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历史类著作。作者以青铜时期的贺州为主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对青铜器时期贺州的区域研究:一是通过对越、西瓯越等部族的族源探讨,进一步明确桂东粤西地区在先秦至西汉早期的族源情况;二是通过对楚、越、北向户等问题的探讨,明确桂东粤西地区在这一特定时期的社会形态;三是通过对墓葬形制、出土器物的研究,明确桂东粤西地区在族邦制时期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情况;四是通过与周边文化的比较研究,明确桂东粤西地区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交流情况;五是通过遗址、遗物和文献研究,明确桂东与粤西地区在这一时期的历史发展脉络。
胡庆生,男,湖南省衡南县人,现任贺州市博物馆馆长,贺州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参与编撰多部学术著作并获奖,其中《贺州瑶族》获广西文化厅、广西博物馆协联合授予的第一届广西博物馆协著作类优秀作品奖。
余秀忠,女,广西贺州市八步区人,1988年贺县师范学校中专毕业并留校工作,2004年7月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在职本科毕业,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厦门大学新闻伟播系进修学习,2010年6月广西师范大学汉语言专业在职研究生毕业,2016年8月至今在贺州学院工作,中级职称。
孔庆芳,女,广西藤县人,在职大专学历,桂林电子理工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毕业,1988年11月参加工作,2007年1月从贺县农机厂图书阅览室调入贺州市图书馆工作至今。2020年12月获评图书系列中级馆员。
曾志,男,湖南邵阳人,新华社签约摄影师,岭南诗社会员。曾在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学习。已在《人民日报》《工人日报》《半月谈》《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州日报》《广西日报》等报刊发表新闻稿、图片、思想随笔两千余篇(幅),计50余万字。
一、贺州青铜时代概念说明
二、贺州青铜遗存的发现历史
三、贺州常见青铜器物和杂形器物
四、贺州青铜器上的常见纹饰
五、贺州青铜器的生产加工
六、贺州青铜文化的时代序列
七、贺州青铜文化的精神追求
八、贺州青铜时代的越文化属性
九、贺州与楚的关系
十、秦平岭南与汉平岭南两次战争中的贺州
十一、青铜时代贺州社会形态的演变
附录一:贺州市博物馆 111 件青铜器藏品成分检测表
附录二:贺州市博物馆琉璃和玛瑙饰珠半定量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
附录三:贺州市博物馆琉璃和玉器类藏品物相分析结果表
南岭地区古代被称为岭海,群峰峙连,鳞次栉比,在群峰之间散落的大小盆地不可胜数。从史载看,在远古时期,一个或多个盆地内会分布有不同的部族,虽然从总体上看他们都是越人,但文化面貌、社会历史进程各不相同,自古即是百越之地。先秦至西汉初期,是中华民族大变革、大融合时期,曾经的原始部族演化出无数的方国,许许多多的方国和部族后来又被统一成为秦帝国和汉帝国的一部分,在不断分合的历史演进中,各个地域文化的活力因为交流与融合而一次次提升,地域的社会形态也在快速变革。这种分合嬗变的历史和百越地区复杂的族源关系、社会形态,以及快慢不一的发展水平为史学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学术界对这一历史时期百越地区的研究非常活跃。
岭南地区的青铜器使用高峰期与中原有别,中原地区的青铜时代集中于先秦时期,岭南地区则集中于春秋至西汉时期。从已有的研究情况看,关于岭南地区从先秦至汉代的研究所涉及的地域范围很大,要么是整个岭南,要么是整个广西或整个广东,有的更是扩及岭南加东瓯地区,又或者是整个越族地区。研究对象的范围区间广阔虽然能明确域内的文化共性,却无法理清局部范围中的区块特色。特别是桂东粤西地区,由于这里地处桂粤湘三省区之间,如果不作专项研究,则它的历史文化面貌就会非常模糊,仅是这一时期的族源就可以介于瓯、骆、楚、南越、扬越(古又作“杨越”)等各种概念上的族群之间,似是而非,莫衷一是。
另外,桂东粤西地区在西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前就已经是非常重要的交通走廊,民间传说早在史前时期,舜帝就已经南巡到桂东与湘西南交界处的五岭北麓;从西周开始,中原和楚地的青铜文化已经沿着桂东和粤西地区的萌渚岭通道、越城岭通道不断向南播迁;后来,在秦平岭南、南越断新道自保和汉平南越等历史大事件中,桂东和粤西地区又都是攻防各方的交锋前线,各方都需要投入重要力量加强经营。不对桂东粤西地区这一特定区域在先秦至西汉早期这一特定历史阶段展开研究,则这一时期对华南地区文化交融具有非常意义的区域历史脉络就会变得十分简弱。
