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塔里木盆地考古记
与斯坦因、斯文?赫定等国外学者相比,黄文弼是在新疆考察延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涉及遗址类型最多的学者,他所刊布的资料和研究报告与斯坦因等人的著作共同奠定了新疆考古的基础。
ISBN: 9787559851413

出版时间:2023-05-01

定  价:98.00

作  者:黄文弼 著

责  编:罗财勇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文物考古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历史/文物考古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360 (千字)

页数: 456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本书根据作者1928—1929年在塔里木盆地的考察记录及各种出土器物编纂而成。全书内容分考察经过及遗物说明两大部分。考察经过是叙述在塔里木盆地周围所觅得的若干古代城镇、寺庙、沟渠及屯戍遗迹,这对于研究汉、唐两代与西域的政治及经济关系,提供了良好线索。并附有路线图、工作图若干幅,俾资参考。遗物说明内分绘画、泥塑、陶范、木雕、织品、文字、钱币及铜、石、陶等部分,按类叙述,说明其性质和用途,并附图版120幅,对于研究中西文化交互影响的关系,提供了新资料。

作者简介

黄文弼(1893—1966),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考古学家、西北历史地理学家。先后四次到新疆进行科研考察。著有《高昌陶集》《高昌砖集》《罗布淖尔考古记》《吐鲁番考古记》《新疆考古发掘报告》《西北史地论丛》等。

图书目录

考察经过

第一章 焉耆

―、焉耆山中及东部之探查4

二、焉耆南部及西部古址之发掘与探查6

(一)锡科沁之明屋6

(二)霍拉山废寺9

(三)阿拉尔旧城10

(四)四十里城市旧城11

(五)哈拉木登旧城13

第二章 库尔勒、轮台

一、库尔勒至轮台途中遗址之探查14

(一)库尔楚15

(二)野云沟16

(三)卡尔雅河畔古址及石刻16

二、轮台草湖中之古城17

(一)克子尔河畔之古城17

(二)第纳尔河畔之古城19

第三章 库车、沙雅

―、库车西部佛教遗址之工作23

(一)库木土拉千佛洞23

(二)铁吉克遗址30

二、沙雅西北部之古址31

(一)大望库木旧城及周围之古址31

(二)通古斯巴什旧城及周围之古址34

(三)羊达克沁大城及周围之古址37

三、库车、沙雅东部之古址39

(一)沙雅东部之古址39

(二)库车东部之古址44

(三)库车城附近之古址49

第四章 拜城

一、库车、拜城山中之古迹52

(一)可可沙之古迹区域52

(二)博者克拉格沟口刻石55

二、克子尔明屋之工作58

三、往返拜城、阿克苏途中之古址61

第五章 和阗及于阗

―、横渡大沙漠与和阗河67

二、和阗、于阗沙漠中之古址73

(一)和阗北沙碛中之遗迹73

(二)达摩戈一带古址75

(三)克里雅河及喀拉墩78

三、古和阗河畔之古址81

(一)阿克斯比尔83

(二)什斯比尔85

第六章 皮山、叶城及巴楚等地

―、皮山及叶城山中之古址87

(一)皮山山中之古址 87

(二)叶城山中之古址88

二、喀什噶尔河畔之古址92

(一)伽师之古址93

(二)托和沙赖古址94

三、阿克苏河畔之古址98

…………

序言/前言/后记

序 言

我在一九五四年《吐鲁番考古记》出版后,即继续编写《塔里木盆地考古记》。在塔里木盆地的考察,是从一九二八年四月开始,至一九二九年十月结束,计一年零七个月。采集材料约数十箱,不幸在抗战期间,一部分毁于兵燹,幸而器物照片及摹本与考察图稿、笔记尚保存无缺。本书编写大部分取材于此。编写体例,分两大部分。第一,考察经过,以地区为纲,计分六章:1.焉耆;2.库尔勒、轮台;3.库车、沙雅;4.拜城、阿克苏;5.和阗、于阗;6.皮山、叶城及巴楚等地。后附有路线图七大幅,及工作图照片若干,以资参考。第二,遗物说明,分类叙述,计分八部分:1.绘画;2.泥塑像及陶范;3.木、陶;4.织品;5.文字;6.钱币;7、8为铜、石、陶杂件。后附有图版一百二十余版,内有着色图版十余幅,末附一古物分布表以便检查。此本书编纂之大略也。

至于考察经过,已在本书每章中有较详的叙述。现仅就观感所得,比较突出的几点现象,作一简略说明,以供参考。

第一,关于沙漠中的古迹问题。我们此次考察虽然目的在考古,但对于地理历史与考古关系亦颇注意。事实上,塔里木盆地中间是一片光寂不毛的大沙漠,现有的居民皆围绕此大沙漠边沿在有水有草之地居住着。但我们考察时,发现有若干古城遗址和村落,散布在沙漠中或湖滩中。新疆农业,全恃河水灌溉,凡有居民之处,必有水草,古今不殊,现在大沙漠中出现了古代人民居址,此问题应如何解释?资产阶级学者,以为沙漠中出现了古代城市,是因为河流缩短了,沙漠扩大了,意味着新疆不久的将来,会变成沙漠。但事实不是这样,今以人口逐渐增加,耕地面积逐渐扩大来说,都是今胜于昔,不过位置有移动罢了。因此我们认为古代城市的荒废,一方面是人为的原因,另一方面与河流的改道也有关系。有若干城市荒废了,但是又有若干城市兴起了。有些河流干涸了,但又有些河流新生了。例如我们在轮台、沙雅发现若干古代城市和遗址,多集中在旧河道、旧渠道之旁,而现在居民又集中在新河流新渠道之旁。又如渠犁、乌垒是被流沙淹没了,但现在的库尔勒、尉犁却兴盛起来了,旧的轮台在克子尔河旁,现在轮台市、穷巴克转移在第纳尔河旁,皆是因为河流有变迁,故影响人民的居住。我们根据这些例证来推论沙漠当中几个古城,例如和阗北的旦当乌利克与于阗北的喀拉墩,它放弃的原因并不一定是河流缩短,而是和阗河与于阗河起了变化的原故(请参考本书第二章、第五章)。但河流的变迁,虽与自然环境有关系,而人为的管理与利用每每起决定性的因素,资产阶级学者,强调自然因素,忽略了人力的伟大,也是不符合于事实的。

