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们是如何判断杰出的画作的?绘画作品在历史长河里并不总是有大师的署名与文字说明,那么人们又该如何在一幅经历重大改动的画作里发掘一颗深埋在颜料之下、面目全非的“宝石”呢?科学家、文物管理员和艺术史学家采用了一系列方法,从物理性质的角度对画作进行探究,并揭开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历史之谜。本书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和清晰的解释,引领读者思考艺术史上的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有意思的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答,美术馆中的专业人士仍在努力寻求答案。
马乔里·E.威斯曼(Marjorie E.Wieseman)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管理荷兰绘画的前任馆长。曾出版有《荷兰绘画》(Dutch Painting)与《维米尔笔下的女人:秘密与沉默》(Vermeer's Women: Secrets and Silence)。
对画作的科学检测 1
诡秘的作品 1
细究画作 5
探寻表层之下 14
证据的权衡 26
案例 31
术语表 90
延伸阅读 92
画作的横截面图 93
致谢 93
图片版权 94
对画作的科学检测
※诡秘的作品
如今,在伦敦英国国家美术馆展出的画作可能大部分已经不再是它们最初的模样。一方面,这是由材料老化等自然因素所造成的;另一方面,人为干预也会对画作产生影响。此外,观众自身的态度和期望同样会左右观看方式和观画体验。即使面对同一幅画作,现代人的鉴赏方式和过去也都是大不相同的。然而,系统化的科学检测能够超越时间的界限、观念的变迁,客观地呈现一幅画的过去。
我们在对一幅画的物理性质开展彻底而有条理的检测时,不仅可以得知绘画材料和创作技法,还可以了解到这幅画在时间的推移中所发生的变化。之后,再通过结合艺术史的相关知识,重新解读经科学分析得出的信息,将画作与它本身所处的时代背景相结合,从而更好地理解该作品能够进入现代画廊、美术馆馆藏的真实原因。技术研究(即对画作的物理性质的研究)需要同时运用到科学家、修复专家、策展人、艺术史学家的综合能力;研究场所也并不固定,其中包括实验室、工作室、图书馆、档案室以及其他许多意想不到的地方。有时,最重大的发现就是在灵光一现中发生的,但更为常见的是,研究人员为解开一个难题,需要展开为期数年的缓慢且艰辛的研究。技术研究涉及循序渐进的检测和发现,并且,研究人员会根据每幅作品所暴露的特殊问题与保存现状灵活调整研究策略。例如,一些历史悠久的作品已经破损严重,部分画材也早已自然磨损;还有一些作品的内容会被创作者本人反复修改,或在流传的过程中被后辈即兴篡改。也就是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幅画可能会存在处于不同时期的多个创造者,每一次改动都反映了不同画派的演进及品位变化。研究人员会采用广泛调查、分析技术以及技术检查,来识别画作的物理变化,并分析其变化的成因。
我们还可以在研究中确定艺术品所属的时期、地区以及画派,进而了解特定的艺术家或整个艺术团体的特征与风格。除此之外,对某一特定作品的研究有助于揭露不同时期的持有者的个人信息。诚然,对一幅伟大作品的历史评价是对艺术家标志性的认可;但科学检查则更为客观,它也是对作品的历史评价的一次综合考量。可见,科学检查大大丰富了艺术品鉴赏的范畴——鉴赏不仅是合理地品评艺术创作,还需具备明辨真迹、印刷品以及赝品的能力。此外,为了更好地保存和修复画作,透彻地知晓画作的材料与制作工艺均不可或缺。
