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车马研究》以车马形像(包括画像石、画像砖、画像石棺、壁画、铜镜、漆器等上面的车马图像以及车迹、车件等视觉材料)为主要研究对象,系统讨论了汉代马车及其使用中的礼仪,即御礼。
全书共六章。第一章为导论。第二章为溯源,论述了汉代御礼与先秦御术的关系及其形成过程和特点。三、四、五章为主体,具体讨论御礼的仪规。其中,第三章讨论汉代车马修饰方面的礼仪(车容),第四章讨论与车马相关的举止规范(车仪),第五章讨论卤簿及迎送礼仪。第六章讨论汉代御礼的流变情况。全书通过点、线、面三个层次对汉代御礼展开全面的研究。首先,清理了一系列的学术疑点,对无轮车、去盖车、拆车葬等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其次,将汉代御礼的发展划分为纵向的三个阶段和横向的两个层次,并据此讨论汉代车马殉葬终止的原因、意义与车马画像兴盛的时间、原因、特点、意义(或目的)等重要学术问题。最后结合汉代社会的文化传统、政治制度、风俗习惯、御礼的讨论,完成对汉代御礼体系的建构。研究认为,汉代御礼对中国专制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对汉代个体的社会身份与地位的确立有着重要的作用与影响,这也是历朝历代统治者都极为重视御礼之所在。
本书图文对照,资料翔实,视野开阔,分析独到,论证严谨,学术价值很高。
练春海, 1975年生于福建浦城,北京大学艺术学博士,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访问学者。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助理研究员,中国汉画学会会员,主要从事艺术史、艺术考古及当代艺术理论研究。在《美国东方学会志》、《民族艺术》、《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中国汉画研究》等国内外重要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专业论文十余篇。
第一章 导论 1
一、研究背景 1
二、选题陈述 2
(一)选题界定 2
(二)选题规避 5
三、方法提要 6
(一)思路清理 6
(二)篇章结构 7
(三)材料取用 7
(四)图文处理 8
四、文献综述 10
(一)六艺研究 11
(二)典章制度 12
(三)车马研究 14
(四)简要评价 28
第二章 御礼溯源 31
一、御术考源 31
(一)御术的产生 31
(二)六艺之“御” 32
(三)御术之重要性 35
二、御礼的发生 35
(一)御术的礼仪特征 35
(二)术语“御礼” 37
三、汉代御礼 38
第三章 车容 40
一、以车类分 40
(一)王车 42
(二)后车 56
(三)服车 61
(四)丧车 64
(五)斋车 66
(六)葬车 67
二、以车件分 73
(一)车辕 74
(二)车轮 76
(三)车盖 84
(四)车轓 88
(五)鸾铃 91
三、小结 93
第四章 车仪 95
一、关于曳力 95
(一)关于马的礼仪 95
(二)关于牛的礼仪 106
(三)关于羊的礼仪 107
(四)关于人的礼仪 108
二、关于御手 110
三、关于车舆 116
(一)与车舆的所有权相关的礼仪 116
(二)与车的级、数和位相关的礼仪 117
四、关于乘坐者 128
(一)骖乘 130
(二)商人 131
(三)尸 131
(四)将士 132
(五)弱者 133
第五章 出行 134第五章 出行 134
一、卤簿 134
(一)术语考鉴 134
(二)秦汉卤簿源流 136
(三)汉代卤簿 137
二、迎送 151
(一)送行 151
(二)迎宾 153
第六章 御礼流变 159
一、三个阶段 159
(一)第一、二阶段:西汉中期的转变 159
(二)第二、三阶段:东汉中晚期的转变 165
二、两个层次 168
结论 171
附表:《后汉书》所录汉代舆服科品 178
参考文献 180
图片说明 198
图片出处 205
汉代绘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史中具有呈上启下地位的重要环节。同时汉画是佛教进入中国前叶汉文化生态中的重要一部分,而汉文化在探索中国文化渊源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本书的研究扩大了汉画研究的取材范畴。在研究角度上亦有拓展,从艺术考古学的角度出发,结合图像、文献,采用了历史学、考古学、图像学等方法,突破了汉代艺术史研究往往只关注情节或艺术风格,而考古学或历史学研究则多关注文献或事实的研究现状。
汉代形像遗存中,车马是其中最重要也是比重最大的一种,对其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学术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汉文化其它方面研究的深入。本书是对汉代车马研究徘徊不前的一个重大突破,御礼是继车制研究之后汉画研究的一个全新的课题。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