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向读者讲述了法国前第一夫人克洛德·蓬皮杜真实完整的一生(1912—2007),并重点记录了她在艺术时尚与慈善事业上的作为。
在法国第一夫人光环笼罩的公众生活背后,克洛德·蓬皮杜是位腼腆的女性,她虽然不喜欢政治,但是当丈夫蓬皮杜接受了命运的安排,她也全身心追随其后。除家庭生活外,她的一生有两大重心:克洛德·蓬皮杜基金会以及对艺术时尚的追求。1970年,蓬皮杜夫人正式成立基金会,主要致力于为残疾儿童、老年人和住院病人等提供志愿服务,基金会的理念是:无益于人,便毫无用处。
本书由其子阿兰·蓬皮杜撰写,从一个儿子的视角来看母亲的一生,向我们展现出法国前第一夫人克洛德·蓬皮杜不为人知的家庭生活与精神世界。这是只有爱子才能写出的母亲的生命史诗,它为我们打破了世俗的标签,让我们看见荣耀背后一位传奇女性的孤独与执着,以及她所绽放出的属于自己的光芒。
作者:[法]阿兰·蓬皮杜(Alain Pompidou)
乔治·蓬皮杜与克洛德·蓬皮杜之子,医学和人类生物学博士,巴黎五大医学院名誉教授,法国技术科学院前院长。曾担任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董事会董事(至2012年)和克洛德蓬皮杜基金会董事。著有《人类是否记得?——伦理与生死》、《双面蓬皮杜:1928—1974书信、笔记和照片》(合著),以及《艺术之爱:蓬皮杜夫妇与艺术的不解之缘》。
译者:史利平
曾任中国驻法大使馆科技外交官,热爱法国历史、文化和艺术,译有《居伊·德波:诗歌革命》《双面蓬皮杜:1928—1974书信、笔记和照片》《艺术之爱:蓬皮杜夫妇与艺术的不解之缘》。
审校:邱举良
译审,曾任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国际翻译工作者联合会理事、常驻法国科技外交官,被授予法国骑士勋章。
序言
作者的话
前言
第一章|性格的养成:1912—1953
最初的挑战
在巴黎一见钟情
马赛:普罗旺斯的阳光
战争时期与阿兰
戴高乐驾到
顾问的妻子
一个与众不同的家庭
插曲
第二章|自我肯定:1953—1962
私营部门的吸引力
马尔罗:艺术圣人
银行家的妻子
难忘的旅行
一对有影响力的夫妻
第三章|义无反顾——任重道远与无可奈何:1962—1969
总理:使命感
马提尼翁宫的新做派
卡雅克:愉快的体验
“瓦雷纳街”夫妇
官方访问和私人度假
1968年五月风暴:十字路口
为共和国做好准备
马尔科维奇事件爆发
第四章|摆脱孤独:1969—1971
初入爱丽舍宫
礼仪的藩篱与自然天性的冲突
第一夫人的枷锁
基金会:奉献爱心
将军逝世
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改造”爱丽舍宫
艺术探索
创建大型文化中心
亲密无间的家庭氛围
总统度假
第五章|磨难与意志力:1972—1974
面对疾病
永失我爱
第六章|面向未来:1974—1986
无限哀思与拉开斗争序幕
浴火重生
担任基金会主席
永恒的追求:艺术、艺术家、家庭和旅行
纪念总统
第七章|挑战不断:1986—2004
能量再次迸发
卡雅克:蔽身之所
给予与收获
功成名就的女性
第八章|荣耀与孤独:2004—2006
接受现实
积极行动
功德圆满
第九章|最后的时光:2007
光芒万丈
家人相伴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译名对照表
序言
