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介绍了王可然的戏剧制作历程。王可然首提“情感消费是生产力”这一戏剧行动力的内在价值、规则,在中国以十年的戏剧工作坚守和坚持高端严肃艺术戏剧在中国市场影响力的拓展,形成和达到了艺术观和思想观在戏剧领域的极大传播。在新时代的发展规则中,率先成功拓展了戏剧的影响疆域,在坚守戏剧艺术观和思想力的过程中,探索和实现了艺术戏剧的严肃和艺术戏剧的产业化道路。
本书分享了作者制作戏剧的经验与感悟,记叙了中国戏剧剧的发展历史,具有中国戏剧剧的历史传承意义,是一部充满启发性的作品,表达了关注但也充满希望。
王可然,中国戏剧制作人,央华时代创始人。从事戏剧制作12年,开创中国剧场多项具影响力的纪录。2012年被新京报评为“十大戏剧影响制作人”;2017年被聘任为北京市东城区演出行业协会副会长;2018年被聘任为北京戏剧家协会第六届理事。
牛萌,北京师范大学电影学硕士,曾任《新京报》《Vista看天下》电影记者、美国电影协会(MPA)大中华区企业传讯负责人、得到App内容主编,现任职于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
推荐序一 一片共同的艺术宇宙 埃里克·拉卡斯卡德
推荐序二 大戏推手 张越
推荐序三 时代骑士 安娜伊思·马田
推荐序四 何为戏剧,戏剧何为? 贾行家
作者序一 戏剧这个行当 王可然
作者序二 在这个时代,跟戏剧制作人学什么? 牛萌
1 重新定义“戏剧制作人”
1.1 日常:一部好戏是如何诞生的?
1.2 角色:为什么制作人可以是剧团的灵魂?
1.3 温暖:戏剧应该给观众带来什么?
1.4 造梦:制作人要为观众和舞台建立通道
2 戏剧制作人的创作心法
2.1《陪我看电视》:用通俗化击穿市场
2.2《犹太城》:把情感消费变成生产力
2.3“真”:戏剧工作者的行动依据
2.4 创意:突破行业规则的行动方式
2.5 护城河:央华的连台戏,别人为什么学不会?
3 如何用好演员?
3.1 明星:要力量,不要流量
3.2 点燃:没有商业利益,明星为什么还愿意来?
3.3 选角:比试戏更重要的是聊天和观察
3.4 安全感:怎样管理好演员的体验?
4 怎样与导演展开协作?
4.1 共识:制作人和导演如何建立信任?
4.2 规则:怎样把“丑话”说在前头?
4.3 边界:怎样给导演提创作建议?
4.4 兜底:怎样避免毁灭性的创作问题?
4.5 眼光:怎样选择合适的导演?
4.6 镜子:如何帮助导演“照见自己”?
5 如何带好一个戏剧创作团队?
5.1 选人:如何发掘一个人的质感和潜能?
5.2 培养人:一流的团队战斗力是怎样炼成的?
5.3 留人:怎样保持创作团队的稳定性?
6 怎样开拓戏剧市场?
6.1 对标一流:不赚钱的剧目,为什么值得引进?
6.2 文化仪式:戏剧营销的高级玩法
6.3 年度制作:如何打造戏剧的品牌价值?
