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唐博学历史》(全三册)是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清史泰斗戴逸先生关门弟子唐博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本书体系完整,结构清晰,从浩繁史料中提取一个个精彩历史小切面,循政治、经济、文化三重线索,形成具有纵深感的历史论述格局,梳理数千年中国古代史脉络。作者不仅讲解生动透彻,且提供了鲜有史料,让读者能够从另一种角度建构起更新颖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秦汉肇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乃至中华文明的肇始和奠基——政治上,郡县制和分封制拉开了集权和分权的漫长较量;经济上,核心产业的官营与私营利弊并存,政策时紧时松;文化上,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形成文化大一统的趋势。
《唐宋转型》:隋朝昙花一现、盛唐国力空前、两宋积贫积弱都聚焦于中华文明的“转型”——政治上,分权与集权的博弈仍旧是主轴;经济上,制度、交通和科技三大革命是关键基石;文化上,理学和文学为典型代表,理学诞生了新儒学,古典文学达到鼎盛,市民文化开始崛起。
《明清变局》:六百年大变局悲喜跌宕,承上启下——政治上,皇权专制制度不断强化,两千年来的君相之争以君主的完胜告终;经济上,“重农抑商”依然是总基调,但城市化和商业化进展注入了新因素;文化上,开创少总结多,市民文化勃兴,西学东渐。
唐博,历史学博士,财经专栏作家。《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师从戴逸教授,主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城市史,曾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出版《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亲历三百年:明朝皇帝回忆录》《住在民国:北京房地产旧事(1912-1949)》《驿站小史》《清案探秘》等多部专著。
1自序
2引言
第一专题
集权与融合:传统政治的肇基
3第一章 摇摆:分封与郡县的迷局
29第二章 梦魇:脱不开的皇权漩涡
52第三章 血火:在硝烟中共生
第二专题
私有与官营:传统经济的肇基
91第四章 分地:从井田到私田
112第五章 资源:从放任到专营
148第六章 要素:从蒙昧到进步
第三专题
百家与一家:传统文化的肇基
177第七章 百家争鸣:奇华竞放的时代
209第八章 不一样的儒家
241第九章 书写秦砖汉瓦
第四专题
梦境与困境:传统个性的肇基
271第十章 从唯才是举到阶层固化
301第十一章 从解民倒悬到脱离实际
334第十二章 跳脱脸谱,追根溯源
序
二十年前,我做中学生,以1999年河南省高考历史状元的成绩告别高中生涯,考入中国人民大学。
十几年前,我当中学老师,在北京胡同里的一所重点中学执教高一高二,跟重点班、普通班都打过交道。
近几年来,我上央视百家讲坛开讲,随后应邀到很多高校、企业、中学和图书馆、书店作历史学科普的讲座报告。
执教的过程中,不少师生跟我反映,如何消化历史知识并融会贯通,如何把握陌生新史料,是一个关键,同时也是一个难点。
授业的过程中,不少听众,特别是职场人士跟我反映,他们对历史这门学科的感受是五味杂陈:很喜欢听历史故事,但不喜欢死记硬背;对历史悬案十分着迷,但不愿看晦涩的古代文献和学术专著,误以为影视剧里的戏说就是真正的历史;想从历史海洋中寻找规律,又捋不清中国历史的大势究竟是什么。对于普通公众来说,学历史有热情,但不容易。
正常的逻辑,是占有的资源越多,学起来越游刃有余。说白了,就是要大幅拓展知识面,储备丰沛的历史信息,阅读更多的文献资料,再付之以恰当的学习方法和一定量的知识记忆,此为学好历史的不二法则。然而,无论是寒窗苦读的学生,还是职场打拼的精英,日常学习工作任务繁重,时间有限,很难有精力把浩如烟海的历史文献读个遍。《跟着唐博学历史》这套书就是用来解决这个问题的。
