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以培养学生经济分析能力为核心,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经济学最基本原理,用经济学的方法解读经济、历史和社会现象的经济学普及著作。作者重在告诉读者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即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而不是大而全地讲解经济学知识体系。在书中,作者用经济学的方法解读了大量的社会、经济和历史现象,共分经济分析、历史分析、社会分析三篇,并配以大量案例,通俗易懂,生动形象,将读者面从专业读者扩大到非专业读者,是一部难得的通俗经济学读物。
俞炜华,经济学博士,西安交通大学金禾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博导,西安交大后备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史研究。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参与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社科类项目,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发表经济散文近100篇,出版著作多部。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1
为什么女性喜欢逛街而男性讨厌逛街? 3
我对进化论的认识之路 5
母亲冲到火场救自己的子女,是不是理性自利? 18
冲动的理性 20
拒绝 1 元钱,说明人是非理性的? 25
韭菜和小麦 27
中国各地家族意识差异的经济学分析 29
什么是“价”? 32
一切皆有价 35
电车难题的经济学解释 392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对接小孩子迟到的家长进行少量罚款增加了迟到现象说明了需求定理
失效吗? 41
从《欺骗定理:咸水草和淡水蟹》谈起 43
“最低工资”案例解读 48
钻戒代表着什么? 53
排队经济学 55
插队经济学 60
份子钱是什么? 62
房地产税的经济分析 64
商品房按套内面积计价,你的福利提升了吗? 67
容积率管制可以休矣! 70
如何让高校食堂的饭变得更加好吃? 75
通过教育券解决城市中小学入学难问题 78
为什么作者不应该大规模赠书 83
谈谈“比尔盖茨的机会成本” 85
作为科学的经济学 87
药店遍地的经济学 89
套利与无差异原则 92
经济增长的果实会落在土地所有者身上 96
婀娜多姿的美女与外部性 98
为什么商品的定价往往是 0.99 元而不是 1 元? 101目 录 3
为什么医生会问你的职业? 103
微软对预装软件如何定价? 105
非货币代价与三级价格歧视 107
旅游景点应该对国外游客免费吗? 110
苹果为什么会推出 iPod touch ? 112
网络购物的核心竞争力 114
解决中国当前宏观经济困境的路在何方? 117
投资而不是消费,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动力! 121
在现阶段,最值得投资的东西是什么? 129
AI 技术能够解决中国人的养老问题吗? 131
经济学思维及其培养 133
经济学的目标是什么? 138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141
学习经济学能帮我们赚钱吗? 145
为什么在农村农民的田地是“东一块西一块”的? 148
历史中的经济学 151
经济思维与历史现象研究 153
秦始皇为什么要大规模修筑王陵 ? 158
为什么中国古代总是北方统一南方 ? 162
中国古代统一和分裂的经济学解读 1654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财政与中国古代的统一分裂循环 172
中国古代为什么重农抑商? 176
为什么古代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丝绸和瓷器等奢侈品? 180
古人是如何保证子女给父母养老的? 183
封建与殖民 186
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封建时期,而其中周最为典型。 186
作为治理结构的封建制度 191
子产为什么要“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194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和范蠡 197
封建式治理与中央集权式治理的对比 200
为什么游牧民族是主动进攻方? 203
直接统治草原为什么不可行? 207
出击草原是农耕民族的理性选择吗? 210
修建长城的经济学分析 213
朝贡贸易、和亲和称臣纳贡的经济学 228
贸易是战争的替代吗? 232
中华民族为什么爱好和平? 236
