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论语新识
郭齐勇、张新民、林安梧、鲍鹏山、余世存、宋立林一致推荐!精研文本,入木三分,百家讲坛刘强邀您来一场与孔子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谈。
ISBN: 9787559852977

出版时间:2022-09-01

定  价:98.00

作  者:刘强 著

责  编:张洁 倪小捷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经典阅读

读者对象: 大众

上架建议: 文化/经典阅读
装帧: 精装

开本: 16

字数: 480 (千字)

页数: 520
纸质书购买: 天猫 有赞
图书简介

本书稿是作者《论语》教学和研究十余年的成果,首版于岳麓书社2016年出版。书稿由经文、新注、新译、新识等四部分组成。在“新识”部分,作者试图追溯并还原《论语》时代的生命现场,勾勒并彰显篇章编撰的次第结构与内在肌理,激活并展现孔门师徒论道问学的真实语境与精神气象,全面更新既往对《论语》经文的语义理解以及对夫子之道的整体把握。书稿会通古今注疏,出入文史经传,融合了义理、考据、辞章,在同类著作中特色显著而颇具认知价值,尤其适合广大文史爱好者及国学教育者阅读和参考。

作者简介

刘强,字守中,别号有竹居主人。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诗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儒学与古典诗学、笔记小说的教学和研究,致力于传统文化经典的现代阐释与传播。主要著作有《世说新语会评》《世说学引论》《四书通讲》等。

图书目录

中外名人论孔子

读《论语》法

自序

例言

《论语》次第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尧曰第二十

主要参考书目

两岸学者评鉴

跋尾

再版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自 序

最近这十年,我和《论语》结下了不解之缘。读之,学之,讲之,注之,循序渐进,步步为营,曲径通幽,乐此不疲。

这份缘,似乎来得有点迟。但,毕竟还是来了。我深知,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拥有这份缘。特别是经受过近百年反传统思潮的强势侵袭,领略过欧风美雨无孔不入的浸润洗礼,扮演过或主动、或被动的各种新锐角色之后,完全乱了方寸、失了方向、画不成方圆的现代人,已经在思维方式、话语形式、学术范式、处世模式诸方面,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基因突变”,自以为“是”、且自以为“新”的我们,怎么可能会向故纸堆里的经典示好?向被扫地出门的传统示弱?向充满道德教训的《论语》示爱?向被泼了一百多年污水的孔夫子示敬呢?

这个弯儿,对于言必称革命、行必道先锋、理必称平等、学必标自由的左右两派“新青年”们,尤其难拐。

不过,于我而言,这似乎不是“拐弯儿”,而是一次命中注定且又自然而然的“回正”。回到源头活水,回到祖宗家法,回到母语和故园,回到仁本和中道。

因为说到底,每个中国人都是儒家,不过程度、深浅、自觉与不自觉、认可与不认可,情况各不相同而已。那些经常批判儒家的人,事实上也是潜在的儒家,因为自古以来,儒家士大夫就是最敢对强权和无道说“不”的人。

为此,我不得不感恩造化,感恩生命,感恩经典,感恩圣贤。冥冥之中,或许真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为我这样一个资质驽钝却又不甘平庸的问津者,指引一条路,打开一扇门,点亮一盏灯。

我想,不该只有极少数人拥有这个缘。孔夫子,早就坐在那20篇泛黄的竹简里、500章鲜活的章句里、16000多个蹦跳的汉字里,虚席以待,翘首以盼。—斯文在兹,吾道不孤,百世以俟,来者不拒!

他等来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等来了子思、孟子和荀子;等来了毛亨、孔安国和董仲舒;等来了司马迁、扬雄和班固;等来了马融、包咸和郑玄;等来了王肃、何晏和王弼;等来了刘勰、皇侃和王通;等来了杜甫、韩愈和柳宗元;等来了周濂溪、张横渠和邵康节;等来了欧阳修、范仲淹和胡瑗;等来了二程、朱熹和陆九渊;等来了吴澄、王阳明和刘宗周;等来了顾炎武、黄宗羲和王船山;等来了颜习斋、戴震和阮元;等来了刘逢禄、曾国藩和张之洞;等来了廖平、康有为和梁启超;等来了熊十力、马一浮和梁漱溟;等来了王国维、陈寅恪和钱宾四;等来了徐复观、唐君毅和牟宗三……

我知道,孔夫子还在等,并且还会等下去。等你。等他。等我。等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等前赴后继的炎黄子孙。

夫子的耐心足够好。不管你怎么看他,他都那么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威而不猛,气定神闲。他把自己坐成了一道云卷云舒的风景,坐成了一座仰之弥高的山,坐成了一汪浩瀚无垠的海,坐成了一场可以说走就走、且没有终点的生命漫游和精神旅行!