其次谈到新疆灌溉术来源问题。新疆气候干燥,雨水稀少,农业全恃引河水以为灌溉,不特新疆如此,在中亚沙漠地区,亦有同样情形,因此就引起了灌溉术的来源问题。例如吐鲁番的坎井,本地名为“喀尔仔”,凿井穿渠于地下相通以行水,法国伯希和以为与波斯之地下水道相似,疑此法当自波斯传来。而我国王国维先生作《西域井渠考》(《观堂集林》十三,十六页)认为此中国旧法,非由彼土传来。因此有几位朋友关心这一问题,来函同我讨论。我对这一问题研究不深,但可提供些资料。坎井的分布就我们现所见到者,仅吐鲁番盆地周围,因天山中雪水未能流出山口即入沙,如阿拉癸沟即如此。故农民在戈壁滩上,掘井引水至平地溉田,传说此法始于林则徐在亦拉湖首先开凿,以后逐渐推广至吐鲁番、鲁克沁等地,如此,吐鲁番盆地坎井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当然,我们不能认为这就是坎井的起源,但我们亦未发现很早的旧坎井。又据文献:“在十五世纪初期,歪思汗统治吐鲁番时代,农业是用原始方法进行的,可汗开了一个很深的井,他自己与他的奴隶,用陶器从井中取水灌溉田地。到后来情况似乎改进了。”(《伊斯兰教百科全书》一九三四年,四册,八九四页,《维吾尔族史料简编》一四八页转引)据此,是伊斯兰教传至吐鲁番时尚不知掘坎井。伊斯兰教是在十世纪末由葱岭西传入新疆喀什、叶尔羌等地,但我们在西部亦未发现有新旧坎井,是坎井不是由西方传来,可得一明证。其次坎井是由井与渠连接而成,必先有井、渠而后有坎井。因此,新疆井、渠的来源问题,也必须提及。我们根据记载称:“大宛城中无井,汲城外流水。”又云:“宛城中新得秦人,知穿井法。”(《前汉书?李广利传》)按秦人是指汉人,大宛为西域大国,与康居、安息相接,而穿井法,乃得之于汉人,则葱岭以东各国,更无论矣。至于筑堤开渠,《水经注》曾叙述汉昭帝时屯田鄯善伊循城,横断注宾河故事(《水经注?河水二》,十页),是筑堤引水之法由汉人传入,又武帝时汉曾在轮台、渠犁屯田,皆有田卒数百人,我们在轮台、沙雅曾发现古代屯田遗迹,尤其在沙雅发现长达二百华里之古渠,而渠之取名即为黑太也拉克,即汉人渠之义。同时在渠旁尚有若干古城和住宅遗迹,有一旧城名黑太沁,即汉人城之义。又在渠旁及遗址中,曾觅出汉代五铢钱和陶片。根据记载,参合遗迹,是在西域凿井开渠,引水灌溉之法传自汉人,则坎井之法,亦由汉人传入可知。固然,汉代在西域屯田,据《汉书?西域传》所云旨在“以给使外国者”,但既有此法之传入,必然促进西域农业之发展与经济之繁荣,对于西域各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不无影响。而资产阶级学者,每歪曲事实,一切推之于西方,恐非确论。

其次关于内地与西域文化交流问题。我们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接触了不少关于这方面资料,特别是与佛教有关资料。在伊斯兰教入新疆以前,新疆佛教特别兴盛。即以库车来说,东自托和鼐,西讫铁吉克,沿确尔达格山脉,凡山径溪涧,莫不洞窟林立,金碧辉煌。即在古城之中,每每庙宇佛塔,与房屋相间杂,如库车苏巴什古城是其一例。因此欲研究西域古代文化,是与佛教分不开的。但新疆何时始有佛教,现尚无确定说法。就我们所见,两汉遗址,例如轮台湖滩中之西汉旧城,不见有庙宇,沙雅西北沙碛中如大望库木、额济勒克一带之东汉遗址,亦不见有庙宇,由是言之,新疆佛教当起于东汉末季,我在《罗布淖尔考古记》第五章关于佛教之传入及其文明,讲述甚详,不再重述。不过新疆佛教艺术,一般说法,谓起自纪元三世纪,大约可信。但我们在库木土拉及克子尔佛洞中,曾觅出贞元十年及大顺五年年号的墙壁题字,大顺为唐昭宗年号,在九世纪末。是新疆西部佛教活动,自三世纪至九世纪,约达七世纪之久,在这一漫长岁月里,其艺术作风是不能不有变化。即以克子尔佛洞之壁画言之,其形式及作风,显有早晚时代的区分,就一洞之中,亦有前后的殊异。由吾人观察结果,认为是受了两个不同方面的文化影响,前期接近于西方,后期接近于内地。当然我国的佛教艺术,亦自西方传入,与新疆艺术同一母胎,不过佛教艺术到我国内地后,经内地艺术家之分析融化,而成了东方民族艺术特征。复随政治势力之发展,而传入新疆,又经新疆艺术家之分析融化而成了新疆后期的民族艺术,在库木土拉及克子尔佛洞中每有汉文及民族古文字并排题记,可以作为明证。有些帝国主义分子,每谓中国文化无影响于西域,事实并不如此。

以上是就这次观察的几点现象作一简述。至于我们这次考察,还存在一些缺点,主要的是考察范围太广,包括南疆大部分地区,虽然时间达一年半之久,但在当时利用原始交通工具,又加以人为的障碍占去了很多时间。又我们人力物力相当薄弱,且缺乏经验,因此在工作上不免有些缺点,尤其当时强调了全面考察,多看地方,而忽略了重点发掘工作,有的遗址作得不够,有的遗址没有作,这样就增加了现在研究的困难。幸而工作图稿同笔记,尚完整无缺,已整理出七大幅路线图,并把南疆一部分遗址,作出全面报告。当然遗漏的地方很多,但就已踏查到的遗址,已超过前人之所见,这对于我们作进一步的研究及将来考古工作不无帮助。

其次谈到遗物方面。在抗战时期,一部分遗物运到汉口,不幸毁于兵燹。现仅依据照片同摹本作说明。另一部分现有遗物,有的是从地下掘出,有的是从地面上采集,或购自农民,无详细记录。又有些遗物,多是残缺不全,例如壁画、泥塑,为外人盗窃之余,截头去尾,残破零碎,很难推求其整体内容。再者,本书中有一部分残纸及铜钱,均为民族古文字,因能力所限,亦未能完全译出,以报告给读者。但这些资料,为研究少数民族史和艺术史最可依据之直接史料,故亦尽吾人能力所及,加以整理与说明,以为读者进一步研究之参考。总之,新疆在过去,只有外国帝国主义分子来此地工作,搜索盗掘,把一切珍贵之文物,大批捆载而去。中国学人无闻焉。中国学人在新疆作学术考察,这是第一次,所采集的标本,亦为国内所仅有。现在我们将它们全部介绍出来,作进一步研究工作之参考,也是有益的。当然,我们的能力有限,相隔时间过久,当时所记录者,以后也许发生变化,现在所作的说明,也许有错误,均希望读者赐教以便修正。

又本工作之进行,在党同政府关怀下,由于院方、所方领导督促,又承所内外专家鉴别文字,指正错误,使本工作得以顺利完成出版,特此敬致谢忱。又本书关于技术方面,由本所技术室同志协助;誊校方面,由所内外青年同志协助,兹一并致谢。

黄文弼

一九五七年一月

编辑推荐

与斯坦因、斯文?赫定等国外学者相比,黄文弼是在新疆考察延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涉及遗址类型最多的学者,他所刊布的资料和研究报告与斯坦因等人的著作共同奠定了新疆考古的基础。

精彩预览

第五章

和阗及于阗

一、横渡大沙漠与和園河

我于一九二九年三月二十六日,接乌鲁木齐袁希渊 先生函电称:新疆当局后已许可到于園考察。即准备旅 行所必需之物,尤其购买健驼,及订制坚固水桶,为此 次旅行之首要任务。在库车忙碌数日,于二十六日离库 车到沙雅。又在沙雅停留两日,购备食品及日用杂物。 三月三十一日,全队离开沙雅县,首途穿行大沙漠到于 園。自四月一日起至五月六日止,共一月零六日,备历 艰苦,而卒能达至目的地,亦颇自慰。兹将旅行经过简 述如下。

塔里木盆地因塔里木河而得名。塔里木河为盆地中 唯一大河。上源有和園河、叶尔羌河、喀什噶尔河、阿 克苏河四河汇流于阿克苏东南为塔里木河。以经过塔里 木牧地而得名。东流经沙雅县南,再东流至尉犁,焉耆 河自西北来汇,会流东逝入罗布淖尔,全长约二七五O 公里。要以叶尔羌河、阿克苏河水流最大,为塔里木河 主流。现和園河已变为干河,喀什噶尔河至巴楚八台地 方即断流,无余水入塔里木河。故塔里木河虽居盆地之 中,而现在位置偏北,距沙雅县城不过四十余里。沙雅 与于阗南北对值。于阗有一大河北流,名克依对里雅,北流三百余

