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教育部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编的论文集,以“植根南疆八桂民族土壤,建设新型地域文化之学”为宗旨,是“桂学研究”系列成果之一。本辑(第九辑)共收录论文20余篇,分为“特约专稿” “古代桂学”“现代桂学”“当代桂学”“桂学访谈”“桂学应用”“本硕园地”等板块。作为“桂学研究”系列的最新成果,充实并进一步完善了桂学体系的总体框架;发现、总结了桂学在中华地域之学中的特殊性;探索了桂学在当代的应用,服从于“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目标。
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桂学研究院是以广西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为依托主体学科,整合多学科优势资源构建的科学研究、学科建设、育人资政“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平台,是广西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A类)、广西特色新型智库联盟重点特色智库。
特约稿
2 广西首个中文博士点
———广西师大古代文学学科 / 张明非
广西师范大学建校 90 周年??独秀学人
12 邓初民:构建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学科和理论体系的学者 / 吴全兰
21 熊得山:在讲台上和著作中传播马克思主义历史观 / 吴全兰
30 冯振: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家、教育家和诗人 / 孙艳庆
40 林砺儒:伦理学专著的早期写作者、儿童教养事业的拥护者 / 叶婷
50 杨东莼:广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首任校长 / 吴纬
57 张毕来:在政治活动中秉持学术初心的学者 / 杨颖
64 宋云彬:承袭“鲁迅风”的文史大家 / 谭彦
72 张世禄:我国现代音韵学的开创者、理论语言学的奠基人 / 陈小燕 龙柏翔
81 曹伯韩:著名语言学家、通俗化宿儒 / 陈小燕 姚璐燕
90 阎宗临:中西会通的史学大家 / 张坚 黄琼 李建林
99 陈竺同:一代文化史家 / 张坚 李建林 黄琼
古代桂学
110 “举进士”其实是举人
———有关曹唐、石鉴等广西籍“举进士”的史料辨误 / 漆招进 李玫瑰
132 新见龙启瑞佚稿?轺帚集?的文学与文献价值 / 罗恰 张晓冲
现代桂学
146 ?大公报?里的桂林师范学院 / 黄伟林
154 家国想象??身份建构??文化认同
———?广西文献?中台湾桂籍第三代的“原乡”书写 / 黄艺红 李根宏
164 一个民族的乡土书写与灵魂再造
———以骏马奖获奖散文集?被风吹过的村庄?为中心 / 蓝善康
176 广西“新波咧”作品的艺术解读与文化内涵探究 / 李安然 彭超
185 桂林方言研究综述 / 刘昊灏
195 浅谈恭城观音乡水滨村“五冬洪门良愿”的文化底蕴 / 苏韶芬 陈晔
桂学应用
206 广西—东盟跨境产业链升级支撑 RCEP 实施的对策研究 / 伍林蓉
215 数字经济视域下广西民族动漫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 陈赛花
230 以商业发展为动力?推动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 / 刘婷
239 桂林传统村落空间重构研究
———以东漓古村为例 / 石丽璠
250 六堡茶农业文化的挖掘及助推茶产业提升路径探析 / 王铁梅
259 “双减”背景下桂东乡村学校瑶族文化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 白燕萍
域外桂学
270 日本学界瑶族研究:文献辑录与焦点述评 / 刘岩 王铈博
298 白鸟芳郎与中国华南及毗邻地区民族文书研究 / 王晓梅 林辛琼
桂学访谈
310 钱宗范老师访谈录 / 赖晓葭
桂学动态
322 非遗曲艺零零落艺术特征探微 / 赵莉莉
334 豪渚阚碧桥的新建与重修
———两件宋代桂林摩崖石刻整理小记 / 秦冬发
本硕园地
348 侗族“百家宴”的文化调适与民俗变迁
———以广西三江冠洞村为例 / 孙思串
无
广西文化研究必读书目
广西首个中文博士点
———广西师大古代文学学科
张明非
1982 年夏,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我离开了北大,经过一番颇为曲折的求职过 程,终于选定了工作单位———地处南疆的广西师范学院(1983 年更名广西师范 大学),12 月底我从北京乘绿皮火车南下,经过 30 小时的漫漫旅途,到达此行 的终点———桂林。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来到这座自幼熟知的山水名城,并就此安 顿下来。从年届不惑到年过古稀,屈指一数,39 年过去了,恰好是我人生旅程的 一半,回首前尘往事,不禁感慨良多。