在对画作进行科学检测的过程中,尽管研究人员能从中挖掘很多相关的信息,但这些信息是无法通过其他方法得到进一步证实的,因此科学检查也具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比如,一幅画作的材料特征即使与研究人员的预判相吻合,也不能仅凭此就确定作品与艺术家的关系。事实上,确凿的科学事实只能有效地判断出那些被创作在艺术家生命周期之外的作品。综上所述,科学检测并无法完整取代传统的鉴赏方法和艺术史研究,但我们可以在研究中综合运用它们。几十年来,科学家、修复专家、策展人之间的密切合作一直是英国国家美术馆研究的基础,其研究成果会定期发表在《国家美术馆技术期刊》(The National Gallery Technical Bulletin)中。本书中的一些经典案例便直接引用自这一期刊。
在画作的研究与保存工作中,科学的价值早在1850年就得到了认可。当时,身为化学家与物理学家的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出于对伦敦市大气质量的担忧,向政府提议:“我们需要召集一批既精通化学知识,又对艺史有所涉猎的专业人士”,就“大气污染对英国国家美术馆藏品的影响”这一议题展开科学研究。但直到1934年,相关的科研部门才得以建立,其初衷是为画作的清理工作提供安全的技术建议。如今,该科研部仍在履行这一职能;在此基础上,科研部还为藏品的历史考证提供了一般性的技术研究。长期不断的技术研究工作已为近750年的绘画材料的发展和演进梳理了一套详尽的历史。不仅如此,该科研部还负责研究和监测环境情况,以及预测环境情况对画作的影响;在与保护部、摄制部的通力协作下,画作的技术成像得以出现。目前,毫不夸张地说,英国国家美术馆的科研部已经成为研究老大师绘画领域内的佼佼者。
当今最杰出的鉴赏家佩尼主持的这套“细究名画”,是引导我们观看绘画的一种“文本”细读,教会我们把站在美术馆的画作前曾经丢失的珍珠一一拾回。这套小书还有一个更大的抱负,它的每一本都提供了一条研究的路径,那些有心深入绘画奥秘之境的人,沿着它会找到更璀璨的珊瑚碧树。
——著名美术史学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范景中
英国国家美术馆虽不是第一个向公众开放的美术作品藏馆,却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列入公用事业、第一个向儿童开放的美术馆,藏品博涉13世纪到20世纪欧洲各流派的精品,并源源不断地针对馆藏进行学术研究,主题日益细化,为艺术史学科、大众的美学和人文修养做出卓越的贡献。《英国国家美术馆·细究名画》系列丛书,打破了不同时期作品之间风格上的障碍,在浩若烟海的馆藏中挑选极具代表性的作品,提炼出技巧、色彩、面孔、画框、静物、风景、赝品、构图、修复九个维度,通过学者天团的深入解读,让我们对每个维度有所领悟。这样有所指向、信息丰富而权威的解读方式,不但建立了具体细微的经验秩序,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从局部进入伟大艺术作品的路径。
——作家、策展人 祝羽捷
俗话说,神灵居于细节之中。艺术的神韵也总是通过对作品细节的“细究”(a?closer?look),才能被我们心领神会。读懂一幅画作,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是一个又一个的细节不断涌现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喜欢待在美术馆里反复观看原作的缘故。唯有通过一件一件的原作研读,我们才能登堂入室,进入艺术史的神殿。现在,英国国家美术馆的这一套“细究名画”经典丛书,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组织翻译成中文出版,印刷精美,足以引领我们读者进入作品的大千世界,让人理解“一图胜千言”的美妙之境。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 杨振宇
写给“英国国家美术馆·细究名画”丛书这套丛书集中了多位专家的深邃目光,从多个角度厘清和解释我们对这些艺术品的兴趣、激动和沮丧。艺术史学者做的,是与艺术相关的事情,但不创造艺术。我们试着去理解艺术家想在作品中表达什么;观看者体会到什么;为什么有些东西在它的时代被创造出来;讨论个体艺术家以及他们的目标和动机;讨论赞助者的反应和行动。我们研究它们并书写出来。通过阅读、琢磨这些观察和写作,读者得以靠近艺术家的创作,得以感受他们的情绪,也就无限地贴近了艺术史中那些关键的时刻。
