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倒转数百年,生活于清代宫廷中的人们如何理解时间?时间在紫禁城日常生活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作者赵琰哲尝试从清代宫廷绘画中寻找答案。这本《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是一部关于宫廷绘画研究领域的创新之作,作者以“时间”为线索,以不同主题的清宫绘画作品为研究个案,通过图像分析与文献记载,从中原、西洋、满洲、自我、国家、古今、时空等多个层面,深入探析清代尤其是乾隆朝绘画作品的图像意义与文化内涵,阐释清宫绘画中的时间表现议题,改变了传统上仅仅将绘画当作空间艺术看待的惯例,将图像深深地置入时间的维度,为之增添了一个多重的、跨文化的和现代性的维度。
赵琰哲,1983年出生于山东青岛。现任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副研究员。中央美术学院博士,故宫博物院博士后。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理论艺术委员会委员。浙江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特聘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美术史,长期致力于宫廷艺术史、书画鉴藏史、女性艺术史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出版有专著《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合著《乾坤清气:绍兴美术文化史》。
录
序 言 7
第一章 时间与图像
什么是时间? 12
多元的时间——理解时间的角度 14
时间的映像——如何图绘时间 19
时间——清宫绘画研究的新视角 25
第二章 中原的时间——新春伊始的祈福图画
《开泰说》与《开泰图》——乾隆帝的新春祈愿 36
仿自明宣宗——《开泰图》的画意来源 43
郎世宁的遗风——《开泰图》的造型参考 50
百年难遇岁朝春 58
畿南秋沴 62
水患忧思与治水图像 65
影响力的持续 73
谁对天气负责?—皇帝的自省与忧虑 78
时间的流动—中原岁时节令与清宫年节画 81
第三章 西洋的时间——钟表时间的图像呈现
《海西知时草》——郎世宁的图绘 92
关于“海西知时草”的四个疑问 96
海西传来知时草——汤执中的进献 99
青青小草亦知时——含羞草的时间密码 104
滴答声响中的紫禁城日常生活 106
清宫绘画中的钟表呈现 115
计时的变革——中西计时方法的融合并置 128
第四章 满洲的时间——满族习俗与冰嬉图、秋狝图
隆冬时节的冰嬉活动 138
《冰嬉图》与《冰嬉赋》 141
木兰秋狝与骑射传统 149
奇情异致的木兰秋狝图 152
清代民族特性与“新清史”研究争鸣 168
第五章 自我的时间——帝王肖像与仿古行乐图
青年与老年——乾隆帝仿古行乐图中的年纪呈现 174
文士与菩萨——乾隆帝仿古行乐图中的身份表达 181
画中画——《是一是二图》 191
虚构与真实 200
乾隆皇帝的多重身份 212
是一是二?——自我形象与自我时间 219
第六章 国家的时间—祥瑞天象与星图新貌
吉星高照——万民仰头观奇景 226
以图纪实——《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的纪实性 231
星图新貌——《日月合璧五星联珠图》的图绘新意 235
看见,还是看不见?——清代人如何得知天象 245
中西宇宙认识之争 247
授民以时——国家时间与地方时间 258
第七章 古今共时——《狮子林图》与清宫仿古绘画活动
何处狮子林?——狮子林与《狮子林图》 266
图与景的相遇——对狮子林的寻访与考证 275
仿园与仿画——园林与图画的互动 281
古意今情——乾隆朝仿古绘画活动 289
古今共时——清宫仿古绘画中的时间痕迹 302
第八章 时空合一—通景线法画的时空营造
倦勤斋的修建 310
通景线法画的绘制 316
紫藤萝与斑竹架——亦真亦幻的空间呈现 321
海西线法的运用 330
西洋气与中国风——透视画法的西学东渐 340
虚拟的园林——倦勤斋的时空营造 346
时空合一—清宫通景线法画的时间与空间 349
结 语 多重时间维度下的清宫绘画 365
后 记 368
序?言
聂崇正(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中国古代的宫廷绘画,知名度最高的大概非宋徽宗赵佶时期莫属。之后的元、明、清三朝虽然宫廷中也招纳画家并绘有作品,但是写入“美术史”“绘画史”的却寥寥无几,或是空缺,或是一笔带过,或是语焉不详。我们从二十世纪中前期出版的若干“美术史”“绘画史”著作中可以发现以上的现象。彼时“美术史”“绘画史”叙述的重点,首先是宋元之前的绘画作品,其次是明清以来的文人绘画作品。这其中大概有些观念上的误读,当时社会上普遍认为宫廷绘画在内容方面是为统治阶级、帝王将相服务的,缺乏“人民性”;而在艺术上又显“俗气”和“匠气”,缺乏“书卷气”,二者均不可取;再者画史上有关元、明、清宫廷绘画资料的缺乏,也是研究难度较大的原因之一。