夫子其人,大概是数千年中国历史上,记载最丰富、细节最生动、面目最清晰、气象最宜人的伟大圣哲,也是华夏文明之学统和道统的重要奠基者,他不唯是“千古一圣”的不二之选,更是中国文化的最大恩人。

《论语》其书,几乎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私家著述,其取法之高、化人之深、流传之广、影响之大,绝非一般经典之可比,即便称其为“中国人的圣经”,亦毫不为过。窃以为,凡有血气、通文墨、思进取、求良知、明善道的中国人,皆应在有生之年阅读此一“圣经”, 而且,起始年龄越早越好,阅读次数多多益善!

其实,只要是读书人,都应该寻找这个缘,把握这个缘,扩充这个缘。我素所敬仰的史学大师钱穆先生说:“今天的中国读书人,应负两大责任。一是自己读《论语》,一是劝人读《论语》。”诚哉是言也!

我因读《论语》而受益,久而久之,不免技痒心动,必欲加入“劝人读《论语》”的行列而后快。本书之撰写,盖缘于此。

作为“有竹居古典今读”系列的一部,本书计划甚早,而动笔甚晚。最早的想法,是延续《今月曾经照古人:古诗今读》和《一种风流吾最爱:世说新语今读》(二书均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路子写下去,甚至书名都想好了—《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今读》。然而,当我终于完成现在这部《论语新识》时,却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当时没有率尔操觚,信马由缰,否则岂不唐突圣贤、误人子弟?盖《论语》非一般文学经典,稍有“玩赏”甚至“赏析”之心,便有可能乱其肌理、泄其元阳、散其真气!故此书写作暂且搁置起来,而且一放就是七年。

这七年,我在等待,在沉潜,同时也经历了学术及思想上的一次“蜕变”。简言之,即由西而中,由文而玄,由玄而佛,由佛而儒。十年弹指一挥:弥望中,“山重水复疑无路”;猛回头,“轻舟已过万重山”。之所以转换如此迅速而自然,盖因西学、文学、玄学、佛学四端,哪一样我都未曾精研深究,哪一样都谈不上根深立定,惟其如此,反而易于辗转跳脱,另辟蹊径。当我囫囵吞枣地读过可以读到的大量儒书之后,终于发现,原来“风景这边独好”,大有柳暗花明、相见恨晚之感!

前辈学者徐梵澄先生在《孔学古微·序》中说:“过往的历史显示出中国人非常保守,在某种程度上完全可以说,中国人之所以能够战胜所有内乱和外侵,主要是因为在2500年的历史中我们一直坚守着儒家的道路。公元6世纪上半叶,曾经有人试图用佛教统治一个大帝国,但是失败了。除此之外,道家是这个民族思想中的巨大暗流,但从未显著地浮上过表面。”又说:“流行的观念认为儒学在本质上是世俗的,或以为儒学仅为一堆严格的道德训诫或枯燥的哲学原则。事实却恰恰相反,儒学在本质上是极具精神性的,亦有难以逾越的高度和不可测量的深度,有极微妙精细处乃至无限的宽广性和灵活性,甚或遍在之整全性。”徐先生也是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其写于1966年的这段话之所以毫无那个狂躁年代的语言印记和思想症候,除了因为彼时其人侨居印度,未受世俗之侵蚀,还因为其学殖深厚,精通多种语言,会通中、西、印三种文化,视野开阔,信道诚笃,故能超越一时一地之“我执”,登高望远,吐纳古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其对儒学和孔子的精微体贴和无上尊崇,犹如一面质地优良而一度封尘的铜镜,甫一出匣,便光芒四射!

