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乡愁·2021》收录了20位知名作家的散文作品,包含《情归科尔沁》《丁香花与石榴籽的城市》《惜字亭下》《岳石洪村记》《塬上·春日》《关山处处有连手》等篇目。本书从作者居住或探访的地方谈起,描写了那些承载着时代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村庄,深度挖掘了“最美乡村”的历史文化内涵,多方面展现了当地的民俗风物,呈现了那些因乡愁而生的怀念、希望、探索乃至变革。作者将对生活的感悟、对人性的认知等融入怀乡思故愁绪之中,感情深沉。
主编:刘醒龙,湖北黄州人,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小说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席等。198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圣天门口》《天行者》《凤凰琴》等作品。曾获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第四、五、六届《小说月报》百花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等奖项。
万泉之意在于河 / 刘醒龙 …… 003
岳石洪村记 / 刘益善 …… 006
惜字亭下 / 胡竹峰 …… 012
大林第一书记 / 凡夫 …… 028
分水妙笔 / 陆春祥 …… 037
关山处处有连手 / 马步升 …… 043
“大雅扶轮”三江后万村 / 王芸 …… 047
村庄的秘密 / 耿凤 …… 058
国庆回乡记 / 李皓 …… 077
福屯,福屯 / 冯艺 …… 083
西宁:丁香花与石榴籽的城市 / 龙仁青 …… 089
带到城里的故乡 / 桫椤 …… 099
东阳印象 / 林秀美 …… 108
乐平里之光 / 马南 …… 116
金牛村的“石头记” / 蔡咏梅 …… 121
有一种滋味叫家乡 / 宋小词 …… 127
襄阳好风日 / 婉清 …… 131
归去来兮 / 胡晴 …… 136
情归科尔沁 / 忽兰 …… 143
塬上?春日 / 王剑冰 …… 153
无
20位作家的文化乡愁之旅,新时代的“归去来辞”和精神家园赞美诗,记录中国乡村的深厚底蕴和文化变迁。
万泉之意在于河
刘醒龙
在海南这几天,总听人说,椰子怕鬼。
初听时很是惊奇,之后就不太在意。
站在万泉河边的椰子树荫下,又有人讲这故事,说椰子怕鬼,在荒无人烟的地方,椰子树是不结果实的,即使有果实也是味道不好、营养不佳的残废果实。人越多的地方,椰子树长得越好,结的果实也越多,椰汁清甜,椰肉嫩稠。房前屋后的椰子树比那长得再高也看不到人家屋顶的椰子长得更好,结的椰子也要多很多。说这故事的人,平淡得心如止水,是那种为了说而说,由于说得太多,说过度了,舌尖都不用打转转就能完整地讲出来,至于是不是故事的本意,那又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了。
从出门之时算起,到海南快10天了,有些想家,想睡惯了的枕头,想坐惯了的沙发,想山溪里这几年又有了的马口小鱼,想后门外露台旁新栽的几棵修竹,特别是来到这万泉河边以居家闻名的侨乡村落蔡家宅,此意更甚许多。人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默念一遍类似诗句,想法愈发浓烈。好在到蔡家宅是上午,太阳升起来的时间不长,离落日景象还有足够的距离,高温之下流不尽的汗水,也将思念之情冲淡和化解了,且人的惰性一旦从心里冒出来,值此地步,有一片阴凉遮蔽,相较家的温馨安宁,更具有现实意义。