之所以选择广西师大,除了桂林本身的吸引力,一个重要原因是学校在接 纳我的同时承诺接收我爱人、时任包钢教育处副处长的黄介山。对这所学校我 当时并不很了解,到校以后,才知道这是一所始建于 1932 年的高等师范院校, 历史相当悠久,同时创办的中文系也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历数曾经在这里任教 的学者。就有陈望道、夏征农、欧阳予倩、谭丕模、穆木天、沈西芩、吴世昌、冯振、 彭泽陶、林焕平等一大批著名人士。我刚到师大时,老系主任冯振先生正重病 住院,不久便仙逝了。 失去了拜识这位曾任无锡国专教务长兼代理校长,培养 出周振甫、马茂元、冯其庸等国学大家的老前辈的机会,至今深以为憾。
1979 年,中文系已获得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古汉语 3 个硕士点,并培养 出第一届毕业生,此后 30 多年里,中文系及古代文学学科不断刷新历史,书写 新的篇章。先是中文系的硕士点由 3 个增至 11 个,覆盖了中文专业的所有二 级学科。接下来,在 1995 年又被国家教委批准为“国家文科基地”,成为全国高 校最早的 23 个中文学科基地之一,古代文学学科是中文系教学科研的重镇之 一,连续 3 届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重点学科,不仅在广西高校文科中始终处于领 先地位,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高校中文学科和古典文学界也有良好声誉和一定 影响。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06 年在强手如林、竞争激烈的高校古代文学专业 申博中,以 85.7 分排名第一的优异成绩,获得古代文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实现了
这一成绩的取得不是偶然的,是教研室几代人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继承 了前辈优良传统的古代文学教研室,在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下特点:一是 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结构优良的学术团队;二是重视人才培养,教学与科研并 重;三是教师之间团结协作,有较强的凝聚力。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积极引进人才 不断优化学术团队
众所周知,雄厚的师资力量是学科发展最强有力的支撑和保证。我一到师 大就惊喜地发现,一个地处边陲省属师范院校的古代文学教研室,竟然拥有一 批学养深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而且他们还分别来自国内多所著名高校。如 曹淑智、周满江两位老师,早年毕业于杭州大学,系词学泰斗夏承焘先生门下的 研究生。陈飞之、曾德珪、黄素芬三位老师,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黄立业老师 毕业于华东师大古典文学研究生班。胡光舟老师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还有 因品学兼优毕业留校任教、曾任广西师大校长的张葆全老师。真可谓人才 济济。
当时,我是只身一人先来桂林的,初来乍到不免有些孤单和不适应,是老师 们的热情周到消除了我的陌生感,使我很快熟悉了工作和生活环境。30 多年过 去了,当年的许多事情我仍记忆犹新。如为使我尽快进入角色,教研室主任曹 淑智老师有意安排我跟经验丰富的胡光舟老师合上一门“唐代文学史”,并亲自 到课堂听我上课。胡光舟老师诚邀我参加他与教研室几位同人合撰的一套大型 图书———?古诗类编?。周满江老师大热天陪我去商店挑选性价比高的电风扇, 黄素芬老师专程来宿舍看望,亲切地嘘寒问暖。当时师大有两个校区,老教 师大多住在位于市中心的王城校区,大家习惯称之为本部;像我这样的新来教 师一般安排在育才校区,称为分部。 两校区相隔 6 公里左右,乘校车需二十几 分钟,那时候,每隔两周周五下午照例有一次教研室活动,地点在位于王城校 区的教研室副主任黄立业老师家。在那间略显局促陈设简陋的家属宿舍里,夏 天吹着一台风扇,冬天围着一盆炭火,交流两周以来的教学情况、讨论教学科研 中的一些问题。 正事议完,往往还不到校车发车时间,大家便七嘴八舌无拘无 束地交流见闻、谈天说地,正是这样的聊天让我了解了师大及中文系乃至桂林、 广西的许多信息和历史掌故,并同大家熟络起来,很快融进了这个集体。 随着时间推移,情况也不断变化。尽管古代文学教研室师资队伍基础比较 好,毕竟老教师大多已年过半百,而此前由于大学多年停招,高校普遍面临教师
可以说,到 20 世纪 90 年代末,古代文学教研室已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为主 体,具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和良好学缘结构的学术梯队。老教师继续发挥 余热,中年教师承上启下,青年教师朝气蓬勃,几代学人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教研室的科研教学不断取得新的成绩,为后来博士点的成功申报奠定了坚实 基础。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