《孟子》的分工和交易思想初探 243
纵论芝加哥学派 254
序 言
董新兴
在《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即将付梓之际,俞炜华老师
嘱我为其大作写个序言。我想,作为俞老师的老朋友、老读者、
老编者,由我来写这个序言是合适的。
我和俞老师认识已经近 20 年了。我在负责编辑《经济学
家茶座》时,就不时收到俞老师赐稿。除了学术随笔文章,这
些年来经我手的俞老师大作就达四部之多,所以我对俞老师学
问和为人是十分了解的。
现在即将出版的这部著作是俞老师新的一部学术随笔集,
从历史现象、社会问题到现实经济问题,跨度相当大,俞老师
将其定名为“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这个书名表明了俞老
师的跨学科研究,真实反映了本书的内容,也许还隐含着俞老
师在学术上的彷徨:一方面是自己的学术兴趣和理想,另一方
2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面是现实的世界。
据我了解,俞老师从中学时代就对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读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学习了经济学专业以后,就经常用
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历史,并且取得了卓越的研究成果,比如
在气候变迁与中国历史发展、封建制度向中央集权演进的制度
逻辑、中国古代王朝兴衰、农耕游牧关系等领域。除了研究经
济史,俞老师也对现实经济问题有着广泛深入的研究。根据我
一个业内人士的体会,俞老师这种在历史与经济之间的徘徊,
应该与单纯研究经济史难出成果以及学界重应用研究轻基础研
究的风气有关。俞老师对历史问题和现实经济问题的研究,应
该是体现了他对理想和现实的关照和平衡。根据我对俞老师的
了解,多年来他一直坚持自己的学术理想。这一点在当今浮躁
的时代,实属难能可贵。
像俞老师这样用经济学的方法来研究经济史的学问被称为
新经济史。传统的史学者研究经济史多用考证和归纳的方法,
而新经济史学者采用的是经济学的方法,比如假设的方法、计
量的方法、逻辑演绎的方法等。当然新经济史学者也不排斥传
统的史学方法。新经济史从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在以美国
为代表的西方学术界就已经崭露头角。他们采用“提出假设—
用数据验证—得出结论”的范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多
人因在本领域的卓越成就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序 言 3
俞老师除了研究历史问题,还对现实经济问题有着广泛的
研究。我和学界的朋友经常称他的研究是“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这在俞老师的这本随笔集里也有体现,我就不多讲了。
俞老师崇尚芝加哥经济学派,自称“赤裸裸的经济学帝国
主义者”。他擅长用经济学的方法研究婚姻、家庭、生育、犯
罪、环保等社会问题,著有《社会问题经济学》《婚恋与选择》
《婚恋经济学》等。在此,我衷心祝贺俞老师的新作《徘徊在
经济与历史之间》出版。荣幸的是,本人是俞老师上述几部大
作的第一读者,从中学到了很多知识。
学术随笔的写作对学者来说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不
仅不能给他们带来货币收入,而且学术随笔又常常不算“科研
成果”,对学者的职称评聘、业绩考核等没有作用。但是,经
济学随笔对科学的普及功莫大焉。俞老师长期坚持经济学随笔
的写作,体现的是一个真正学者的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俞老师
的学术随笔深入浅出、文笔优美、趣味盎然。他在文章中常常
提出意料之外的问题,接着给以情理之中的解答,通篇贯穿着
经济学的思维。读俞老师的随笔,的确是一种享受。
是为序。
(作者为济南大学金融研究院教授)
自 序
从《经济学家茶座》到公众号“鱼眼看经济”,笔者的经
济散文写作之路已经持续近 20 年了。当然,在文章越来越不
值钱的今天,单纯从货币报酬的角度看,写作经济散文的收益
与成本之间呈现高度不对称状态,但由普及真实世界经济学所
带来的满足感等所构成的非货币报酬着实不低。这激励着我持
续从事经济散文的写作工作。
在 2012 年,第一本经济散文集《婚恋与选择》出版后,
我就定下再写一本从经济学角度看中国历史现象散文集的目
标。历史一直是我的兴趣之所在。在高考报志愿时,我一直在
“饭碗”(经济学)和兴趣(历史学)之间犹豫徘徊,最终“饭
碗”战胜了兴趣。也幸亏如此,经济学理论训练给了我看待历
史现象的新视角。高校工作的好处是饭碗和兴趣可以兼得,应
用经济学分析工具分析历史现象成为我的研究领域之一,写作
相关经济散文也成为我的一个习惯。不过,尽管经过多年的累
6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积,我写作的关于历史现象的经济分析的散文字数并不足以集
