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领域内的系列变革,影响既深且远。而蓝田吕氏家族是北宋时期生活在京兆府蓝田(今陕西蓝田)的名门望族,是以吕氏四贤为代表的士大夫群体,他们在思想、学术、仕途上都颇有建树,对我国古代和当今社会的很多领域都有一定影响。由其家族墓的考古发现可知,经过慎重规划的蓝田吕氏家族墓是儒家多代人合葬家族墓地的典范,从布局和随葬器物等细节均体现了他们追求的礼学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思想在丧葬方面的理想主义表达。北宋蓝田吕氏家族墓的考古发掘又为研究其家族理想的具体实践提供了重要参照。本书在美术史和考古学的双重视角下,以北宋蓝田吕氏家族墓为中心,参照同时期其他家族墓和关中地区葬俗传统,剖析蓝田吕氏在墓园布局、墓葬排列和具体设置上的诸多特别之处,并通过比较分析随葬器物的类型、材质、铭文等,尝试揭示这些现象背后的思想观念,分析吕氏如何在丧葬实践中践行古礼。
胡译文,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文化遗产系博士,研究方向为美术考古,现为央美人文学院讲师,科研项目“北宋士大夫古器物的研究与实践:以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为中心”阶段性成果发表于《故宫博物院院刊》。在《美术研究》《艺术学研究》等期刊发表文章十余篇。
绪 论 古器物学与宋代复古问题 1
第一章 礼失何求:蓝田吕氏与北宋中期古器物研究 35
第二章 葬以复礼:蓝田吕氏的丧葬实践 71
第三章 宝而藏之:蓝田吕氏的古器物实践 119
第四章 题写的场域与意图 219
结 语 复古——士大夫的焦虑还是理想? 244
附 录 249
后 记 274
序
复古是贯穿中国文学和艺术发展始终的核心问题,北宋是中国复古浪潮的一次高峰。从皇家的礼乐建设到文人间收藏和研究古器的盛行,使复古风尚一时兴起,古器物学家吕大临正是文人的重要代表,并有古器物图谱《考古图》存世。据吕大忠夫人樊氏墓志载述,蓝田吕氏一家数代复古学礼,“宾、祭、婚、丧莫不仿古”。北宋复古问题长期备受学界关注,但囿于实物材料的缺乏,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念层面,2005 年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为研究北宋复古观念与实践提供了一个绝佳案例。
蓝田吕氏家族墓埋葬了吕大临及吕氏五代嫡系成员,世系清晰,是一次十分难得的考古发现,不仅墓地布局规整、排列有序,而且遗存丰富,并有大量古器和仿古器随葬。胡译文敏锐地洞察到这批考古新材料的重要性,并以复古实践为主题展开讨论,选题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前瞻性。从目前考古发掘北宋墓葬的整体情况来看,无论墓地布局还是随葬品,蓝田吕氏家族墓都较为特殊,而如何处理这批材料,则是美术史研究关注的问题。本书正是结合美术史和考古学的研究之作。
以考古材料为基础,从美术史的视角出发,试图回答观念层面恪守古礼的蓝田吕氏如何在具体实践中践行古礼,是胡译文在书中着力解决的问题。她注意到吕氏在墓园布局和墓位排列上追慕先秦昭穆之制,采用竖穴木椁制度,而随葬的仿古器又刻意与三代古礼保持距离,“复古”实为“变古”,正是吕大临“行礼而知变”的具体体现,富有洞见。胡译文关注吕氏墓古器和仿古器铭文的视觉性,同时考虑到蓝田吕氏作为文人的特殊身份,将考古材料置于北宋文人文化和交往中进行讨论,提出吕氏的复古实践既是其家族尊古复礼理想的体现,更寄托着其家族借由学习和追复古礼,修养德行的君子之志,颇有新意。以往美术史关于宋代文人艺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文人画,运用墓葬遗存探讨文人性的研究则十分有限,本书是在这方面的一次有益探索。胡译文本科、硕士、博士皆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硕士和博士阶段随我攻读文化遗产与美术考古以及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研究。她学术功底扎实,视野开阔,训练有素。本书在她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完成,该论文获得中央美术学院 2021 届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具有学术开拓意义。相信本书的出版将有助于推进北宋复古问题的深入讨论。希望她再接再厉,取得更好成绩。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西林
北宋复古问题长期备受学界关注,囿于实物材料的缺乏,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观念层面,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的发掘为复古问题在实践层面的讨论提供了重要材料。胡译文洞察到这批考古新材料的重要性,并以复古实践为主题展开讨论,具有学术价值和前瞻性。同时,她考虑到蓝田吕氏作为文人的特殊身份,将其复古实践置于北宋文人文化和交往中进行讨论,颇有新意。以往美术史关于宋代文人艺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文人画,运用墓葬遗存探讨文人性的研究则十分有限,本书是一次在这方面的有益探索。
——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教授 贺西林
蓝田吕氏家族墓地是一次十分难得的考古发现,不仅墓地布局清晰、排列有序、遗存完整,更重要的是墓主的特殊身份——北宋金石学家吕大临及其家族的五代直系亲属,以及随葬器物的特殊性,即以大量古器和仿古器随葬,为研究北宋复古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绝佳案例。胡译文敏锐地捕捉到了吕氏家族墓中的“复古”主题,以考古发现为基础,运用视觉艺术的研究思路,讨论了吕氏家族的复古思想和在丧葬方面的复古实践,注意到吕氏在“复古”与“经世”之间的调和,提出吕大临的复古实践是“行礼而知变"。本书是一部考古学与美术史结合的典范之作。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李梅田
1.为何被陈寅恪视中华文化之“造极之世”的宋代,吕氏却认为它“斯文已丧,古礼尽失”?
