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为洁是谁?我国电影、电视剧初生代剪辑师,被誉为“南方第一剪”;著名军事题材电影导演汤晓丹的妻子;旅居海外的画家汤沐黎、世界闻名的华人指挥大师汤沐海的母亲。本书是蓝为洁生平最后的回忆录随笔,以平实真挚的语言记录了她的艺术一家和中国电影的故事。蓝为洁从妻子的角度回忆了她与汤晓丹近70年相濡以沫的扶持与相互观照;从母亲的角度讲述了对两个儿子的悉心养育与培养,展示了两个儿子走向国际大舞台的奋斗与坚守;从剪辑师的角度记录了女性的自我成长、她的剪辑事业、丈夫的导演事业以及影人圈的那些人与事。书中另收录了蓝为洁及其家人的部分照片与作品,同时还有部分艺术圈友人的照片,图文共同构成了这个艺术之家精彩斑斓的生活,从中亦可窥见中国电影冉冉升起之历程。
蓝为洁(1928—2014),女,重庆人,剪辑师。导演汤晓丹妻子。曾参与剪辑《巴山夜雨》《城南旧事》《苦恼人的笑》《南昌起义》等300多部影片,被誉为“南方第一剪”。晚年致力于写作,出版图书《大导演汤晓丹传》《汤氏人家——汤晓丹和他的两个儿子》《我的导演丈夫汤晓丹》《影人圈》《剪辑台上的故事》等等。
前 言 贵人相助
序 残酷的考验
第一章 伉俪情深
第二章 悉心育子
第三章 爱子成才
第四章 剪辑事业
第五章 导演故事
第六章 老友往事
后 记
残酷的考验
2012年1月21日是那年除夕的前一日 。大家都亲切爱称的“汤爷爷”住上海华东医院已经五年零八个月 ,累计 2000 余天了 。 虽然那天天气突变, 凛冽的北风吼叫着,还下着雨和雪 ,很冷很冷 , 我 仍然清晨 5 点、 中午 11 点、下午 4 点去他的病床前 。 我轻轻地为他浮肿的双手摩 , 望着他注射过镇静剂的平静的面容 , 我相信他会慢慢化险为夷 。因为在这之前,他已经病危抢救过四次 ,结果都奇迹般地好转 。我想这一次也一定和前四次一样平安 。值班医生和护士长来催我:下雨路滑 ,太晚了走不安全 。看看“汤爷爷”的监控器 ,各项指标都正常 , 我真的起身了 。不一会儿 , 我的大儿子沐黎也去父亲病床边坐了个把钟头 ,值班医生认为“汤爷爷”病情稳定 ,催他离开 。沐黎也回到了他自己的家。
近十来天 , 我睡觉时都是穿着衣服半坐半卧床上 , 以便医院一来电话我就能外出 。 晚上快九点了 ,值班护士在电话里说“如果马上能到医院最好”。 我奔去时 ,俞卓伟院长、主治医生、护士都围在“汤爷爷”床边 。俞院长说:“强心针对‘汤爷爷’的心脏都没有作用……”
我忍不住抱着“汤爷爷”的头 ,轻轻地贴在他耳边说:“我们六十六年婚姻生活全靠你的宽容、厚爱 ,让我有个幸福的家 ,特别是你给了我两个像你一样人品艺德好的儿子……”我发现他平静的脸上 ,眼角漫出了泪水 。我惊叫“俞院长,‘汤爷爷’听到我的话了”。 旁边有人递上餐巾纸 , 我为他擦干泪水 。第二滴泪水再也没有出来 ……
想到“ 汤爷爷”曾经叮嘱我“ 如果不行时,一定要坚强些 ……”, 我只能忍住心疼辛酸 ,提出让我把他“接回家住几天”。 医院当然不答应 。我 想在医院陪他过夜 , 俞院长只让我推他到电梯口。 大儿子的手机关了 , 通知不到他 ; 小儿子在欧洲, 一月份有八场演出 。我记住“汤爷爷”说的“任何 时候都要帮助他 ,让他每场音乐会都成功”, 所以 我作主也不通知他 。春节七天长假完了 ,我才和大儿子、长孙三人送“汤爷爷”去了火葬场 。只等了 两个钟头 ,我们就把他接回家了 。现在 ,他就 “安 坐”在客厅的沙发上 ,有朋友来了他陪着 ;每天晚 上看《新闻联播》 时 , 我们亲热并坐 ; 我把他的照 片放在卧室书架上 , 我睡着时他亲切地望着我 ; 我 醒来时第一眼就看着他 。天天如此 ,生活依然如旧 ……
记得 1945 年 ,他第一次带我在重庆市唯一电 影院看 20 世纪 30 年代美国拍摄的故事片《翠堤 春晓》( The Great Waltz ) 后 , 他不但教我哼唱 插曲《 当我们年轻时》(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 还把英文歌词全打出来 , 让我学、读 。 其实没有几个生字 。我很快也能背它:
One day when we were young,
One wonderful morning in May,
You told me you love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Sweet songs of spring were sung,
And music was never so gay,
You told me you love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You told me you love me,
And held me close to your heart,
We laughed then, we cried then,
Then came the time to part.