村头有一条用废弃铁路枕木铺陈的便道,此时此刻,正好有大片树荫铺在飘着焦油气味的枕木上,人往那太阳晒不着的地方一站,如同置身清冽的万泉河水之中。再听一听那椰子怕鬼的故事,仿佛有幽幽的风在后背上轻轻拂拭,在给三魂七魄降点温。
海南的太阳是这个世界上最尽职尽责的,还没到正午,就将河面上的清波晒成了一层火膜,听得见鸟叫,见不到鸟,闻得出鱼腥,见不着鱼。上午的蔡家宅,毫无保留地将一座小小的留客渡交付给骄阳,使得那条伸向河中央的栈桥,成了一副巨大蒸笼里的蒸格。外来人和本地人都害怕站上去被蒸,连目光都躲躲闪闪,担心灼伤,不敢停留。
万泉河边的蔡家宅,下南洋的人很多,他们从不说南洋风,南风凉的时候叫南风,南风热的时候,还是叫南风。眼下这种季节,在蔡家宅以及留客渡的记忆中,万泉河上刮得最多的是南风。南风刮得越多,远走南洋的亲人回来的可能性就越大。南风刮得越猛,远走南洋的亲人回来的路程就越短。那在别处令人恨之入骨的台风,就因为是从南洋一带刮过来的,而让这里的人哭喊着笑,欢笑着哭,渴望从南边吹来的台风里出现一面大帆。实在等不来这样的白帆,就会回过头来好好伺候向北倒下的椰子树。台风从南边来,顶不住那股神力的椰子树,只能顺风势倒下。这样的椰子树,像是一个接一个的航标,沿着弯弯曲曲、浅浅深深的航道归途,从南洋开始,直到每一家的家门口。这样的椰子倒了也就倒了,只要不是倒在家门口,没有人会劳神费力地扶正它,更不会违反台风法则,将倒在地上有些难堪的椰子树,扶起来旋转90度。蔡家宅这里更是如此,那些顺风势倒下来的椰子树,过了几年,就会向上转过90度,让树梢重新向着天空垂直生长。
椰子树只会顺风向北倒。
倒下来的椰子树,都在给下南洋的男人指引回家的路。
关于南洋的概念接触多了,难免会想起小时候,湖北一带,年年都会刮南洋风。南洋风来时,要么是午后小憩之际,要么是晚上乘凉时候。南洋风一来,眼看着大树小树被刮得很张皇,一丝凉意也没有,热气腾腾地像是从蒸笼里吹出来的,将本来就热得不行的气温忽地拉高一大截。大人们每每说南洋风来了时,哪怕是三伏天,无遮无掩晒在屋外的衣服也难得干透。也不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南洋风没有如期而至。等到大家发现时,都已经过去很多年了。虽然有一种说法,南洋风不是不来,是城里和乡下都不再有乘凉的习惯,南洋风来没来,谁也不知道。这话当然不对,南洋风来时从不会静悄悄的,时间短的也有一天一夜,时间若长一点,三两天都是有可能的。没有南洋风,甚至南洋风这个词也不再有人提及。就像是今天的人不再把下南洋当成发家致富的捷径,南洋风也就成不了气候。直到前两年,夏天又开始刮热风,那天这热风又起时,正与邻居站在院里议论,突然有人说,南洋风来了!一瞬间里,自己也想起来。天地之间有太多事情,不是人所能说清楚的。湖北一带南洋风的时有时无,肯定与大气环流相关。这不是传说,也不是故事。
那些有目的的传说,都是有情怀的。
说椰子怕鬼,只有生长在村落人家附近,才会结出招人喜爱的果实,分明是在暗指椰子树宛若海南女子。亭亭玉立的女子一年年站在家门前伫望,将最好的乳汁挂在最高处,只盼着一年年长在心里的那个男人早些回来。“一去一万里,千之千不还。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这种描写被朝廷贬谪至海南的落魄官吏们的诗句,是相对他们之前在中原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而言,如果整个海南真是鬼门关,那世世代代生活在万泉河边的人岂不都是妖魔鬼怪?对舍命前往南洋的海南人来说,比海南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南洋,又该如何形容?就在这眼前的留客渡上,蔡家宅的老主人,当年与18位同村人一道上船,最终回到这留客渡上的只有3个人。用这诗句代指漂洋过海去南洋讨生活的路途之艰难,或许才是百分之百合适。
