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之一。作者斯特恩是黑格尔研究领域的专家,书中对《精神现象学》,尤其是黑格尔思想的辩证特性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解读,从客体、主体、理性、精神、宗教等多个角度深入黑格尔思想。除了《精神现象学》全书的导论式概览外,本书在每章结尾写有内容概览和延展阅读书目,并介绍了《精神现象学》的成书经历和接受史,等等。本书逻辑流畅、语言扼要,以一种简明的方式扫去了笼罩在黑格尔该著上的雾霭,启迪和激励着读者有勇气走进黑格尔的这部巨著。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简介
“劳特利奇哲学经典导读丛书”精选多位影响西方思想进程的伟大哲学家,如笛卡尔、黑格尔、克尔凯郭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维特根斯坦、德里达等的代表作品(《第一哲学的沉思》《精神现象学》《恐惧与颤栗》《笛卡尔式的沉思》《存在与时间》《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等)进行导读。丛书不仅深入地探讨了这些艰深的哲学著作所包含的论点、思想和持久意义,还总括了这些哲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思想,并整合了其他相关研究文献,旨在为国内哲学专业学生及哲学爱好者深入学习及理解原著,并展开该哲学领域研究提供优良读本。
作者:罗伯特·斯特恩(Robert Stern),英国人,谢菲尔德大学哲学教授,毕业于剑桥大学,自1989年以来一直在谢菲尔德大学工作。出版有大量关于康德、黑格尔和先验论证作品,代表作有《黑格尔、康德与客体结构》(1990)和《黑格尔形而上学》(2009)等。
译者:丁三东,武汉大学哲学博士,现为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主要从事德国古典哲学、实践哲学、生物学哲学和演化论的教学研究工作。
序言和致谢
中译本序言
新版前言
导言
缩略语表
第一章?语境中的《精神现象学》
黑格尔与他的时代
《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生平和作品中的位置
黑格尔的体系
《精神现象学》的任务
文本概览
“序言”和“导论”
内容概要
第二章?对象的辩证法
感性确定性
知觉
力与知性
向自我意识的过渡
内容概要
第三章?主体的辩证法
主人与奴隶
斯多葛主义、怀疑主义和不幸的意识
内容概要
第四章?理性的辩证法
理性主义和理念主义
观察的理性
行动的理性
实践的理性
内容概要
第五章?精神的辩证法
真实的精神:伦理
自我异化的精神:教化
对其自身有确定性的精神:道德
内容概要
第六章?宗教的辩证法
自然宗教
艺术宗教
启示宗教
内容概要
第七章?哲学作为辩证法
绝对认知
内容概要
结论
第八章?《精神现象学》接受史
进一步阅读书目
参考文献
索引
译者后记
中译本序言
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是一部不同寻常的著作。它出版于1807 年,是黑格尔的第一部主要作品,黑格尔曾打算把它用作其“科学体系”的第一部分,该体系后来在他的《哲学百科全书》以及诸如《法哲学原理》等有关作品中得到了发展。因此,黑格尔曾打算把它用作一架“梯子”(PS: §26, p.14 ),把读者引入自己的哲学体系,引入“科学”的立场或理性的哲学探究。
但《精神现象学》也是一部困难的著作,尽管黑格尔坚持认为,哲学绝不应该是“秘传的”,只属于极少数人,而应该是“向所有人开放、每个人都可以进入的”(PS: §13, p.7)。许多读者都会记得第一次遭遇这个文本时的震撼—那种迷惑混乱的感觉,那种找不到头绪的感觉,那种欲辨又忘言的感觉。因此,大多数读者都需要某种帮助,以对付《精神现象学》—而这正是我的这本导读想要提供的。当然,对于像《精神现象学》这样一部复杂的文本,我的导读只是一种可能的解读,其他的评论采取了别的进路—不过我依然希望,我在此采取的进路对读者来说会是有用的。
虽然《精神现象学》可能显得是一大堆令人困惑的材料的堆积,其结构也极不清晰,但在我看来,它有一个确切的组织线索,这就是:展示一系列的困难,当我们不能够恰切地构想,如何把个别性范畴与普遍性范畴关联起来的时候,就会出现这些困难。这或许看起来是个非常抽象的问题,但我认为,黑格尔在该著中的天才创见正是,展示了它是如何作为一系列问题—从关于个别东西与我们用以思考个别东西的普遍概念之间关系的形而上学问题,到关于自我关切的个人能动者与普遍道德律之间关系的伦理问题,到关于个体公民和国家普遍意志之间关系的社会问题—的基础性问题的。我尝试着在后文第一章第35—37 页概括了所有这些问题,然后在整本书中勾勒了它们。在这些各式各样的情况下,黑格尔认为,我们总是倾向于认为,个别性与普遍性是相互对立的。例如,我们认为,我们个人的关切使我们与指向所有人的好的普遍道德原则不相一致,因而把后者视为约束了我们的自由,约束了我们要合理地去做的事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或许会走向另一个极端,转而主张,我们应当放弃我们的个人关切,遵从对所有人来说好的东西。然而,黑格尔认为,我们既不应当为了个体的东西而牺牲普遍的东西,也不应当为了普遍的东西而牺牲个体的东西—相反,我们必须要找到一个途径,在这两方面达成平衡,从而达成某种和谐。不过,我们要看出这是如何可能的,这可能相当困难:毫无疑问,我的关切可能与共同体的关切相冲突,而如果是这样的话,难道不是某一方压倒另一方么?