陈寅恪说:“华夏民族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这个被视为文化高度发展之时代,当时的士大夫却掀起追溯遥远三代的复古风尚。本书以吕氏为什么复古、复什么样的古、如何复古为主线,揭示了吕氏为何将“复古”视为终身志业,并如何“自牧”实现独善其身,立体展示吕氏家族的复古实践,分析其理想在墓中的具体投射,还原北宋文人对时代的回应和个人表达。
2.透过北宋名门的家学理想,不断被发现的宋代如此生动
北宋一朝,能与“峨眉三苏”相提并论者,只有“蓝田四吕”。这个“五子登科”的名门望族中,以《宋史》为其列传的吕大防以及金石学巨擘吕大临为最著。被列为“2010年度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北宋蓝田吕氏家族墓是目前考古发现保存最完整的士大夫家族墓园,墓园设置规整讲究,严格按照墓主人生前的复古理念设置和规划。这个北宋名门,生前遥望三代,身后亦将墓葬作为其家学理想的最后宣示,这般复古追求和身体力行既无先例,亦无后来者。书中从实物走进北宋特立独行者的内心世界,从中发现“不断被发现的宋代”中的真实个体。
此外,书中还特别关注到吕氏家族与北宋文化的关系,如吕氏仿古器铭的题写方式与北宋流行的文人题壁和书画题跋等现象的关系,并由此引申到北宋士大夫群体的文化趣味,在注重吕氏家学传承的同时,亦关注到吕大防、吕大临与以苏轼为首的文化圈的交往,以及共同的思想观念和审美取向。
3.四条研究线索交织下还原的宋代名士文脉,看中国考古学鼻祖如何访古与鉴古
吕氏成员之一吕大临所著《考古图》被视为金石学扛鼎之作,他受家学影响,重视古代遗物遗迹本身,主张从古迹中追复古礼。本书亦综合运用美术史与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从吕氏家族的墓葬本身着手,层层剖析文献记载、考古报告、传世文物与墓葬实物之间的关联,从古器物实践和丧葬实践角度还原他们隐秘的复古行迹。
4.发现吕氏家族中的女性声音,在文人氏族中的她们如何彰显身份?
宋代女性受教育程度普遍提升和女性读写现象日趋流行,在以书香传家的吕氏家族中,其女性成员有着怎样的文化生活?本书专门对此进行讨论,强调宋代文化生活中常被忽略的女性参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突破了传统艺术史的书写范式,展现出更为立体的北宋文化面貌。
三种“古”
就蓝田吕氏而言,至少存在三种不同的“古”。
一为真实的“古”,即历史中真实存在过的三代。对于研究者而言,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知识体系,不同时代有不同认识,就吕氏而言,这是他们致力于研究并试图接近的历史本身。
一为吕大临书中的“古”,即指吕氏所认识的历史中的三代,面向真实的历史,集其过目之古器物和事件为一体,无论从行文方式还是最终目的而言,仍为传统史学范畴,且在当时人看来,吕氏《考古图》是最接近三代古器真实面貌的重要史料。相对而言,书中的“古”记录的是具有普遍性的历史知识与规范,而非某一个体。
一为吕氏家族墓中的“古”,更多面向自身,即处于北宋特定时代的作为文人阶层的吕氏家族个体。在这一层面上,“古”一方面仍含有三代古礼之意,另一方面,在具体外化中又被赋予更多意涵。这批仿古石器均为自制,从其具体面貌上可以看到诸多似古非古的现象,这一差异应为吕氏在面对自身身份和境遇时选择的结果。相对书中的“古”而言,吕氏墓中的“古”微观且更具个人性。
另外,不同于墓中的“古”,以墓群布局规划为主的丧葬实践,虽亦为吕氏复古实践的重要部分,但具体来说,更多的是面向礼制,是制度,而非历史。因此墓地布局排列有序,严格遵循古礼中的昭穆制度和宗子法,为古礼制度之延续与继承,而较少个人化特征。
由此,三种不同层次的“古”有着不同的内涵和面向,而将其中任意两者简单对应势必会显现出差异,明确三种“古”的不同面向,种种差异自然就不难理解了,而这些差异之间所形成的缝隙,或正为时人对于时代的回应和个人表达。那么,蓝田吕氏对于时代有着怎样的回应和个人表达呢?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