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家庭教育也是如此。良好的家庭教育可以让孩子得到健康的成长,反之则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家庭教育的关键在家长,在家长的教育自觉、教育能力、教育状态。本书侧重引导家长通过日常生活的日课去观照家庭教育,理解家庭教育,践行家庭教育,从文化、哲学、心理、美学、教育学等方面阐释家庭教育的形态,其内容贴近每个家庭,通达每位家长,通俗易懂而又走心动人,是一本家庭教育的指南和实操手册。
皇甫军伟,男,教育实践家,中国教育家协会会员。与5000个家庭进行过深层次对话,与6000多名孩子进行过心理对话。在家庭教育、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学习能力、学习方法等五大领域内进行过深入的实践积累。出版教育类图书《回归心灵深处的教育》《家庭教育的捷径:以心养心》《家?长:如何引领孩子健康成长》等。
教育的本来
教育的本来(一) / 3
教育的本来(二) / 5
教育的“三不可” / 7
教育的高与低 / 8
教育的主动和被动之间 / 10
教育心理能量的四个层级 / 12
品味教育的细微 / 14
回归教育的常识 / 15
安住教育 / 17
在孩子人性的至善处下功夫 / 18
家庭教育给孩子留下什么 / 20
家庭教育的三重门 / 22
家庭教育与父母的自我教育 / 24
家庭教育靠什么 / 26
家庭教育是一方水土 / 28
家庭教育的有与无 / 30
家庭教育的生与活 / 32
家庭教育的大与小 / 33
家庭教育的远与近 / 35
家庭教育的内与外 / 37
家庭教育的心与境 / 39
家庭教育的境与界 / 40
家庭教育的风与水 / 43
家庭教育的简与美 / 45
教育美学在家庭的实践与实现 / 46
家庭教育的细微 / 47
教育的音容相貌 / 49
家庭教育的信达雅 / 51
父母的觉醒
父母的觉醒 / 55
感悟为人父母的幸运 / 57
家长的观与看 / 58
家长自我成长三部曲 / 60
圣哲的智慧与父母的修养 / 63
父母的情感生活和精神生活 / 65
父母的德行与孩子的三观 / 66
父母的自主与孩子的自觉 / 68
为人父母的高与低 / 70
父母的脸与孩子的心 / 72
母亲要在岸上 / 74
用真爱接住孩子的不安 / 76
传送生命的气息 / 77
做教育的学生 / 78
日课的力量
日课为谁而写 / 83
远行(一) / 84
远行(二) / 85
修心 / 87
观照 / 89
再谈观照 / 90
秩序?美 / 91
日课的五个维度 / 93
日课是一个空间 / 96
言谈 / 98
变化 / 99
沉静 / 101
容易 / 102
触景生情 / 103
灯亮何处 / 104
正月开灯 / 106
教与育 / 107
探照未来 / 109
登高望远 / 111
站在喜悦处说话 / 112
驾驭幸福 / 114
胸怀与秩序 / 115
真诚是心灵之光 / 116
认知焦虑,化解焦虑 / 118
理由是什么 / 119
认真过好每一天 / 120
问题与答案 / 121
爱是什么 / 122
爱,原来就是一场自我教育 / 124
美与光 / 125
做一个内心有光的人 / 127
你发光的样子很美 / 129
存好心,说好话 / 131
春暖花开 / 132
以舍为得 / 134
只要你懂 / 136
高贵源于自律 / 138
孩子的记忆银行 / 140
选择与专注 / 142
真爱的力量 / 144
不要让富有成为负担 / 146
让别人活在自己的喜悦中 / 148
情怀与崇尚 / 150
伟大在艰难处 / 152
秩序的力量 / 154
痛苦的意义 / 156
舒适区与痛苦区 / 158
学会感激 / 160
自我发现中的三元素 / 162
自省,约束自己与要求他人 / 163
心中的坑与路上的坎 / 164
根 / 166
俭、勤、谦 / 168
被安放的灵魂 / 169
越简易,越真切 / 171
美是智慧的说客 / 173
谁引领谁 / 175
主气与客气 / 177
敏感的方向 / 179
神人不神 / 181
