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心二意》是龙荻的第一部作品,是她过去生活的缩影。重庆、美国南部、纽约、北京,她在不同的城市和国家学习、生活。在大都会博物馆流连,录制podcast,被一本本书触动。她说,去美术馆是个习惯——日常洗眼洗心的习惯。
“这本书里可以看到我三心二意的生活、工作态度,觉得有关联的、好玩的、有挑战性的事就做一做,一直贯穿始终的事都是习惯和爱好,画画、看书、看展览脂类都是,我属于那种真的喜欢的事才会做得好,做着还要开心,这样的事除了创作就没有第二件了。我觉得三心二意也是一种工作态度吧,虽然大多数人会赞美专心打磨一个事业的人,很多人也会因此被感动或者自我感动充满使命感,但对我来说,比较合理的工作方式和做出满意工作的职业道德就是三心二意。”"
龙荻,艺术家、作者、历史研究者,2009年开始给各大媒体撰写文章,包括《三联生活周刊》 《GQ智族》《T 中国版》《生活月刊》《单读》《ELLE 世界时装之苑》等,并举办个人画展。 她是插画家、作家、曾以研究历史为业 ,同时也是与野兽派,UCCA……合作的艺术家。《三心二意》是她的第一本书。
"第一册
去美术馆是个习惯
02........................ 去美术馆是个习惯,日常洗眼洗心的习惯
10........................ 我(有钱了)会收藏的艺术家们
16........................ 看不透的美国
24........................ 在博物馆流汗
28........................ 萨拉的白色衣橱
32........................ 画插画的女人
40........................ 美国插画家里克
44........................ 纽约最小的博物馆
50........................ 看展的脸
第二册
你也站在这里抽过烟吗?
01........................ 九十年代
08........................ 用来离开的家乡
14........................ 所有的南方
20........................ 一直都是塑料重庆人
24........................ 纽约,离开纽约
32........................ 再看奈良美智
36........................ 八分之一叙事
40........................ 猫与女人
50........................ 你也站在这里抽过烟吗?
第三册
神奇女侠的隐秘历史
03............... 学历史是个过程
07............... 当历史音乐剧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17...............“最幸运的家长”——杰斐逊和想象的国度
23............... 自由之门——评埃里克·方纳《自由之门:“地下铁路”的隐秘历史》
31............... 伟大的主妇们——殖民地时期和建国初期的白人女性
43............... 不容忽视的单身女性
49............... 有力量的女性不需要像男人
55............... 上周末贝蒂·弗里丹出现了两次
61............... 真实的传奇——神奇女侠的隐秘历史
67............... 告别《广告狂人》,最佳虚构年代结束了
第四册
分手时候适合吃炸鸡
02........................ 分手时候适合吃炸鸡
06........................ 气泡水里的烟花
14........................ 和艺术家谈恋爱
18........................ Daivd Chang 到底是不是理想型?