在《精神现象学》里边,黑格尔提出了这些类型的问题,但我认为他并没有力图在该书中解决它们。这就使得《精神现象学》成为了进入他哲学体系的一架“梯子”,而没有成为该体系之一部分—它带你遍历一系列问题,直到你准备好了进展到对它们的解决。这一解决发生在《哲学百科全书》之中,例如,在他对“伦理生活”(Sittlichkeit )的解释之中。尽管如此,《精神现象学》的经验是必需的,因为,除非你真的感觉到了黑格尔带你遍历的那些问题的力量,否则你将不会理解他的解决方案和它们的必要性,而只会受到诱惑,采取他在该著中批判了的那些更加有限的选项中的某一种。所以,要理解黑格尔的解决方案,你必须首先认识到它所针对的病症。因而,黑格尔把《精神现象学》刻画为一条“绝望之路”(PS: §78, p.49 ),因为,被展示出来的一个接一个的立场都是成问题的—直到该书的最后,我们准备好了过渡到黑格尔的《逻辑学》(它是《哲学百科全书》的第一部分)。
因此,这就是《精神现象学》是一个困难的文本的原因之一:它是一条否定之路(via negativa ),它向你表明,各种各样的立场如何出错了,却没有给你提供一个肯定性的立场,因此,要看出讨论进展到了哪里,或者看出黑格尔想要捍卫的立场是什么,这可能是非常困难的。该书之所以困难的原因还有两个。
第一,为了表明一个立场是错误的,黑格尔不认为,他可以径直地告诉你,从他自己的立场看它为什么是错误的,因为那会假定他的立场是正确的—然而,这是需要得到确立的,而不是被独断地视为理所当然的。因此,他采取了“内在批判”的方法,就是说,努力表明那个立场自己本身就是成问题的,它破坏了它自己。但是,采取这个进路就意味着,不像绝大多数哲学文本,黑格尔不能够通过说他想要确立什么,继而反驳对手,以此来表明他的论证—他必须首先采取他的对手的立场,他反复考察它们的方式可能是非常令人困惑的,直到你习惯了他努力做的事情。
第二,黑格尔认为,要克服他所考察的那些二分法,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为我们发现,我们很容易地就会根据明晰的对照和对立来思考,这样,为了达到他认为必要的解决方案,就必须对我们日常的思维方式采取某种暴力。黑格尔把这种日常的思维方式与“知性”联系起来,而把他提供的进路与“理性”联系起来,理性更能够看出,这些二分法如何可以得到克服,因为它更能够看出,对知性来说显得是相互矛盾的东西实际上并非如此。这一思想处于黑格尔的“辩证”进路的核心。但正如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清楚地表明的,他预料到了,日常知性会发现很难把握这一思想,因为,这一思想似乎把各种概念的含义拉伸到了崩溃的边缘,违反了知性想要遵从的各式各样的规则:自然的意识因而被要求“以头行走”(PS: §26, p.15 ),这对该书的许多读者来说都一定会是一场非常痛苦的、迷乱的体验。但黑格尔认为,如果我们要获得理性给予我们的馈赠,我们就必须经历这场体验。
因此,《精神现象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文本—可一旦我们理解了黑格尔的计划以及他想要达成的东西,它挑战我们的方式就会造就我们良好的哲学感。当然,这本书为什么如此困难,对此还存在其他一些或许无可辩解的原因。例如,那个时候流行的一般写作风格在我们今天看来可能充满了毫无必要的晦涩,而它又是一位非常年轻的人仓促写就的一个相对早期的文本,它是为共享着同样语言的狂热听众写就的,而不是为更广泛的读者群写就的。尽管如此,《精神现象学》的困难也是黑格尔的计划固有的—这个计划非常有趣,也非常重要,值得我们努力理解它。我希望,我对这个雄心勃勃的、迷人的文本的评论将有助于读者理解黑格尔的计划。
最后,我非常感谢丁三东不辞辛劳地翻译了这本书,感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使它能够与中国读者见面。当然,黑格尔与当代中国理智生活史有着复杂的关系,每一种文化都会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走近他的思想。我期待来自中国读者的反馈,我的进路是否对他们有所帮助,他们自己又是怎么解释《精神现象学》的。我希望我的这本书对这些争论能做出些许贡献。
——选自罗伯特·斯特恩《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8月
《精神现象学》于1807年首次出版,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最有影响力、最具争议的作品,是黑格尔哲学的基础,是研究当代西方哲学必读的巨著。同时,《精神现象学》也是一部阅读门槛极高、难度极大的著作,这与黑格尔阐释的哲学观点内容有关,也与黑格尔“幽默”“颠倒”的语言风格有关。总之,绝大多数人进入文本都会感到迷惑混乱、晦涩难解,找不到丝毫头绪。但正如导读的作者斯特恩所说:“《精神现象学》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文本,可一旦我们理解了黑格尔的计划以及他想要达成的东西,它挑战我们的方式就会造就我们良好的哲学感。”