1974年4月2日,法国前总统乔治·蓬皮杜病逝。他生前患了一种可怕的疾病,在与疾病抗争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巨大的勇气。他去世后,他的妻子克洛德寡居近40年,于2007年与世长辞。她深得法国民众的喜爱,但人们其实对她并不了解。她优雅得体,道德情操高尚,对政治保持谨慎的态度,对丈夫无限怀念,低调却有力地推动着法国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取得了世人公认的成就,赢得了法国人民的尊敬。她原本并不愿把自己和伴侣异乎寻常的人生经历讲与外人听,但最终决定以一本既热烈又内敛的自传——《心潮》(L’élan du coeur)表明心迹。这本书不仅呈现出她丰富的情感经历,也透露了她曾受过的伤害,特别是有些人为了阻止乔治·蓬皮杜登上最高权力宝座,不遗余力地抹黑她。此外,我们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她始终以家庭为重,足见家庭在她心目中是何等重要。
所有这些过往,阿兰·蓬皮杜都将在本书中为大家一一道来。1942年,他被蓬皮杜夫妇领养,这是个很特别又很动人的故事:一对感情坚若磐石的夫妻渴望拥有一个孩子,他们在那段黑暗时期的艰难时刻领养了阿兰。从此,一家三口成为一个不可分离的整体。当家庭关系过于紧密时,孩子有时无法恰当地自我定位。然而,在他们的家庭中却没有出现这个问题。2012年,阿兰·蓬皮杜打破了长久以来的沉默,表达了对父亲的感激之情。父亲总是尽量陪伴他,他们非常亲近,即便是在父亲身居国家最高领导人职位、公务缠身的情况下也不例外。现在,阿兰再度执笔,向人们讲述母亲的性格,完整地回顾家庭往事。
克洛德·蓬皮杜代表了巴黎精英阶层的形象。她是艺术的庇护者,守护着以她丈夫名字命名的乔治·蓬皮杜中心;妮基·桑法勒、丁格利和皮埃尔·苏拉热等众多艺术家都是她的朋友,她仿佛生活在一连串永无止境的社交活动当中。然而正如阿兰所言,这只不过是她性格的一个侧面。这位伟大的女性生前几乎每晚都在外就餐,由此可见,她很珍惜与亲朋好友的关系,并对他们有着深深的依恋。在她看来,没有比前往布列塔尼大区的富埃南市周边与家人好友一起度假更重要的事情了。早在20世纪60年代,她与当时担任总理职务的丈夫就曾在那里度过美好的夏日时光。
阿兰认为,克洛德·蓬皮杜的坚毅性格源自她出生于外省的家庭背景。她的父亲卡乌尔医生是夏托贡蒂埃市医院的主任医师,她在那里度过自己的童年时代。卡乌尔是一位典型的旧时代医生,追求科学,大公无私。他年轻时丧偶,病人和子女是他生活的全部。克洛德从父亲身上遗传了旺盛的精力,以及为人处世之道。她从未忘记父亲的教诲,即便身居国家权力之巅,依然能够保持纯粹,热爱自由,厌恶因循守旧,而这些价值观与乔治·蓬皮杜不谋而合。
如今,阿兰·蓬皮杜也继承了这些优秀品质。他希望对父母表达谢意,告诉人们,能与这样的父母在一起生活是何等幸运。他笔下的母亲让我们回想起那个严格执行公务、以大局为重,并兼顾文化自由、尊重艺术家个性的年代。蓬皮杜时代至今依然令人怀念,我们不妨读一读这本书,了解一下这位与丈夫举案齐眉的女性。
埃里克·鲁塞尔
法国历史学家
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及早为自己立下奋斗目标,并持之以恒,矢志不渝。
——克洛德·蓬皮杜
克洛德性格复杂,兼具威严感和亲和力。她能顺应命运的安排,却保有独立性;有鸿鹄之志,却含蓄内敛。她如此真实,终其一生,始终言为心声,行为心表。
——阿兰·蓬皮杜
她如此真实,终其一生,始终言为心声,行为心表。
我们所知的克洛德·蓬皮杜是法国前第一夫人,是本书作者阿兰·蓬皮杜的母亲,但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真实鲜活的女性。
她有着优雅独特的时尚品位,和著名时尚设计师可可·香奈儿是一生挚友;她有着良好的艺术品位,出入各种艺术沙龙,结交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在她搬入爱丽舍宫后,用现代艺术作品让爱丽舍宫的风格焕然一新;她在慈善事业上无私奉献,在第一夫人的位置上恪尽职守,并不辞辛劳地为丈夫未竟的事业——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奔波忙碌。她对乔治·蓬皮杜艺术中心乃至对整个现当代艺术的保存与传承功不可没。