作者序一
戏剧这个行当
在我看来,做戏剧是一个挺狭窄的行当,如果你把它当作职业,我非常认真地提醒你,这个职业很辛苦,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通例,在中国尤其如此。因此,我不能简单地鼓励年轻的朋友们以戏剧作为职业理想。当然,我希望有更多人关注戏剧。在数千年的人类历史中,戏剧一直以自己的舞台方式参与文明的创造进程,从未因技术或灾难而缺席过。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戏剧一直并将继续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坚韧地进行对于希望的探索,在人类文明中拥有自己不可或缺的位置。因此,我非常赞同你把戏剧当作你的爱好,当作你对世界的一种感受方式,选择在这条路上往前走,你会感到非常有乐趣。
如果你坚信戏剧就是你的职业理想,并且在各种压力之外,你能感受到它带来了非常多的快乐,那么,你可能是我的同路人。
我是如何走上这条路的?如何在这条狭窄的路径中寻找广阔空间?如何战胜这个职业带来的各种压力?作为一个走过这条路,并且还在继续走这条路的戏剧制作人和创作者,我尽量把我经历过的各种事总结成一些技术和方法,通过我和牛萌共同完成的这本书分享给你。无论你是不是我的同行,我都希望你能够得到一些有用的支援和参考。
这本书虽然无法穷尽我对戏剧的全部认知和态度,但从我戏剧制作人的身份来说,它是对我十几年戏剧工作的一次认真的小结。
无论你从哪个视角来看待这本书,是当作戏剧制作人的职业参考,还是当作对中国这十几年戏剧发展史的一次回顾和旁观,又或者从中看到一些“娱乐八卦”的补充,总之,希望它对你是有益处的。
王可然
王可然对戏剧文学和制作充满热情,同时热衷于将戏剧传递给观众。每次与他交谈,我们都获益匪浅。可然拥有开放的精神、艺术上的果敢,他热爱分享,是真正的人文主义者。
——让·瓦雷拉(法国“演员之春”戏剧节主席)
虽然我已经在全世界超过二十五个剧院里指导过戏剧,但我从未遇见过如王可然一般的人,他事必躬亲地参与话剧的每个环节,却又给予我足够的艺术自由,让我有机会在原本就如此复杂的戏剧舞台上尝试更具风险的想法。是可然在《犹太城》的制作中,诸多关键时刻所表现出来的艺高胆大,鼓舞着我,让我想要在自己的旧剧作上,做一些创新而又极具风险的尝试,进而去发现更高更广的视角。换言之,有了可然的鼎力支持,我已经不仅仅只是在重演剧作,而是在进行全新的创作了。而这正是所有艺术作品最精华的所在。因此,我将可然视为,我有幸合作过的、最具创造力的剧场制作人。
——约书亚·索博尔(以色列剧作家、导演)
王可然以一己之力搅动着、推动着他心中的戏剧。
——苏乐慈(导演)
王可然是救赎人心的天才。他是艺术家,他为戏剧而生。
——许晴(演员)
他对戏剧制作的执拗近乎疯狂!
——冯宪珍(演员)
我认识的王可然是一个有着无穷能量的人,他带动了很多人更了解和接近戏剧。他不仅仅赋予文字力量,还将自己对戏剧、对人生的感悟最大程度馈赠给读者,即使对戏剧不太了解的人也能从中得到一份幸福。
——刘恺威(演员)
他是艺术家,用他的澎湃激情点燃舞台;他是骑士,敢于直面强大的挑战;他是戏剧制作人,缜密而冷静地洞察观众与市场;他是可然,可燃!
——张雅欣(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王可然身上,我看到了他对戏剧的深厚热情,对他来说,戏剧要有强烈的情感、有力的历史,既要受众广泛,又要有极高的艺术性。而在其他很多戏剧人身上,我很少能看到这样一种热情。我深信,他因戏剧而生,为戏剧而活。
——大卫·莱斯高(法国音乐戏剧导演)
我无限感激王可然,他的眼光具有前瞻性,同时又很严格,这种眼光来自一个热爱观看其他艺术家的人。
——卡罗琳·吉拉·阮(《纽约时报》年度最佳欧洲戏剧得主)
1. 央华戏剧创始人、艺术总监、制作总监王可然的工作心法&实战经验首次系统披露:
王可然从事戏剧行业逾十五年,被誉为“拓展中国戏剧世界格局的领军人、世界戏剧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中国面孔之一”(《中华儿女》)。
凝结了他多年从业心得的《一切为戏剧》,对于想要从事或了解戏剧行业的年轻人,“手把手”教学——如何选角、怎样留住演员并维持团队稳定、怎样给导演提意见、如何用情感消费打通市场、戏剧营销有哪些高级玩法……
从沟通过程到物料设计,从具体剧目的策划到戏剧品牌的打造,真实案例直观呈现,思路方法一目了然。
2. 团队管理、沟通协作、洞察需求的方法指引:
对于非戏剧专业但面临职业选择、人生规划的读者,在《一切为戏剧》中可以看到,怎样从零开始组建一个团队,怎样捕捉用户的需求并依此确定产品要素,怎样通盘考虑、协调各方成员在复杂的环境里共同完成一个项目,怎样将自己的原则贯彻进日常的细节……
“小到组织一个会议,大到开一家公司,这些经验或许对你都有启发。”
3. 导演、演员幕后故事图文揭秘,还原创排现场:
法国导演埃里克·拉卡斯卡德的“探索式工作”是如何运用的?排练进度要求、演员的体验和导演的创作习惯如何平衡?
