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国家的仪式”透视从延安到文革时期的革命戏剧。延安时期的戏剧是从民间、民族发展到民族国家的仪式,从时间过渡到空间神活;建国十七年的戏剧成为“剧场国家”、国家的形象;到文革时期,“革命样板戏”成为政治乌托邦和运动修辞,进而成为政治狂欢的节日。作者分析了国家的神话、都市民族志、仪式的公共性等文化现象,并从神圣、身份和性别等角度对革命戏剧进行深入的文化阐释。
历史的体制的、僵化的意识形态的、甚至是习惯的种种惰性遗留是在怎样困扰着、束缚着我们的文化的发展,当然包括戏剧的发展。历史仍然在现实中奔突着活跃着,但是历史又告诉人们哪里才是一条康庄大道,哪里是一条走不通的死路。一部好的历史著作,当然要写出历史的真实;但是,如果用一种迂腐的、犬儒的态度去描述,即使写得再“真实”,也是不会成为历史之镜的。应当写出让人思让人想的历史来。作者胡志毅的这部书,还是一部能够令人想一想的专著。
胡志毅,男,1957年11月出生于杭州,浙江慈溪人。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话剧理论与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影视艺术与新媒体系主任,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出版有《现代传播艺术——一种日常生活的仪式》、《神话与仪式:戏剧的原型阐释》。
绪论
编 延安时期的戏剧
章 延安的道路:民间与民族
节 启蒙思想与民间意识
第二节 救亡运动与“民族主义原型”
第三节 延安的道路与民族国家
第二章 民众、大众与工农兵戏剧
节 民众戏剧
第二节 大众化戏剧
第三节 工农兵的戏剧
第三章 民族的仪式:时间的过渡与空间的神话
节 时间的过渡
第二节 空间的神话
第三节 民族的仪式
第四章 戏剧的形态
节 话剧民族化
第二节 戏曲现代化
第三节 歌剧本土化
第二编 建国十七年的戏剧
第五章 国家:仪式、剧场与形象
节 国家的仪式
第二节 “剧场国家”
第三节 国家的形象
第六章 神话、原型与意象:建国以后戏剧的召唤结构
节 国家的神话:翻身解放
第二节 乌托邦原型:治病救人
第三节 意象的召唤:“明朗的天”
第七章 城乡之间:民族志、公共性与合作化
节 都市民族志
第二节 仪式的公共性
第三节 农村的合作化
第八章 戏剧的类型:二元对立的模式
节 神话剧与鬼戏
第二节 历史剧与现代戏
第三节 悲剧与喜剧
第三编 文革时期的戏剧
第九章 政治乌托邦与革命样板戏
节 政治乌托邦与运动修辞
第二节 节 日与狂欢
第三节 “剧场国家”与革命样板戏
第十章 “两结合”、“三结合”与“三突出”
节 “两结合”与“两条路线”
第二节 集体创作与“三结合”创作
第三节 “三突出”原则与英雄人物
第十一章 神圣、身份与禁欲
节 神圣与僵化
第二节 身份与性别
第三节 禁欲与身体
第十二章 戏剧的象征
节 脸谱与角色
第二节 布景与道具
第三节 话语与语言
余专论
参考书目
后记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