近读吴学昭所写《吴宓与陈寅恪》一书,吴宓先生下面一段自白,又让我眼前一亮:

但在我辈个人如寅恪者,则仍确信中国孔子儒道之正大,有裨于全世界,而佛教亦纯正。我辈本此信仰,故虽危行言殆,但屹立不动,决不从时俗为转移。彼民主党派及趋时之先进人士,其逢迎贪鄙之情态,殊可鄙也。

至此,我终于了悟:为何标举“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陈先生,竟以“三纲六纪”为中国“抽象理想最高之境”。这是那种“为此一文化所化”之“文化托命者”才会产生的一种民族身份识别、文明本位认同和文化价值信仰。在西学东渐、新旧磨荡、咸与维新和革命之年代,唯此一种“屹立不动,决不从时俗为转移”的文化信仰,方能使人格挺立,风骨刚健,慧命延展,理想不磨,斯文不灭!

儒学,绝非不切实际的高头讲章,而是守先待后、躬行践履的生命学问。陆放翁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王阳明亦云:“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传习录》卷上)

儒学,更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人需之学,其良知良能、全体大用,真可谓放诸四海而皆准、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者也。

儒学,又是大人之学、君子之学。《礼记·中庸》说:“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盖此之谓也。

儒学的刚健与仁厚、理性与诚敬、通达与包容、变革与批判、精进与坚守,皆非一时、一地、一人、一家之所独有,而应该、也一定会薪火相传、继往开来、永垂不朽!

孟子说:“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此言素为我所深喜,真可谓践行为己之学、反求诸己的方便法门。

所以,这本小书只能算是我这些年“求放心”的一张答卷,尽管私心颇不满意,但还是愿意以此表明心迹,确定坐标。—下一站,我已知道在哪里。

2016年5月18日初稿,6月4日改毕

名家推荐

《论语》是中国人必读的书,第一书。“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是其宗纲。现今有关《论语》的解读,有歪讲的,有俗讲的。所谓歪讲,是剑走偏锋,张扬作者自己;所谓俗讲,是阉割儒家的风骨。刘著《论语新识》堂堂正正,中正平直,凸显孔子思想精义与核心,完整准确地讲述夫子之道,有新见而不自夸,通俗又不媚俗,这很了不起!

——郭齐勇(武汉大学教授)

今观《论语新识》一书,其撰述义例,首即恭录经文,一概大字书写,极为醒目。次则出以新注,无论古训或今释,均一一引据详明,而能折衷一是,言简而义赅。再次则辅以新译,主要通译原文,有类串讲,辞甚雅正,义亦通俗。最后复殿以新识,凡涉疑难问题,无论人物史实、义理旨趣、对话语境、历史脉络,均一一深挖开拓,释疑解滞,寻绎发挥,发为确解,出以新意,层层诱导,引人入胜。

——张新民(贵州大学教授)

读刘强所著《论语新识》,觉其元气充沛,淋漓尽致,有充实之美,有光辉之大,有大而化之之圣言,亦有其不可知之之神来之笔也。有文献之佐证,有历史之考证,有科学之验证,有逻辑之辩证,有心性之体证。此五证,吾所强调者,刘强斯著,作为一部平常讲论之作,竟尔能五者皆备,真乃难能而可贵也。由斯亦可见我中华文运,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也。

——林安梧(台湾慈济大学教授)

研究《论语》的书已经很多了。刘强的这本《论语新识》虽然晚出,但是正因为晚出,反而能够做到集大成。我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是把它放在案头的,某种程度上,我是把它当作一种工具书来使用的。因为在相关的章句解释上,他是通过诸多资料的收集和比较,最终得出中肯而可信的结论。

——鲍鹏山(上海开放大学教授)

刘强先生的《论语新识》是我们这一代学人在《论语》研读方面的收获。刘强先生有通识,有因应时代的思考,故这本书读来亲切感人。在人们为孔子争论百年之久后,刘强先生恢复了孔子时代儒的含义,展示了一个有责任感的现代知识人的精神气象。

——余世存(著名作家、学者)