里即入沙。其他小流出山口后,流灌沙漠边缘之绿洲后亦入沙,因 此,在沙雅与于闻之间,巴楚与尉犁之间,完全为流沙,寸草不生, 滴水俱无,地图上称为塔克拉马堪大沙漠。除二三猎户及帝国主义 分子所组织之探险队穿行外,从无人行走。现在大道,自库车至于 阗,是经过拜城、阿克苏、巴楚、喀什噶尔、叶尔羌、和阗乃至于 園,共六十站,需时两月。沿和園河虽有小道至和園,然仅能人行 或驼马行,不便行车。但夏季亦断绝行人。现在我是由沙雅到于園, 穿行塔克拉马堪大沙漠,故此次旅行,乃一艰苦之工作。

四月二日,我由齐满庄南行,经过红柳林至塔里木河渡口。塔 里木河在渡口处,支派迸出,以依北一股为大。水深丈余,有方形 木舟以渡行人及驼马,而余之驼马,不习惯舟行,坠于河,浮游至 彼岸,幸无损伤。在河床三角洲上,支派虽多,而河水不大,可踏 水而过,约四十八分钟乃抵西南一支派水,本地人称为西河。过河 即为草滩,放羊人甚多,余等即住于伯勒克斯牧厂有井处。次日继 续西南行,穿行胡桐林中,盖塔里木河南岸有一森林地带,胡桐密 织,因此,亦使风沙不易侵入,而保障河水之流行,此亦天然之防 沙林也。胡桐林中,有若干小沟,间露出红泥滩,吾人即由红泥滩 沿而行,当日住哈既麻克。次日仍行红泥滩中,但旁有小沙丘,胡 桐渐已枯萎,以后枯树亦稀,沙丘纵横,在沙丘中觅见一土墩,附 近尚散布少许红底黑花陶片,可见古时傍塔里木河岸必有居民,但 未仔细检查耳。出沙丘后,又经一树林地带,即至六和吉格得。此 由塔里木河南岸伯勒克斯牧厂西南行之第二日也。此处有一干河, 宽四十余米,岸高约六米左右,为塔里木河支河。自上游莫湖尔草 湖中艾克里克分出,东流至罗布淖尔入海。河名阿克对雅。河中有 积水,并有一井,水甜,余等即住于河畔。四月五日,自阿克对雅 往南偏东行,过一小沟,沙丘咸地相间杂,经三小时,旅行约二十 余里,抵一大干河。河床宽约三百六十米,半为流沙所掩,河床高 出地面约一米左右,河床由西南向东北伸展。据说沿此河西去可达 和園河,往东直至罗布淖尔,如此干河为旧时塔里木河故道,则 现塔里木河已北移百余里矣。在干河之南,经过一枯树林地带,约 二十里即转入沙丘,亦即塔克拉马堪大沙漠之开始。沙山起伏如波 浪,横亘吾人前面,最高者约十余米,时阻吾人去路,驼马跋涉上 下,颇觉费力(插图七,1、2)。在沙岭中间显露出红泥滩,间有烽 火遗渣、铁块、陶片、灶灰土等。陶片作粉红色,为唐代遗物,则 此处必为唐时防守之地,当有建筑遗迹,惜吾人未能觅出。又在沙 漠中时现古代大道痕迹,则此地为古时塔里木河南岸沿河行之大道。 而古塔里木河在唐代,必为有水之河,完全变为沙漠乃以后事也。 盖塔克拉马堪大沙漠颇有组织,形同山脉,均西北东南行,每十里 或三十里即有一道沙岭。由干河往南十里过第一次沙岭,枯树红柳, 满布沙丘。经过第二次沙岭后,则胡桐渐稀,枯树横陈。至第三次 沙岭,则胡桐绝迹,渐有红柳亦甚稀疏,而为光寂之沙山矣。沙山 高者三十余米,低者亦五六米,沙岭西北面平缓,东南面峻急,可 证此一带沙岭皆为西北风所组成。两沙岭之间,时现平底,显露出 冲积泥层,每有螺壳等物,为以前大沙漠中有大河溢流,浸为湖沼 之证。因地形低洼,河水不至,以后湖沼亦渐干涸,流沙侵袭,遂 成今形耳。然由古物之证明,此地沙丘之形成,不过千余年耳。四 月六日,余又踏查干河东南情形。在干河之东,似有一平川,沙磧 较小,平川旁有红柳格达一线,南北行。我等在平川上拾有铜片及 铁弹之属,在沙丘上亦拾有螺壳之类。南行约五六里地,抵一狭长 草滩,东西行,芦苇丛生,泥淖陷马蹄,必然为一浅水湖,现已干 涸也。向东南过一小沙窝,约五十余分钟,又抵一草滩,情形同前, 而泥淖更甚,则此一带之干湖必为旧时塔里木河溢水所凝积,河流 入沙而溢水遂凝为湖沼耳。西南行,为一片沙丘,极目无际,本地 人称为库木洛可,即大沙漠之义也。然由沙雅穿行沙漠至于園克衣 河末流,需行数百里光寂不毛之大沙漠,倘不得克衣河水头,吾人 必为克衣河两岸之枯骨。现已近于春夏之交,风大沙热,直穿沙漠, 必履危险。吾人踏查至此,乃决定转行,沿阿克对雅往西至和阗河, 再往南,路线虽曲,但无危险,而可达到于園考察之目的也。

四月八日上午九时四十分,自六和吉格得出发向西行。此处有 两路:一沿阿克对雅北岸正西行,与沙雅赴和園大道会;一西偏南 行,可直达和園河。余等初北偏西行,后转西偏南行,与干河时离 时合,河旁沙丘树林,时阻余等途径,下午四时半至海楼库湖麻札。 此处有二干河:一在道北为阿克对雅,即吾等初沿行之干河,由塔 里木河之艾克里克分出;在其南,另有一干河名哈齐干,自和園河 之子里分出,与阿克对雅相距数里,余等今日即住于子里干河之旁。 九日仍继续向西偏北行,改沿阿克对雅旁大道前进。因干河曲折, 导致迷途,而时陷于丛林沙丘之中,忽南忽北,如是者两日。后觅 得二人足迹,沿之行,卒导致吾人至塔里木河岸,住于河南岸哈得 墩。遇一商人及此地牧民,据说:“干河旁你等所行之路,废弃已 四五十年矣,吾祖曾走过一次,吾父及吾辈皆未之行,怪尔等能达 也。”此地一老牧民所说亦如此。是此路废弃已久矣。当河中有水时, 可直达子里,然河旁大道及人行之迹尚宛然如新,非若四五十年前 所废弃者。细加研究,知戈壁中泥沙多含咸性,每当雨后,咸性蒸 发,变为硬壳,人马足迹,印于泥中,故能历久而弥新也。十一日 继续沿塔里木河南岸大道西偏南行,红柳沙磧相间杂,经可戈洛克; 次日至柯什六洗,为和園河亦名子里河入塔里木河处。子里河为和 園河入塔里木河旧河床。在其西尚有一新河名英尔对雅,现已干涸 无水。河中满积浮沙,其色如银,细腻黏滑,流沙荡漾成波浪纹, 最高者不过六十厘米。河身宽里许,较塔里木河为狭。岸高约一 ?六 米,两旁树林组成行列,风景幽胜。河中有井,牧民及行人均取汲