22........................ 食评人走了,留下的是不散的筵席
32........................ 吃不好不开心
48........................ 专业外语课"
"其实那期《纽约客》出刊的时候,我已经有预期《纽约时报》会正式评论,因为皮特·威尔斯在八月中旬已经来过了。他来那天的情形,只能用“因缘际会”来形容。那是个星期三的晚上,我的犹太朋友也是代理艺术家麦拉·卡尔曼(Maira Kalman)的画廊老板Julie要跟一位博物馆策展人和她的侄女来吃饭,她们都是我的朋友,很久没见了,必须去打个招呼,陪他们聊聊,就夏季菜单给一些点菜建议。
Julie预订七点半到,但是快七点半的时候,发短信来说她们要迟到一会儿。到的时候,已经快八点了。我和她们打完招呼坐下,说了一下菜单,然后准备到前台领位的地方跟经理交代两句就撤。往前台走的时候,眼睛余光扫到了坐在前厅和主就餐区交界处墙角植物下的一个人。皮特·威尔斯?我又站定回头看了下这个人,以自己一个认脸达人的判断来看,基本确定是他。网上流传的他的大头照很少,除了一张面目和善的照片,便是一张表情看上去很不好伺候的。这张照片我看过很多遍,就跟看他写的食评一样,已经记得很清楚了。但是真人比照片看上去平易近人许多,穿着格子衬衫。
我走到前台,问曾经在别的地方工作时见过他的经理,坐在那儿的家伙是不是皮特·威尔斯,她也一下子警惕起来,朝皮特·威尔斯看了一眼,然后说像,但以前见到的比这个胖。我说照片上没有胡子,这个有一点点络腮胡。我突然想起来有个朋友在《纽约时报》工作,也在美食版,于是短信问她,皮特·威尔斯现在有胡子吗?她回我,他去餐厅了?我说有个人很像他,但是有点胡子。她说,他有一点络腮胡,但是又称不上络腮胡(“sort of”)。她回我以后,我就更确定了,于是跟经理说,八成就是他。她立刻安排了一个得力的服务员带陆续到齐的皮特·威尔斯一行人入座,坐在我朋友们那一桌旁边。接着我们就跑到厨房去告诉大厨们,本城最权威的食评人,“宇宙中心”最有影响力的报纸的食评人,来了,坐在古董吊灯下的26号桌。
我假装没事一样坐回Julie那桌,告诉她们我觉得隔壁26号桌坐着皮特·威尔斯和他的朋友们。Julie说:“真的吗,天哪,我都替你们紧张!”策展人女士也说:“天哪,这可是大事。不过我和皮特·威尔斯吃过两次饭,我认识他太太。”策展人转身看了一眼邻桌,转头低声说,那就是皮特·威尔斯。至此才算肯定了我这个认脸达人的判断。他没有提前订位,等位登记也没用真名。
皮特·威尔斯坐下后点了一壶乌龙茶,我帮他泡的,倒茶的时候还有点紧张,就像《哈利·波特》里的学生,第一次在斯内普面前表演魔法,生怕变错了。其实他本人十分温和,说话声音很小。他们一桌五个人,八点半坐下,点了很多菜,一直吃到十点半关门以后,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付账离开。无论《纽约杂志》《纽约时报》还是《纽约客》的作者,为写正经的食评文章去吃饭,必须自己付钱,因为有小票才能向机构证明是自己来吃的,并非吃公关推介饭。
像皮特·威尔斯这样一篇差评可以毁掉一家餐厅,一篇好评就可以成为新闻的人,在成为《纽约时报》食评人之后,就主动和所有大厨保持距离。其中包括之前和他熟识的David Chang,现在他俩即使碰到,都只会交换一个眼神或表情,表示我知道你来过了。皮特·威尔斯是这样解释的,“和你随便就可以毁掉的人保持友好十分危险的”。
以上这段话,出现在9月第二周的《纽约客》杂志里,这期有一篇皮特·威尔斯的特写,题图看上去着实吓人,上面描绘的皮特·威尔斯像个神经质的连环杀手,只不过他杀的不是人,是餐厅。在这篇特写里,作者还引用了皮特·威尔斯一位朋友的话说:“一家有上进心的纽约餐厅理应有辨认出皮特·威尔斯的能力,这是餐厅做事讲究、细致的一项标杆:如果他们认不出他来,那很可能就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细节,因此可能也会忽略其他重要的细节。”看到这段话时,我长舒了一口气,至少该注意的细节,我注意到了。