这是一套多用途的小书。
——它在讲故事。无论是鲜为人知的,还是耳熟能详的,都娓娓道来。
——它在高端科普。不仅普及历史知识,更梳理了横向和纵向的宏观脉络,带着读者一起,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
——它是思想结晶。凝结了我求学、从教多年来的经验和体验,它旨在用故事来引领兴趣,提炼线索,搭建框架,兼顾宏观和微观,帮助读者学会读史料、找重点、培养辩证思维,让所有的读者都能建构起科学合理的历史观和方法论。既能抛砖引玉,提升历史学习水平,更能塑造爱国情操和健康人格。
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历史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作为“基础”,需要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点的立体化、网格化格局,才能更扎实、更牢靠。在这套小书里,我愿以历史故事为点,三条线索成面,点、线、面结合,搞清历史脉络,探索历史真谛。
唐博
2020年8月18日
《跟着唐博学历史》(全三册)融故事、科普、思想于一体,在纷繁史料中去枝留干,带你读懂自秦汉以来中国历史的盛衰浮沉。
1.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清史泰斗戴逸先生关门弟子唐博,以多年治史、教学经验写给大众的“中国通史”。
2.通过政治、经济、文化三大维度,讲述自秦汉以来两千多年的中国古代历史进程。有帝王将相的跌宕起落,也有普通百姓的悲喜日常。全书体系完整,结构清晰,通俗易懂。
3.它还是一套适合初高中学生细读的多用途著作:有教学辅导书的特质,却不囿于辅导书的刻板框架,让学生在“悦读”中拓展知识面,储备丰沛的历史信息。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节选)(秦汉 P251-254)
两汉以及魏晋时代,诗歌的发展进入了新的时代。既有辞藻华丽的汉赋,涌现出《上林赋》这样的佳作,以及卓文君与司马相如这样追求真爱的“文艺青年”;也有朴素平实的乐府诗,涌现出《木兰辞》这样现实主义色彩浓郁的著名诗篇。我们重点说说司马相如。
对于司马相如,鲁迅曾有这样的评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天府成都,不仅沃野千里,而且自古人才辈出。司马相如就生于斯长于斯。这位文艺青年家境殷实,应该算是“富二代”。汉景帝时期,国家还在千方百计地积累资金,准备有朝一日跟匈奴开战。因此,朝廷出面兜售一些小官的职位。司马相如便花钱捐了个皇帝的武骑常侍,进入了官员队伍。
然而,这是一项很无聊的工作。主要任务是陪皇帝打猎,如果有皇帝对付不了的野兽,就得由他出面摆平。显然,这跟司马相如的专业很不对口。他喜欢读书和写赋,但汉景帝似乎对此并不感冒。所以,虽然吃着皇粮,司马相如还是郁闷不已。
有时候,真的是否极就会泰来。某日,梁孝王刘武进京面君。
这位汉景帝的弟弟,跟他的哥哥志趣不同。刘武是个文艺青年,对汉赋很着迷。司马相如终于有机会能与梁孝王身边的辞赋家过招交流,顿时觉得之前的时光简直是虚度了。
再优秀的人,有时难免经历挫折,关键在于识时务,有自知之明,能够决绝放弃虚名,转而追求能够更好展现才华的舞台。尽管这个舞台稍小一些,但只要站得上去,宁当小舞台的角儿,不当大舞台的道具。当司马相如发现,梁孝王身边有更合适他的氛围后,他果断选择了请病假,随后跳槽。
在梁孝王身边,司马相如过得还是很愉快的。他为梁孝王写了篇《子虚赋》,其主题是倡导虚静为君的道家思想导向。汉景帝根本不喜欢这一套。后来,梁孝王刘武在与汉景帝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郁郁而终。
靠山倒了,司马相如的这次跳槽,只换来了几年快乐时光,还没等收割成果,就以失败告终。这次,他失业了,陷入了贫困。无奈之下,他只好离开梁国,回到老家成都附近的临邛(今四川邛崃)。
为什么来这里?