成一个经济散文集,和董新兴老师商量后,加入应用经济学分
析真实世界的一些经济散文,以“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为
名出版。因此,本书分为“真实世界的经济学”与“历史中的
经济学”两个部分。
作为一名“芝加哥学派的信徒”,我坚信价格理论是解释
一切人类行为的基础,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市场行为,还是生
育、婚姻、犯罪等非市场行为,均可以在价格理论的架构下得
到完美的解释。但是,在大学面向非专业学生讲授经济学,面
临着非常大的压力。
第一层压力来自授课的需要。既然经济学是一门解释真实
人类行为的科学,那么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除了进行理论上的
讲授,还需要将理论不断应用于真实世界,尤其是非市场行为
的经济解释之中。否则,何以体现经济解释的魅力?为更好地
实现这一点,我不得不主动地大量阅读前人的经济解释论述,
并通过不断思考对身边真实世界的现象提出经济解释。
第二层压力来自学生的提问。经济解释的反直觉与逻辑性
的高度统一在给学生带来智力上挑战的同时,也激发着学生的
学习兴趣。作为思维最活跃的一个群体,学生普遍怀疑价格理
论对真实世界的解释能力,会不断地寻找教师经济解释的漏
洞,也在不断地寻找新的真实世界的现象挑战老师的经济解释
自 序 7
能力。这使得我在每次授课过程中,不得不面对学生质疑的狂
轰滥炸;在每次授完课后,也不得不记住学生提出的需要进行
经济解释的一堆真实现象,日思夜想地寻找相应的经济解释,
以便在下一次课程中进行解答。
教学相长。讲授真实世界经济学过程中的压力促使我随时
记录自己对真实世界现象的经济解释,陆续累积了近百篇篇幅
不长的经济散文——这就是本书的第一部分。这部分内容庞杂,
涉及生物经济学、婚恋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风险、定价策
略等,但背后的理论却只有一个,那就是严谨的价格理论。因
为这部分内容是写给非经济学专业学生的,所以,我尽量用浅
显易懂的语言描述现象及其背后的经济学。如果读者在阅读过
程中,发现需要进一步了解价格理论,我推荐笔者在西安交通
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价格理论教科书《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和我
在中国大学 MOOC 上的在线课程“经济学思维方式”,因为
本书许多经济解释案例产生于西安交通大学通识核心课程“经
济学的思维方式”的教学之中,两者配合阅读更容易让读者了
解“价格理论是解释真实世界现象强有力的工具”。
本书第二部分为应用经济学分析方法对历史的解读。除一
些零散的题材外,本部分集中于农耕游牧关系、封建治理与中
央集权治理的对比与演变逻辑分析、统一与分裂的经济学解读
等。
8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我的博士论文方向是农耕游牧关系的经济学分析,我最早
的经济散文来自博士论文核心内容的通俗化改写。这几篇经济
散文也被收录到本书之中。在随后的工作中,中国古代统一与
分裂问题也成为我关注的议题。随感随想随记,也写了几篇,
一并收录在本书之中。
我的博士生指导教师郭誉森教授一直强调封建与中央集权
是两种不同的治理方式,且这两种方式之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
的问题,只有在不同约束下哪种更适合的问题。这引起我的极
大好奇心。我开始阅读相关历史文献,希望能够从约束条件变
化角度解读封建治理与中央集权治理的差异,并对古代社会从
先秦时期的封建治理演化到秦以后的中央集权治理提出新的解
释。这个题目到目前为止还是“烂尾楼”,但仍是我朝思暮想
的牵挂。在本部分中,我也将到目前为止的思考变成文字,求
教于各位读者。
芝加哥学派是“经济学帝国主义”的大本营,也是应用经
济学分析方法分析真实世界的经济解释学者心目中的圣地。我
对应用价格理论分析真实世界现象的关注也来自伟大的芝加哥
传统。在攻读博士期间,郭誉森教授时常提及他读书时的芝加
哥大学经济学系是如何培养学生的:价格理论在教些什么?资
格考在考些什么?这些勾起我对芝加哥学派的强烈兴趣。芝加
哥学派因何兴起,又为何衰落?芝加哥学派的当代意义是什
自 序 9
么?阅读了弗里德曼和斯蒂格勒等芝加哥学派大佬们的自传以
及一些关于芝加哥学派的传记,师承郭誉森教授的口述传统,
我套上火爆的电视连续剧《长安十二时辰》的名字,形成了《芝
加哥学派的长安十二时辰》这篇我心目中的芝加哥学派的文章,
以致敬芝加哥学派先贤对经济学理论的巨大贡献。
“喝水不忘挖井人。”我对价格理论和历史学的兴趣分别
来自金禾中心郭誉森教授和读高中时嵊县中学(现在的嵊州中
学)的历史老师王伟江。本书也献给这两位可爱的老师。
本书以通俗有趣的语言、用经济学的思维观察现实和历史问题,告诉读者:什么是经济学的思维?如何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如何用经济学的方法解读经济、社会和历史现象?