《纽约客》这期杂志出刊的时候,皮特·威尔斯已经来过第二次了。第二次是中午,我不在,朱女士在。他话不多,留下字条要我们联系编辑安排拍摄。当天晚上编辑就联系好摄影师,过了几天就来拍了。那天店里生意不错,记者拍得用心,用了快两个多小时,拍了环境,还拍了大厨们工作。我告诉客人,这是《纽约时报》的记者,他们都一脸兴奋道:这么说来,皮特·威尔斯要写你们了吗?他会给几颗星?来餐厅就餐的本地客人还是十分认可皮特·威尔斯的权威的。
他给几颗星到底有多重要呢?对一家正式开业三个月的餐厅来说,甚至比米其林还重要。《纽约客》那篇特写里提到,皮特·威尔斯给两颗星已经足够好,给三颗就是特别好。“保二冲三”大概是很多对自己有信心的餐厅的预估。最后我们拿了二星,那篇评论发在了9月6日的《纽约时报》上,也是全篇赞美,皮特·威尔斯写得相当细致和巧妙,此处只摘一段,翻译大概也不足以传达看原文时那种赏心悦目、恨不能立刻尝到的快感:
“大厨们都是大师般的煎炸行家,掌握诠释脆皮的多样变化的绝技。苔条鱼柳的脆皮柔软如面包渣,是海苔粉的绿色渲染出的淡金色。这层脆皮便是中间细嫩鱼肉的柔软的拍档。
“而脆皮辣子虾球的脆皮就更硬脆一些,接近炸鸡的脆皮效果,上面沾着炸香的干辣椒
碎。在软的鱼柳脆皮和硬的辣子虾球脆皮之间,是脆皮豆腐极薄的表层,就像炸mozzarella奶酪条,无数次精制才有的结果。”
搬到纽约之前,纽约于我是一个想象的地方。我在美国南方读书那些年,每年都会去纽约一两次看亲友,但那时候纽约依然是想象中的地方,一个不是美国的美国,哪怕美国标志之一自由女神像就在那里。
但其实我到现在都没有去过自由女神所在的那个岛,只是在曼哈顿南端华尔街的尽头眺望过那个岛。那是个黄昏,我和某个前任闲逛到那里,面前是一圈围挡,围挡的那边是在整修的海边。围挡上是一个地产项目的宣传,引用了一句据说是富兰克林的话,前任无聊,复述着那句话:“Where there is liberty, there is mycountry.”(哪里有自由,哪里就是我的国家。)我们两个外来者,看着远处夕阳下的自由女神像,依然觉得自己这样的外来者,永远也不会成为那些来到美国、想要成为美国人心目中的美国人的人,哪怕那时候我已经住在纽约,也觉得不可想象。
但纽约是一个让外国人也觉得是家的地方。这就是它吸引人的地方。从小到大,有两部电影我看了无数遍,一部是《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一部是《迷失东京》(Lost in Translation)。一个在纽约拍的,一个在东京。前者讲在纽约开独立儿童书店的女人和开连锁大书店的男人的故事;后者讲嫁到洛杉矶的纽约女孩因现状而孤独难过,因丈夫工作的原因搬到东京后,遇到了可以听懂自己语言的不开心的洛杉矶过气演员。两部电影奠定了纽约在我心目中的位置。第一部里面的街道、生活细节和家庭聚会讨论的话题很吸引人。
《迷失东京》让我明白,纽约人搬到洛杉矶不会开心。后来我去洛杉矶玩,也印证了这样的偏见。大概是因为在广袤的美国南方丘陵地带生活太久,搬到纽约后,再到洛杉矶这个如同煎饼式摊开的城市,缺乏兴奋和开心感。我更喜欢可以漫无目的地走路的街道,街道上冒着白烟,不喜欢平坦的道路,哪怕洛杉矶夕阳西下时光影迷幻多姿。
我第一次到纽约过圣诞新年,住了二十天。有天去“朝圣”《电子情书》里男女主角第一次线下见面吵架的那家甜品店。那时候我还没用上iPhone,那部Android系统的手机十分难用。我在谷歌地图上查好地址和行程,写下来,坐地铁从格林威治村去上西区,颇费了些周折。那是一月份,天气很冷,走到咖啡馆已经是下午了,店外挂着电影海报,店里有些冷清,点了咖啡和甜品,找位置坐下,并没有感到电影里的气氛,甜品即便是在当年那个还不太懂得吃的我看来也不尽如人意。但我总算也是来到了电影里的咖啡馆,了却了一桩心愿。搬到纽约后,我再也没有去过那家甜品店,因为你到了那里,住在那里,就很快地融入了本地人的生活和忙碌中。虽然我是忙着无所事事,但每每清晨起来,走在朝阳下的街道上,也确实有在电影里男女主角上班路上的感觉。只不过将近二十年后的今天,纽约人不会再急着冲进星巴克,家附近总会有好喝的独立咖啡馆,连锁书店的生意也永远比不上依然健在的Strand和麦克纳利·杰克逊(McNally Jackson)书店。