于此。我等在此取水后,仍沿子里河中间西南行,下午四时住于河 中。在子里河西岸丛树林中有一小道,为库车、沙雅、阿克苏人至 和園之径路,初为商贩所行,后经修筑,沿河设站掘井,近已成为 官商往来大道。十三日上午九时,由至和園之大道作南偏西行,在 丛林与沙丘之中,显现坦途,望驼马足迹而进,时行林中,时沿河 岸,至下午三时住于子里托乎拉克,河即以此地命名也。十四日上 午七时,出子里,转由河中向南行,河为浮沙所掩,上印人马足迹, 风吹沙去,旋灭旋生,故足迹永存如新。吾人履迹前进,下午抵一 草滩,多芨芨黄草,即为干河口,旁有一小沟,据说自阿克对雅分 出一支水入和園河,沙雅人说阿克对雅由和園河分出者因此。六时 半住于英尔对雅之牧厂。英尔对雅为新河之义。和園河入塔里木河, 原由子里河入大河。子里河为北偏东流之河,至柯什六洗入塔里木 河。旁有大道,即库车、沙雅人经柯什六洗至和闻之路。后河水西 移,由牧厂处北偏西流,名为英尔对雅。原河流甚大,现仅五、六 两月有水至而已,故亦为干河。河旁亦有大道,为阿克苏人经阿瓦 提至和闻之路。两路均沿河流,而汇归于此处。沿和園河南行,在 英尔对雅之西里许,有土墩屹立沙窝中。墩为土坯所砌,周约三十 余米,高出沙窝约三米,无遗物可验,因其在新河之旁,故我疑为 近代之建筑。四月十六日发自牧厂,仍由河中行。初向西南行,复 转南行,河中虽已干涸无水,但泥沙透湿,似流水未久者,而坑洼 之地,时有积水未干。询之引导者,知在二十日前来水一次,三日 即消,故坑洼之地尚留有余水。河两岸树林葱郁,沙丘累累,上生 红柳,以保障风沙之侵入。当日住渡口,为阿克对雅入和園河处。 五十年前阿克对雅尚有水,以后水不至,安集延人在此打坝,断 英尔对雅之水入阿克对雅,然水终不至,后亦毁弃,可证五十年 前阿克对雅仍为有水之河。在打坝处之东,仍有一干河,为子里支 河,由子里分出至打坝处,而合于和園河。当水大时,有渡船以济 行人,故此地有渡口之名。在打坝处之东,传说有古迹甚多。四月 十七日,乃由打坝处骑马东行勘查。经干河旁之树林,约十里抵一 干河,横断河床抵东岸,河岸沙阜迤逦,河床亦半为流沙所掩,河 宽约二百米,两岸树林排比成行,中露洼地一线,由南向北偏东伸 展,没于沙窝之中。但在东北约十余里地,又见有树林一线,边大 沙窝而行,必同为一河时隐时现耳,因此我疑此干河即六和吉格得 以南吾人所探寻大沙漠中之干河。此河既由和園河分出,则古时和 園河在打坝处即北偏东流,后逐渐向西移耳。例如,子里河西徙为 英尔对雅,其形迹甚显然也。因和園河之西徙,亦必影响塔里木河 之北移。六和吉格得南面之大干河,吾人既已觅得陶片、铜件及古 时之大道,则打坝处东之干河有古迹,亦必可信。子里猎户称,在 干河南古坟院甚显明,则古时在干河旁有居民亦在意中,但为条件 所限,不及前往寻觅,甚可惜也。返渡口后,继续沿河向南行,当 日住博尔去的。十八日住可言弟。十九日住伯格善。二十日住草滩。 二十一日住红山嘴东岸草滩中。红山嘴本地人名为麻札塔哈。盖此 山为西北山脉之尾,临和園河旁,突出二山。在北名曰白山嘴,在 南为红山嘴。在两山之间,有大道西行,或为古时交通通衢。有古 城在红山岭,周约里许,城三重,城内烽渣甚多。墙为红色,土坯 所砌,中夹胡桐树枝,则此地必为大道旁守御之所,而此道即为于 園通疏勒之大道也。在临河边峻坡下之石隙中,有空穴,为浮沙所 掩,疑为古人居住遗址。嘱毛拉等掘之,出乾元钱一枚,木简书民 族古文字一枚(图版九三,图32)及粉红色陶片,皆唐代物也。石室 顶部,亥U梵、汉字甚多。汉文中有“李思礼”“印异生”“卢众玉”“兰 口”“罗宜米”等,其余多不可识。刻划甚浅,椎拓不易。有二石障 于洞口,其下面皆有刻字,无法细看。则此地必为唐代之重要遗址, 此刻字皆过往人所题名也。一九。八年,斯坦因曾在麻札塔哈掘出 木版书及若干残纸,皆八、九世纪以前所书,内有古藏文书(《中亚 细亚探险谈观堂译稿》上,十页),则此地在吐蕃侵入时代尚岿然独 存也。二十一日,复由麻札塔哈东岸沿河向南偏西行,河中草滩甚 多,渐有羊户牧羊,当日住阿巴什。二十三日后由阿巴什出发,经 伙什拉什,住玉珑河畔。玉珑哈什河与哈拉哈什河,在伙什拉什会 流,是为和園河。二十四日转南行于两河之中间,遵循大道,至托 洼克。胡桐密布,中显通衢。此地胡桐叶圆,高不及两丈,支条横 发,与库车及塔里木河沿岸之胡桐直立,高至数十丈,扁叶,作黄 金色有异。托洼克为和園最北之一村庄,傍和園河东岸,西南有斯 拉木额瓦提,在河西岸,亦和園北部之大村庄也。至托洼克后,感 觉此地风物特殊,此地人声音清脆,形貌同于内地,而有疏略之胡 须。诚如《北史?西域传》所述:“自高昌以西,诸国人等皆深目高鼻, 惟此一国,貌不甚胡,颇类华夏。”(《北史》卷八十五,页五)又此 地人说方位,亦与库车不同。此地以南为东,以东为北,以北为西, 以西为南。如说托洼克在河东,实在河南;说河北岸,实为河东岸。 据说此地以河水分方位,河东为北,河西为南,此地河水皆南北流, 故方位因是颠倒耳。中国古时亦有以山水分方位,河北为阴,河南 为阳,如山阴、山阳,汉阴、汉阳,皆是类也。

