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画写生与创作中对人的关注及人性的表现,自西方文艺复兴以降,一直是此课题与题材文化的核心内质。张志明在多年的油画人物写生与创作中,关注不同文化传统的绘画表现方式,本书从具体的油画写生与创作实践教学角度,揭示油画人物写生与创作的时代、地域文化特质与丰富的传统文化对画家要描绘和表现的人物精神的作用及影响。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人物写生课题,使学生在获得造形能力的同时对人自身的具体属性产生关注并产生表现的兴趣和愿望。教学和创作中对传统与当下文化的抽象概念是以具体的造型表现去认知和感悟的。使绘画造型的思维认知、抽象形式元素的领悟和对当下生活的真实感受结合起来,让油画人物造形能力和艺术的情感表现互为支撑,打通写生与创作、自然到绘画的新途径。
张志明,1988年毕业于云南艺术学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云南油画艺委会委员。云南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硕士生导师。2007年作品《三女人体》获“中央美术学院秋季画室开放展”最佳色彩表现奖;2008年作品《童偶之梦》入选中央美术学院“学院之光——童话今天作品展”。
第一章 油画人物写生与创作的历史积淀
第一节 西方美术史中的人物绘画选例
第二节 中国美术史中的人物绘画选例
第三节 现当代艺术中的云南人物绘画选例
第二章 油画人物写生与创作造型因素述要
第一节 造型因素述要
第二节 形体与结构
第三节 色彩
第四节 空间
第五节 肖像写生
第三章 画余杂记
第一节 观察在绘画中的意义
第二节 油画人物写生与创作的材料与技法
第四章 区域文化经验中的油画语言探索
第一节 个人艺术实践
第二节 学生社会实践与作品集锦
后记
参考书目
中西方绘画史中,人的形象作为绘画的题材和主题,一直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人物绘画艺术作为人类文明与发展的形象载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随着文化观念的改变,其审美内涵和语言层面也在不断演进。中西方人物绘画的差异与相似、碰撞和融合,形成了中西方人物绘画的历史积淀。探析、比较中西方绘画中人物形象的艺术塑造,能使我们触摸到中西方文明演化中,人对自身关注与认知的异同之处。人物形象的创造能成为不同区域文化下人们复杂情感得以对话的媒介,故而有史以来对自我形象的关照及塑造,就源于人们自我相互关照的需求。综合而言,人物形象图式是人类文化的形象脸谱,其中的审美内涵和个体形式语言的继承与拓展符合艺术历史逻辑的演化过程。珍视中西方绘画的历史积淀,在从写生到表现的间隙中探索西方绘画精神,对比领会中国绘画的意境,尊重当下绘画创作的个体生存经验和地域场景空间,创造中国当代油画人物的时代容颜,探索油画的时代语汇,必须将油画这一西方画种融入时代和民族文化中才有可能性。更进一步地说,唯其如此,这种时代容颜才能具有被纳入世界艺术史范畴内研究的期望价值。因此,对中西方人物绘画历史积淀的研习,其目的是指向云南油画人物的创新性和时代性。
在以油画人物写生为创作方式的教学实践中,应将个人经验的艺术实践建立在中西绘画的历史积淀和融合之上,从而使油画人物写生与创作教学变为指向性明晰的群体性实践,使油画教学和创作不仅注重造型语言的本体研究,更能体现出时代和民族文化精神。只有实现中国艺术家的个人情感价值,在绘画中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特性才不只是个美好的愿望。
人物绘画的历史,油画人物写生的技法必读书
传统文化遗产在当代现实中通过艺术家个人的批判性思考和创作而获得新的生命,对西方当代文化艺术的研究与借鉴同样要带着自身文化价值去与之进行比较运用,最终在掌握专业基础及绘画语言的同时,以诚恳的态度对自然、人、社会做真正的思考和判断,真正贴近自身生存区域经验,关注地理文化的语言并进行提炼, 这也涉及我们身体根植于其中的天空、阳光与大地。古训告诉我们,文化首先是自然的,这不同于西方现代文化观念,后者根植于西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人本主义”的精神、物质二分的思维方式。因此在中国文化背景下以油画人物写生作为创作方式,就是要将人与自然联系起来,让自然与人和谐统一,在当下的自然生存环境中,需要真切地观察人的状态,表达内在真实的云南人物,在个性中寓有时代人物共性内质。在地域文化体验中,也需特别留心云南特有的阳光强度、色彩及人物造型特征与生活环境,着力于在熟悉的本土经验中寻找建立地域人物及环境形色体系的可能性。
长期以来,一些只习惯欧洲油画语言体系审美习惯的画家到云南直面云南地域形色的丰富、繁杂,一时会感到无所适从。在画面上概括、提炼这些形色要素,是一个需要从体验感受再到寻找物象绘画语言的艰难过程。曾经有人断言云南更适合线性造型语汇的表达,这应该也是一种感受到具体绘画语汇的对应认识。但油画语言不应是封闭的,现成的绘画语言模式在云南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面前呈现的苍白无力状态也是个机遇,它促使我们思考并真正掌握绘画语言生命的实质,在绘画的思维状态中去发现和创造。因此,在区域文化经验下的油画人物写生与创作就要用感觉思考,不能回避个体油画语言的创新问题。否则,即使带有经典的语言模式或区域民族文化观念图像的共同出场,也将失去现实的存在意义。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