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收录福楼拜于1847—1880年间写给情人、朋友、前辈作家及爱徒的信,分为情与性、个性化与非个性化、艺术至上、内心使命四辑,内容涉及文学创作、爱情、友谊、旅行、艺术理念、时代思潮、宗教信仰等诸多方面。用普鲁斯特的话来说,福楼拜书简不但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念,而且处处洋溢着友情、亲情,是研究福楼拜的重要参考。
福楼拜主张小说家不应在作品中自我表露,就像上帝在自然界中不露面一样。因此,他的书信成为揭示隐藏在作品人物背后的作者福楼拜的钥匙,对读者理解福楼拜的时代和作品,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补充。
作者介绍
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 1821—1880),19世纪中期法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对19世纪末至20世纪文学,尤其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被誉为“自然主义文学的鼻祖”“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等;代表作有《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萨朗波》等。
译者介绍
丁世中,1937年出生于江苏扬州,195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毕业后在外事部门工作,长期从事法语口笔译工作。译著有斯太尔夫人《德国的文学和艺术》《伏尔泰论文艺》,以及巴尔扎克、雨果、萨特、加缪的一些作品。
主编沈志明,法籍华人学者、职业翻译家。1938年生,江苏苏州人。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学院,曾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和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法语系任教。1983年在巴黎获法国文学博士,1992年获法国大学任教资格。曾在巴黎第七大学、第八大学任教,后从事中法文化交流工作。译著在小说方面有《茫茫黑夜漫游》(获全国优秀外国文学图书二等奖)、《三十岁的女人》、《寻找失去的时间》(精华本)、《痛心疾首》、《我最秘密的忠告》、《死亡的时代》等;戏剧有《死无葬身之地》《阿尔托纳的隐居者》《白吃饭的嘴巴》等;传记有萨特《文字生涯》;文论有《驳圣伯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编选有《阿拉贡研究》《普鲁斯特精选集》;主编有《法国名家论文艺译丛》。
"目 录
传统与创新:《先驱译丛》丛书总序 /沈志明
代译序: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沈志明
辑一 情与性
致鲁伊丝·高莱./1847年3月7日
致鲁伊丝·高莱./1847年11月7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2年12月27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3年3月31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3年5月21日
致维克多·雨果./1853年7月15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3年9月16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3年10月12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4年1月29日
致勒鲁瓦叶·德·尚特皮小姐./1857年3月18日
致勒鲁瓦叶·德·尚特皮小姐./1857年5月18日
致乔治·桑./1863年1月31日
致乔治·桑./1867年1月12日
致马克西姆·杜刚./1877年2月24日
致莱奥妮·薄蕾娜./1878年10月
致玛蒂尔德公主./1878年10月30日
致爱德玛·德·热奈特./1878年12月20日
致莱奥妮·薄蕾娜./1878年12月30日
致莱奥妮·薄蕾娜./1879年12月10日
致甥女卡罗琳./1879年12月31日
致玛格丽特·夏邦蒂埃./1880年1月13日
辑二 个性化与非个性化
致路易·布耶./1850年11月14日
致马克西姆·杜刚./1851年10月21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2年1月16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2年2月8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2年4月24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2年7月26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2年12月16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3年8月26日
致儒勒·杜勃朗./约1857年5月20日
致伊万·屠格涅夫./1863年3月16日
致卡米叶·勒莫尼埃./1878年6月3日
辑三 艺术至上
致鲁伊丝·高莱./1852年1月31日