此外,本书内容在叙事上既有对宏大历史背景的梳理,对巴黎式时尚的深入描绘,又以温情脉脉的家庭亲情贯穿始终,使得整本书既是一本温暖的家庭回忆录,又同时具有丰富的社会价值和人文内涵。
日常生活中的艺术:“改造”爱丽舍宫
我之前提到,在总统任期伊始,父母着手爱丽舍宫私人公寓的修复计划,希望能有所创新。施工区域划定在爱丽舍宫东翼二层的“朱尔·格雷维厅”。国家动产局局长让·库拉尔接受了这项任务。他从1963年就同我母亲在马提尼翁宫打过交道,双方已经很熟悉。按照设计图纸,门厅后是书房兼吸烟室,之后就是餐厅,里面用当代艺术作品作装饰。
尽管外界有不少批评,工程还是如期进行。这并非政治家的心血来潮,而是一场大变革。装修不能破坏墙壁,因此墙面上覆盖了一层可拆卸的保护层,方便日后拆除。
室内设计师皮埃尔·保兰不出意料地受到了邀请。他在现代家具的设计中运用几何图形和前卫材料,用“弹力织物”装饰墙面和自己设计的家具。法国国家广播电台艺术家活动中心和大阪世博会法国馆都出自他之手。1984年,他为弗朗索瓦·密特朗总统设计了办公室。
动态艺术家亚科夫·阿加姆负责设计私人公寓的走廊,雷蒙·科尔迪耶向克洛德推荐了这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他在走廊一端设计了一个六面体空间,墙面、天花板和地板采用规则的几何图形,呈现出独特的色彩效果。1972年,英国女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时,这个空间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对当代艺术满腔热忱的蓬皮杜总统打破王室礼仪禁忌,搀扶着女王的手臂,带领她参观。在晚宴开始之前,英国首相爱德华·希思在白色钢琴上即兴演奏了肖邦的奏鸣曲。乔治和克洛德本来就喜欢这种“非正式”的随意,他们的宾客也被这种周到而不刻意的“轻松”氛围所吸引。
在克洛德的坚持和未来文化部部长让-雅克·阿亚贡的推动下,这个前卫的动感空间现在成为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的永久展品。
这段时间,我被自己的婚姻搞得焦头烂额,工作也十分忙碌,但仍然保持了与父亲在爱丽舍宫每周共进一次早餐的习惯。母亲会抽空到贝蒂纳堤岸的家中看看,每次与她见面都让我感到格外幸福,我们一起聊聊各自的生活,气氛既亲近又随意。
她给我讲过一桩在“宫里”生活的有趣经历。一天晚上,她参加完歌剧院的晚会,回家后在新装修的浴室沐浴。由于巴黎那几日连降暴雨,浴室顶部开始漏雨。克洛德想找个容器接雨水,但没有找到。于是她按了一下铃,本以为那是召唤女服务员的按钮。几秒钟之后,她面前出现了手持武器的共和国卫队小分队——原来她拉响了警报!她穿着浴袍,在身着制服的卫队护卫下,一起到楼下厨房去拿工具,然后回到浴室。就在这个时候,暴雨骤停,浴室不再漏水!她向卫队致谢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第二天,渗水的地方得到修复。虽然这件事她一笑了之,却仍然感觉不如生活在自己家那般自在。
此外,在爱丽舍宫也不能临时宴请朋友,这真是令人大开眼界。她写道:“我们入住爱丽舍宫的第一天,对这一点就深有感触。那天我邀请路经巴黎的美国朋友——服装设计师奥斯卡·德拉伦塔和他的夫人弗朗索瓦丝·德·朗格拉德共进晚餐,可我一时疏忽,没有提前通知爱丽舍宫总管。客人到达时,厨房里什么也没有准备,我们只能以一盘沙拉和一片火腿充饥。这可真是简朴到家了,主客笑得前仰后合,至今令人难以忘怀。”母亲总是以幽默的态度战胜坏心情。
给壁炉加柴点火的事情必须交给工作人员,训练家里那只屡教不改啃噬地毯的猎兔狗“沙安”(阿富汗国王赠送的礼物)则必须求助驯狗师,这些都让独立性很强的她心里不舒服。虽然这些对自由的限制让她感到懊恼,但是她没有离开“城堡”的想法,因为不能抛下自己的丈夫。