二、和園、于園沙漠中之古址

(一)和阗北沙磧中之遗迹

托洼克为现在和園最北之一村庄,傍玉珑哈什河即和園河,在 和園河与于園河中间,现为广大之沙漠地区。但在古时,和園、于 闻之间原有不少河流,当时人民皆沿河而居,后因自然或人为变化, 河水干涸,或缩短、或改道,若干城市皆被流沙掩埋。因此,在和 園、于園中间,遂变成庞大之流沙区域。但沙漠中古迹古城之传说, 仍为本地居民所熟悉。我现在是由和園河横断沙漠而至于和園,藉 以了解沙漠中之古迹。因此,请此地著名猎户二人作引导,彼等皆 对于此地沙漠中之情形,最为熟悉者。四月二十六日,由和園河西 岸村庄出发,向南转东南行,经行二小时半之居民区域,进入沙磧。 沙磧中有小道,为托洼克至策勒县之小路,时隐时显,间有驴粪以 指示行人。初行,沙漠不大,间有胡桐,矮小繁枝,种类不一,有 圆叶,有扁叶,亦有圆叶而边作齿状者。在沙磧中经行一小时半, 至一大干河川,两岸骈列高大沙山,夹持河流导向东北。河川中沙 粒细腻,色白如银,与和園河中之沙粒相同。据引导人云:“此河自 吉牙庄渡口分出,东北行至旦当乌利克,又东北至沙雅草湖,时露 时隐,不知去向。”据老人传说:“此河即古和園河,当有水时,和 園居民均傍河而居。”又云:“此河自吉牙分出时,有古城在渡口旁, 名阿克斯比尔,现有城墙。另有一古地,无城墙,仅有陶片。再往 东北旦当,即在此干河之旁,至旦当人均在干河中掘井取水云云。” 若以河流路线推之,则克衣河末流沙磧中之喀拉屯,亦当在此干河 之旁,而喀拉屯亦有一干河向东北去。由此推之,则古和園河或有 一支水向东北流,自入罗布淖尔,今和園河向北流入塔里木河,乃 后起之现象也。过干河仍向东南行,在沙漠中,有红柳与胡桐。 二十七日,仍向东南行,沙漠渐大,但时有苇草。过此,即为大沙 窝,水草俱无,与塔里木河南之大沙漠同。此地所称大沙窝,即流 沙如山。一面峭峻,一面倾斜,联属骈比,如狂涛巨浪,高者达 二十至三十米。登高远眺,极目不知其崖际(插图七,3)。但沙窝 开处,时露红泥滩,沟坑纵横,伏流所经,沙粒透湿,和、于之间, 河流甚多,皆北流入沙,由此以证此地之变为沙磧,盖后期之事也。 二十八日,余等即向此大沙窝中穿行,如行大海,除有几株胡桐树 作灯塔外,一片黄沙,寸草俱无,骆驼升降,足迹蜿蜒如带,然 沙窝开处,中显平川,苟知其道,亦不觉困难。当日上午六时二十 分出发,至下午五时二十分住羊达胡都克村庄之北面有井处。共行 十一小时,人马俱困矣。羊达胡都克在策勒县北境,距县城约三十

里,距最北之村落亦十余里,为大沙漠南之第一站有水处(插图七,2)。 在大沙漠与草地中间,因风沙与红柳之组合,形成无数红柳格达(即 红柳沙堆),棋布荒漠滩上。其形如小圆丘,由沙泥组成,高约五六 米,上生红柳。凡此小丘,既可防止风沙,一旦有水,亦可变为沃 壤。二十九日继续前进,后转东行,经村庄北面,穿行红柳格达, 住于古乃玛庄最北之可拉克庄。为寻访达摩戈古迹之据点也。

(二)达摩戈一带古址

在于園、和園两河中间之古迹,可分为三大区:一为古和園河 流域,即玉珑哈什河流域,以阿克斯比尔及什斯比尔为中心;一为 达摩川流域,以特特尔格拉木及旦当乌利克为中心;一为克里雅河 流域,以喀拉屯为中心。除和園河即玉珑哈什河,俟由于園返和園 考察时叙述外,现为便于叙述路线,先述达摩戈古址。

达摩戈为一新村,有达摩川水,源于南山,北流至现达摩戈灌 地后没入沙。旧达摩戈尚在其北约三十余里。原达摩川北流,通过 旧达摩戈北面古址,流至旦当乌利克古址,入古于園河,以后断流 仅流至旧达摩戈以北而止。近五十年来,旧达摩戈亦变为废墟,水 源仅至新达摩戈,而以北之达摩川干河床,仅存古时流水痕迹而已。 在达摩川以西,有卜纳克河向北西流,至卡纳沁北入沙。吾人考察 路线,先沿卜纳克河访四大麻札,至卜纳沁,再转达摩戈古址考察, 而至于園。四月三十日,余等由可拉克庄出发,初向北偏东行,后 沿卜纳克干河转北偏西行,卜纳克河据本地人说:“由达摩戈河分出 北西流,过卜纳克庄,故名卜纳克河。”河宽约十五,深约二米,流 于力济阿特麻札之北入沙。力济阿特麻札为于園四大麻札之一。据 本地人传说:“当伊斯兰教初来时,与蒙古人战,败死,葬其地,因 立为麻札。每年三月间作麻札大会以祭。”尚有吴六杂提麻札,在力 济阿特麻札之北偏西约二十五里左右。尚有确畔阿塔及所不及麻札 在其东,达摩川附近。在力济阿特麻札附近,陶片散布红泥滩上区 域甚广,可证此地为古时废弃之村落。由于红泥滩上纵横界域之划 分,显示为古人居住之遗迹。陶片均作红色,内含青泥,上有篮纹 及水波纹,但吾人在此尚未觅出可以鉴定遗址时代之证据。五月一 日上午九时,由力济阿特麻札向西及西北行,经行一干河,略有红 柳格达及沙磧,每当流沙开处,即有瓦砾散布。下午二时,抵吴六 杂提麻札。在麻札附近周围约二十里,陶片散布极广,触目皆是, 并有宽广约一?五米之倾圮建筑,似古房屋遗址。以木材涂泥为墙 壁,骈列成行,显示此地为古人之住宅区域。但已被外人盗掘,无 遗物可检。此处墓葬亦多,吾人试掘一墓,下现长方形洞窟,口径 大者宽一,长一 ?四米;小者长约一,深一 ?三米左右。上小下大, 中储人骨。人骨为白布包裹,无衣衿棺椁。墓口以草和木材组成为 搭覆盖其上,若不发掘,几不知其为墓葬也。在此附近,亦有红色 夹青泥陶片,与力济阿特麻札陶片同。又拾一无孔铜钱,据本地人 说:“为维族初来时所通用之钱币。”两面均铸有以阿拉伯字母拼写之 柯斐体文字,与喀什噶尔哈奈所出者同,疑皆十一世纪初期喀拉汗 朝之钱币。据此,则铜钱及陶片所在地之居民,必与墓中死者同一 时代。本地人所传伊斯兰教初来时与蒙古人战死葬其地之说,不为 无因。所谓蒙古人即回鹘人也。又有一古城,在麻札东北约六里许, 名卡纳沁。城墙半没河中,半露地面。周约二里许,中生红柳,无 遗物可检。然此一带陶片与在麻札所拾者同,则此城之居民,与麻 札必同属一时期,相隔决不甚远。十三世纪马可?波罗经行和園时, 称在忽炭(和園)东方及东北方之间,有培因州,我在《罗布淖尔考 古记》中曾主张培因州即现在卜纳克河旁之卡纳沁(五O页)。如我 推论不误,则此地之兴起,在十一世纪初期,至元时,此地尚有居 民。则此地之放弃,疑在十五世纪初期,或近代事也。五月二日, 吾人离开可拉克庄,转向南偏东行,觅寻旧达摩戈村庄北之古迹。 经确畔麻札转东南行,在沙磧中遍生红柳,旧达摩戈之村落、房址 与渠道,交织于红柳丛中,历历可数。据本地人说,此村之废弃, 不过近五十年事耳。在前此地居民甚多,因罹天灾,水源断绝,居 民死或逃亡殆尽,其生存者俱南迁于新村,即今新达摩戈也。距旧 达摩戈约二十里,为觅得水源,故吾人移住新达摩戈北面一村庄名 马拉阿拉干。五月三日,由马拉阿拉干向北行,入达摩戈旧村南端, 折北偏东傍达摩戈干河行,两旁红柳密织,形成若干圆锥体之小沙 丘。通过旧达摩戈村,向北东行,入沙磧,约五六里地,即有红色 陶片散布,显示已逼近古代住宅区域也。转东行,至一为数众多之 瓦砾场,地名特特尔格拉木。西南东北一线,绵延约数里。房屋虽 已毁败,但审其痕迹,街衢巷陌尚可辨识,中有大道一条,路向东 北,显为一旧时市镇之残迹。达摩戈干河经行废址之西,向北微偏 西去。干河中之胡桐青草,及两岸之红柳沙阜,犹能指示古时河流 之方向。旧达摩戈在其西南约十余里,通往达摩戈旧道,尚可辨识。 此地陶片多与吴六杂提相同。皆为剔花纹,或作水波纹,外涂红泥, 内夹清泥,颇坚硬。但同时另有一种薄肉红陶片,泥质甚细,外面 磨光,上刻连珠式花纹。器柄部或边缘,浮雕人形或兽形,俱极优 美。亦有用朱笔涂画花纹,与姚头冈同。故就陶片言之,实具早晚 二期。地面并散布有龟兹小铜钱,则为四、五世纪遗物。在特特尔 格拉木西行约五六里地,有土墩一。又北里许,又有一高土台。其 旁有房屋建筑遗址,附近之街衢痕迹,尚能辨识。吾人试掘一房屋 遗址,墙壁涂白垩,并无壁画,亦无其他遗物,显非寺庙。在此地 拾五铢钱一枚。再北里许,地稍隆起,亦为古代建筑区。半为流沙 所掩,附近尚散布薄肉红陶片。在北又一土堆,周围约六七米,虽 为沙掩,但墙壁外露一角,其亦为古建筑遗址无疑。在土台上亦拾 有五铢钱数枚。此地五铢钱,无轮廓,甚薄,圆径二?四厘米,孔 径约一 ?五厘米,与刘宋时之“莱子钱”式样相同。可证此一带古址, 为第五世纪之遗迹。此遗址尚未经外人破坏,本可从事工作,限于 当时环境,遂令此优美之遗址,未能得到考古学上之清理,甚可惜 也。五月五日,发自马拉阿拉干,走向到于闻之路。驮队向大道走, 我同毛拉等转东行,访斯坦因于一九。六年在哈得里克盗掘之废寺。 经过一垦殖区域和红柳堆阜后,到达一干沟,乃达摩戈干河所分出 之沟,转入一密织之胡桐林,林中掩藏甚多土阜,陶片散布其周围。 另有一土阜,高约五六米,有垣墙围绕一圈,显示为寺庙,或衙 署废墟,此地名巴拉巴什提。又转东南行,过达摩戈干河,即至哈 得里克古地。斯坦因于一九。六年在此大规模盗掘,劫获遗物如梵 文、婆罗谜文残纸及泥塑佛像残件与木刻等,尤其此地所出现之钱 币数十枚,其最晚之年号为建中(公元七八。一七八三年),又发现 桦树皮上之梵文佛经,为纪元后四、五世纪之遗物。则此一带之遗 址,皆为纪元后四世纪至八世纪为其活动时期,此地之放弃,较特 特尔格拉木早期及以北土台之遗址要迟三百年。但当特特尔格拉木 晚期及卡纳沁有水时期,此地已是一片沙漠了,如遗址之放弃关系 于河流,则此地河流之变化、沙漠之形成及人民之移徙,均有相互 之关系,苟舍其一,亦不能解其他,沙漠地考古之可贵者其义在此。 在哈得里克观察完后,即沿达摩戈干河南行,后转东南行,至哈拉 罕巴杂。六日又自巴杂沿至克里雅大道而至克里雅巴杂,即于阗县 城也。