《论语》需要用生命去贴近、去理解、去解读。不佞读《论语》有年,自然也有自己的一些心得,所幸在《论语新识》中得到印证,正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之感。尽管并不是所有的诠释都百分之百同意,但我还是觉得,刘强教授的《新识》可以作为初学入门者的津梁,也可以作为研究者进一步思考、讨论的基石。

——宋立林(曲阜师范大学教授)

编辑推荐

什么是圣人?《论语》为什么被称为中国人必读的第一书?在当代,儒学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对于这些耳熟能详的问题,我们每个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答案,可在日常生活中,追问起来,却常常有“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迷惑。

“百家讲坛”嘉宾刘强教授的《论语新识》着重于一个“新”字,力图将《论语》从中国文化的血脉当中、从人伦道德谱系当中、从人们的生活当中激活而出,焕发其蓬勃光大、可信可爱的生命力来。现如今,许多人对儒学和孔子还有误解,《论语新识》写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还它们本来的面目,重新发现孔子,守住儒学根脉。孔子之所以为圣人,并不在于他的博学多能,而是在于他对滋养自己的文化有一种信念;儒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人生的种种问题,它是一种可以躬行的生命学问,而非迂腐不化的教条规则。这些,都需要通过激发《论语》的慧命才能够彰显。

怎样激活《论语》的慧命?《论语新识》在追求文本细读、吃透元典的基础上,结合自身体证提出了一条新鲜的诠释路径:以心灵史、精神史学、思想史乃至人类学的方法为奥援,再现孔门师生求学问道的历史现场,从而呈现《论语》的悦乐属性。

《论语新识》注重对《论语》文献知识和价值体系的尊重、阐发,力求延续和彰显儒家精神,这是跨越了千年的回响,是超越时空的灵魂共振。从这个角度而言,刘强的《论语新识》可以称为是当代诠释《论语》扎实又具有生命活力的一个注本。

阅读《论语》本就是一件幸福快乐的事。

精彩预览

书摘——学而时习之

1.1?子①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③?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④?”

【新注】①子:古时对男子的尊称。《论语》中特指孔子。 ②学:觉也,效也。时:按时,时常。习:实习,践行。说(yuè):同“悦”,喜悦。 ③朋:朋友。这里指来学之弟子。《礼记》郑玄注:“同门曰朋,同志曰友。”乐,快乐。④愠(yùn):恼怒,生气。《论语》中君子有二义:一指有位者,一指成德者。这里取第二义。

【新译】

孔子说:“学了知识和道理,并能时时实习和践行,不也很愉悦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相与切磋和讲习,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恼怒生气,不也是君子应有的修养吗?”

【新识】

此乃《论语》开篇第一章,实为全书总纲。孔子之学,无远弗届,若得登堂入室,其必由学。孔子之学,既是悦乐之学,关乎生命之总体幸福;又是君子之学,关乎进德修业之内在超越。

“学而时习之”,当是“学习”一词的来处。“学”有二义:一为“觉”;良知善性,本心自具,启发觉悟,非学莫办,所谓“先知觉后知,先觉觉后觉”。一为“效”;模仿效法,乃一切学问之始基,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谓“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习”,繁体字写作“習”,是一会意字,《说文解字》(本书以下称《说文》)称:“习,数飞也。”又《礼记·月令》:“季夏之月……鹰乃学习。”元戴侗《六书故·动物》:“习,鸟肄飞也。……引之则凡数数扇阖者,皆谓之习。”西晋诗人左思《咏史》诗云:“习习笼中鸟,举翮触四隅。”据此可知,“习”之本义为“飞翔”,这里引申为对所闻之知与所明之理的躬行实践,即学以致用、学而不厌、反复不已、自强不息之意,并非通常所谓对所学知识的机械式“温习”和“复习”。

如说“学”乃关乎“知”,“习”则关乎“行”。故孔子此言,又可理解为:“知而能行之,不亦说乎!”王阳明“知行合一”之教,在此已见端倪。阳明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一体,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传习录》卷上)换言之,行其所知,才是真知,否则不过是“纸上谈兵”的“见闻之知”和“记问之学”罢了。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名“知行”,后改为“行知”,盖亦深忧一般学者重求知而轻践行之弊也。“学”之不难,“行”之不易,知而能行,知行合一,才是真学问,方得大愉悦,才能好学而不厌,乐此而不疲。