许晴的顾香兰、张亮的伯爵(央华版《如梦之梦》),何赛飞的鲁侍萍、刘恺威的周萍(连台戏《雷雨》《雷雨·后》),安娜的哈亚(《犹太城》)……角色的选定或打磨,有哪些幕后故事?
参演话剧的商业利益有限,还得搭上高额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明星为什么愿意来?
4. 精美装帧:
裸脊锁线,方便平摊,便于阅读。
书前附带经典剧目相关拉页、彩插,适合收藏。
3.2 点燃:没有商业利益,明星为什么还愿意来?
话剧在中国还是个很小的市场,影响力有限,也绝不可能赚大钱。普通的话剧演员,一天的排练费只有一百块钱,明星也不过几百元。正式演出的劳务费也不高,跟影视剧的片酬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不少明星干脆大手一挥,直接把劳务费送给剧组小伙伴买零食了。
但是,反过来,明星要接演一部话剧,要付出的成本就非常高了。
王可然对演员排练的时间要求、投入度要求都很高:要排练三个月到半年,集中排练的时间至少一个月。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创作不出好东西来,这是硬道理。
央华和演员签约,首签绝大多数是三年,同时演员在三年内要保证参加三十场以上的演出,演出过程中还要一如既往地保有最初的激情,这对明星来说,困境又多了好几重。
时间就是金钱。在当红明星势头正旺的时候,要拿出三个月的时间来排练,至少还要持续一年做巡演,会损失多少广告代言、影视、综艺等收入,自不必说。
曾有明星表示,只能拿出一星期甚至一天的排练时间,多一分钟都不给,如果非要占用一个月,那么得允许他去其他剧组轧戏;还有的明星提出只参演为其定制的作品,且只参加一线城市的演出,不去二三线城市的巡演。
对于这样的明星,不管腕儿多大,王可然都会委婉拒绝:“演员是为戏、为观众服务的,任何演员都不能高于戏剧。”
演话剧不挣钱,还得搭上高额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除了极少数像《如梦之梦》这样的顶级项目,绝大多数话剧的影响力,远比不上大IP 改编的影视剧,很难给演员爬上演艺圈食物链顶端的机会。何况话剧舞台的要求还特别高,对演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身心素质都是严峻的考验。
王可然还遇到过形形色色的情况:有的明星抱着对话剧的好奇签了合同,却在遇到诱人的影视剧项目后,直接毁约;有的明星把“争番位”的风气带进剧组,抢角色、抢海报上的核心位置,希望自己的风头盖过所有人;还有的明星没料到演话剧这么难,对台词、表演的要求这么高,准备不充分,又吃不了苦,在台上掉链子……
总之,请明星来演话剧,一直是一个艰难的挑战。但是,仍然有一些演员能好好演话剧。蒋雯丽就跟央华合作过好几部戏,每次密集排练的时间都不少于一个月,有时候她还主动加时间。排戏期间,她也基本不安排其他工作,全身心投入在舞台上。
那么,这些明星为的是什么?话剧舞台到底给了他们什么?是什么在持续地吸引他们?
“总有一些有追求、有志向的明星,但比例非常低。可能一万个明星里面只有五个会愿意演话剧,所以我们要充分褒奖那些愿意演话剧的明星,他们真的有理想,对表演生涯有使命感。”王可然说。
但是,光有理想还不够。找明星来演话剧,除了看演技、看缘分之外,至少还有三个难点:第一,怎么从一万个明星里找出那五个真正有理想、愿意在舞台上倾注激情的明星?第二,怎么留住他们,让他们不灰心不退缩,不毁约不半途而废,忘我地把戏演好?第三,如何维护明星对戏剧的热情,让他们感受到舞台独一无二的魅力,以后还想回来演话剧?
首先当然要广撒网,四处发掘、面谈。
2012 年筹备《如梦之梦》之初,王可然大概用了七个月来选角,每天大量地见演员、谈合约,忙到昏天黑地。观众在台前看到的只是一个演员,但在这一个演员背后,剧组有可能看过几十个备选。为了寻找顾香兰这一角色的合适人选,王可然谈过二三十个演员,都不合适,直到后来许晴出现,人选才尘埃落定。
其次,光撒网是不够的,选中合适的明星之后,还需要打动他们,留住他们。而真正能留住明星的,是用戏剧点燃他们的热情,让他们找到另一种生命价值。
对于一个演员来说,什么是好的机会?一夜爆红,拿最高的片酬,拍最贵的广告,盘踞头版头条和热搜,登上所有一线时尚杂志的封面——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好机会。
但是,在名与利之外,还有一种好机会,就是感受到和观众的共同呼吸,并且无限享受这种呼吸——一个真正的演员,如果热爱他的专业,他一定会渴望这种机会。
怎么来描述这种机会呢?
