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资深媒体人、杂文家徐迅雷 “慈行三部曲”的第三部,以“公益慈善,护生保障”为主题,分“公益一湛天”“耄耋一柱弦”“护生一苇行”“群己一鹗鸣”四辑展开,聚焦公益、老龄、医疗、社会,说慈善、说老年、说健康、说权益。作者结合社会实事,发出自己的论述和感悟,字里行间充满着人性的光辉与人文的关怀,传达积极向上、无私奉献、不忘初心的精神力量。
徐迅雷,著名杂文家、作家、评论家,杭州日报评论部原主任,现任《杭州日报》首席评论员,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兼任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杭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在大地上寻找花朵》《太阳底下是土地》等著作多部,另有出版《中国杂文(百部)·徐迅雷集》《相思的卡片》《敬畏与底线》《知知而行行》《以文化人》,以及与徐鼎鼎的合集《认知与情怀》、与同人合著的《南周评论写作课》、编选的《现代大学校长文丛?梅贻琦卷》等。
第一辑 公益一湛天
壹 春风吻上了我的脸
春风吻上了我的脸 6
让助学更阳光 12
叶景芬:残障青年的人生慈航 15
免费午餐十周年 桃李春风一顿饭 20
天天正能量:让每一份善良都散发光芒 25
讲好慈善公益的中国故事 33
花开岭:让公益之花开遍山山岭岭 37
弱有所扶:让善城之暖遍及四方 41
幸福捐?幸福帮?幸福让 45
崔崑:95 岁院士和千万元捐款 48
教授捐 1 亿:科研之始与公益之终 50
从“奖学金”到“奖德金” 52
贰 有一种爱的坚持叫志愿
有一种爱的坚持叫志愿 56
爱有多远,“募师支教”就能走多远 64
春风十里不如你 68
打开微笑,让爱飞扬 71
“融公益”时代 74
公益助推乡村振兴 76
公益的文化路 78
叁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民间之善 82
百年义渡 84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86
“海饼干”精神 90
清澈的眼睛 92
拯救一个人,等于拯救全世界 95
“中了爱的毒” 101
中国乳娘村:摇篮与爱 103
无论死生,为了生命的尊严 105
共同找回那“喃喃之语” 108
肆 慈善大天地,天地大慈善
好人向善与留守悲歌 112
6 个洗劫小米专卖店的少年与 1000 多个被法院惦记的孩子 114
慈善大天地,天地大慈善 118
相连的爱是为了“分离” 120
同心爱者永不分离 122
最贴最亲最温暖 124
个人募款与社会保障 127
左手捐给右手? 129
慈善法打开的大门 134
第二辑 耄耋一柱弦
壹 当你老了,可爱第一
为老当学黄永玉 142
记住你,记住我 144
当你老了,可爱第一 146
为什么能够越老越快活 149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 151
“横眉冷对”不易,“俯首甘为”更难 154
贰 对上以敬,对下以慈
陪伴是关键一招 158
医养结合的综合嵌入 160
对上以敬,对下以慈 162
承欢膝下的古老诗意 164
如今我们如何孝敬母亲 167
及时行孝 169
叁 最后的抚慰与最好的告别
逝去与获得 172
养老送终:拓宽生命宽度 174
因死而生 177
如何扛住“生不如死” 181
遗嘱的叮咛 184
最后的抚慰与最好的告别 186
肆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养老环境安全的警示 192
日暮的欺负 194
老人被骗为何停不了? 197
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 199
“延迟退休”的弹性空间 201
第三辑 护生一苇行
壹 健康是一种使命
足球场上的生命与人性 210
人生的唯一要求 213
抑郁症! 抑郁症! 215
艾滋病和我们的共同责任 230
健康是一种使命 239
不为良相,即为良医 261
百年协和:一颗“人文心”,一个“科学脑” 263
医疗需要“社会性预后” 266
共同的敌人名叫“疾病” 270
终于“束手就擒” 272
手机、女孩与脖子 275
癌症与重生 277
劝酒非文化 小心将进酒 279
