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高山上的母亲
绵延不绝的母爱,已浸润子女的一生
ISBN: 9787559858580

出版时间:2023-04-01

定  价:56.00

作  者:王熙远 著

责  编:朱筱婷,薛梅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纪实文学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学/纪实文学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150 (千字)

页数: 292
纸质书购买: 天猫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关于母亲的非虚构作品,作者用质朴又充满文学张力的语言讲述了一位母亲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母亲无私的付出,深刻地影响了子女人格的成长,让子女们没齿难忘。虽然母亲的一生充满了艰辛和坎坷,但作者并没有渲染苦难本身,而是从细微处讲述母亲人生中最琐碎的细节,在平凡中彰显母亲生命的高贵。

作者简介

王熙远,男,1957年生,广西桂林人,广东省作家协会会员,深圳市宝安区作协主席。出版有《神巫毛拜托》《文心灵动》等多部作品。其中《神巫毛拜托》荣获广东省第二届九江龙散文唯一金奖。

图书目录

001 第一章 高山汉族

025 第二章 艰难时世

091 第三章 四季操劳

121 第四章 生儿育女

169 第五章 操持家事

213 第六章 坚毅前行

253 第七章 晚年之旅

281 后 记

序言/前言/后记

我妈妈杨金元是高山汉族,小时候的印象里,她头上包着帕子,穿长衣,着宽裤脚的唐装裤,腰上系着高山汉族特有的围腰。直到20世纪 80年代农转非带着儿女随

父系搬到乐里生活,才逐渐穿当时流行的妇女服装。

妈妈像蜜蜂一样度过她的一生,她生了我们兄弟姐妹九人,虽然最后只存活了六人,但妈妈无私的付出,我们永生难忘。我叫大妹王桂祝、二妹王彩月、三妹王彩鲜以及大弟王熙平、小弟王熙玖,还有表弟杨正刚各

写一篇文章放在书中以表示他们对我妈妈的怀念。

妈妈对子女管教很严,我小时候时不时挨她用竹条鞭打,虽不伤筋动骨,但十分疼痛,我常常跳起来喊天。虽然我父亲从没有打过我,但在我的心目中,母亲比父亲更受子女的尊重;因为她的无私奉献,我们更爱妈妈。

记得有一次我煮饭时贪看书,柴火把火铺后面的木方烧着了,妈妈从地里劳动回来看到了,十分恼火,把我臭骂一顿,扯起我的书丢到角落里:“火都要烧房子了!”我惭愧至极。

妈妈像一只蜜蜂永不停歇地为这个家操劳,年轻时做社员,要出工挣工分,回家后还要做家务,砍猪菜,煮猪菜,磨苞谷籽,加工苞谷米,三五道工序反复地做,一个冬天都在忙。夜深人静时,常常可听见我家的石磨

在“哼哼”响,似乎是我妈深沉的叹息。

我妈虽然不识字,但她的爷爷杨胜葵是晚清的秀才、私塾先生,饱读诗书,传统文化对这个家庭影响很深,许多为人处世的道理妈妈比父亲懂得多,她的大方热情、助人为乐、无私奉献深深地影响着我。例如:力气是个怪,用了它还在;出门在外多栽花,少栽刺;吃得亏才同得堆;一个篱笆三个桩,出门在外要人帮;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为人不做亏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门。三言两语的做人道理让我铭记终生。

小时候,妈妈与坎脚的四嘎婆(外婆)姚香,经常用浪平流行的童谣教我们为人处世的道理,我长大了才觉出这些童谣的可贵。妈妈是浪平高山汉族许多习俗的践行者和传播者,虽然她不识什么字,但记忆力好,她总是用记忆中的文化熏陶子女,这使我产生了深入探究浪平高山汉族文化的兴趣。

妈妈四十多岁后的人生主要在乐里度过,她仍然像蜜蜂一样勤奋地操劳不停。先是摆摊,后是做田林县教师进修学校的食堂工人,退休后又闲不住,到山上剥树皮,到河滩找地种菜。跟我到深圳居住的那段时间,她甚至找到一块荒地种菜,菜吃不完,四处送亲朋。直到那地方建了宝安中学,她才停手。

妈妈的勤劳使我获得一种精神营养:一个人想要获得尊重,首先必须做有益他人的事,自私的人,永远得不到别人的敬重。妈妈十分节约,她很怕我们为她花钱。有一年她的膝盖风湿痛,我建议她做手术,换掉膝盖,手术费大约十万元,钱我出,她却死活不愿。之后她患了直肠癌,最佳的办法是动手术割掉直肠,挂一个粪袋,妈妈说这样活着没有尊严,不同意做手术,其实她就是怕我们花钱。我们尊重妈妈的决定,没有强迫妈妈。从妈妈的身上,我感觉到了母爱的伟大,活着的时候,尽量不给小孩添负担。这一点,我将努力学习和践行。

于是我决定为妈妈写一本书,这些文字都是我对妈妈的敬意。

2022年 5月 14日写于南宁

2022年 9月 9日改于深圳

编辑推荐

叙述平实真挚,打动人心,令人共情

精彩预览

我的妈妈杨金元于 1938 年 3 月 29 日生于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浪平乡江洞村毛拜陀屯,2017 年 10 月 26 日卒于田林县乐里镇,享年七十九岁。

在我的印象中,妈妈头上总是盘着辫子,包着黑色的长帕子,身穿蓝色咔叽布的长衫,腰系着垂到裆部的围腰, 若有果实, 她会用围腰布兜着拿回来给我们吃;下身穿着宽裤脚的唐装裤,这是典型的广西百色市田林县浪平高山汉族的打扮。