结束一天的辛苦工作后,乔治回到家中,有时几乎筋疲力尽。克洛德会邀请六至八位好友共进晚餐,尽量分散乔治的注意力。她喜欢这种“家庭式”小范围聚餐,轻松、简朴、愉快。无需邀请函,只要提前两三天打电话通知有关人员就行,来宾也无需着正装。“我们给壁炉添柴,还经常把座椅挪到更舒服的地方,整个房间里充满了愉快欢乐的气氛。”
1969年12月,父亲写信给朋友罗贝尔·皮若尔:“我们现在的生活非常疲累,这点无须解释。国家元首的生活简直就是囚犯的生活,总是受到各种约束。理论上,克洛德比我受到的束缚少,情况应该略好。但实际上,我因为工作繁忙,顾不上考虑其他,反而没她那么烦恼。我已经不再独自外出,不去剧场和影院,不去餐馆,很少与朋友聚会,即便见面,气氛也很客套,也没有时间去读书。我们希望情况能有所改变,并尽了最大努力,但效果不佳。然而从礼宾的角度来看,我们已经算是有很大的突破了。”乔治很享受驾驶自己那辆1962年初购买的保时捷,在前往奥维利埃的路上,总统最大的乐趣就是甩掉警卫车……但这种尝试徒劳无功,警卫车随即提高了马力。
艺术探索
总统夫妇除了在种满玫瑰的花园中散步外,大部分时间都留在室内。他们爱好文化类的消遣,克洛德不仅阅读和重温自己心仪的作品,还喜欢与乔治分享有创意的思想。总统在辛勤工作之余,依然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敏锐地捕捉着形势的变化,并与妻子分享自己的感受。“(他能)紧跟时代发展,并且高瞻远瞩。……我们的艺术探险虽然有历史方面的相关考虑,但主要还是基于个人的爱好。”克洛德写道。
探访画家巴尔蒂斯的经历令他们难忘。1961年,巴尔塔扎·克洛索夫斯基被安德烈·马尔罗任命为罗马美第奇别墅负责人,尔后一直生活在那里,直到1977年。他当时身陷性丑闻漩涡,如今,他的作品得到了世人的认可。
1965年,由莫里斯·贝雅执导的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的芭蕾舞剧《春之祭》(Sacre du printemps)在巴黎上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母亲写道:“贝雅决定在体育宫上演《春之祭》,目的是让社会各阶层都能了解这部针对文化精英的剧目。……这场演出在音乐和舞蹈两方面,的确是一场革命。”
他们在爱丽舍宫履职期间经常出席文化活动,克洛德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我和丈夫对音乐和戏剧有着同样的爱好。我们常去看拉辛、博马舍和莎士比亚的剧作演出,我尤其爱听莎士比亚戏剧中铿锵有力的英语。晚上,我们常在爱丽舍宫听音乐。丈夫特别喜欢莫扎特,我则偏爱巴赫。但事实上,从伟大的经典曲目到当代音乐作品,我们什么都听。我负责挑选和换放唱片。”
克洛德还发掘了作曲家兼指挥家罗尔夫·利伯曼,当时他还在汉堡歌剧院当院长。克洛德说服法国时任文化部部长雅克·杜亚美任命他为巴黎歌剧院院长。之后,编舞莫里斯·贝雅和卡洛琳·卡尔森被他纳入麾下。
选择门厅和私人客厅的装饰作品对父母来说是一种乐趣。他们委托让·库拉尔从现代艺术博物馆的藏品中挑选出他们所欣赏的艺术家作品,给予艺术家在总统府展示作品的殊荣,被选中的艺术家包括:弗兰提斯克·库普卡、弗朗索瓦-格扎维埃、克洛德·拉兰纳夫妇、索尼亚·德洛奈、阿尔曼、尼古拉·德·斯塔尔、布拉克、比西埃、苏拉热、哈同、克里斯托等。作品送来以后,由他们决定悬挂的位置,对这项工作他们感到乐此不疲。
晚上,终于从工作中解脱出来之后,他们一边享受两人独处的时光,一边挪动画作并后退端详,他们经过热烈讨论,在对新的布局达成一致意见后,第二天由爱丽舍宫的木工负责悬挂这些作品。这给了他们一种在自己家的感觉,克洛德对这种忙中偷闲回味无穷。她对乔治说过的一句话始终深有同感:“艺术是至尊天使之剑,能够直刺我们的内心。”
第一夫人不仅以最现代的风格装饰私人公寓,还调用了国家动产局最精美的藏品来修复18世纪风格的客厅。
克洛德邀请艺术家共进晚餐,与他们成为朋友,妮娜·康定斯基就是其中之一。1971年至1974年,乔治与她一直保持着书信往来,并授予她荣誉军团勋章。她把自己名下丈夫的全部作品都赠予法国,难道政府不该向她致以谢意?