从五指山一路流淌下来的万泉河,所汇聚的何止一万股泉水。
每一股流经不同人家的相同清泉所见过的椰子树数也数不清。
每一棵椰子树所蕴含的人间情意却是清清白白,丝毫不做掩饰。
说椰子怕鬼,说椰子树只会顺风倒向北方,所在意的是每个人的家和家乡。
归去来兮
胡 晴
“我们到遥远的地方寻找青鸟,可青鸟却在我们的出发之地。”
—莫里斯?梅特林克
陈陈是在农村出生长大的,乡下的夜晚漆黑而安静,只有仲夏的虫鸣和蛙叫,寒冬的北风和落雪伴他入眠。那时候总嫌弃得不行,睡前常常想象着城市夜里的热闹喧哗,灯火阑珊。家乡的宁静安放不了他年轻鼓噪的肉体和梦想,在全家的支持下,他一心一意努力学习,考上了武汉市的一所211院校。大学本科毕业后,他理所当然地留在了武汉城区,并在外企找了一份待遇不错的销售工作。
一切都在向他希望的方向前行,努力工作赚钱,在双亲和兄长的支持下,陈陈在工作的第五年终于在汉口安了家,贷款买了一套商品房,80平方米左右的两居室,那个小区里最小的户型。他把自己的新家选在了28楼的高层,哪怕比低楼层贵上十几万,仍甘之如饴。他向往着一切与农村截然不同的城市里特有的风景,期待着晚上可以站在阳台上眺望远处细长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和灯光闪烁。
和大部分城市里新建的楼盘一样,陈陈所在的这个小区房子是板塔结合的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类型,典型的层高低、隔音差。刚住进来的半年,楼上是空着的,除了隔壁左右偶尔孩子的哭喊和大人的吵架声,一切都还好。陈陈本身也不是一个太注重细枝末节的人,睡眠质量一直很好,下雨刮风甚至是打雷都影响不了他平静的睡眠,从大学集体寝室到毕业租房,就算环境很嘈杂,他也从未被噪音困扰过。
陈陈的工作是销售,每天必须和形形色色的人、密密麻麻的数字表格打交道,沟通、报价、售后……幸而从小在农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白天才能元气满满地应对这些琐碎而细致的事情,还不出丝毫差错。
住进新房半年后,楼上邻居的装修队入场了,开始了好几个月不分昼夜地搞装修,经常大半夜还在敲敲打打。有天晚上快11点了,楼上还在叮叮咚咚地不知道敲什么,惊醒了刚入睡的陈陈。低频的噪音或偶尔的异响影响不了陈陈优质的睡眠,但这一段时间尖锐噪音的持续惊扰,瞬间让他脑袋发胀,胸口闷痛。联系物业,十几分钟后终于安静了,可第二天晚上哐哐当当还在继续。
物业电话成了陈陈的热线,物业也很无奈,跟他诉苦,说物业的身份比较弱势,没有管理约束业主的权力,只能提醒、规劝,最终只能靠业主的自觉和公德心。陈陈无可奈何,只能自我调节,想着装修一般最多就半年吧,忍忍就过去了,都是邻居还是不要撕破脸比较好。于是在网上买了降噪耳塞,睡前往耳朵里一塞,声音能小一点是一点。
装修的噪音渐渐没有了,然而桌椅的拖拉声、跑跳声、物品掉落声……噪音此起彼伏,陈陈依然无法安稳睡觉,和楼上邻居数次沟通,无果。对方还讽刺他,这么早就睡觉,是老年人吧!陈陈对楼上的邻居恨得咬牙切齿。他想过很多办法,各式各样的,比如报警,警察表示制造生活噪音不是违法行为,没有法律规定,也就无法约束邻居的行为,最多帮忙调解一下;比如购买镇楼神器,但是镇楼神器还会影响其他邻居休息,激化邻里矛盾,他这么做就和楼上缺德邻居一样了,不可以;甚至想过干脆把房子卖了,再换个顶楼的二手房,然而看着手机里的还款通知和存款余额,只能无奈叹息。