为什么女性喜欢逛街而男性讨厌逛街?
两性行为差异是非常好玩的一个议题。比如相对而言,女
性比较喜欢逛街,即使不买,也要试试这件衣服那件衣服的,
而男性则讨厌逛街,要买什么衣服,见到合适的就买,不准备
买的,就不会去试穿。海澜之家自诩为“男人的衣柜”,其广
告就是“一年逛两次海澜之家”,其背后含义就是我知道你们
男人不喜欢逛街,每年来两次海澜之家就能够把一年穿的衣服
买齐了,你们不用到处逛着去买衣服了。一些商场也专门设置
男性等候区,以让不喜欢逛街的男性在女朋友(或夫人)逛街
时,能坐在等候区休息。
为什么女性喜欢逛街,而男性不喜欢逛街呢?其实这是两
性在初民社会时期社会分工结构造成的。在初民社会,男性主
要从事打猎,而女性主要从事采集。
女性每天沿着几乎同一条路线去采集果子,要求不断地对
比各种果子,挑选相对成熟的果子。她们每天都会面临这样的
4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选择:这个果子今天采还是明天采呢?今天应该采这个果子还
是那个果子呢?因此,喜欢采集,善于比较的女性在初民社会
具有生存的竞争优势。
男性打猎,要求长时间等待,一击而中。如果男性看到一
个猎物,要想一下这个猎物是不是太小了,是今天打还是明天
打,猎物就已经跑掉了。因此,喜欢走来走去,善于比较的男
性,在初民社会反而具有生存的竞争劣势,干脆利落,看见猎
物就打的男性具有生存的竞争优势。
逛街买衣服和采集果子面临类似的选择:是今天买还是明
天买?是买这件还是买那件?即使今天我的收入不足以让我买
这件衣服,我先试穿一下。不错!明天如果单位给我发奖金,
我就把这件衣服买了。女性喜欢采集,就喜欢逛街,就喜欢试
穿衣服。男性则刚好相反:需要什么衣服就去买什么衣服,而
不是不停地对比试穿。
因此,女性喜欢逛街,喜欢试穿衣服,而男性不喜欢逛街,
需要什么就买什么。这是两性在长时间生存竞争中演化的结果。
理解这一点,女性就不会抱怨男性“你爱我,为什么不陪我逛
街,一上街就说腰酸腿痛”,男性也不会抱怨女性“每天都想
上街,上街就试这试那,还让我评价衣服好坏”。
母亲冲到火场救自己的子女,是不是理性
自利?
看到熊秉元老师的《法的经济解释》书中有一道题目:“母
亲冲到火场里救自己的子女,是不是理性自利的”,就随手贴
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授课的 SPOC 上,让学生回答。学生
的回答比较典型,但是错误的。
学生 A 回答:“是。理性自利不仅是个人实际的物质利
益或者个人生命,还包括个人的精神追求和心理期望。对于母
亲而言子女的生命健康的重要性高于自己,因此其冲入火场救
子女恰恰是理性自利的。”
学生 B 回答:“是理性自利。理性自利的指代范围是比
较宽泛的,不仅仅是实际上对自己的现实利益,还有对自己的
心理利益,是精神上获得的满足感和幸福感。当然还有社会文
化因素对火场救子女这个行为的影响。故母亲的利他行为其实
也可以理解为利己的表现。”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19
这些学生的回答错在哪里呢?这些回答其实被题目欺骗,
从理性和自私的内涵的拓展去解释母亲冲到火场去救子女。这
种答题方式是有问题的:如果将非理性和非自利的内涵拓展,
是不是也可以用非理性或非自利去解释相同的现象呢?