父母无法再像过去那样经常出入画廊,但他们喜欢与艺术家接触和交流。有时,艺术家在宴会过后会以自己的作品回赠他们,并送到爱丽舍宫,以表达感谢之情。作品在运送的过程中也常有意外发生:萨尔瓦多·达利创作的一尊真金雕像被送去让艺术家本人签名,作品返回时却变成了一尊鎏金铜质雕像!还有一次意外与保加利亚艺术家克里斯托的作品有关。克里斯托和他的妻子让娜-克劳德艺术天赋极高,他们用布料和细绳把自然景观、建筑以及物品模型包裹起来,并把其中一件包裹物送给了我父母。但当作品送到后,母亲的私人秘书处却把包装裁开了,太可惜了!
这是一起令人遗憾的事故。为此,在克里斯托完成对柏林联邦议院以及美国许多地方和建筑的包裹之后,克洛德说服雅克·希拉克,批准了艺术家包裹巴黎新桥的申请。
创建大型文化中心
蓬皮杜总统一上任,就开始筹建后来的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自1960年起,父亲就已经产生这个构想。一天,他和克洛德从位于拉斐特街的罗斯柴尔德银行办公室回家,途经波布尔区,那里当时一片荒芜,乔治满腔热忱地描绘着在那里建设一个大型文化中心的蓝图。母亲回忆道:“这是我们把理想和现实合二为一的机会。”然而,1962年,戴高乐将军和安德烈·马尔罗认为总理的想法过于前卫,没有接受他的这项提议。
父亲就任总统后,于1969年12月11日召开小范围内阁会议,决定实施塞巴斯蒂安·洛斯特的提案。
此外,还需要确定一名项目协调人。1970年,内阁会议决定任命罗贝尔·博尔达2为“波布尔中心建设委员会主任”。他是一位开放包容、有影响力的管理者,具有雄辩的口才和高超的外交手段。在他的努力下,一个集现代艺术博物馆、公共信息图书馆(BPI)、工业创新中心(CCI)和声学与音乐研究所(Ircam)为一体的跨领域项目计划应运而生。声学与音乐研究所希冀成为法国音乐创作的摇篮,法国在这方面还远远落后。
作曲家兼指挥家皮埃尔·布列兹被任命为声学与音乐研究所所长,法兰西美术院院士、作曲家马塞尔·兰多夫斯基1对此持保留意见。应总统之邀,皮埃尔·布列兹专程从美国返回法国领导这个项目。对利伯曼的任命也是源于母亲的推荐……
与此同时,1971年举办的国际建筑师大赛结果揭晓,理查德·罗杰斯、伦佐·皮亚诺与朋友詹弗拉诺·弗兰基尼联合提交的设计方案摘得桂冠。[20]他们的设计极具争议性,蓬杜·于尔丹2和皮埃尔·布列兹这两位前卫设计师分别对博物馆和声学与音乐研究所的设计有所贡献。
为了确保艺术中心的顺利筹备和日后发展,专门成立了一个富有才华的年轻团队,阿尔弗雷德·帕克芒和让-弗朗索瓦·德·康希这些年轻的管理者都在其中。让-弗朗索瓦·德·康希现在被人笑称为“小蓬皮杜”。主管文化事务的亨利·多梅尔是总统的妹夫,负责定期追踪项目进展情况。在巴黎和奥维利埃的家庭聚会上,他向我父母报告项目进展情况,我也多次参与家庭内部讨论。克洛德也会亲自过问,因此,她在建筑设计和人员任命方面都能与丈夫进行实质性交流。
母亲在幕后发挥着关键作用。她能够安定人心,调动大家的积极性,保持项目进程的协调与衔接。1973年3月20日,部际委员会任命罗贝尔·博尔达为波布尔中心公共机构筹委会主任。克洛德·莫拉尔任其助手,负责“文化工程合同”,参与未来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的设计、建造和向公众开放等事务。
虽然这对搭档一路高歌、勇往直前,但这项工程在艺术界的“学院派”和议员当中还是引发了一场论战!尤其当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馆长的职位交于蓬杜·于尔丹,而热尔曼·维亚特1担任其副手后,论战进一步升级。想想看,这可是一个瑞典达达主义者!议会甚至提出要成立一个波布尔调查委员会,文化事务部部长莫里斯·德吕翁表示反对,才确保了项目未被中断,但是各种发难并未停止。直到父亲去世后的1975年,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才确立了其最终地位,并于1977年1月31日举行了落成仪式,正式对公众开放。
这项工程的竣工得益于乔治的果断和决心,得益于克洛德的才干与说服力,得益于雅克·希拉克的鼎力支持,得益于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如今,乔治·蓬皮杜国家艺术文化中心已享誉世界。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