不仅仅只在残奥会期间关爱残障人 282
贰 构建保障型人类社会
女童的双眼 290
医生,我的子宫呢? 293
卧听萧萧竹 300
服刑人员心理测试与社会成员心理和谐 302
构建保障型人类社会 304
岂能如此上下其手 311
民生实事之实做做实 313
第四辑 群己一鹗鸣
壹 社会公域与个人私域
社会公域与个人私域 320
我们需要怎样的职业品格 322
公考与公平 325
匡扶正义,不被“社死” 329
魏书生之住?陈逸飞之死?鲁迅像之辱 333
高铁泼妇的养成 335
“罗生门”背后的人性盲点 338
“我是有身份证的人” 340
下药案里的女生、渣男和店员 342
贰 更开放与更公平
社会治理与社会诚信 346
从蝙蝠侠到小警察 348
最后的心愿与人性的温暖 350
1 亿人的广场舞 352
真正需要高声译读的“哑语” 354
都市夜归人 356
有一种温暖来自还债 358
离职原来叫“毕业” 360
更开放与更公平 362
叁 望风与望春风
公意不可摧毁 366
望风与望春风 369
反诈防骗的共同体 371
传销魔窟之歼灭 373
恶作剧的代价 378
碰瓷自焚与互害社会 381
炒饭为何炒“糊”了 383
那些看不见的“微生物” 385
一点点突破“惯习” 387
后记 天命一文心
无
慈行慈航,是爱是暖,是千阳是熙光,是此岸是彼岸,是心心相印,是你我守望……
“慈行三部曲”,汪洋大海中的三艘小船:《教育慈行》《文化慈行》《人生慈行》。
人生慈行,公益慈善,护生保障:
“公益一湛天”,谈公益,说慈善;
“耄耋一柱弦”,谈老龄,说老年;
“护生一苇行”,谈医疗,说健康;
“群己一鹗鸣”,谈社会,说权益。
爱有多远,“募师支教”就能走多远
【篇一】被优美和忧美深深打动
“心是应该和一滴眼泪、一首诗歌一起送给人的。”这是印度圣诗泰戈尔说过的话。 把心、把眼泪、把诗歌一起送给贵州边远山区孩子的“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在两年支教后返回华中农业大学读研;该校另两位志愿者、2002 级学生曹建强和田庚,接力徐本禹,2005 年 7 月 11 日出发奔赴贵州省大方县,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服务。 (2005 年 7 月 10 日《中国青年报》)
“有的人一辈子收获不了一滴眼泪,可这一个暑假,我几乎每天都被感动包围,收获着泪水。”这是徐本禹曾写在日记本上的话;如今,两位后继学子将继续“收获着泪水”,让“徐本禹走后怎么办”成为一个“伪问题”;而学校将支教行动化为制度,给予志愿者支教者以生活补助和读研待遇,永续爱心接力。
人是需要被优美和优美中的“忧美”深深打动的。 当年深深感动学子徐本禹的,是《中国少年报》上一篇优美的文字:“阳光洒进山洞,清脆的读书声响起,穿越杂乱的岩石,回荡在贵州大方县猫场镇这个名叫狗吊岩的地方……”这篇题为《当阳光洒进山洞……》的优美篇章,透露出深深的“忧美”意境——请原谅我“发见”了这样一个新词;正是这样优美的文字和忧美意境,让当年还在读大三的徐本禹感动得流下了热泪,于是有了感动中国的徐本禹支教故事。
人是需要感动的,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嘲笑一位泪腺发达的人。 会哭,会感动,人才是人,人才是有希望的人。 在长城上,徐本禹又感动得哭了:5 月份,徐本禹带着他的 30 多名小学生来到北京,圆了他带“山里娃”来北京看一看的梦;在长城上,他们遇到一个老年人旅游团,他们都是在山村支教了一辈子的老师,当他们认出徐本禹后,就现场 10 块、20 块地捐款,为孩子们捐了 400 多块钱。 “几位老太太都哭了,我也哭了,她们说在我的身上看到她们的过去,也看到了山村支教事业的未来。”
人类从感动里获得自己的童年。 出生于农村一个贫穷的家庭的徐本禹,就像他母校一位老师所说的:“在某种程度上,徐本禹其实是个大孩子。”“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这是大师王国维的优美诗句,因为这样的诗句,有人称王国维为“春天的拥护者”。 徐本禹在感动里,成为春天的使者,获得了恒久的青春年少。
徐本禹曾说:“我愿做一滴水/ 我知道我很微小/ 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 愿意无保留地反射给别人。”一位常常被爱感动的人,就是善的,爱的生命就是优美的生命,善的人生就是充实的人生。 当一个人在被优美与忧美感动的时候,就能成为有梦想的人。 纪伯伦不是说过了吗:我宁可做人类中有梦想和有完成梦想的愿望的、最渺小的人,而不愿做一个最伟大的无梦想、无愿望的人。
