籍工作规划的具体体现,也将为国内外明代文学文化等相关研究领域带来新资料、新思路。
2.依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研究成果,服务学术研究。本书编者侯荣川教授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东亚藏孤本明代集部文献整理与研究”,子课题之一即为“日本藏孤本明代集部文献整理与研究之一:别集类”,编者扎实的专业能力及长期的科研实践为本书内容的前瞻性、科学性、学术性等提供了智力支持,也为本书出版后更好地为学术研究所用提供了保障。
齋集十七卷附録一卷
明陳音撰。明嘉靖三十一年(一五五二)陳須樂刊本,三册,日本内閣文庫藏。開本高二六二毫米,廣一五五毫米,内框
高一八四毫米,廣一三五毫米。四周單邊,白口,單魚尾,半葉十行,行二十字。卷端大題『愧齋集卷一』,下署『南京太常
寺卿莆田陳音撰』,另行署『翰林代孫直隸常州府儒學教授須樂刊行』。版心魚尾下鎸『愧齋集』、卷數、葉數。卷首有『金
星軺藏書記』『太原叔子藏書記』『淺草文庫』『日本政府圖書』等章,爲清王聞遠、金檀舊藏。
卷首 《愧齋集序》 , 下署 『賜進士出身南京翰林院侍讀學士奉訓大夫前編修經筵講官同修國史國子司業鄉後學黄瀾序』 , 云:
『公既殁,遺文未行于世。其孫南京府軍經歷須孝,大懼散逸,無以稱先人意。一日詣余請曰:「先公自著詩文及應酬諸作,
無慮千有餘篇,愧不能盡刻。乃者屬兵部郎中黄君伯固拔其粹,得若干篇,釐爲十七卷,將鋟梓以傳。」』又云:『其發於文也,
亦如其人焉。文字恊從,聲勢穩順,而義理燦然,態度横生,往往出新意於題目之外,寄豪放於典則之中,讀之令人亹亹忘倦。
至於雕蟲篆刻以爲工,叢錯彩繡以爲麗,艱深怪澀以爲奥,險峻峭削以爲奇,公無一言焉。』
卷末二跋。 一爲 《題愧齋集後》 , 末署 『正德戊寅春二月既望, 同里晚生後峰黄鞏謹識』 ;一無題, 末署 『嘉靖甲申夏五月上浣,
鄉晚生栗齋鄭光琬頓首謹跋』。
陳音(一四三六一四九四),字師召,號愧齋,莆田(今屬福建)人。天順八年(一四六四)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
累遷南京太常少卿。 劉吉父喪起復, 音貽書勸其固辭, 吉不悦。 後吏部擬用音, 吉輒阻之。 弘治中, 吉罷, 始遷太常寺卿, 未幾卒,
年五十九。音爲文典實,有理致,尤邃於經學。四方舉子質經,填門塞坐,得一語,各厭其意,稱愧齋先生。著有《愧齋集》。
是書十七卷,分體編次。凡卷一翰林代言、五言古風、七言古詩,卷二五言律詩、七言律詩,卷三七言律詩,卷四絶句,
卷五奏疏、論、字説,卷六、七記,卷八至十一序,卷十二跋、箴、贊,卷十三傳、碑,卷十四墓表,卷十五壙志銘,卷十六
墓志銘,卷十七行狀、書、祭文、辭,又附録王鏊《愧齋先生傳》、李東陽《明故嘉議大夫南京太常寺卿愧齋陳公神道碑》及
陳華《先果庵詩》。
是書今僅見日本内閣文庫藏本,兹據之影印。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