(三)克里雅河及喀拉墩

现于園县为汉代扜弥国地。当时有扜弥、拘弥、宁弥等不同名 称。后汉时,拘弥并入于園,属于園国东境之地。现县城所在之地, 本地名克里雅,清末置于阗县时,县城即设在克里雅。有于阗河流 于其旁。于園河即克里雅河,为和、于沙漠中之第二大河。除和園 河以外,于園河水流最长,直伸至塔克那玛勘大沙漠之中央而被消 失。当余在沙雅时,本拟南行过大沙漠而至于園河末流,但为时间 及条件所限制,遂绕道西行至和園河,又由和園河东行而达于園。

故到于園后,必探访于園河末流,方能完成此次考察之任务。

五月十一日,首途考察克里雅河。经行垦殖区后,进入草滩, 当日住博斯堂草滩。在博斯堂西南伯什托胡拉克庄,有古城一座, 拟先往访。伯什托胡拉克距博斯堂约二十里,均属草滩,遍地羊群, 羊户编苇草为室,扎木柴为房,固为于園之优良牧场也。古城在庄 西北二里许,城墙尚存一段,长约六十余米,高约二米,由土坯垒 砌而成。余均被沙磧所掩埋。推其形势,颇宽阔,周约一千一百零 四米。中尚有子墙一道。哈拉罕河绕于城旁,在城北半里许,有土 墩二,陶片散布极广。由墩东行,陶片散布成线,并高阜起伏,显 示其为古人居住遗迹。在东二里处,有较大之土墩。墩旁有大道, 东西行。在道旁尚有类似古代沟渠,因此我疑此城为古代于園东境 之一大城。当大道之冲,城中无遗物可验,不能决定其年代。由城 墙为土坯所砌之一般筑城术,我推断为第八世纪所遗,是否为贾耽 《道里记》中之兰城守捉,或古于弥城,尚待实物之证明也。十三 日,吾等开始沿克里雅河北行。克里雅河自博斯堂至塔格克,均北 偏西流。河宽里许,两旁沙山绵延如屏障。然河滩中青草葱郁,河 水长流,沿河羊户络绎不绝,多者达五六百户,河畔胡桐密织如林, 仿佛为一大村落,实则除隐匿于青草中之羊群外,杳无人烟。吾人 沿河北行三日,即五月十五日,到达塔格克。此地居克里雅河中间, 与掩埋沙没中之古址旦当乌利克东西平行。据引导者云:“由此往西 约二日程,可以达到旦当。乃留不需要之什物于塔格克,轻骑往访 旦当乌利克。”余等于五月十六日率队西行,跨过高约二十至三十米 之沙岭,此地沙岭均南北行,微向西倾斜,盖沙山走向依于河流, 和、于间河流均属南北河,故沙山亦作南北行,与塔里木河畔之沙 山作东西行者适相反。在流沙开处,时露冲积红泥滩,螺壳亦时现 泥滩上,显示不久以前,尚有水伏流至此。每一小时,必须渡过一 道沙岭,渡时亦需半小时。第一天共渡过沙岭七次,觅得沙磧中枯 胡桐一株,遂住焉。次日,仍继续向西进行,又翻了三道沙岭,此 地沙岭稍平缓,微有红柳。同人等在流沙开处,拾有烽渣,疑去旦 当不远矣。直西行,又翻过一沙岭,抵一大干河岸,两岸均有胡桐 树十余株。东岸胡桐已枯槁,西岸尚活着。干河北偏西行,宽约二 里许,河中时有螺壳,河岸为流沙所掩,时隐时现。引导人称:此 即锡五里干河北段,旦当遗址当在此干河西岸。但余等沿河南北探 寻十余里,竟不见古址。盖沙漠中寻觅古迹,是最困难之事。而天 气炎热,风沙弥漫,皆足以阻挠吾人之工作,因此决定放弃寻觅旦 当古城工作,返回塔格克。但吾人在沙漠中觅得已干涸千余年之干 河川,对于南疆河流之变迁,提供研究地形学上资料,亦至足乐也 (注八)。