冷漠的城市及人群,让置身其中的他,也渐渐失去原有的热情。夜晚烦躁不堪无法入眠的时候就站在阳台上看着远处细长马路上的车流,车灯闪烁明明暗暗,像蚂蚁一样匆匆忙忙来来去去。在繁忙城市的夜里,仔细地去思考自己忘却了些什么,那些不知不觉中被遗弃的珍贵情感,更多时候却连自己思念些什么也弄不太清楚。
偶尔会想起家乡的那条溪流,也是又细又长,夜晚明亮的月光洒在水面上,也是明明暗暗,一眼看不到头;偶然还会想起自己曾经努力学习一心往城里奔的理想,总不免带着惘然;更多的时候,却是想投入那仿佛能包容一切的黑色怀抱中,张开双手,深呼吸,然后轻轻一跳……
每天,每天的每一天……陈陈忍受不了地从床上弹了起来,暴躁地跑去厨房拿了一把菜刀,想把楼上这群这么晚还不睡觉的噪音制造者给剁了。同时,脑子里还在思考,应该走安全通道的楼梯上去,电梯肯定不行,里面有摄像头……满腔愤怒血冲头顶地打开房门,被冷风一吹的瞬间,突然清醒过来,出了一身冷汗,这是在干什么呢?差点就做了无可挽回的傻事。
陈陈知道自己病了,好像还挺严重。时而暴躁狂怒,时而消沉抑郁,并对噪音有了非常敏感的反应,非常介意睡前哪怕一点点的声音。楼上的脚步声、拖拉桌椅声、物品掉落声、讲话声、开关门声,甚至是马桶冲水进下水道的声音,都能听得清清楚楚。到后来发展到不管白天晚上,都全神贯注地听楼上的动静,对噪音投以无法自控的强烈关注。有时候明明被电视或阅读所吸引,突然听到楼上的脚步声,就会迅速集中精神,去捕捉楼上的噪音,甚至可以通过各种声音,判断楼上业主在哪个房间,可能在做什么事情。一阵噪音过去后,他心里又开始猜测,后面会不会还有,刚想睡下,楼上又传来声响,反反复复心一直悬着放不下,等待随时出现的各种噪音。原本早睡的陈陈,每天只能熬着,总想等着楼上彻底没有声音了再睡。每天凌晨一两点才能入睡,早上五六点又被吵醒,心慌乏力疲惫不堪,再也没有以前那种早起后精力充沛的感觉,又是难熬的一天啊!
满脑子都是噪音,工作也不能集中精神,时常分心,很多特别熟练的事情都开始出现差错。做报价表,数字后多打了一个零,或者小数点放错位置,这种严重的错误,以前是绝对不可能发生的。与客户沟通,也尽量少说话,以前会耐心细致地去解决问题,现在害怕自己一下不注意,控制不住就跟别人吵起来。下班后更不想回家,经常在车里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感觉那不是家,是让人身心俱疲的大麻烦……
即使如此,日子还是要过。人,还是要往前走。一直沉溺于痛苦中的人是无法活下去的,纵然那些事情摆脱不了,却也要学着更加坚强。让所尝到的磨砺化为助力让生活继续。
陈陈听从了心理科医生的建议,远离噪音环境,隔绝刺激源头,并辅以药物治疗。他决定搬回乡下老家住一段时间,原本开车十几分钟就能到公司,住乡下后每天来回通勤时间得花三个小时以上,还不包括堵车时间。但渐渐地,他确实感觉到自己的状态在慢慢恢复,精神也越来越好了。
陈陈的老家是在黄陂的一个小村子里,距离汉口有30多公里的路程。黄陂是武汉市乡村面积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的区域。
在陈陈的眼里它贫穷、落后、缺乏娱乐,除了景区没有任何吸引力,当然还有土里土气的乡里人,他自己也是乡里人,虽然他曾经奋力跃出农门,极力想要摘掉这个标签。所以,在他努力考上了大学后,只有在清明、国庆、春节的假期回老家小住,然后又匆匆忙忙离开,好像从来没有在意过家乡的巨大改变。