其实理性和自利是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基本假设本身是不
能用来解释现象的,否则,该解释就是假设进去的。因此,不
能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因为人是自私的,这并不是真正的
经济解释。
如何来解释“母亲冲到火场救自己的子女”这种行为呢?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人是自私的,当自己的孩子和别人的孩子
处于同样危险之中,父母会先救哪个?按照人是理性和自私的
假设,大家可以得出推理:父母会先救自己的小孩子。当别人
的小孩子在火场和自己的小孩子同在火场,父母冲进去救的概
率哪个大?答案是自己的小孩子。
熊秉元教授拟定参考答案的第一个要点就是:“母亲冲
到火场里,救的是自己的子女。到火场里救其他人子女的母亲,
可能屈指可数。”熊教授拟定的答案就是比较标准的经济学
回答。
20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冲动的理性
一
“大多数时候,我们往往凭借着冲动去做一件事情,在喜
欢思考的经济学家眼中很可能根本不符合我们自己的根本利
益。”这是刊登在全国最有名的文摘杂志上的一篇文章中的一
句话。而在该文中,作者还引用了一个神经科学家所描述的一
个丧失冲动的病人基于理性计算而没有办法做出决定,给人所
带来的恐怖感。作为一个以经济学为专业的人,本人的个性也
非常冲动,常被人称为冲动大于理性的人。这好像与我的专业
素养相违背。那么如何看待冲动的理性?
二
面对激励人会做出反应,这是人具有理性的一个重要特征。
表现在冲动上,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环境下,冲动存在着
程度的差别,即冲动的程度与冲动所需要付出的代价之间是呈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21
现反向变动关系。这就是冲动背后的理性的。
购物中的“血拼”是不少人认为自己不理性的表现。看到
喜欢的东西即使不需要也想买,结果一次上街下来,手上的东
西多得拿不动,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只好天天吃窝窝头,
忍受冲动的惩罚。我们可以看到的是,与冲动时的快感相比,
天天吃窝窝头是可以忍受的结果。这也就意味着在“血拼”的
那一刻,消费者的偏好是尽情而为,享受购物所带来的快感加
上未来一段时间的“苦日子”,而不是平稳消费。
但我们也可以看到,即使是最冲动的消费者,在购买日常
用品的时候也许会非常冲动,但随着所购商品的价格上升,谨
慎的态度也在增加。一个冲动购物型的女生可以一拍脑袋就购
买一只“黑眼睛”的布袋,但她不会一拍脑袋就购买一台笔记
本电脑,购买一套房子。原因就在于作为消费者的女士可以承
担购买错一个布袋的后果——最多也就是吃几天的窝窝头;如
果一拍脑袋就购买了笔记本,她可能就不得不吃几个月甚至几
年的窝窝头——这当然非常难以忍受;如果一拍脑袋就购买了
房子,一辈子吃窝窝头可能也弥补不了决策错误所造成的损失,
所以她就会非常小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行为方式非
常的冲动,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动不动就发火。那么,这类
冲动是否还是理性行为呢?其实,在这类冲动中,我们同样可
22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以看到理性的影子,其中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在冲动之时,
对待不同的人在冲动程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例如你可以向自
己的父母大喊大叫,但在面对爱人的父母时,你只能强忍脾气;
你可以向你的同学发火,但在面对导师时,你只能忍气吞声;
你会向“县官”表达你的愤怒,但你不会向“现管”做出同样
程度的表示,除非你已经做好了离职的准备。
因此,冲动的背后隐含着这已经经历过自己的考虑,自己
知道可以承担这个偶然事件的后果。而且,随着承担后果的难
易程度不同,人会选择不同的冲动程度。这不就体现了人的理
性吗?