…
When songs of spring are sung,
Remember that morning in May.
Remember, you loved me,
When we were young one day.
这首歌的中文大意是:
当我们还年轻,
在美妙的五月早晨,
你曾说你爱我,
当我们还年轻。
唱起了春之歌,
那音乐是多么动人,
你曾说你爱我,
当我们还年轻。
你对我多钟情 ,
啊 , 我们心心相印。
我们欢笑 , 我们喊叫,
但离别时候来到。
……
在五月的早晨,
唱起了春天之歌。
别忘了 ,你爱我,
当我们还年轻。
我之所以这么怀念老汤带我看《翠堤春晓》影片 ,是因为它是我幸福今生的良好开端 。我不仅仅是看了第一部外国影片 , 我还懂得了通过看电影学英语、学音乐、学生活 。换句话说 ,就是从看电影、学电影 ,走上了一辈子从影的大道 。这条路虽然走得很辛苦、很辛酸,但是很扎实,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 , 我们算得上电影队伍中堂堂正正、有血有肉、有鲜活灵魂的电影人 。老汤是我生活中相依相靠的好丈夫 ,更是我事业上的引路人 , 言传身教的榜样 。他宽容、厚爱我 ,是循循善诱、耐心培育我的恩师 。纪念生活细节也就是珍重生活烙印、珍重历史发展和提高文化品位。
我常常想 ,如果我当时没有机会进电影制片厂,没有认识汤晓丹 ,我的这一生 ,真不知道会是什么处境。
我与老汤长达六十六年的婚姻生活 ,年轻时他太忙 , 长年累月不在家 ; 年纪大了更是生病住院的日子多 ,在家康复的时间少 ,在我心中 , 总感到我们缺情少爱 。所以 ,我决定亲自送他进火化炉,亲自把他抱回家 。好心的友人们劝我不要接受这个残酷的考验 ,但我铁了心要这么做 。我一定要亲自 送他进独用火化炉 ,用自己的眼睛盯牢看准 , 我所 珍藏的是自己心爱的丈夫。
2012 年 1 月 30 日下午,灵车到了火葬场。办妥 一切手续 , 完成了进炉前的礼仪和祝福 。在灵柩进 入、炉门关上的瞬间 , 我的心仿佛受尖刀猛刺 …… 难道真的阴阳两分了吗? 不 , 不 , 不 , 虽然“汤爷 爷”没有知觉了,但是我有,我十分敏锐地感知,他 的心早已留在我的心窝里 ,合二为一 , 我能代他启 动中枢神经系统 。他没有进火化炉 ,他正在我的心 里活蹦乱跳呢 ……
一个半钟头后 ,我第一个迈到门前 。托床出来, 只剩白色的骨架 。我突然明白 , 只有骨骼的力量能 顶住烈火高温 ,纯洁不变色。
托床自动横移冷却 。半个钟头后 ,我们用特制 的筷子将白骨夹放在盛器内 ,接着连那只心脏起搏 器一同装进大红布袋里 。我抱着热乎乎的袋子 , 车 子直开回家 。我把准备好的华安玉雕灵盒打开 ,将 布袋装入 , 正好满满一盒。
是夜 , 我陪着骨灰盒里的亲人没有合眼 。 眨眼快两年了 , 我每天陪着他 ; 他也日夜关注着我。二人世界 , 悄悄话 , 大声说 ,任我们高兴 。喜怒哀乐随意倾诉,面对面,心贴心。我夜夜想在梦中相见,但不曾有过 。我想 , 总会有一天 ,他会像聊斋故事中说的活灵活现相偎在我身边 ,那个才叫浪漫呢!幻想也带来时光倒流 ,青春气息再现 ……
当下社会,一些年轻人恐婚、拒婚,我们思考,美好的婚恋关系应该是怎样的?当下社会,育儿焦虑、拼命“鸡娃”,我们思考,育儿、教养的正确打开方式是怎样的?当下社会,人心浮动,演艺圈各种“塌房”事件让人猝不及防,我们思考,真正的艺术之家应该是怎样的?本书通过老一辈影视工作者蓝为洁的随笔式回忆录,在充满生活气息的行文叙事中,还原艺术之家和影视圈人的真实生活与工作写照,有感动有收获更有启迪。
蓝为洁的家庭可称为艺术之家的典范,一家四人分别为剪辑师、电影导演、画家、音乐指挥家,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均有所建树。从作者朴实的语言中,可以看到这个艺术之家的养成之路,从中传递出满满的社会正能量。书中的婚姻与家庭教育生活虽然记录于上个世纪中期,但论及相互成长、相互扶持的婚姻观,创造温馨和谐的艺术家庭氛围,以兴趣为导向、充分发掘孩子特长、因材施教的教育观,对当下的家庭生活依然具有启发作用。