致马克西姆·杜刚./1852年6月26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2年7月5至6日
致鲁伊丝·高莱./1852年11月22日
致夏尔·波德莱尔./1857年7月13日
致儒勒·德·龚古尔./1861年9月27日
致爱德玛·德·热奈特./1862年7月
致圣伯夫./1862年12月23至24日
致龚古尔兄弟./1863年5月6日
致龚古尔兄弟./1865年1月16日
致希波里特·泰纳./1866年12月1日
致儒勒·米什莱./1868年2月19日
致乔治·桑./1876年4月3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76年11月23至30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78年8月15日
致爱德玛·德·热奈特./1879年4月7日
致爱德玛·德·热奈特./1879年6月13日
致爱德玛·德·热奈特./1879年10月8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80年2月1日
致伊万·屠格涅夫./1880年4月7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80年4月25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80年5月4日
辑四 内心的使命
致鲁伊丝·高莱./1852年9月19日
致恩斯特·费多./1857年8月6日
致戴奥菲·戈蒂埃./1859年1月27日
致恩斯特·费多./1859年10月26日
致爱德玛·德·热奈特./1864年夏
致希波里特·泰纳./1865年12月12日
致乔治·桑./1866年9月22日
致乔治·桑./1866年12月5日
致圣伯夫./1867年6月27日
致儒勒·杜勃朗./1867年12月15日
致乔治·桑./1869年1月1日
致马克西姆·杜刚./1869年7月23日
致考尔努夫人./1870年3月30日
致伊万·屠格涅夫./1870年4月30日
致乔治·桑./1870年5月21日
致莱奥妮·薄蕾娜./1875年7月18日
致勒鲁瓦叶·德·尚特皮小姐./1876年6月17日
致居伊·德·莫泊桑./1876年12月25日
致艾米尔·左拉./1877年10月5日
致玛蒂尔德公主./1877年11月21日
致伊万·屠格涅夫./1877年12月
致爱德玛·德·热奈特./1878年5月27日
致伊万·屠格涅夫./1878年7月10日
致于斯曼./1879年二三月
致艾米尔·左拉./1879年12月3日
致甥女卡罗琳./1880年4月28日
译后记
福楼拜与现实主义运动 /沈志明
福楼拜生平与创作年表"
"代译序
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沈志明
福楼拜书简浩如烟海,可以说是一座宝库,来往书简有成百上千万字。福楼拜的亲笔书信就占“七星文库”四卷,从 1830年至 1880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又逢法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扩张的时代;再从书信的内容来讲,无论是政治大事件、社会大变动,还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均有涉及,其广度和深度,都是绝无仅有的,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为研究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习俗、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比如,让—保尔·萨特的鸿篇巨制《家庭的白痴》,几乎完全取材于福楼拜的书信及著作。相信“存在决定意识”的萨特,用自己的存在哲学思想为福楼拜做了一次彻底的心理解剖和精神分析。再如,法国传记作家特罗亚所著的《不朽作家福楼拜》,引用福楼拜亲笔书信多达 602处,有时一处包括几个小段。这些引用占全书引语 95%以上,占全书篇幅的 1/3以上。可以说,这部书是他以书信为依据,结合对福楼拜作品的诠释和分析写成的。
本书中的文学书信,只选与福楼拜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部分,主要目的是揭示深深隐藏在作品人物背后的作者福楼拜,期望更好地了解在其作品中的另一个福楼拜。我们知道,只比福楼拜年长一百多岁的曹雪芹,除了给后世留下一部残缺不全的《红楼梦》,文章、书信、手稿及其他手迹什么也没留下,给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学者专家带来许多困难。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红楼梦》的作者也是隐身在小说人物背后的,也是不站出来臧否人物作为的。相比之下,《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萨朗波》的作者福楼拜却不仅为后人留下全部著作和手稿,而且留下几乎完整无缺的原始书信,还不算其他手迹,这为法国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小说家福楼拜和书简作者福楼拜表面上判若两人,实质上则是一个福楼拜的两面,一个作家的双重性格。他的文学艺术原则是:“按我的艺术理想,我认为,作家不该表露自己的信念;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就像上帝在自然界一样不露面。”(1875年 12月 20日函)所以,他写小说一概用第三人称,作者绝对不露声色,对人物不偏不倚,不置臧否,把平平常常的事情描述得贴切而扼要,可谓言简意赅,透着钻石般晶莹的风格。然而,他写书信则随情任意,直抒胸怀,从不掩饰,畅所欲言,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其行文畅晓,运笔如飞,或顾盼自雄,或垂头丧气,或自我陶醉,或自我解愁,好像故意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福楼拜一生享有“独立不羁”的美名,承认自己是个怪物,集各种矛盾于一身。本文试图通过福楼拜书信,揭示他生命中几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