——广州美术学院艺术史教授 樊林
专家们是如何判断杰出的画作的?绘画作品在历史长河里并不总是有大师的署名与文字说明,那么人们又该如何在一幅经历重大改动的画作里发掘一颗深埋在颜料之下、面目全非的“宝石”呢?科学家、文物管理员和艺术史学家采用了一系列方法,从物理性质的角度对画作进行探究,并揭开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历史之谜。本书通过一系列真实的案例和清晰的解释,引领读者思考艺术史上的一些错综复杂的问题。有意思的是,这些问题并没有完全得到解答,美术馆中的专业人士仍在努力寻求答案。
半个世纪前,这幅画一直被誉为伦勃朗17世纪50年代作品中的精品。于是,英国国家美术馆购买了它。以肯尼斯·克拉克爵士为首的几位知名艺术史学家对其进行了鉴定。他们一致认为这幅画无论是色彩的纯净度与饱和度,还是釉彩颜料所创造的色调都彰显了浓郁的威尼斯式风格。此外,克拉克还认为,这幅画的构图结构不禁让人联想到这是一幅伦勃朗为了“纪念丁托列托而创作的画像”。然而,实际上,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幅对应的纪念画。而且,伦勃朗本人很有可能对这位威尼斯大师的作品一无所知。20世纪60年代末,研究人员对《坐在扶手椅中的老人》与伦勃朗的真迹进行了系统性的比对,同时深度参考了与伦勃朗同一个绘画圈的艺术家所使用的材料与技巧,从而证明它是当时一位画手的仿品。
从表面上看,《坐在扶手椅中的老人》的确很像伦勃朗的作品:首先,“沉思的老人”是伦勃朗常见的绘画主题之一;其次,这幅画的右上角还有伦勃朗的签名与1652年的日期(尽管这也是伪造的)。此外,在绘画的质量、技术和手法方面,这幅作品也都无法与大师之作相提并论。在人物的胡须、皮毛大衣、左右手及衣袖部分,画者的处理更是过于粗糙,甚至以一种近乎印象派的方式进行呈现;其显著的威尼斯式的绘画效果主要是由于画者使用了相对纯净的颜料:男子左袖口的鲜红色来自纯粹的朱砂;长袍上的橙黄条纹是天然的土质颜料;深紫色的釉面完全由湖红色的有机颜料构成。事实上,在同时期的伦勃朗真迹中,人物手部与长袍上的湖红色釉彩是非常少见的。
然而,我们并不能简单地将这幅画判定为后世的仿品,因为所用的材料表明,它如果不是17世纪50年代在伦勃朗的画室里创作的,就是由一位模仿伦勃朗风格的同时代画家创作的。《坐在扶手椅中的老人》采用了典型的荷兰17世纪的双层底色的画法——最底层由橘红色土质颜料构成,上层则由暗棕、橄榄色、铅白、木炭末以及一些黄赭石构成(由显微镜与能量散布X射线技术得出的颜料成分)。尽管双层底色并不罕见,但这幅画的双层底色在结构上却存在很大的差异。事实上,在对英国国家美术馆收藏的另外两幅肖像画(伦勃朗1660年左右为雅各布·特里普与玛格丽塔·德格尔而作)的研究中,研究人员证明了《坐在扶手椅中的老人》同样出自伦勃朗的画室。这几幅画作的底色似乎都是在同一间画室中调制的(而非直接使用商业颜料),并且,这种特制的颜料不仅存在于底色中,也存在于绘画颜料中。此外,在显微镜下观察其横截面时,研究人员看到两层底色之间的接触面是融合在一起的。这一现象表明,在第一层底色还未干燥前,画家就开始提前涂抹下一层底色了。这些鲜明的绘画特征都与伦勃朗的真迹相符合。
但究竟是谁绘制了这幅《坐在扶手椅中的老人》呢?研究人员充分调查了在伦勃朗的绘画生涯中活跃于同一画室的众多画家,但对他们在画室中绘画练习的细节所知甚少。在当时,学徒们通过模仿大师的作品提升自己的绘画技艺是被允许和鼓励的,不仅如此,他们还会从伦勃朗的画作结构和绘画主题中汲取灵感以运用到自己的独立创作中。在学徒们能够成为真正的绘画大师之前,画室的行规明令禁止学徒为自己的作品署名,但是有一些优秀的作品仍会在学徒离开画室之前得到大师的签名。至今,研究人员没有为这幅沉思的老人的迷人画像找到一位令人信服的画家。相信在未来的某一天,细致的鉴赏与持续的科学调查会使答案在伦勃朗及其追随者的作品中揭晓。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