有了这样的梦想,我们就能对每一朵花微笑——那就是散文名家刘亮程在他在《对一朵花微笑》中写到的意境:“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 一大片……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 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徐本禹面对自己身前身后的一朵朵鲜花,不仅收获了泪水,而且收获了微笑。 正如:“什么时候能天天看你微笑,什么时候我也会泪如雨下。”
爱与感动,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神圣契约,爱心接力因此诞生。 在人类的悲悯情怀里,我们触摸到人类的心灵,看到了人类的博大。
【篇二】爱有多远,“募师支教”就能走多远
一滴眼泪的声音,是那么铿锵结实。
这是许凌峰生平第二次落泪,上一次是寡母去世的时候;他把眼泪和 5 位老师留在了大山深处,他把眼泪和爱心一起送给了大山褶皱里的孩子们。 这些老师是许凌峰个人出资招募的,他们将在湖南常宁塔山瑶族乡支教 15 个月。 许凌峰成为中国“募师支教第一人”,此前他已陆续花了 100 多万元帮助过 300 多个上不起学的孩子,如今为了“募师支教”他又支出 20 万元。 (2006年 4 月 9 日《北京青年报》)
“心是应该和一滴眼泪、一首诗歌一起送给人的。”这是泰戈尔的话,一个人如果实践了这样的“以心相许”,那么,他就是博大而幸福的人。
“没有每滴水珠的清纯可爱,哪能有江河湖泊的碧波荡漾。”让我们每个人都向许凌峰和他的 5 位老师表达源于心灵深处的敬意。 这些老师尽管每月有许凌峰支付的 2000 元工资,但他们放弃了城市生活,他们同样是高尚的人。我们的“道德”并不要求一个人不吃不喝。 他们的爱心同样是充沛的,听听在城里长大的 21 岁的女孩李樱樱的心声吧:“如果心是近的,再远的路也是短的;如果开心是蜜做的,那么再苦的海水都是甜的。”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一古典的人文理想,不应该仅仅是学者埋首书斋时的“神往”,一位普通的支教老师、一位慈善的企业家,都可以以点滴之力而为之。 这些日子,大江南北传诵着李瑞环捐资助学的感人事迹:他以“一位老共产党员”的名义,10 年间拿出个人资产53.3 万元,资助了 148 名贫困大学生;今年又捐出一笔稿费,在今后 3 年每年再资助 100 名贫困大学生;更动人心扉的是,李瑞环已立下遗嘱:逝世后将遗产统统变现资助天津贫困学生(2006 年 4 月 6 日中国新闻网)。 这,就是“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有一位名叫卢安克的德国小伙子,他拥有的中国乡村教育梦之强烈,恐怕让许多人匪夷所思:1999 年他从德国来到广西一所县中学当初中老师,2001年 7 月又到了广西乡下的一个不通电话、不通公路、村民只会说壮语的偏僻小山村,为那些没有机会上学的孩子举办学习班。 这些年来,他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广西的偏远农村,快乐踏实地实践着他义务支教的“教育梦”(见《新民晚报》《中国青年》等媒体报道)。 “我想住在半山腰的村庄”,卢安克的心灵就这样充满了诗意。
爱心的柴火需要一枚火柴点亮。 李瑞环、许凌峰、卢安克,这些致力中国教育事业的人,就这样一次次擦亮人的心灵。“个人募师支教”能走多远? 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 人类最可怕的是“内心生活的消失”。 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我们不失去以爱的经络构成的“内心生活”,那么,爱心有多远,“募师支教”就能走多远。
“教育是民族最伟大的生活原则”,这是巴尔扎克说过的话;要想让我们的民族不断地走向伟大,那么,我们就一刻都不能把教育置于窘境。 如今,许凌峰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我们有理由期待“募师支教”在更多的地方产生涟漪效应,能够让一波波“募师支教”的碧波在各地荡漾!