不过自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如此状态有所改变。美术史界对明朝宫廷绘画的研究开始显山露水了,随后对清朝宫廷绘画的研究亦略见起色。尤其是后者,此前几乎是无人问津的,现在也慢慢成了气候。时至今日,美术史界对于清代宫廷绘画的研究已渐入佳境——举办展览,公开博物馆中的藏品;出版大型的图录画册以供观赏和研究;还组织学术研讨会相互探讨;而且海峡两岸乃至海内外几乎同步出现了清朝宫廷绘画研究升温的现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时任故宫博物院业务部门领导的杨伯达(1927—2021)先生,极有远见地提出一项工作,即整理院藏的清朝宫廷绘画作品。这批清朝宫廷绘画作品数量颇大,但却从来没有经过认真的编目,有的甚至还没有文物号。这些作品大的有一面墙大小,是为“贴落”,小的只有巴掌般大小,属于案头玩赏之物。因为很长时间没有加以整理,保存情况也很不理想,有些还是“灰头土脸”的模样。于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自始至终参与了这项工作,几乎每天都在藏品库房内进行整理,这既是体力劳动,又是脑力劳动。在整理的时候,我就比较关注这批文物,同时用笔和用脑(当时记性还比较好)做了些记录,回到办公室再将每天的观感整理眷写。日积月累,过目了大量的作品后,我逐渐就对这批绘画作品有了与以往不同的看法。
在过目大量清代宫廷绘画作品实物的同时,还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那就是查阅清代内务府造办处的档案(当时尚未影印出版)。彼时有一个便利的条件,即“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还属于故宫博物院的建制,称为“明清档案部”,故宫的工作人员要去查阅档案手续十分简便,都是些熟悉的人,简单登记就行。于是我就利用整理文物的空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翻看原始档案资料,并且随手将有关绘画方面的信息,没有按照“急用先学”的训条,而是事无巨细地一律抄录,制作成卡片。如此翻阅抄录档案的工作持续了近两年的时间,这样日积月累的成果很是可观,卡片塞满了一整个抽屉柜。当时尚无电脑,全靠动手动笔。那时“明清档案部”所收藏的内务府造办处档案尚未制作成胶片,我们翻阅的还是档案资料的原件。触摸着这些数百年前陈旧且带褶皱的纸张,一种历史的沧桑感从心头油然而生。于是,在此基础上,我撰写了一些介绍有关清朝宫廷绘画的文章,刊发于若干种专业杂志上,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后来我又将这类文章集为单行本出版。
一开始,投入清代宫廷绘画研究工作的人并不多,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然不是起初单打独斗的局面了,在美术史研究的队伍中,形成了研究清代宫廷绘画的方阵,出现了后浪推前浪的现象。在这个方阵中有了很多年轻的面孔,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其中的一位年轻的“悍将”——赵琰哲。
赵琰哲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是我的校友、系友,毕业后供职于北京画院理论研究部,从事的研究重点就是“清朝宫廷绘画”。此前她已有《茹古涵今——清乾隆朝仿古绘画研究》一书出版,研究内容即为清朝乾隆时代的宫廷绘画。此次再接再厉,又推出新著《紫禁城里的时间映像——透视清代宫廷绘画》,更上一层楼。本书以不同主题的清宫绘画作品为研究个案,通过图像分析与文献记载,从中原、西洋、满洲、自我、国家、古今、时空等多个层面,阐释清宫绘画中的时间表现议题。这在之前宫廷绘画研究中还未有专门的探讨,是一个全新的角度。
为此,赵琰哲找到我,希望能为其新著写个序。赵琰哲博士学位的导师薛永年先生是我大学时代的同班同学。责无旁贷!责无旁贷!
本来,时间与空间都是物理存在的形式,而且史学被称为“时间的科学”,但由于绘画被看作空间艺术,时间的形塑问题往往被研究者所忽略。多年来,以清代宫廷绘画为研究对象的作者,在本书中从时间角度去探讨处于多重文化兼容中的清宫绘画,通过不同的时间观念,考察作品的图像意义、审美趣味、政治意图与文化内涵。书中不仅饶有兴味地解读了不同时间概念下的若干个案,更提供了一种艺术史研究的新视角。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本书首次涉及清宫绘画中的多重时间问题,并进行充分的文化细读,这个学术尝试令人耳目一新。
——尹吉男(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学界长久以来都在期待这样一部书的发生,它改变了传统上仅仅将绘画当作空间艺术看待的惯例,将图像深深地置入时间的维度,用一系列美不胜收的个案研究,举重若轻地铺陈在读者面前。这本书从此改变了我们看待清宫绘画的方式,为之增添了一个多重的、跨文化的和现代性的维度。我们仿佛跟随着画中古装人物的导引,进入了一个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秘境,清晰地听到中国人或疾或徐地迈向现代的蹙蹙足音。