搬到纽约之后,我住在中国城的一条街上,虽然之后也有想过搬走,但因为太喜欢中国城和下东区交界的这个区域,住了整整四年才搬走。因为是临街的房子又朝东,夏天很早就会醒来,秋冬也不会晚起。纽约的夜不那么安静,永远有救护车、救火车的声音。我家附近就是中国城一个救火队的站点,卷帘门上画着一条中国龙。我对救火员有着莫名其妙的好感,觉得他们敦厚老实。
这是一条奇妙的街,我家对面是一座古老的犹太教堂,教堂里有艺术家奇奇·史密斯(Kiki Smith)画的大窗户。教堂的讲解员说这一片最早是犹太人住的,他们和教堂周边的华人和平共处,成了街坊。但后来很多犹太居民都搬去布鲁克林了。在我搬走之前,教堂隔壁左边是中国城的网吧,右边是一个在建的艺术家画廊和工作室。这并不奇怪,很多城中时髦的年轻人会住在下东区或中国城,摄影师瑞安·麦克金利(Ryan McGinly)的家就在我家附近的楼里,我们经常在他家隔壁的福建人洗衣店碰到。再走远点,有一家难吃的时髦小餐厅“Dimes”,是演员、博主、画家聚集的地方,这里的成功给我做餐厅公关提供了一些启示,唯一不同的是“好面馆”是一家好吃的餐厅。
离开纽约赶飞机回国的那个清晨我起得很早,在这个街区走了一圈,最后看一看。那时候心里还是很不舍的,虽然说无论世界局势如何变化,离开了纽约,总还是可以回去,但在这个街区的生活再也回不去了。那天早晨我还把攒好的一桶硬币送给了洗衣店的老板,这个总给我送洗好的衣服的勤劳老板叮嘱我一定要回去。后来我真的回去过,但没有碰到他。
我记得离开那天早晨,房东太太最后对我说:“Have a good life!”(要好好生活啊!)现在想来,纽约给我的启示就是要好好生活,无论在哪里都要。当时,我要离开的决定受到很多人反对,有人觉得我离开了就不能画出好的画了,有人觉得我离开了就不再是那个风格了。但几年之后回看,他们都是杞人忧天。我从来不相信只有纽约才能给人灵感,我也不相信只有纽约才能重新塑造一个人(虽然很多人都希望在纽约书写甚至编造新的人生故事,但学历史的我永远无法夸大自己的经历,无法让任何东西戏剧化)。正因为不相信,才不会对离开纽约患得患失,才能每次回去都觉得有新意,每一次离开都带着收获。《迷失东京》的预告片里说,有时候我们要跑半个地球才能让旅程圆满,我觉得离开纽约之后的成长就是这种感觉。"
"龙荻精灵古怪,似乎无所不能。这本书,是她才华与性格的最佳展现。——许知远,作家、单向空间创始人
认识龙荻的人都知道,她的生活态度才是艺术品,她的画只是艺术品的价签。——马东
龙荻在艺术家身份上加满了标签,绘画、翻译、学术、媒体性、渔经猎史、情感丰满,当然也包括她可观的时尚界人脉,她用绘画来写作,通过商业社交,她在我心里种植了响当当新一代年轻女孩典范形象。当她双眼笑弯弯的时候,你知道她心里又画上了…… ——崔丹,资深媒体人
写的灵光,画的灵光,活的灵光的,作家、艺术家、女孩子,你看完书就懂了。—— 冯楚轩,栩栩华生总编辑\华人文化集团副总裁
三心二意的生活本来就很难得、只要方向是对的、绕些远路也无妨。——黄觉
龙荻知道自己的精神坐标,从而可以被尽情流放。漂泊于她只是又一次散步。——姜思达
龙荻喜欢吃、喝、玩、乐于沉溺在一切美好的东西里,比如fall in and out and in and out…oflove。Love应该是她创作的绝佳catalyst。据说卡夫卡恋爱时一天要写三封情书,然后龙荻就写了这本书。
—— Rocco 刘冲,GQ智族主编
诙谐,浪漫,长久不失的有趣。她的文字与她的画都带着独特的处世哲学与举重若轻的情感。——麦子
受爵士时代插画和社会主义时期的现实主义伟大传统影响,龙荻连环炮似的作品在当代中国扮演着特殊的角色——这些作品不仅是记录,而且凝练了当下具有历史特殊性的人物、地点和事件。——田霏宇(Philip Tinari),UCCA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馆长及CEO