人的记忆真的是非常奇妙,以前身在其中时,眼里往往看不见当时身边的任何美好风景,一味地嫌弃,一心向往着别处。也许对当时的他来说,那些在一旁呈现的衬托是怎样的都无所谓吧,只想着自己的追求和想要去的地方。当时不会在意的那些细节,也没有想到在若干年后,往往却是记得最清楚、最难以忘怀的。
记得小时候,进出村子的那条几百米长土堤,狭窄、泥泞,又高又陡,两旁还没有护栏,一下大雨就又湿又滑,很难通行,就怕一个不小心摔倒滑到堤下,人可能就没了。就算安全通过,也是一身泥水,狼狈不堪。
又过了几年,政府提倡“要致富先修路”,乡政府出钱把堤加牢加宽,浇筑了水泥地面,可以容纳一辆小轿车单向通行。开始还好,村子里没有几户人家有能力买得了车,进出车少,一个车道足够。随着村里人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在黄陂城区,甚至在武汉中心城区买了商品房,买了代步车,进出村子的车就越来越多。便会经常看到两辆车,一辆进村一辆出村,在单车道的堤上面对面杠上了。如果都是同乡人、熟人还好说,一进一倒,其中一车让一让,虽然花的时间多点,也能顺利通行;如果碰到不认识的,双方又都不愿意退一步就比较糟糕了,冲突在所难免。
前两年,这个问题也解决了,一个村里走出去发家致富了的老乡,响应国家号召回乡搞建设,投资了十几万元,加上村里人集资的钱,再次把堤加固扩宽。小土堤变成了小马路,平实的水泥地,两边安上了结实的护栏,左右两股车道,路窄的地方还有专门的车位,用来停驶让道。
以前深褐色的土屋,也在不知不觉中慢慢消失了,村里前前后后可见的全是三层四层的小洋楼,楼前屋后一圈,种花种树、种果种菜,全看屋主喜欢。
几年前,陈陈的大哥把家里的老房子推了,建了一座三层的小楼,两三百平方米,虽然很多房间用不上,空置着成了摆设,但也为改变乡村面貌做了贡献。蹲便器、空调、电视、网络……该有的都有,和城市里的便捷生活真的没有多大区别。大哥也不知道为了什么,在一楼的堂屋(客厅)还添置了一个跑步机,最终沦为了置物架。家里的老人们住在一楼,方便;大哥一家住二楼;陈陈选了三楼的一间房做卧室,明亮宽敞,最重要的是开窗就能看到远处那条又细又长的溪流。
屋前的空地,一部分用来做停车位,两三辆车同时停一点问题也没有。每年的清明节,各路远近亲戚都会回来祭祖扫墓,陈陈家就成了接待站,偶尔几家人同时过来,车子好几辆,也不怕没地方停。
靠近大门的空地上是一个压水井,虽然早有了方便的自来水,但他们很多时候还是更喜欢用井水。特别是逢年过节,早已在城市安家的远亲们带着自己的儿女、子孙回来,那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们,见到这口井都高兴得不行,把它当成一个新奇的玩具,争着去压水,长长的把手被争来抢去。孩子们抬高手臂使劲一压,压水井就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然后井水就哗哗地从地底下流了出来。井水沁心的凉,把孩子们激得直哆嗦也不舍得放开手。
屋后用栅栏围起了三四十平方米的小菜园,规规整整地划分成一块一块,种着自家人常吃的蔬菜。丝瓜喜水,一场小雨后就一个劲地往上长。豇豆也不甘示弱,藤蔓爬得老高。还有笋瓜,实在是太好养了,村里人都喜欢种它,一茬接一茬地长出来,吃都吃不完。还有圣女果、奶油生菜、南瓜……施农家肥,天然健康。
菜园旁边还砌了一个小鱼塘,四五平方米,里面养着鲫鱼、鲢鱼、草鱼和一些小杂鱼。饲养简单,鱼鲜肉嫩营养丰富,足够自家人换着种类吃。每次城里来的亲戚朋友,走的时候都会捎上几条。
院子里还种着几棵两三米高的小树,季节到了就能结出非常好看的花。陈陈一直都不太在意这些东西,所以并没有记住它的名字,刚种下时大哥给他仔细说过,树苗多么珍贵难得,是花了大价钱,还租了一辆卡车给拖回来的。旁边还有两棵橘子树、几株栀子花……