五月十九日,余等由旦当回返塔格克时,有一羊户在喀拉墩拾 有古物少许求售,余乃请彼作向导至喀拉墩。克里雅河自于園至塔 格克均北偏西流,自塔格克至尤干库木,均北偏东流,分为三支: 一支东北流;一支北流微偏东,为克里雅河正身,一支北偏西流, 现已干涸。而喀拉墩古址尚在克里雅河西支之西北也。余等于五月 二十日由塔格克北偏东沿河行,当日住托拉马斯干。二十一日,初 亦北偏东行,后转东北行,住甲子可洛干。二十二日,仍向北偏东 行,过尤干库木,即克里雅河东西分支处,仍沿东支前进,住托尔 都马南草滩中。二十三日,率领引导人等往探喀拉墩古址。向西北 沿河行,河已干涸,红柳丛生,沿岸胡桐排列成行。又转北西行, 过从尤干库木分出之干河,至也玛可可沁,仍北偏西行,约三里许, 翻过一沙岭至一大干河,南北行,宽约里许,岸高约二米,两旁沙 岭绵延,枯树林立,疑为旧时克里雅河故道,揆度形势,似由塔格 克处分出。过干河仍北偏西行,连翻两道沙岭,约五六里,又发现 一干河床,但为浮沙所掩。低处河床外露,显示有流水冲刷痕迹。 在河床中间及两岸均有陶片散布,陶片作红色,或有外表深灰而里 部仍为红色。此外尚有磨石,并在此拾有小铜钱数枚。亦可证则此 一带在公元四、五世纪已有居民居住。由此往北,沙磧纵横。有一 大干河床横跨克里雅河,直向东北,喀拉墩遗址即在此干河之西北 约三四里许。遗址之西,亦有一干沟,南北行不甚宽广,疑为古克 里雅河之支流。在此干沟两旁,均有陶片、铜钱,散布甚广;亦有 旧时房址,墙壁尚存。大者长宽各约三米,小者亦二米左右。在沟 西有房址十余间,沟东亦有七八间。迤逦而北,约里许,即为喀拉 墩(插图八,1—3)。有房址数十间,围绕一圈。有大房一所,建 筑木架梁尚存,形同栏杆,疑为官署。房屋墙壁建筑,皆用胡桐排 扎而成,外布芦草,涂以黑泥,现涂泥已脱,而胡桐仍直立沙中。 亦有大房墙壁,外涂白垩,内刷青灰。在房址中,曾拾有五铢钱, 似为第一世纪之遗物。在墩北及东,仍有房数间。陶片、铜钱散布 颇广,周围约五六里地。在一土阜隆起处,散布烽渣,亦可证明此 地古时设有守望之所。又觅得磨石二方,必为古时居民遗物。又由 喀拉墩往北行约五六里许,又有房址五六间。又北有十余间。墙壁 尚存,皆在沟东。沟西亦有房址数处,均零星散布沙中,及被沙所 掩埋者,不可胜数。再北行二三里许,又有古城基一圈。周里许, 东有大房一间,尚岿然如新建。在东北里许,又有房址四五间。此 地共有房址约数十间,绵延十余里,形势略向东北伸展,显为当时 政治及军事之重要区域。时当夏初,风沙弥漫,无法进行工作,乃 循原道返回于園。沙磧中验去时驼迹,俨然如新,掌纹尚能辨理, 但距去时已十余日矣。数经大风,而其迹犹存,不被掩没,由此可 见沙漠中之寂寞。

三、古和園河畔之古址

余返于園县城后,本拟东行,经且末、婼羌,由甘肃回北京, 且已成行矣,而新疆省政府来电,要我由大道返省,如由大道,必 须经过和園、叶城、喀什,而至阿克苏原道返乌鲁木齐,因此余又 得此机会旅行塔里木盆地西部。六月五日,由于園出发向西行,经 哈拉罕栏杆、固乃玛巴杂至策勒县,过白石驿、洛浦,以四日之急 程而至和園。洛浦在玉珑哈什河东,而和園在河西。和園为古于園 国地,包括今之于阗、和阗、洛浦、策勒、墨玉、皮山、民丰七县 地。现为一专区,而以和園为中心。编户殷盛,遍地桑麻,产玉石 及毛毯。在古代又当内地通西域南道之冲。西接大月氏,西南近印 度,南邻西藏,东接甘肃,故在东西文化交流上,于園实起转输作 用。近百余年来,欧、美帝国主义分子,以探险为名,到处寻觅殖 民地,企图榨取财物,至十九世纪末期,因新地不可多得,转向文 化落后国家攫夺文化物品,而考古资料,遂为其劫夺对象。因此, 新疆过去遂为各帝国主义分子角逐场所。和園因与印度接壤,故受 英、德帝国主义分子掠夺最惨,而我国学者尚普而不知。故我等此 次来和阗考察,和阗当局备极热心赞助。曾为我述一惨痛故事:当 余等来新疆之前,有一德帝分子名椿克尔,藉游历为名,并无护照, 欲在和園考古,南京及乌鲁木齐当局累电和園阻止,而椿克尔非但 不听,反恶言相向,声称:“你们以前允许英国人斯德诺(斯坦因汉 文名字)在和園考古,为什么现在不允许德国人考古。”竟擅自在洛 浦北洛瓦克,大事发掘,盗窃文物甚多。和園当局亦无如之何。及 闻我等已到乌鲁木齐,将来和阗考察。和阗当局乃扣留其盗掘赃物, 并驱逐出境。故我此次来和園,当局倍极欢悦,称:“以前只有外国 人来此地考察,现在我们中国学者也来了,内心甚为安慰。你即不 考察,在和園多住些时,也是好的。”我听毕,几为之泪下。一个 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帝国主义分子猖狂无忌,到处抢劫,边 疆地区尤甚。现在,帝国主义已趋没落,此种狂暴举动已一去不复 返了。

关于和園、于園考察,上又提出和、于间古址三个中心区,关

于克里雅河畔及达摩戈古迹,已如上述,次则述古和園河畔之古迹。

(一)阿克斯比尔

余于四月二十六日由托洼克至于園沙磧中,发现一干河东北流, 距托洼克约二十里。据引导人诺则云,此河自吉牙渡口分出,在渡 口旁有破城名阿克斯比尔。因此,余到和園后,必须访问此遗迹。 六月十二日,由和園县城出发,东行渡玉珑哈什河,至玉珑哈什巴 杂,转北行,约二十里,至吉牙巴杂;转北东行,约二十余里,至 下吉牙,即苏牙。十三日继续由苏牙前进,驼队由小道北偏东行至 可可大坂。余等初沿一干河川北偏东行,后转入沙磧,流沙开处, 瓦砾遍地。后转东偏北行,瓦砾更多,街衢巷陌及流水井渠,尚历 历可辨。最后至一土台,周约百余米,台上有房基遗址数间,土中 尚有木炭灰烬,显系古代建筑之被焚毁者。在北有一大干河川,东 北流。乃逆干河北东行,沿途瓦砾甚多,两旁胡桐成林,显示为古 河流经过之迹。傍晚住于可可大坂。十四日复由可可大坂出发,初 西偏南行,后转西偏北行,过一干河,沙磧纵横约十余里,至洛瓦 克。为一废塔,高约十余米,上圆下方,为土坯所砌,外有围墙绕 之。依墙有旧房址,据说即去春德国人椿克尔盗掘之地。泥塑残块 散布地面甚广。塔之东、北两面,均为浮沙所掩,想亦必有房址, 而被埋于沙中者。塔之东约三十米,有一废庙,据说十年前墙上壁 画犹完整,后被外国人盗劫而去。余在此勘查完后,转东南行,至 苏牙小路,沿干河转南偏西行,沙窝重叠,时断时续,转东南行, 跋涉一大沙窝,至阿克斯比尔。西北距洛瓦克废塔不过三十余里, 吾人行七小时,盖沙磧难行故也。阿克斯比尔犹言白墙之义。墙为 土坯所砌,只存北段,长约百米左右,高约二米,余均没于沙。在 城之西、北两面,瓦砾甚多,街衢巷陌可辨。陶片多为红泥质,上 刻水波纹,亦有红泥细薄陶片,上刻连环纹,又具兽形器柄及堆砌 怪兽面之残陶片,与姚头冈所出者同,可能是五世纪至八世纪所遗。