难以企及又不得不读。那么,则需要一个优质的导读读本来充当梯子,帮助读者攀登《精神现象学》这座高山。
本书正是致力于此,打算帮助那些初次阅读《精神现象学》,正在寻找道路走出这个迷宫的人。作者斯特恩是黑格尔研究领域的专家,首先,他对黑格尔及其时代背景进行概括,帮助读者迅速适应该书的写作背景;其次,按照原著的行文顺序,对对象、主体、理性、精神、宗教逐一解读和梳理,并在每个章节最后整理“内容概要”,帮助读者跟上讨论的步伐;最后,介绍了《精神现象学》的接受史和影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该书被解释和运用的各种不同方式,以及该书在哲学领域的意义。书中还列出参考文献和进一步阅读书目,为读者进一步研究《精神现象学》,了解有关该书的其他观点提供了便利。
1.人们常说,黑格尔(1770—1831)在一个不平凡的时代度过了平凡的一生。当然,与例如克尔凯郭尔或马克思比起来,他的生平要相对单调。然而,它的平凡可能被夸大了。他在年轻的时候毕竟的确有个私生子;他认识他那个时代许多杰出的智识之士,包括歌德、谢林以及荷尔德林;他的职业生涯前后高下悬殊,他在四十好几岁之前长期默默无闻,过了不到二十年,他在死前就已闻名全国,在国际上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人们之所以对黑格尔的生平没那么大兴趣,或许是因为他的性格不怎么讨人喜欢。人们(甚至他的某些崇拜者)通常认为,黑格尔这个人顽固、墨守成规、浮夸、野心勃勃。然而再一次地,我们得要谨慎地对待这些评价,因为他显然也具备一系列美德,包括忠诚、理智上正直、身处逆境不屈不挠、笨拙得可爱,以及在我们今天看到的肖像里,冷峻的外表下隐藏着的乐观、幽默和深情的能力。因此,尽管有些与他接触的人被他激怒、冒犯或是弄迷糊了,但他都能激起别人的热爱、尊崇和忠贞不渝的感情。他的生平和性格肯定要比人们通常设想的更加复杂、更加有趣。
——选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黑格尔与他的时代”
2.尽管强调黑格尔一生平凡无奇,这么做可能会误导人,然而,强调他的时代离奇非凡,这么做则不会误导人。实际上,那个时代在几个层面都非同寻常。首先,在历史和政治层面,黑格尔以及与他同代的其他思想家都见证了法国大革命,见证了恐怖时期(the Terror)的血腥后果,见证了拿破仑的浮沉,见证了1830 年的七月革命,与此同时,他们也经历了神圣罗马帝国的消亡,以及德国许多邦国政治和社会生活的重组,他们周围自由改革的潮流起起伏伏。发生在法国的一系列事件对这个时期的德国知识分子来说特别重要。
——选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黑格尔与他的时代”
3.使得黑格尔很难被恰切归类的原因,除了要找到合适的历史语境这个因素外,还有第三个因素,这就是黑格尔思想自身的本性,它的辩证特性。我的意思是,正如我们将会看到的,黑格尔面对许多争议时,所寻求的并不是通过采纳一方或另一方的观点来解决这些争议,而是试图通过表明支撑着争议的二分法是错误的,以此来重铸问题,从而就有可能把双方的立场整合起来,以上是黑格尔哲学观点的核心特征。
——选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导言
4.《精神现象学》被作为黑格尔思想发展的分水岭,其理由有三。
第一,一般认为,黑格尔是通过这部作品而开始作为一位后康德德国理念论的独特人物而崭露头角的,他在该著中开始偏离了这个时期的其他哲学家。……
这还因为,黑格尔正是在这部作品里才对他的前辈们关心的那些问题最终(在37岁的时候)开始自己独特的探究,才开始采取一种被辨识为“黑格尔式的”观点。因此,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里边针对各种问题所提出的观点是他在成熟时期出版的作品里边始终捍卫的,而在《精神现象学》之前的作品中提出的那些观点则依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在这部作品与其后的那些作品之间存在着一种相当大程度的思想连续性。……
《精神现象学》之所以被视为黑格尔第一部成熟时期作品的第三个原因是,它在黑格尔思想中被赋予了一个体系性的地位,他的早期作品中基本上是没有这种体系性的。
——选自《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精神现象学》在黑格尔生平的作品中的位置”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