不分心,就没法同时体验多个平行世界。龙荻是个喜欢遨游在不同世界的好奇宝宝,无论是写作还是绘画,唯有“分心”可以成就她。——殳俏,作家
无论是绘画还是写作,我看到龙荻是个轻松的人,轻松,没有负担,轻松得像一个没有什么苦大仇深的事情发生的交通枢纽,车辆和人的来往,有笑有泪,让这个地方生机勃勃。用一种迷信的话说,她的能量很高,是负能量的反面,也只有能量高的人,才能带来轻松的作品。——乌云装扮者,资深媒体人
艺术和写作到底能给人生带来什么独特而不可取代的意义呢,龙小姐告诉了我们答案,那就是三心二意的滋味。你看到了吗?她在创造与生活中腾挪跳跃,完成了自由的魔法。——吴琦,单读主编
典型的当代Slash女性!充满了狮子座女生的强大能量和以及矛盾综合的魅力。正如您可以在书中体会到的她文字和绘画的热情,奔放,细腻,柔软......是一本抚慰人心的作品,主要是有爱。
—— 应青蓝, ART021联合创始人
跟龙荻可以对的密码太多: 重庆森林、历史女生、资本主义国家长期卧底、好吃不懒做、文艺至死……所以她的书我看得多有会心。其中的插画作品一眼可以辨识:在卷曲跳动的线条和甜幻的色调下,透出没有屈服的幽默感和斗志。画插画和速写靠的不仅仅是手,还有脑力,它们像图绘的交谈甚至呐喊。这跟她的文字,跟她人一样,有观点有勇气,还有总是被爱推动的行动力。——张宇凌,艺术史研究者
龙荻用一双艺术的眼睛捕捉生活乐趣,有画有文,趣味十足,读这本书我像是与她尽兴地聊了一整晚。——诸葛苏佳,SuperELLE主编/ELLE副主编"
龙荻跨界之作,记录生活、艺术、阅读的感悟。即使在阴郁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幽默、同情和爱。用画笔表达对生活的期待和爱意,用文字温柔地捍卫人性与自在。
"★龙荻的第一部文字×绘画作品
艺术家、作家、专栏作者、插画家、历史研究者、译者……龙荻有非常多的身份,这是她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也是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以及书名叫《三心二意》的原因。殳俏说,“不分心,就没法同时体验多个平行世界,唯有“分心”可以成就龙荻”。在这本书中,龙荻记述了自己近年工作和生活,她尝试各种挑战性的工作并尽力做到最好,这让她在每一份工作中都能保持活力、投入全部的精力,也让她的创作始终焕发生机。她在书里写道,“里克对我的影响来自他身上的乐观精神和无限能量……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会充满能量和举重若轻的幽默感。 ”,龙荻第一本书就像她自己,书里的文字与画“带着独特的处世哲学与举重若轻的情感”。
★温情与自在的生活絮语
即使是在阴郁、战火纷飞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幽默、同情和爱。龙荻的文字间流露着轻松、幽默、随性的气息。她用画笔表达对生活的的期待和热爱,讲真实的故事,讲人性和自在,温柔地捍卫自由和爱。许之远先生这样评论本书:“龙荻精灵古怪,似乎无所不能。这本书,是她才华与性格的最佳展现。”
★插画与文字之间不仅彼此呼应,也各成体系,图片本身也构成一种叙事
本书所用配图均为作者近几年来所绘插画与专为本书创作作品,这些配图或与文字构成明确的强关联,或独立于文字,但又与文字之间存在某种内在的联系,形成互文。对于作者来说,无论绘画还是写作,都是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而在她那里,写作与绘画又是截然不同的表达,前者克制、理性、讲求逻辑,后者随性、自由、凭借直觉,二者之间独特而微妙的张力正是这本书有意思的部分。"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