因天气甚热,未及工作。但由此一带瓦砾之散布,可证明此地必为 古时之重要区域。而所有古址,均在干河两岸,绵延约数十里。例 如阿克斯比尔及其北之古地特特尔格拉木,均在干河之东;洛瓦克 及其北偏西约二十里之准博尔,亦有废庙遗址,皆在干河之西。据 本地人传说,在干河之西尚有若干埋沙之古址,为吾人所未见者。 六月十五日,由苏牙继续转东南考察,向南偏东行,过一干河,即 由吉牙分出,东北流于阿克斯比尔之西,至可可大坂东北流之干河 也。过河入沙磧,在沙磧开处,即露陶片,转东南行,在沙衣勒克 与库马提之间,有一广大之瓦砾场,土阜棋布,类似城墙遗址,满 布平野,瓦砾亦多,绵延约五六里,库马提干河即在其东南。库 马提有二:一为大库马提,亦称哈提库马提,西北距阿克斯比尔约 二十里;一为小库马提,在南山中,距和園县城约四十余里,傍玉 珑哈什河。大库马提干河由所洛洼庄分出,东偏北流于项格尔庄西、 阿克斯比尔东,直向东北流,河床高二丈许,宽里许,两旁沙迹迤 逦,断续不一,现水已涸,唯有泉水南流。本地人尝在河中掘取玉 石,最佳者为白玉,俗称羊脂玉,以言白润如羊脂也。现不多见, 亦无采者。据云:“此河直通旦当。沿干河中,均有玉石。”在干河两 岸,瓦砾甚多,颓垣遍野,为本地人拾金子之处。从库马提干河距 阿克斯比尔西之干河约二十里,据本地老人传说:“在千年前,玉珑 哈什河由吉牙分出,转北东流入大河,此干河即其故道也,后水北 流,此河遂涸。”是现玉珑哈什河已西徙二十里矣。据此,库马提干 河即《魏书》《周书?外国传》中:“于園城东二十里之树枝河”,亦 即高居诲《行记》中之白玉河。又东南约三里许,另有一支河,河 岸高二丈许,现有泉水,西北流,沿岸瓦砾甚多,疑亦古河流。据 项格尔庄居民说:“在亦马米麻札东,准博尔西,有干河北流,至特 里阿托麻札入大河。此河亦自哈提库马提分出向西北流,可能与此 河是一河。按《水经注》称:“于阗河南源导于阗南山,……自置北

流,经于園国西,……又西北流注于河。疑即此河也。总之,在此 一带,古时河流交错,人烟稠密,古迹之多,宽广几及百里,未及 探查,埋没于沙中者尚不可胜数。

(二)什斯比尔

六月十九日,即拟出发南行考察小库马提。在出发之前,拟先 去视察姚头冈,即英帝分子斯坦因所武断称为于園国都者。姚头冈 在和園县城西南约二十里。在现村落中有一大片低地,瓦砾甚多, 已开垦种植,地面不见任何遗迹。据说掘下一二米深,即有陶片出 现,并出现人骨甚多,陶器之颈、腹部多加兽形装饰。据本地人所 言,似此地为古坟院。但斯坦因在他的《西域考古记》中断为古于 阗国都(向译斯坦因《西域考古记》三九页),证据殊嫌薄弱。下午 出发,南偏东行向小库马提,经行戈壁,约二十余里,进南山口, 两山对峙若门阙;又二十里翻过一大坂,即至库马提。地滨玉珑哈 什河西岸,上下约二十里,皆名库马提,瓦砾遍地。上库马提即石 塔(俗称炮台)所在地,名强司雅。下库马提名喀拉马哈常,即古城 所在地。城名什斯比尔,译言三道墙,现城墙已毁,唯见墙基,依 于山坡,若隐若现,难定其方圆,大约五六里。在山后有古洞四, 据说东西长数十里,中间颇宽大,有拱拜三及人马之属,亦无人敢 入者。后南至强司雅,即石塔所在地,距古城约十余里。周围散布 陶片极多。石塔周围约六十,高六米许,为不规则石块所垒,现已 倾圮为堆阜。塔周围均有土堆,散布泥塑残件甚多,是沙土堆中必 掩埋有古代建筑。余试掘其西面土堆,发现被毁木柱多件。继续掘 出一墙壁,壁刷蓝色,上书婆罗谜文字,但无壁画。继续掘至长 十八,深二米,亦不见其他遗物。后又掘南面之一土堆,出现房屋 墙壁,亦不见任何遗物。而土质经火烧后,变为红色。次日再掘其 西之土堆,复现墙基,掘至一米,发现佛像头六颗,紧贴于墙壁。 大者高约六六,小者约三三厘米。定眼面圆,发作螺旋纹,顶有肉

髻。初发现时,小者头上金叶犹存,是佛像原为金叶所包裹者。然 此地除头部外无其他遗物,亦不见肢体。余初疑为前人所掘遗弃于 此者,但土质坚结,头紧结于墙壁,非后人所为。是此地为古代大 寺庙,毫无可疑。我根据古传记,疑此废寺,即《法显传》之“瞿 摩帝大寺”梵语作“牛慧寺”,亦即《魏书?西域传》“于園”条之“赞 摩寺”《魏书?西域传》“于園”条云:“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即昔 罗汉比卢旃为王所造覆盆浮屠之所。”《大唐西域记》云:“王城南十 余里,有大伽蓝,此国先王为毗卢折那阿罗汉建也。”卷十二)。虽 《大唐西域记》无寺名,但毗卢折那当即《魏书》之比卢旃,则比卢 折那所造之寺,应即《法显传》中之“瞿摩帝”、《魏书》中之“赞 摩寺”。“赞摩”“瞿摩”为一音之转,且其方位相同,当为一地。但 《魏书》作“城南五十里”,而《大唐西域记》作“王城南十余里”, 里数不符,但余颇疑《魏书》“五十里”为“十五里”之讹。《水经注》 叙法显至于園时,称“南城十五里,有利刹寺”,必与“瞿摩帝寺” 同地异名。现废寺距什斯比尔旧城南约二十里许,与《大唐西域记》 所述大概相同。如强司雅之废寺,即瞿摩帝大寺,则什斯比尔之古 城亦即于園之西山城,必以城在山中而得名。《大唐西域记》称:“王 城西南二十余里,有瞿室悽伽山。山峰两起,岩隒四绝,于崖谷间 建一伽蓝。”卷十二)揆诸现在库马提周围形势,亦颇吻合。现此地 仍名库马提,亦必由古代瞿摩帝之名因袭而来。新疆古名存于今者 甚多,如“豁旦”即今和園;“尼壤”即今尼牙;“斫句迦”即今喀格 里克,皆其古名之今存者,此地亦其一也(注九)。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