可惜今人不解圣意,以为“学”乃纯为求知,“习”即反复“温习”,抽离了学问本身所蕴含的学在己身、道在行中的实践意义,故而使学习过程偏重于“记问”“作业”,使学习目的执着于“考试”“求职”,求知与行道两不相关,自然失去学习的快乐。今之学童“苦学”日久,由“厌学”以至于“废学”,甚至高考前撕书烧书,自然也就不难理解了。陆游诗云:“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其斯之谓欤!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有朋”二字,古本亦有作“朋友”“友朋”者,均可通。“朋友”二字可拆开解,如旧注云:“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又《礼记·曲礼上》:“礼闻来学,不闻往教。”故此“朋”字,可作慕名来学的“朋辈”“同侪”解,犹今所谓“同窗共学”之学友。何以“有朋自远方来”而能“乐”之?其“乐”何来?窃以为其乐有三。朋友或师弟子之关系,不同于血缘亲族,前者以道义合,后者以亲情合;有朋自远方来,足证“德不孤,必有邻”,此一乐也。古代交通不便,“道阻且长”,必是近者先悦,而后远者始来,孔子门下弟子三千,通六艺者七十馀,正孟子所谓“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此二乐也。又《礼记·学记》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同道问学,贵在切磋琢磨,疑义与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不如此则不能“博文约礼”,“下学上达”,此三乐也。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两句谈学习、朋友之道,此句则话锋一转,专论君子修道成德之境界。“君子”一词,本指“君王之子”,即在位有爵之人;孔子则赋予“君子”以道德内涵,使“君子”成为一高于世俗爵位之理想人格。《尚书》所谓“君子在野,小人在位”,更是彻底消解了“君子”的政治意味,而成为道德人格之高标懿范。故孔子之学,亦可谓君子之学。是君子则必须修身,欲修身则必先修心。“不愠”,不是勉力为之的“喜怒不形于色”,而是一心性修养的工夫和境界,与颜回的“不迁怒”差可仿佛,其最高境界也即夫子六十岁达到的“耳顺”之境。“不愠”,正是在“君子之道”上反复“时习之”的必然结果。

进而言之,“人不知而不愠”,乃点明人我关系之互相对待,首先要讲“恕”道。孔子崇尚“为己之学”,为己之学但求在己,不欲人知,不假外求。他人不知,丝毫不妨碍自己之精进,自己不知他人,则须扪心自问。故本篇末章孔子又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此类表述《论语》中反复出现,无非告诫世人,在处理人我关系时,要能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这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恕道”原则,互为表里,如出一辙。孔子之所以能做到“不怨天,不尤人”,关键处在此。其次,“人不知而不愠”亦暗示人我关系更要讲“中道”。《中庸》云:“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愠”者,怒也;“不愠”即“不怒”。怒是人类情欲之极端表现,“人不知”而“我不愠”,正是情感表达“发而皆中节”之“中和”状态,故亦合乎“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这是君子人格修养工夫的难得境界。

今按:本章三句看似了不相关,实则牵一发动全身。《周易·象传》云:“君子以朋友讲习。”正好可把这三句贯穿起来。盖君子之道,其必由学,“学而时习”,即“博学”而“笃行”,唯有学在己身,知行合一,方可进德修业,成为君子。君子成德之后,必有影响,含章内映,潜德流光,故能引来朋辈同道,相与切磋,讲习不倦。又因人之求学,资质各异,进路不同,浅深有别,故君子面对质疑、误解、非议甚至毁谤时,要能坦然临之,淡然处之,焕然释之。“人不知而不愠”,实即是从消极一面承接和回应“学而时习”之“悦”与“有朋远来”之“乐”。

今按:孔子此言,放在学校“开学典礼”上致辞最佳,第一句谈“乐学”,颇有“励志”之效;二句谈“乐教”,隐含“自勉”之意;三句谈“乐道”,便是“成德”之境。良师循循善诱如此,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又,从“悦”“乐”到“不愠”,无不关涉人之情感与心性,故孔子之学,不妨谓之“生命悦乐之学”。有了这份悦乐,人才能心安理得,安身立命,允执厥中,与时偕行。

选自刘强《论语新识》,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