鉴于目前对百越地区的史学研究因区块研究不够细致,导致研究成果与百越地区复杂历史面貌和历史演进的广阔空间不相匹配。本书拟对百越地区的贺州这一特定空间的青铜文化尝试系统研究,弥补学术空白。
贺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东部,地当五岭南麓。东为广东省肇庆市、东北为广东省清远市,南及西南为广西梧州市,西北为广西桂林市,北为湖南永州市。贺州土地肥沃、气候温暖湿润、物产丰饶,是理想的人居之所,经过几千年历史文明进程的洗礼,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
贺州历史源远流长,至迟在晚更新世,贺州就有了人类活动。2009年,钟山龙潭角岩遗址发现的17颗人类牙齿,经测定为5万2至10万年前的遗物。2014年,富川狗公山遗址发现了1.1万年前的陶片,为贺州迎来了第一道文明之光。在八步区寺平山遗址中发现的贝丘遗址和在信都平原上发现的大石铲,表明早在青铜文化之前,岭南特有的文化基因就已经在贺州成形。
迄今贺州已经发现有一定数量的西周晚期至西汉晚期的青铜文化遗存,立头崖厦葬、龙中山岩洞葬、田厂墓群、陶屋墓群、野簕寨遗址、里松遗址等一系列青铜文化遗存勾勒出贺州青铜文化谱系和年代序列。但是由于缺乏文献史料的记载和系统性研究,从西周晚期至西汉晚期贺州的青铜文化经过了一个怎样的发生和发展的变化过程,历来都模糊不清。不解决好这一文化断层,就无法推动贺州的文明探源工程向纵深发展,就无法完整地解读、宣传贺州市的历史文化,讲好贺州历史故事。
文化遗存一直就是文明薪火相传、文化源远流长的基因密码,是一个地方文脉不断流的重要保证。我们撰写《青铜时代的贺州》这部著作,就是要借助考古发现的文化遗存,通过集合新的研究成果,深入挖掘贺州青铜文化内涵,把贺州市在青铜文化这个时代的历史文脉续接起来。
本书的研究对象共有两类:一类是贺州至今仍保存的青铜文化墓葬和遗址;另一类是贺州市博物馆所收藏的青铜器物及与青铜文化相关的陶器、玉器、琉璃器等各种材质的藏品。贺州市博物馆收藏的与青铜文化相关的藏品有的来自考古出土,有的来自社会征集。为了确保研究结论的准确性,本书把无明确出土来源的社会征集品和出土信息混乱的藏品一律排除在研究对象之外,只对出土地点明确的藏品展开研究。
此次研究的藏品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发表考古发掘报告,对于这一部分藏品,本书只在简单介绍的基础上尽量补充新的研究成果。其与考古相关的原始信息在本书中不赘述。读者若需详细了解,可以借助注解中关于原始发掘报告的发表信息,找到报告原文。对于未发表考古发掘报告的藏品,本书则对与其相关的考古发掘信息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本书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贺州市博物馆、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学艺术联合会张燕玲老师等单位和个人的热切帮助,作者在此深表感谢。由于水平有限,著作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所难免,恳请各位方家予以指正。
本书是一部历史类著作。作者以青铜时期的贺州为主题,通过对桂东和粤西地区从先秦至西汉早期历史的研究,为整个百越地区的历史研究提供局部支撑,有助于解读华南地区在西汉早期以后所出现的一些文化事像的成因,明确先秦至西汉早期华南文化交融史演进的脉承研究,为当下的线性历史研究提供参照与借鉴。
贺州市位于广西最东端,东连广东,北接湖南,是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区的联系枢纽,与中原地区进行的文化交流时间较早。而平桂区沙田镇是沙田河与贺江上游支流临江的交汇处,水运便捷。沙田河沿岸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四周山涧溪流对河岸耕地具有自灌功能,是理想的农耕之所。自古以来,这里一直是贺州域内重要的人口聚居区域。沙田镇马东村的牛岩寨有一处石器时代遗址,遗址依山势辟有五层平台,各层长度自上而下,由20米增至41米,宽4至10米不等,遗物分布在顶层台地至底层台地上下约40米、宽约20米的山坡上,其中又以山腰部分较为丰富。地表可采集到的遗物有石器、陶片和少量青瓷片。石器有石锛、石凿、石斧、石刀和刮削器,还有制作石器用的燧石料。陶片有夹砂红陶,泥质红陶,夹粗砂方格纹、蓝纹、曲折纹陶,细泥灰色方格纹、回纹、网格纹、席纹、蟠虺纹陶等,能辨明器型的有小平底钵和平底罐。这个遗址代表着贺州青铜时代之前的文化形态。到西周晚期,在牛岩遗址所代表的文化基础上,这里已经发育出较为繁荣的青铜文化,沙田河两岸分布有大量西周晚期至战国时期的遗存,我们称之为沙田河青铜文化区。从已有的考古发现看,几乎可以认定沙田河青铜文化区为西周晚期至东周时期的一个区域性青铜文化中心,其所辐射的范围包括今贺州市全境、湖南永州市西部、广东肇庆市西北部、广西梧州市北部、广西桂林市南部等地。马东村和相邻的龙中村又是沙田河文化区的核心,这两村不仅出土的器物等级高,而且文化遗存数量多、墓葬规模大。过去,学界曾有很长一段时间认为沙田河青铜文化区仅为战国遗存,但1996年马东村两座西周墓的出土把沙田河青铜文化区的年代向前提早了一个时代。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