田林高山汉族主要有两支。一支是指现居住在浪平、平山、龙车一带,操以四川话为主调的方言,有相同的生活习俗、相同的信仰和相同的民居结构,在田林历史上被称为“客人”或“客边人”的汉族人。一支是平塘高山汉族,指居住在平塘、定安一带,操以贵州话为主调的方言,有相同的生活习俗、服饰的“客人”。其实两支也有共性:语言属西南官话系统,交流毫无障碍,传统的居住地多在高山,因为他们是后来迁入的民族,平原好地、河流溪边早有壮族居住,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有学者将他们定义为“高山汉族”。

清朝对西南地区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从雍正四年(1726年)开始, 整个苗疆, 包括贵州大部分地区、 武陵山区及湘西、鄂西、川东,开启了连年战乱,饥荒瘟疫不止,1795—1796 年达到高潮, 清政府出动十八万大军镇压,双方损失惨重。云贵总督福康安以及四川总督和琳,先后死于疆场。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田林高山汉族的祖先四处迁徙和逃荒。妈妈的祖上也背井离乡,辗转来到广西。据再江大舅及其儿子杨正刚的口述及杨氏族谱载,现毛拜陀屯共五户人家,三十六人,四户姓杨,一户姓谭。 杨姓祖先在顺康年间尚居于湖北省施南府宣恩县天鹅池十虎里四甲妙(庙)王村中寨坪(今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晓关侗族乡)。嘉庆六年(1801 年)南迁广西泗城府甘伴亭利方(今乐业县甘田镇利方屯),道光年间又搬到约八十里外的凌云县西华甲兴隆坪(今毛拜陀屯)。从湖北南迁的那一代算起到现在,一共历时十代,即杨正榜—杨通盛—杨光福—杨昌举(又名昌礼)—杨胜葵—杨秀启—杨再江—杨正刚—杨通鑫—杨光垚。

在这十代中,未见哪一代有人富甲一方、官至九品。最富者充其量为中上水平的农户。据县长孙霖 1953 年签署的《广西田林县土地房产所有证字第 09546 号》载:第四区塘合乡毛拜陀居民杨秀启等六口人所有土地共计耕地贰拾叁丘叁拾亩玖分贰厘伍毫;房屋两间半,地基一块零亩贰分伍厘零毫。可见杨家财产只抵中下水平,土改时被划为贫农。

根据我的粗略统计, 浪平高山汉族来到广西迄今最长的有十四代(清朝乾隆年间),最短的有六代(清朝光绪年间)。 按每代二十年的时间推算, 约一百二十到二百八十年。

另据黄家信的《族群岛:浪平高山汉族的形成》,浪平的高山汉族在清初开始有零星迁入,在乾、嘉、道三朝形成迁入浪潮,在咸丰、同治年间基本形成为一个较稳定的族群。 经过近两百年在同一生态环境下的竞争,高山汉族逐渐取代了浪平地区的土著民族,成为当地集中单一的新族群。但它处于壮族和瑶族的包围之中,成为族群汪洋中的一个族群岛。 这也是关于浪平高山汉族族源的一种考证。

战乱移民已经是中外历史上常见的现象,田林县的高山汉族,在西南大动乱的年代迁移而来。妈妈的高祖杨光福是清道光年间搬到毛拜陀屯的, 道光元年(1821年)他生于现在的乐业县与凌云县的交界甘伴亭利方,道光十二年(1832 年)与其兄分家,后因官司缠身而半夜摇着火蔸逃到了毛拜陀。

我妈妈的家族作为高山汉族移民,在十分艰苦的石山洞子挣扎着生活,一有机会就购置田地,以获取生产资料维持生计。

妈妈在同村同辈人中年纪稍大,因为凡比她年龄大的人都嫁到外村去了。只有妈妈留了下来。在毛拜陀屯,招婿上门妈妈是第一人。同辈的都称她为二姐,因为此前外婆唐钊生过一个女儿,因为疾病夭折了,妈妈是外婆的第二个女儿,二姐的称呼来源于此。

毛拜陀屯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人称洞子旮旯,四面环山,石山上只有生命力极强的蕨蕨草和部分耐寒耐旱的化香树、丝栗子树,还有酸枣树、红子刺和叫不出名字的杂树。有部分夹杂在苞谷地里的椿树,那是制作家具的上等木材。围在屯里房子周边的,多是松柏木和竹子,当然也有椿树、野八角树,偶尔还可以见到红豆杉。坎脚杨再旺大舅家就有几棵红豆杉。山尖因高而只长茅草和蕨蕨草, 半山腰有些树林,树林边就是一坡一坡的岩窝苞谷地,靠近寨子边才有台台土,可以用牛犁的苞谷地。屯中央是一块盆地,称当门坪,也叫大坪头,约莫十亩,没有溪河,下大雨时,水都流到当门坪的后来成为我家自留地旁边的消水天坑里去了。据说有一年发大水,消水天坑被堵,当门坪被洪水灌满,水久久未退。从家中冲出的谷子在水退后长成秧苗,同时长出许多茅稗草,以至于有一段时间兴隆坪也被叫作茅稗坨,意思是长出许多茅稗草的坨坨。久而久之,兴隆坪这个名字反而没人叫了,茅稗坨成了真正的屯名。再后来,茅稗坨的读书人将屯名简化,把笔画多的茅稗坨写成“毛拜陀”。后来政府给屯里树了一块屯牌在弄阳坳,叫“毛拜陀”。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