三
尽管冲动的程度差别体现着人的理性,冲动这个行为的本
身是不是合乎理性的呢?经济学也给予了肯定的回答。理性的
人考虑边际,我们就从冲动的边际成本和收益讲起。
冲动购物的成本是决策的失误,即买了不该买的东西,但
这里面存在着一个概率问题。例如在十次购买的冲动中,有一
次买了不该买的东西,则每一次冲动的成本就是购买不该买东
西所造成的损失的十分之一。冲动的收益则是节约了思考和权
衡的时间,因为计算一个行动所产生的成本和收益总是需要时
间的。时间是有价值的,衡量的方法就是在经济学中最常见的
真实世界的经济学 23
概念——机会成本,即从冲动中节约下来的时间可以创造的最
高价值的财富。一个丧失冲动病人的“理性计算行为”并不是
真正的理性,因为他并没有考虑理性计算时所必须花费的时间
成本。因此,当我们将时间成本加入约束条件时,冲动也就不
成其为冲动了。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购买物品价值的上升也就意味着
冲动的成本的上升,理性的消费者就会减少冲动,以促使冲动
的边际成本重新等于边际收益。
自然禀赋不同,个性之间存在着差异,每个人控制情绪的
能力有强有弱。但控制情绪需要付出成本,如心情压抑乃至造
成心理疾病等,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与此相对应的是,冲
动的收益就是控制情绪的成本,冲动的成本则是购买了自己不
需要的东西或者人际关系等方面的损失。尽管不少人感觉是自
己在冲动时脑子一热,什么事情都干出来了,其实,理性的影
子还是深深地埋在冲动之中,每一次冲动的形式、程度等均与
冲动的成本与收益密切相连。当你觉得忍无可忍,无须再忍时,
控制情绪的成本变得无限高,冲动的收益也同样处于无限高的
水平,权衡的结果当然是任由情绪发出。当然,随着情绪的回
落,冲动的人往往出现后悔、懊恼等情绪,但这并不意味着在
情绪爆发之时,当事人是不理性的,毕竟事后诸葛亮是比较容
易的。不同的人对自己有不同的联系,人际关系出现裂痕时的
24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损失也就不一样。这意味着冲动在面对不同人时存在着成本差
别,基于成本和收益的考虑,冲动程度也会有差别。
因此,在考虑冲动的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后,我们可以发
现冲动本身是一种理性行为,具有工具性内涵。它节约了人的
思考成本(时间),缓解了人的心理压力。
四
我们日常在评论一个人“会做人”时,常用的一句话是:
“这个人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在时间资源、情绪资源有限
的情况下,以小事上的冲动换来大事上的清醒,何乐而不为呢?
为什么中国古代总是北方统一南方 ?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古典名著《三
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道尽了中国古代统一与分裂循环的历
史。分析中国古代的统一与分裂的循环,可以发现,东汉末期
是其中的一个转折点。在东汉之前,中国各分裂政权之间的对
峙往往是东西之间的对峙。这反映在当时,矛盾和冲突往往发
生在经济实力相近的关东和关中之间;而南方相对于关东和关
中,在经济上处于绝对劣势,无法形成一个经济军事集团与关
东或关中抗衡。东汉之后,则转换为南北对峙,造成这种现象
背后的原因是随着南方长时间的开发,经济实力开始上升,逐
渐缩小与北方的经济差距,并逐步实现了经济上的反超。在此
时,南方已经具备形成一个与北方相抗衡的经济与军事集团的
能力,而北方只有联合关中和关东的力量,才能与南方经济军
事集团形成均势。因此,东西对峙也就转变为南北对峙。
与此相对应的是,在南北对峙及随后的统一中,往往是北
历史中的经济学 163
方统一南方,唯一的例外是明初北伐成功。为什么是北方统一
南方而不是相反?
一个典型的解释南北方军事实力的差距。但问题是:军事
力量对比并不是总有利于北方,为什么南方在军事实力强的时
候,也没有统一北方?
国家规模理论认为,国家规模的扩张同样取决于成本与收
益的权衡。秦在统一六国后,进军岭南,而不是占据更近的草
原地区,背后是成本收益的考量;在农耕游牧对峙中,是游牧
民族而不是农耕民族是对峙中战略上的主动进攻方,同样取决
于两民族对于发动战争成本与收益之间的权衡。在南北对峙
中,双方对于是否要主动发动统一战争仍在进行着成本收益的
权衡。
在各分裂政权之间经济与军事力量相近的情况下,统一几
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我们看到的统一战争往往发生在某
方在军事上取得不对称优势的时候。尽管如此,统一战争中的
人力和物力消耗仍是惊人的,准备发动统一战争的一方可能要
集中近乎全部的资源用于战争准备。发动这样的战争能够获得
的收益的大小成为该割据政权是否愿意付出如此高代价进行统
一战争的关键。南方相对于北方较为富庶,这意味着北方通过
战争成功实现统一的回报较高,而南方通过战争实现统一的回
报较低。因此,北方的割据政权有动力在军事上处于优势时发
164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动战争统一中国,而南方的割据政权即使占据军事上的优势,
也不愿意,或者不能够发动战争统一中国。
从集体行动的逻辑的角度讲,在南方割据政权,即使最高
统治者。或最高统治阶层中的一些人基于青史留名的理想,希
望以武力统一中国,也会面临以本土官僚和士绅集团或明或暗
的反对,因为他们是发动统一战争的主要成本负担者,且因北
方相对贫瘠,他们在统一战争后能够获得的收益有限,他们往
往是南方统治者发动统一战争的最大阻碍。北方的本土官僚和
士绅集团面对南方巨额的财富时,即使其只能获得统一战争成
功后的部分收益,但该收益可能已经超过了其所需付出的成本,
因此他们的利益与要求统一的最高统治者的利益是一致的,他
们往往是北方统治者发动统一战争的助力。
浙江省财政厅前厅长翁礼华先生曾经在其专著《大道之行:
中国财政史》中问过一个非常好玩的问题:为什么农民起义军
的进军路线为从贫瘠的地区向富庶地区时容易成功,而从富庶
的地区向贫瘠地区时往往失败?各位读友,心中的答案应该呼
之欲出了吧?