随着技术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影视剧正在逐渐降低对表演的依赖,而戏剧的核心永远是通过文本、表演来构建舞台与观众的关系。可以说,戏剧永远不会背叛表演。
在舞台上,演员没有蒙太奇,没有替身,没有特效,有时甚至没有麦克风,只能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和情感来打动观众。舞台是独一无二的,即使同一部戏,同一组演员,在同样的环境下表演,他们每一次呈现出来的状态、投射给不同观众的体验,都会有波动和区别。
有这样一种观点:剧场之所以叫“场”,是因为它拥有一种类似于力场、磁场的“场”。如果你不“在场”,便永远无法体验到戏剧真正的奥秘;而一旦“在场”,台上的演员与台下的观众,能越来越深地体会到听觉、视觉、心跳、呼吸、情绪的同频和共振,一步步走向巅峰体验。
有一位戏剧工作者在网上撰写过这样一段动人的文字:“如果你曾经演过戏剧,你永远也不会忘记登上舞台、面对观众的感受,你的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能改变整个空间里的‘场’,你不再是你自己,而是世间万物,所有的眼神从黑暗中向你只投射一个信息——打开我,进入我。”
“对演员来说,遇到好的作品,满足自己的爱好,同时又能够有那么多的观众和他产生共鸣,这是极度幸福的体验。往深处讲,这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活着的价值的一种选择。”王可然说。
对戏剧制作人来说,如果能满足明星“找到另一种生命价值”的需求,帮助他们建立和观众之间的通道,让他们从中感受深层的乐趣,那么,明星就有可能不考虑钱、不考虑名,一起来打磨话剧。
影视明星刘恺威参演了《雷雨》《雷雨·后》,王可然感谢他拿出将近一年的时间来参与这部连台戏,结果刘恺威说,演员如果去进修表演,还要交学费,而在《雷雨》《雷雨? 后》剧组排练、演出四个月之后,他感觉自己学习了、提升了,这很难得——好的戏剧能真正帮助演员提升能力,给演员学习、深度体验表演艺术的机会。
许晴就更不用说了。九年来,她饰演的顾香兰,一直站在美的巅峰,风华绝代,无人超越。媒体用“史诗”“风暴眼”来评价她的演出。有人说,如果你没看过《如梦之梦》,你就不能说自己真正了解许晴的演技,也不能说自己真正懂顶级演员的水准。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因为顾香兰而彻底迷上她。
《如梦之梦》和顾香兰给了许晴什么?这些年,她在不同的场合,说过相似的话:她是追求极致的人,而《如梦之梦》又极致得令人叹为观止,它是最好的,所以她也停留在这里;它引导她爆发出了此前自己不知道的可能性,也让她重新归零,影响到了她之后的工作态度。
许晴曾坦言,之前她演戏,轻轻松松就能做得很好,所以并不那么用功,而《如梦之梦》唤醒了她的“警觉心”,让她在看待作品时会情不自禁地想:观众看了会不会被打动?功课还能不能做得更足一点?是不是能对角色进行一些更具深度的考量?原来,她在角色里只会注入七分,而现在是九点九分。
演完顾香兰,她去演了电影《邪不压正》。导演姜文告诉她,《如梦之梦》给她的这份礼物,在她身上的表现是那么强烈。
央华为什么一直能吸引明星来演戏?王可然的总结是:“这是因为我们一直在遵从戏剧的规律来发展作品,我们能拿出比挣钱、出名更大更多的东西来说服明星。”
遇见许晴,王可然凭着本能觉得,她就是顾香兰,她就是这个角色和当下观众关系的最佳选择。
“从《如梦之梦》巡演第三年开始,有时候想起来,我会一身冷汗,幸亏是找到了她。我很感恩老天,在寻找这个角色的时候遇到了许晴,这是上天给我的最重要的神谕。”