因死而生
好好生,好好死!
既然“善始”,务必“善终”!
“他说,他困在铁达尼号上很久了。”老人家躺过的病床,都是他的“泰坦尼克号”。 他说他“无法下船”,你以为听到的是“无法下床”。 他没有“生”的想望,但他想“回家”……“临终期不可避免的并发感染症,以及接下来即将摧枯拉朽的器官衰竭,已经宣示它们占领这个残破躯体的决心。 此时,最好的方式,是不要在病人身上加诸更多的医疗武器。”
这是在《因死而生:一位安宁缓和照护医师的善终思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1 年 3 月第 1 版)一书中读到的印象深刻的故事,以及作者明确的主张。 《因死而生》的作者是我国台湾的谢宛婷医师,该书与英国著名的专业姑息治疗医师凯瑟琳?曼尼克斯所著的《好好告别》(彭小华译,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1 年 1 月第 1 版)异曲同工。 后者我在《养老送终:拓宽生命宽度》一文中有过介绍,这里强烈推荐《因死而生》。
美丽的谢宛婷医师,是台湾“推广病人自主权利法计划”专家顾问、核心讲师,是奇美医学中心缓和医疗病房主任,曾荣获该中心“杰出教师与跨职类教学特殊贡献”终身奖。 在台南的奇美集团很厉害,奇美博物馆极大,我去参观过两次,也只是看个七七八八。奇美医学中心也是台南地区最大、最好的医院,我没有去过,但它和我妻子工作过多年的我家乡丽水市的中心医院有缘分,较早就已结为“姐妹医院”。
谢宛婷是台湾成功大学医学系的高才生,毕业后成为身兼安宁缓和医疗、家庭医学与老年医学的专科医师,长年推动缓和医疗教育。 后来她还在成功大学研究所读研深造。 成功大学在台南,是台湾非常好的大学,通常的说法是“北有台大,南有成大”,校园也非常漂亮,百年大榕树的浓绿接天连地——我曾去探访好多次,因为我女儿徐鼎鼎作为陆生当年也是在成功大学念的硕士,不过她研究的是中国古典文学。 成功大学医学院名誉教授赵可式女士说,谢宛婷医师“对文学、哲学、法学、社会学、心理学和行为经济学充满兴趣,目前正力行成为法律和生命科学之间的转译者”,“所以她是一位科学与人文具备、秀外慧中、德业兼修的才女” (详见该书推荐序《他们:永远都不让你,走投无路!》)。
台湾地区在 2000 年通过了《安宁缓和医疗条例》,签立意愿书后可合法地“不施行心肺复苏术”;2019 年开始实施“病人自主权利法”,允许 20 岁以上的成年人预先决定迈入生命末期时的医疗处置。 赵可式教授是相关规定的主要推动者,也是在台湾推行安宁疗护理念的第一人,而谢宛婷则是重要而成功的实践者。 她以无比的勇气实践着安宁缓和医疗的真谛,坚毅地扛起与病人共同做生死决定的责任。 作为缓和医疗的医师,她既专业又温柔,有着大海一般的爱与包容。 她悉心记录下那些面对死亡的不忍、纠结、超脱与善终,那些最令人眩然欲泣的安宁疗护场景,从而成就了这部《因死而生》,让我们清晰地明白:死亡永远都不是最坏的,因为死亡无可避免,人更应活得精彩。
国人有云:“好死不如赖活。”西谚则言:“不自由毋宁死。”“善始”已不易,“善终”则更难。 “赖活”谈不上难不难,但“好死”是一个现实的情境难题。“每个活着的人最终都是未来的尸体”,可有几个人能够在临终前潇洒地说一声“没什么事,我就先死了”? 缓和医疗做得怎么样,直接关乎死亡质量。 在几个全球“死亡质量指数”排名中,英国都排名第一,我国台湾地区排名靠前,为亚洲之冠,这里就有谢宛婷医生他们的重要贡献。 作为一位安宁缓和照护医师的“善终思索”,《因死而生》是一部以真实动人的故事深刻探讨“善终”的生命之书。 书中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让走在生命最后一段路上的病人及其家属充满勇气,不惶恐、不痛苦,更从容、更坦然。