遇见站在高处的自己 / 183
你看见的世界恰恰是自己 / 184
自醒与调理 / 186
尊重与接纳 / 188
涵养孤独 / 190
等与待 / 192
潜心培根固本,静待绿树成荫 / 194
同修仁德,济世润心 / 196
心安处便是家 / 198
回归本来
中国文化中的两个重要参照 / 203
自觉、自发、自动 / 205
隐忧、隐忍、隐化 / 207
修心在高处,修行在低处 / 209
善敬者得才,善用者得灾 / 211
君子素其位而行 / 213
于心安处得通透 / 215
孟子的明与诚 / 217
厚德与心柔 / 219
委屈与成全 / 221
内功与眼光 / 223
无为与无用 / 224
浮躁与沉静 / 226
神圣与世俗 / 227
直面与放下 / 229
常守与常变 / 231
看见与证见 / 233
守正与收敛 / 235
证明与修养 / 237
出世与入世 / 239
软化执着 / 241
因果之间 / 242
回归本来 / 244
以德养德 / 245
慎独自修 / 247
化躁为静 / 249
道在日用 / 251
默然无求 / 253
善养静气 / 255
朴拙勤慎 / 257
用师者王 / 259
体道慕德 / 261
此心光明 / 263
知不知为智 / 265
善行无辙迹 / 267
无我方能观音 / 269
尚和去同,执两用中 / 271
至诚无息,薄厚悠远 / 273
面对无限,驾驭有限 / 275
安住当下,念向良知 / 277
慎终如初,重因如果 / 278
化,在尊重与慈悲中 / 279
在位、归位与到位 / 281
走过去就是一条路
做家庭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已经15年了,一直在苦苦寻找、解决家长的自我成长之道。
家长的自我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的教育之心要能够走在教育之道上则需要文化的介入。我曾经每个月到一些地方给家长们讲课,家长们听完课后大都能够保持半个月良好的教育状态,后面半个月又回复原形;我也曾经把讲课内容整理出书分享给家长们,但是看书和面对面的互动效果差别很大;我还曾经在几个地方的市民文化大讲堂做公益讲座,尽管全国很多家长反复收看讲座内容,但时间和内容都受到了局限。如何将家庭教育中最难解决的父母自我教育这个问题进行常态化、持续性、高维度的解决?我最后选择了一种最笨、最慢的方式,这就是写家庭教育日课。
我开始写家庭教育日课是在2017年,第一年只是尝试,心里没底;每天早晨8点钟之前给微信群里的155位试图想坚持写日课的家长准时发送日课内容,时间持续了一年,最终坚持下来的有141人。
这是一次异常艰难的尝试,因为一年365天,每天不间断地在固定的时间点发送一篇日课,家长们必须当天思考并回写感悟上传给我。
不论是刮风下雨中,旅途病床上,还是逢年过节,我都未曾一天间断过。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国家长教育子女的那份自我更新和自我提升的学习热情与学习韧性,家长们是能够做到的。家长们学习的精神让我心生敬畏,更让我坚定了对中国家庭教育的信心和希望。这一年的坚持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也是一次自我深刻教育的过程。这一年的坚持让我对家庭教育的思考有了更深层的发现。
如果把一年的家庭教育日课比喻成一次内心的远行,那么走在最前面的那个人就是我,路途的远近暂且不谈,一直走在队伍的最前头,一年365天,不论是头痛发热还是疲惫不堪,都要坚持在那里。我无数次在内心的痛苦和危机中不断叩问着自己做教育的灵魂,教育的初心。我的内心因此被这样一年的远行擦拭得光明通透,很多坚持下来的家长内心的教育状态得到了质的提升。家长们经过这样一年高强度不间断的思考和感悟,在家里,在孩子面前,在生活中,都活成了一个内心有光的人。家长们从愁眉苦脸、无可奈何开始写第一篇日课,到最后一篇所有人呈现出来的是面对孩子成长过程的慈眉善目、温婉恒顺。这样一年的实践结果,让人激动而喜悦,因为我找到了一条路,而且这条路必须走过去,才能成为一条路。