所谓福楼拜的双重性格,一言以蔽之,“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此语最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
我们知道,《包法利夫人》是一本“人情礼俗的书”。福楼拜用了四年半的时间才写成,劳累不堪,精疲力竭,几乎快“神经错乱”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深切感到这个小女人所感到的惨痛,我都害怕自己不要也神经错乱。”(1852年 12月 22日函)就像“男人干好事,亢奋之后的疲软……男人女人合为一体,我既是情人又是情妇”(同上)。可是作者偏偏要自己难为自己,“不徒巧其辞,不容发议论,作者的个性则缺席”(1852年 1月 30日函)。所以要求自己不沾丝毫的抒情笔调,“要让读者读到一种他想象不到的语言”(1858年 10月中旬函),要让包法利夫人处在自己的处境,“对困境和丑恶有穷形尽相的描写”(1852年 1月 30日函),就是让女主人公跟自己一样,处在资产阶级中而嫌恶资产阶级,让读者感受到她代表着作者骨髓里脱离不开的那种资产阶级习气。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写出的作品是真实的,但作者偏偏信誓旦旦地说“一切都是杜撰的”,后来掩饰不过去了,便改说,“请相信,虚构也有真实……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无疑就在此刻,就在法国二十个村庄里,同时在受苦在哭泣”(1853年 8月 14日函)。所以,小女子爱玛有着与作者一样的神经质,一样的狂热、幻想、苦恼、任性、多变等。爱玛,也跟他一样渴望美妙的爱情、美好的生活,深隐在庸俗生活中向往着理想的灵魂,为面临不可回避的平庸现实而痛苦不堪。毋庸置疑,“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当然应出自福楼拜本人,而且为世人公认了。
然而,笔者查考了不知多少年,翻遍已出版的福楼拜书简,阅览研究福楼拜的论著和传记,都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所幸,前几年偶然发现伽利玛出版社推出的《文学新发现丛书》中的《福楼拜——笔杆子》(2002),便买下来,读到第三章的一个诠释,一位批评家说:“应当相信福楼拜向女记者阿梅莉·鲍斯盖说的私房话:‘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就是模仿我的!’”真是喜出望外,总算找到个出处。
其实,“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是不是福楼拜的原话,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福楼拜的作品与书信的关系。当《包法利夫人》还在刚出版不久后的一片谩骂声中时,独具只眼的波德莱尔出语惊人:“一个外省的小姘妇冷不防引发了一个小小的奇迹。”后来法国评论家于勒·德·戈尔蒂埃(1858—1942)根据这句话,提出了著名的包法利主义,将这种行为提升到理论高度,上升为一种普遍的真理。他认为,世人倾向于用想象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双重化,倾向于中止自己现实的人生而成为自己所设想的人、所期望的人。人永远需要设想自己是另一个人,不断向自己说谎。"
福楼拜书简不但反映了作者的文艺观念,而且处处洋溢着友情、亲情,是研究福楼拜的重要参考。
——普鲁斯特
殚精竭虑创作少而精的文学作品的那个福楼拜,也正是传奇的、历史的福楼拜。而《通信集》里呈现出的福楼拜比之他构思和完成的重要作品还更加重要:福楼拜笔下的人物没有一个像福楼拜本人那样现实。
——博尔赫斯
作为写出了《包法利夫人》的经典作家,福楼拜与现当代文学的关系极为紧密,也是值得重新阅读和认知的重要人物。而他留下的几乎完整无缺的原始书信,既是解读福楼拜本人的一手资料,也为研究这一时期的思想、文化、习俗和文学艺术提供了宝贵资料。
本书收入的八十封书信以文学为主题,可看作一部福楼拜的文学自传,时间跨度长达三十余年,真实再现福楼拜的文学生涯和复杂个性,以及他对文学创作的超前于时代的态度和理念。
作为全新版本的《福楼拜文学书简》,本书按主题精编,目录附有书信日期可供检索,收入丛书主编沈志明论述福楼拜的三篇深度好文,并附有福楼拜生平及创作年表。
代译序
包法利夫人就是我
沈志明