——李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
美术一般被理解为一种空间性艺术;紫禁城之“禁”,圈定了一个特殊的、密闭的空间,从空间角度讨论明清宫廷美术,似乎顺理成章。本书却自出机杼,别开生面,从清代宫廷绘画作品中寻找时间的痕迹,寒来暑往、花开叶眠、斗转钟鸣、帝后起居、民族记忆……披图可鉴,胜意缤纷,让我们看到一种复数的“时间的形状”,展现出美术史学科研究时间这个大命题新的可能性。
——郑岩(北京大学教授)
★ 清代宫廷绘画承载着时间的痕迹,将抽象的时间形象化地呈现
折射出繁盛与危机并存的紫禁城历史映像
★ 岁时节令、寒来暑往、花开叶眠、斗转钟鸣、帝后起居……
展现了清宫中人对时间的感受和体悟
★ 亦真亦假,亦虚亦实,乾隆皇帝将青年、中年、老年的自己画入仿古行乐图
表达了帝王对自我身份与自我时间的理解
★ 时隔数百年,如何还原以乾隆朝为代表的清代宫廷绘画?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抵达历史的真实,但可以为历史提供自身的解读
时间的流动
——中原岁时节令与清宫年节画
乾隆三十七年得遇“岁朝春”,乾隆帝许下“所希十雨五风协,遍及高原下隰匀”的美好愿望。同时,他发愿做到朝乾夕惕、反躬自省,并且撰写《开泰说》及仿画《开泰图》,乞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从这一意义上说,乾隆帝对好天气的期盼源自其对于中原汉族岁时节令的关心,也反映出其对农耕与收成的重视。
清王朝虽为满族政权,但由于入关后需要统辖广大的农耕地域,因此皇帝对影响农耕收成影响甚大的岁时节令日渐重视。中原时间也由此融入清宫生活之中。帝后君臣会在特定时节举行祭祀活动,清宫画家也会在特定时节绘制相应画作,以此表达对四时和畅的期盼,对农耕顺遂的祈愿。
赶在特定年节时令绘制的画作,在清宫中称为“年节画”“年例画”“年节备用画”。每逢重要节令,清宫内务府都会组织画院画家绘制年节画。一般由皇帝直接派人传旨,绘成后再由专人取回呈皇帝阅览。绘制年节画是宫廷画家需要承担的任务,许多宫廷画家都绘制过相关画作。曾经绘制《开泰图》的意大利传教士画家郎世宁在其供职清廷期间,独立或合作绘制过节令画作二十余件。
清宫对院画家绘制年节画有着明确要求:一是要求图绘内容带有相应节令的风俗活动、景物意涵;二是要求在相应时间点前完成,以便能赶在节日时悬挂,装饰殿宇。一般来说,一年之中有几个重要节令需要绘制相应画作,如元旦、立春、上元、端午、七夕、中秋、重九、下元、冬至等。
元旦岁朝,作为新一年的初始,寄托着人们对全年的希冀。从皇帝到宫廷画家都为这一重要日子绘制年节画作。
除去岁朝,端午也常被图绘。每当临近端阳佳节,宫廷画家需要赶制“端阳节画”。乾隆二年(1737)四月十一日,唐岱、陈枚、沈源、孙祜、丁观鹏、张为邦、王幼学等七位画家接到每人绘制一幅端阳节画的任务,并于本月二十八日呈进。端阳节画的具体面貌,可从郎世宁作于雍正十年(1732)的《午瑞图》(图27)窥见一斑。郎世宁于四月初八日接到任务,于四月二十九日元上里。中青恣花瓶中体感的西洋画法,精微写实地图绘出端午时令物品。画中青瓷花瓶中插着蜀葵、蒲草与石榴花,瓶前托盘中放置着李子、樱桃等果品,其旁还散落着数个端午节特色吃食粽子。乾隆朝宫廷画家徐扬也绘制过《端阳故事册》,分别描绘了端午时节的民俗活动,如射粉团、赐枭羹、采药草、养够鹆、悬艾人、系彩丝、裹角黍、观竞渡(图28)等。
等到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又需赶制“中秋节画”。乾隆帝也常作应景诗作,称作“中秋帖子词”,并命臣下依照诗意绘制节令画作。乾隆二十一年(1756)中秋时节,乾隆帝用藏经纸书写了一张《中秋帖子词》(图29),并将其与词臣画家董邦达所绘《中秋帖子词图》,二者共同裱为手卷一卷。送至内务府装裱时还特别强调需将皇帝御笔题诗放在前面,董邦达画作放在后面。“乾隆二十二年(1757)中秋节,乾隆帝又自书中秋帖子一张,并下旨令画院画家王炳根据诗文寓意图绘一幅诗意山水画。等画绘成后,乾隆帝命造办处依照之前制作惯例,御笔中秋帖子诗文在前,王炳山水画在后,共同裱为手卷一卷。
“中秋节画”与“中秋帖子”的面貌可以通过董邦达所绘《弘历中秋帖子诗意图》(图30)一窥究竟。此画图绘了层叠远山与葱郁树木,三位文士正站在高台上望月畅怀。画幅上方有乾隆帝御笔所题作于乾隆十一年(1746)的中秋帖子词四首。佳节之时,皇帝的诗文与臣子的绘画相互应和,共现中秋月圆之意。由清宫院画家所绘制的《弘历观月图》(图31),则描绘出乾隆帝扮作汉族文士在中秋时节赏月的情景。当然在当时严格的衣冠制度下,乾隆帝绝不可能在真实生活中身着汉装从事活动,画中汉装行乐场景是虚构出来的。即便如此,皇帝在画中化身汉人赏月,也从侧面反映出清宫对中原汉族所使用的农耕节令的了解与重视。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