因为坚持太难了,所以坚持下来的结果一定是珍贵的。第一年的日课从2017年5月1日开始,到2018年5月1日结束。其实这一年的日课结束后我没有想再坚持的念头,或许有一万个理由。但是坚持写了一年日课的家长们,完成了一年的自我精进的家长们,强烈要求继续远行。我自己中间休整了5个月的时间,于是决定从2018年10月1日开始新一轮的日课远行。这一轮日课的频次不是每天发送一篇的量级了,而是每周一、三、五三篇,二、四、六家长回馈自己的感悟;而且每个月我们通过远程视频的方式进行每个月的日课总结,这个节奏比上一年稍微舒缓了一些,但是内容的信息量以及对文化的思考难度明显加大。如果说日课是一剂药,第一年的药量大,但是药劲平缓;第二年的药量小,但药劲加大。参与者明显感觉自我的蜕变和提升的节奏。经过一年的努力,一些家长的思考甚至胜过了老师,俨然成了家庭教育的专家。这一结果对我来说,就像跋涉于沙漠之中的行者,突然看见了绿洲。
这一年大家在这样一个比较适度的节奏里喜悦前行,一年的日课结束后,大家都来到了山东曲阜孔子故里进行总结。走了一年,大家看见了教育的神圣与朴素,看见了家庭教育中自己的角色与定位,看见了内心深处的宁静;走了一年,大家终于遇见并拥抱了那个曾经在远方的自己。
走过去就是一条路,家庭教育的问题其实质是父母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成长的问题,家长自己一定要迈开脚走出来,从自我的执着和局限,走到教育的空间里来,走向教育的大道上去,走向父母内心深处的自我更新中去,去看见教育,去理解教育,然后去爱孩子,去爱自己。只有走,才能有出路。日课就是用父母的脚印为孩子铺就的一条心路。
不要让富有成为负担
很多人把教育的富有活成了负担,把美好活成了执着,把德行的温暖活成了要求别人的标准和冷漠。
最近来向我咨询的人很多,有时候一天要见几拨人。来咨询孩子的教育问题,我作为一个旁观者,我看到了他们所拥有的应该幸福的元素比我要多很多,从世俗的角度看他们什么都不缺,而且在很高的水平上,是属于少数人的那一类。但是为什么他们将日子活得那么不堪呢?他们在事业上令人羡慕,在社会上属于认识他们就是高攀的那一类,外在的光鲜亮丽却无法掩饰他们内心的衣衫褴褛。
首先,外在的富有,并不代表内在的高贵,恰恰相反,往往正是因为外在对富有的执着而导致了内在高贵的缺失,进而形成了每个人因为有所占有而导致了内在的膨胀,膨胀是因为内在的虚无,并非实有,每个人都在外在的高处要求着自己身边的人,只是要求别人,而很少能够看见自己,自己的本来则被外在的有所遮挡,人心被挡在了钱财的背后,除了外在的狂傲和炫耀,看不到在这个人身上有什么吸引人的地方。我们知道一个人内在的修养是要求不来的,是修得的。求之不得,便会义愤填膺,痛斥家人的不是,执念自己的付出和艰辛,觉得活着就是面对家里人对自己的亏欠。父母身上的这份傲慢和执着本身就是孩子内心的无底洞,父母的相互指责,让孩子失去了对这世界的信任,于是孩子谁也不相信了,只能相信游戏和幻想。父母对自己德行的无视是封闭孩子内心的两堵墙,把孩子的心死死地困在了功利的阴影下,见不到光,孩子的心只能装睡或者沉睡,在黑暗中人心的选择不多。在装睡或者沉睡中活着的人,
要么活在虚幻里,要么活在噩梦中。
我希望我们活在这样一个美好的时代,我们的内心要有这样的能量和秩序,接得住我们每个当下所拥有的美好,让来者归位,让去者安行,不要让身外之物上身,不要让心外之事入心。所有的美好和不美好都是来自我们的判断,合乎我们心意的是美好,不合乎我们心意的是不好的。然而我们的心意是局限的,别让自己的局限支配了人生,而应该用我们的开阔和内在的秩序来迎接当下的每一个到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平则来去自由,所以不执着于曾经的美好,美好是一种外在与内在的巧合,不美好则是常态。用开阔的心去面对这一生的经过,发现无所谓美好。另外,德行的标准只是适合与要求自己的,这个标准是变化的,修养越高的人,越是能够用自己的德行唤醒别人的自觉。
好好地把自己的有都各归其位,让富有走进德行的秩序中,一切都会变得美好。愿这样饱含修为的美好在中国的家庭教育中细水长流,像母亲河滋养着一个民族的根。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