福楼拜书简浩如烟海,可以说是一座宝库,来往书简有成百上千万字。福楼拜的亲笔书信就占“七星文库”四卷,从 1830年至 1880年,时间跨度长达半个世纪,又逢法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大扩张的时代;再从书信的内容来讲,无论是政治大事件、社会大变动,还是宗教信仰、道德规范、生活方式、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均有涉及,其广度和深度,都是绝无仅有的,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为研究这个历史时期的政治、思想、经济、文化、习俗、文学、艺术,提供了丰富的资料。比如,让—保尔•萨特的鸿篇巨制《家庭的白痴》,几乎完全取材于福楼拜的书信及著作。相信“存在决定意识”的萨特,用自己的存在哲学思想为福楼拜做了一次彻底的心理解剖和精神分析。再如,法国传记作家特罗亚所著的《不朽作家福楼拜》,引用福楼拜亲笔书信多达 602处,有时一处包括几个小段。这些引用占全书引语 95%以上,占全书篇幅的 1/3以上。可以说,这部书是他以书信为依据,结合对福楼拜作品的诠释和分析写成的。
本书中的文学书信,只选与福楼拜文学创作密切相关的部分,主要目的是揭示深深隐藏在作品人物背后的作者福楼拜,期望更好地了解在其作品中的另一个福楼拜。我们知道,只比福楼拜年长一百多岁的曹雪芹,除了给后世留下一部残缺不全的《红楼梦》,文章、书信、手稿及其他手迹什么也没留下,给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学者专家带来许多困难。举这个例子,是想说《红楼梦》的作者也是隐身在小说人物背后的,也是不站出来臧否人物作为的。相比之下,《包法利夫人》《情感教育》《萨朗波》的作者福楼拜却不仅为后人留下全部著作和手稿,而且留下几乎完整无缺的原始书信,还不算其他手迹,这为法国文学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小说家福楼拜和书简作者福楼拜表面上判若两人,实质上则是一个福楼拜的两面,一个作家的双重性格。他的文学艺术原则是:“按我的艺术理想,我认为,作家不该表露自己的信念;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里,就像上帝在自然界一样不露面。”(1875年 12月 20日函)所以,他写小说一概用第三人称,作者绝对不露声色,对人物不偏不倚,不置臧否,把平平常常的事情描述得贴切而扼要,可谓言简意赅,透着钻石般晶莹的风格。然而,他写书信则随情任意,直抒胸怀,从不掩饰,畅所欲言,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其行文畅晓,运笔如飞,或顾盼自雄,或垂头丧气,或自我陶醉,或自我解愁,好像故意自我暴露,自我解剖。福楼拜一生享有“独立不羁”的美名,承认自己是个怪物,集各种矛盾于一身。本文试图通过福楼拜书信,揭示他生命中几个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双重性格。
所谓福楼拜的双重性格,一言以蔽之,“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此语最具有概括性和典型性。
我们知道,《包法利夫人》是一本“人情礼俗的书”。福楼拜用了四年半的时间才写成,劳累不堪,精疲力竭,几乎快“神经错乱”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深切感到这个小女人所感到的惨痛,我都害怕自己不要也神经错乱。”(1852年 12月 22日函)就像“男人干好事,亢奋之后的疲软……男人女人合为一体,我既是情人又是情妇”(同上)。可是作者偏偏要自己难为自己,“不徒巧其辞,不容发议论,作者的个性则缺席”(1852年 1月 30日函)。所以要求自己不沾丝毫的抒情笔调,“要让读者读到一种他想象不到的语言”(1858年 10月中旬函),要让包法利夫人处在自己的处境,“对困境和丑恶有穷形尽相的描写”(1852年 1月 30日函),就是让女主人公跟自己一样,处在资产阶级中而嫌恶资产阶级,让读者感受到她代表着作者骨髓里脱离不开的那种资产阶级习气。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写出的作品是真实的,但作者偏偏信誓旦旦地说“一切都是杜撰的”,后来掩饰不过去了,便改说,“请相信,虚构也有真实……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无疑就在此刻,就在法国二十个村庄里,同时在受苦在哭泣”(1853年 8月 14日函)。所以,小女子爱玛有着与作者一样的神经质,一样的狂热、幻想、苦恼、任性、多变等。爱玛,也跟他一样渴望美妙的爱情、美好的生活,深隐在庸俗生活中向往着理想的灵魂,为面临不可回避的平庸现实而痛苦不堪。毋庸置疑,“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当然应出自福楼拜本人,而且为世人公认了。
然而,笔者查考了不知多少年,翻遍已出版的福楼拜书简,阅览研究福楼拜的论著和传记,都没有找到这句话的出处。所幸,前几年偶然发现伽利玛出版社推出的《文学新发现丛书》中的《福楼拜——笔杆子》(2002),便买下来,读到第三章的一个诠释,一位批评家说:“应当相信福楼拜向女记者阿梅莉•鲍斯盖说的私房话:‘包法利夫人,就是我,就是模仿我的!’”真是喜出望外,总算找到个出处。
其实,“包法利夫人就是我”是不是福楼拜的原话,并非十分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高度概括了作者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福楼拜的作品与书信的关系。当《包法利夫人》还在刚出版不久后的一片谩骂声中时,独具只眼的波德莱尔出语惊人:“一个外省的小姘妇冷不防引发了一个小小的奇迹。”后来法国评论家于勒•德•戈尔蒂埃(1858—1942)根据这句话,提出了著名的包法利主义,将这种行为提升到理论高度,上升为一种普遍的真理。他认为,世人倾向于用想象的生活使自己的生活双重化,倾向于中止自己现实的人生而成为自己所设想的人、所期望的人。人永远需要设想自己是另一个人,不断向自己说谎。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