又是夜晚,天空无星无月黑沉沉的,却异常温暖。陈陈就这样一直躺在床上,什么也不干。屋外的背景音乐中不时传来一声声鸟鸣虫唱,周围的一切都显得那样包容,即使满身心的疲惫仍旧无法消除,却能触摸到一种宁静和安慰,就像倦鸟归巢的感觉……
远处是夜色旖旎下的那条又细又长的溪流和一片片的农田,那里不仅有田埂、虫蛙、飞鸟,更远处的高地上还有陈陈家祖祖辈辈的坟头。
这片土地从陈陈有记忆起便在,再熟悉不过了,看着她变化,承载着一代又一代的时光。哪怕成年后一直远走他方,每到一处都是陌生,而家乡是亲切的,是家,是不需要奋斗就有属于自己的一方容身之所。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这便是人间美好吧,一切都是宁静和谐的,心里便生出了从容、坦然,更有了温暖……
早睡早起的作息习惯逐渐恢复,精神也饱满起来,陈陈慢慢适应了早上开车一个多小时进城,晚上再开车一个多小时回乡的生活。每天下班回家,从岱黄高速上下来,没多久就能看到高高的花木兰雕像,看见这雕像,烦扰一天的心就静了下来,就知道快要到家了。虽然不久后雕像被移走,但这块地界,这处大转盘,一直都在那里。
进了黄陂区,宽敞的马路两边是新建的商品房和商铺,还有大型商圈,超市、商场、快餐店和奶茶店随处可见……同其他任何一座城市的一隅没有什么差别。在陈陈心处远方的这20多年,黄陂真真切切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每一天,陈陈开着他的日系代步车行驶在家乡平坦而宽阔的马路上,看着近处的高楼,远处的农田慢慢掠过眼前,感觉心也宽了,脑子也和这道路一样越来越开阔。
人生的路不止一条,乡里人也挺好。
以前“乡里人”是贬义词,是很多人挂在嘴边骂人的话,语气里充满了轻慢和鄙视,是满身泥土的落后脏乱,是讲话沟通的蛮横不讲理,是所有的不合时宜。如今却完全不一样了,城里乡里区别越来越小,早已相互融入,边界已经模糊,再也没有人会用这个词来骂人,反而“乡里人”往往成了别人羡慕的对象。就像某部电影里说的“家中有屋又有田,生活乐无边”。
乡村越来越美,乡村里的人们越来越富足,住着宽敞的大房子与花鸟鱼虫为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吃着没有农药的果蔬,享受着干净舒适的便捷生活……没有无处不在的PM2.5和各种噪音,没有内卷焦虑,还不用成为社畜……为什么不值得羡慕?
“或许,可以回来……”陈陈想着。国家现阶段实施的乡村振兴,政府有惠农政策,回乡创业只要把握住了机会,就一定会有所作为。另一方面,还能便于照顾年纪越来越大的父母。
或许,跟着大哥学养蜂,这也是一条很好的路子。陈陈开阔的眼界和销售经验,也许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或许,还是应该和楼上的邻居好好沟通一下。陈陈加了几个微信群,都是关于“反噪音”的,大家在群里分享自己与噪音抗争的经历,也有一些成功案例。把这些经验综合学习一下,再把相处模式改一改,从城市邻里的冷漠,转变成乡下邻居的嘘寒问暖。这样的话,对方再制造噪音时就会有所顾忌……
无论接下来的路如何走,陈陈觉得都很好。
如果能像这条长长的马路一样越来越平坦,是最好不过的。
可惜大多数人的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但是不管好与坏都是重要的经历、过程、获得,都是组成独特自我不可或缺的成分。
剩下的一二,应该常想,是生命的品质、境界的高度,是面对生活各种磨难的勇气和力量。
鸟倦飞而知还,幸福无须仰望,回首即是梓乡。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