战争决策从来都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事情,背后充满着各种
成本收益的权衡。北方而不是南方成为中国分裂割据状态的终
结者,原因也在于此。
为什么古代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丝绸和瓷器
等奢侈品?
我们知道,在古代,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存在着广泛的贸
易联系。中国古代的贸易之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为什么中国古
代的贸易之路会被称为丝绸之路?因为中国当时出口的主要是
丝绸和瓷器等奢侈物品。那么,中国古代文明在较长的时间内
占世界领先地位,可以出口的商品很多,为什么古代中国出口
的主要是丝绸和瓷器等奢侈品呢?
大家能想到的显而易见的答案是丝绸和瓷器的价格高,出
口的利润大。不能说这个答案错误,但这个答案没有回答为什
么丝绸和瓷器的价格高、出口的利润大。
对经济学有一点了解的朋友可能会增加一点内容,将交通
成本纳入考虑的范畴。在考虑交通成本的情况下,交通成本高,
使得出口一般商品变得得不偿失,出口丝绸和瓷器等奢侈品(高
价商品)才真正有利可图。司马迁在《史记》中不是告诉过我
历史中的经济学 181
们“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吗?这个答案是经济学的回答。
复杂一点的话,可以用生产成本、交通成本、收益和利润之类
的概念构建理论模型进行论证。
那么,还有没有更简洁明了并且更具一般性的答案呢?当
然有。下面我们就用需求定理简要说明之。
需求定理说价升量跌,价跌量升。其中的“价”,在一般
的经济学原理教科书中并没有进行专门的分析。其实,要确切
地理解需求定理,需要将“价”进行仔细的分析。需求定理中
的“价”,其实是相对价格的意思。下面我们以一般的布匹和
丝绸为例说明之。
在古代中国,假设 1 匹一般的布(以下简称布)的价格是
500 元,而 1 匹丝绸的价格是 5000 元。从相对价格的角度看,
1 匹丝绸可以换 10 匹布。
假设要将丝绸或布运到遥远的地方,比如古代的阿拉伯,
1 匹丝绸或布需要加上运费 5000 元。这意味着,在阿拉伯,
1 匹布至少需要卖 5500 元才能保本,而 1 匹丝绸则需要卖
10000 元才能保本。进一步假设在阿拉伯,就是按照 1 匹丝绸
10000 元,1 匹布 5500 元的价格出售。由此可得,在阿拉伯,
1 匹丝绸可以换 2 匹布(近似)。
在中国 1 匹丝绸的相对价格是 10 匹布,而在阿拉伯 1 匹
丝绸则只能换 2 匹布。这意味着,从相对价格的角度看,丝绸
182 徘徊在经济与历史之间
在阿拉伯比较便宜,而布在中国比较便宜。
需求定理说,价升量跌。相对便宜的商品需求量较大。丝
绸在阿拉伯地区比较便宜,而布在中国比较便宜。因此,古代
阿拉伯相对于布,对丝绸需求量会比较大;古代中国则刚好相
反。
总之,我们用经济学最简单的需求定理,就可以解释为什
么古代中国出口的主要是丝绸和瓷器等奢侈品。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