好好死,好好生! 谢宛婷说,“表面上这是一本死之书,实际上却是一本生之书。”书分四章,每一章的标题都是有情有爱有哲理:第一章《在“放手”中紧紧地牵住手,在“不放手”中,静静地酝酿道别》,第二章《医疗可能穷途,但安宁照护不会有末路》,第三章《死亡当前,也要活出自己的样貌》,第四章《最隆重的爱,是为你铺好一条回家的路》。 书中写道:“‘不要叫救护车,先打我们的电话。’这一向是缓和医疗照护团队会一再叮咛家属的话。”(见该书第 279页)有这样的团队,方能最大程度提高“死亡质量”,他们的共情同理、倾听尊重,使得安宁照护永远不会有“末路”。
《因死而生》每篇的最后,作者都附送“最后一里路的安心锦囊”,这些来自实践感悟的锦囊妙计很实用,比如这个:“当病人罹患末期疾病,体力又逐步虚弱,此时,不必勉强他到医院就医,可以向有提供安宁居家照护的医疗机构提出申请,就能够让安宁居家团队到家里进行照护。”(详见该书第 87 页)
缓和医疗、姑息治疗、安宁疗护,就是对那些对治愈性治疗不反应的病人进行的治疗和护理,赢得最好的生活质量;它不只是一门医学,它是一种生存的方式,一种生活的形态,一种精神的抚慰,更是一种生命的艺术。 《因死而生》写“选择”,写“决定”,我感同身受。 当年我母亲上了 70 岁后,先后罹患三种癌症,两种原发,一种转移,既有鳞癌,又有腺癌。 先是做胃镜查出食管癌———鳞癌,我们听从医生的建议,决定不做手术,而是采用放射疗法,放疗痛苦最小,也完全杀死了癌细胞,成功治愈。 不久又罹患了肺癌———腺癌,很快转移生出脑癌,也没有进行手术,同样是采用放疗控制,不做过度治疗;最后送老母亲回到乡下老家,她在没有痛苦中,安详地告别了人世。 天天躺在病床上的“生命长度”有多长意义不大,相比于又手术又化疗的痛苦,母亲生命的宽度确实宽了很多。 这样的缓和医疗、安宁疗护,是医生和我们家属一起完成的;没有专业的安宁疗护团队,护理这块主要由父亲和我们子女共同完成,子女的陪护,是“有距离的亲密”。
“你是重要的,因为你是你。 即使活到最后一刻,你仍然是那么重要! 我们会尽一切努力,帮助你安然逝去,但也会尽一切努力,让你活到最后一刻!”
《因死而生》引用了安宁疗护创始人西西里?桑德斯女士的这段名言。 桑德斯是英国人,1918 年出生,2005 年辞世。 她于 1967 年在伦敦成立了第一家现代安宁院,由此开创了现代临终关怀体系,推进了缓和疗法的发展,使全世界开始关注并善待生命垂危者。 为纪念桑德斯 100 周年诞辰,我国在 2018 年举办了“缓和医疗(安宁疗护)国际高峰论坛暨艺术行动”,主题是“缓和医疗,我最重要”,来源于桑德斯的理念。 这次高峰论坛倡导“安宁疗护”进入医疗系统,支持“安宁疗护”的共同体建设,“生老病死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希望每一个人都可以尽量有尊严地离开这个世界”。
好好生,好好死! 读过《因死而生》这本书,我们“向死而生”的现实图景更加清晰了:当终究要面临生命终点之时,通过缓和医疗、安宁疗护,帮助病人及家属克服死亡恐惧,管理临终送终,提升生命尊严,提高善终质量——只怀想,不抱憾,风雨过后,终见彩虹!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