蓝为洁投身中国电影事业半个多世纪,见证了中国电影发展的童年与青春期,她的声音真实而质朴。重读老影人圈中的故事,看到了影人前辈在工作中不畏艰难、不辞劳苦的奋斗观,老影人们德艺双馨之品德。这同样值得当下人们学习与弘扬。
《沙漠里的战斗》艰险摄制
《沙漠里的战斗》是部队作家王玉胡的力作。他熟悉边疆生活, 描写驻疆解放军为寻找水源与大自然做顽强斗争的故事。老汤喜爱这个崭新的题材, 陈荒 煤和张骏祥都给予特殊好评,认为拍了这么多影片, 唯独这部的主题是跳出了与人斗的框框,专写与天 斗, 其乐无穷。张骏祥还要求在完成影片的同时, 完成一个英语版的预告本, 先送海外宣传解放军的光辉形象和探险精神。
时间太仓促, 老汤必须先完成分镜头剧本。那时制度规定, 只有厂艺委会通过后才能出外景抢拍。没有想到,艺委们习惯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对与自 然环境做斗争的戏,他们不习惯看。提了近 40 条意 见, 基本否定该剧。他们要加阶级斗争的内容。厂局 领导束手无策,但是总规划“年内出片”,谁也无权更改。老汤忍着性子, 花了两天两夜的工夫删去有点人情味的戏, 分镜头本变得干巴巴的不动人。奇怪的 是,这个二稿分镜头本居然遭点头说好,顺利通过。 全组啼笑皆非。
摄制组演职员迅速做好出发前的准备。此时虽然上海已经是盛夏, 但是每人还是带上了冬衣, 此外, 自己开伙用的锅碗瓢盆一样都不能少。因为上了雪山顶, 大队的吃喝都得自己解决。我为老汤准备的东西比别人都周到, 连钢笔用的墨水都带走。那时还没有圆珠笔,缺了墨水不行。
《沙漠里的战斗》到新疆拍摄。他们要像登山运 动员一样登上海拔 5445 米的博格达顶峰。中间设三个扎营点。
第一个扎营点还好,离乌鲁木齐市只有一天汽 车路程, 它的名字叫阜康。到了那里每个人都要骑马, 由部队战士指导, 适应环境的训练为期一周。谁不会骑马就上不了雪山。第二个扎营点在天池。那个地方很美。天池里有很多鱼, 新疆人不吃, 他们摄制组每顿烧一大锅, 好吃极了。第三个扎营点在快到雪峰顶的小山腰里。那一段路,平常没有人上去,滑得很。
上山过程,要经过几处很险的断崖。后面坐骑上的人看见前面马匹腾空飞跃的景象, 就像看电影画面一样, 惊奇、兴奋, 赞赏。等自己的坐骑临近断崖时, 导演心里有点紧张, 担心马失前蹄跌入万丈深渊。 他夹紧马镫, 拉牢马缰, 准备过下腾飞的瘾。人生难得有这样的机会去享受极限运动, 可遇不可求。怎么 也没有料到,前面所有马匹都威风十足地跃过了断崖,唯独老汤的坐骑两脚着地时不慎猛滑到了崖顶边的石缝处, 身心遭受强烈震动。后面的人齐声吆喝, 马才惊魂稍定,鼓足勇气再次跃飞,履险如夷。
都到了指定的集中地点, 卫禹平才松了口气, 风 趣地说 :“导演的马识人性,它懂得摄制组没有导演不行,我们《沙漠里的战斗》没有汤导演更不行。” 大家用劲鼓掌, 庆祝有惊无险平安到达了雪峰顶。厨师张宝华在雪峰坚冰上凿了一个坑用柴火烧饭。当然 不是烧熟的, 是烫熟的夹生饭。开锅时冒着热气, 装 进搪瓷碗就变成小冰块了, 送进嘴里像吃干粮, 嘎吱嘎吱好不容易才吞咽完。
在拍沙尘暴袭击的戏时, 碰到的危险就更大。导演与美工、摄影原定是在无风的大沙漠上先拍演员从沙滩上滚落的镜头, 然后开足大鼓风机拍摄沙滩向下 飞溅的画面。后期制作时把二条加工叠印在一起, 就 会取得龙卷风的视觉效果。就在大家聚精会神拍摄 时,突然向导大声喊 :“真的龙卷风来了,赶快收拾 东西跟我跑!”他往沙漠边的城门洞跑去, 导演也急 忙命令大家快上车走。只见天边漆黑粗大的游云迅猛 扑来, 当他们的车子快速驶到向导站的城门洞时, 那 块大黑游云盖住了整片沙漠区。
晚上大家才安定下来,庆幸没有被沙尘暴淹没, 并且完成了新疆最艰险的摄制任务。
《沙漠里的战斗》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首映礼。 导演汤晓丹和主演卫禹平代表摄制组出席并和观众见面。放映过程中, 观众对中国人民解放军无私无畏 找水源的英雄行为十分敬佩, 反响强烈。发行单位还 将印制精良的英文版说明书陈列在电影院的宣传栏, 老汤和卫禹平见了心里暗自喜悦。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