然而,这场“神谕”般的合作,起初并不顺利。一开始,许晴反复拒绝王可然。第一,她觉得自己跟顾香兰离得太远,她过往所有的角色都很干净、完美,而顾香兰毕竟是妓女;第二,她认为自己没有演戏剧的潜能。她曾对记者说:“一个演员一定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对工作我都是从容面对,我不想去够着任何东西,所以我生活得特别自在。不自信在舞台上是藏不了的,但凡有点空,那构不成一个完美的戏剧。”
还有一个原因,外人根本猜不到——许晴觉得自己的发声位置很靠前,不像专业院团的女演员那样字正腔圆、中气十足,她觉得自己在舞台上连话都说不出来。
帮助演员建立信心,一个非常重要的起点就是给演员提供不同的视角,纠正他们对话剧的一些偏见甚至是误解,构建一种全新的、正确的戏剧观。
王可然告诉许晴,从第一次选话剧演员开始,他就坚信,自然的声音是最美的,所谓的“发声训练”没那么重要。
他拿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做证:以前去参观美国、英国、法国这些戏剧、影视大国的电影学院、戏剧学院,没有一个学校会带他去看台词训练这门课,他们可能都没有这门课。中国有,那是中国的特殊情况。“这可能是有问题的,舞台要展现的是大千世界的人性和人生,为什么要搞出一个统一的发声标准?”
很多人有一个执念:真正的话剧演员,必须要做到不戴麦,还能把声音传到剧场的最后一排,否则,就是业务不过关。王可然告诉许晴,这也不对,话剧演员当然可以戴麦,技术的进步就是为了把各种艺术的本体变得更加美好,而不是削弱本体的进步。
“在央华的舞台上,我永远不会让戏剧学院的演员、学生超过百分之五十,为什么?因为我要的是满场的人物,而不是满场的‘一刀切’。在舞台上,生动的人物才是最美的,我就怕戏剧学院训练的东西,把整个舞台都带成了一个模式。”
慢慢地,许晴发现,自己和舞台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她曾自述:“在一次次的舞台排练中,在一遍遍的人物分析里,在一圈圈的踱步绕场中,在我把自己从许晴变成顾香兰的过程中,我在酝酿我的‘场’。我心里的声音慢慢清晰而洪亮起来。”
走进顾香兰这个角色,当然需要过程。起初她也觉得别扭,总觉得一些细节的拿捏不到位,不能让自己信服,而赖声川、王可然都很尊重和保护演员,不会强硬地要求她改变,只是耐心地给她启发,让她找感觉。
突然有一天,她感觉自己找到了人物的“钥匙”,一下子打开了无限的表演空间。她反复琢磨顾香兰这个人物,探索每一个细节的可能性,每一场排练,她都会有意识地做细微、即兴的调整。
当顾香兰和伯爵在巴黎貌合神离、渐行渐远,她会在表情、音色、肢体动作上,表达出强烈的反叛性,展现出对精神自由的渴望。当伯爵冲到蒙帕那斯的咖啡馆,发现她在和一群穷艺术家聚会,辱骂她“你就是个妓女”时,顾香兰竟像个男人一样冷峻,只大喊了两个字:“喝酒!”
在舞台上,许晴展示的远不只是美和性感,这些层次丰富、充满力量的表演,把真实的许晴和顾香兰鲜活的生命越拉越近,那份近也越来越让她感到美妙。
直到第九年,早已对角色驾轻就熟的她,还是很用心、不惜力,哪怕在最基础的排练中,也会精准地完成每一个细节,精益求精地雕琢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台词,认真询问王可然的意见,不错过一丁点微小的进步。
当一个演员开始如此享受舞台,她自然能心甘情愿、无怨无悔地把角色演好。
早年间,许晴曾对媒体做过这样一段自我剖白:“顾香兰跟我已经长在一起了,她也住在我的心里了,分不清到底是她影响我,还是我影响她。我甚至认为我就是顾香兰的心跳,我跳她活。我把我的所有都给了她,我完全融入她了。”
新京报社编委、戏剧制作人金秋看过央华几乎所有的戏。在他看来,进过央华剧组的演员,从演技到审美层次,基本都上了一个台阶,“戏剧舞台的锻炼,确实是能让一个演员提升的,特别是像《如梦之梦》这样一部戏,八个小时沉浸在那样一个梦境里,这种体验和磨炼,都是非常难得的”。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