原来,临邛令王吉跟司马相如关系要好,见相如混砸了,便伸出援手,请他前来走动走动。相如虽然在临邛住下,但王吉天天拜访,相如总是托病不见。估计他也是觉得自己混得太失败,没脸见好朋友吧。或许,越是称病不见,越是神秘莫测,王吉越是恭敬有加。
临邛有个大款名叫卓王孙,听说“(县)令有贵客”,便设宴请客,打算结交。相如本来打算继续托病,不愿意去。可是,王吉出面一再邀请,相如无奈,只好前去赴宴。
酒席宴上,司马相如应邀抚琴,弹奏了一曲《凤求凰》。在那个高朋满座的场合,这样的表演自然是满堂喝彩。不过,相如是要把这首曲子献给人群中惊鸿一瞥的美人——卓文君。
卓文君是卓王孙的女儿,年纪轻轻便丧夫守寡。她久仰相如文采,无缘出席宴会,便躲在屏风外偷看,没想到被司马相如看在眼里。卓文君的芳名,司马相如早有耳闻,今日得见,更加中意。这曲《凤求凰》,传递的就是爱慕之情。卓文君听出了弦外之音,看到了这位气度不凡的大才子,更加敬慕。宴会散后,通过卓文君的侍女,两人终于搭上关系。
一个是富二代,一个是曾经的富二代,但爱情的力量打破了阶层界限,女粉丝跟男偶像竟然连夜私奔成都,演绎了一出真实版“凤求凰”。
卓王孙听说女儿跟偶像私奔,勃然大怒,虽然无法阻止这一切,但决心搞个经济制裁,不给女儿一文钱。卓文君万万没想到,司马相如在成都混得这么惨,简直是家徒四壁。蜜月期的这段日子,这位大小姐实在过不惯,眼看揭不开锅,她只好主动跟丈夫说:要不,你跟我一块回临邛吧,哪怕向我兄弟借点钱,也比在这儿受罪强啊。
现在看来,或许司马相如此前的托病不出,是在故弄玄虚,王吉的一再求见,更像是在演戏。两人的这出双簧,就是为了套个富翁,弄一大笔钱出来。眼看大小姐主动提出回去借钱,司马相如二话不说,立刻答应了。
回到临邛,他们变卖马车当本钱,开了一家酒馆。卓文君当老板,兼卖酒柜员,司马相如系着围裙,当起了伙计,负责刷盘子。
酒馆的地理位置离卓王孙的宅子很近。小两口天天抛头露面,高声叫卖,远近闻名。
卓王孙听说这一切,觉得很没面子,干脆宅在家里不出门。他的弟兄和长辈见状,只好劝他:如今文君已经委身司马相如,这位小伙子虽然没有做官,家里也穷,但好歹是个人才,不见得终身埋没。别忘了,他还是县令的贵客。你又不差钱,怎么能让他们小两口如此难堪呢?
卓王孙为了颜面,也碍于父女之情,只好拨出百名奴仆、百万铜钱,以及卓文君的嫁妆,一并送去,让小两口滚回成都。就这样,司马相如用一顶“为了爱情”的大帽子,达到了一箭多雕的目的——金钱、美女、好名声、千年传唱的爱情,全丰收。
就在小两口双双回到成都,买田置地,过上财务自由的生活后不久,相如的另一份好运也来了。
汉景帝驾崩,汉武帝上台。这位新君对《子虚赋》非常喜欢。
他原以为是古人所作,感慨自己不能与作者同处一个时代。后来听闻,此赋是同代蜀人司马相如所作,汉武帝又惊又喜,马上把他召到长安。
见到汉武帝,司马相如拍着胸脯表示:《子虚赋》写的只是诸侯王打猎的事,算不了什么,请允许我再写一篇天子打猎的赋。于是,他挥毫泼墨,写成了《上林赋》。不仅内容上与《子虚赋》前后相继,而且文采更佳。其中以问答形式,放手铺陈,歌颂汉帝国的统一和伟大,讽谏奢靡世风。后来,就连司马迁也评价说:“相如虽多虚辞滥说,然其要归引之节俭,此与《诗》之风谏何异?”
此赋一出,汉武帝龙颜大悦,马上任命相如为郎官。
从此开始,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开始了两地分居。相如在长安为皇帝效力,还曾出使巴蜀,帮助汉军平定西南,立下大功。然而,长安的灯红酒绿,让他耐不住深夜寂寞。他爱上了一位茂陵女子。
这样的“出轨”绝非偶然。这位茂陵女子,也是富二代,而且更年轻,气质像极了卓文君。难怪司马相如会鬼迷心窍。或许,他还想再来一次财色双收?
可是,“凤求凰”的故事变成了传说。一旦抛弃卓文君,他积累的好名声和光辉形象将轰然崩塌,这样的代价显然太大了。因此,他没有选择离婚,而是继续出轨。
纸包不住火,卓文君终于得到了消息。她没有暴怒,而是坦然赋诗《白头吟》,其中的“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教人沉醉心碎。卓文君用文人特有的方式,将丈夫从出轨的泥潭中拉了出来。茂陵女子,只成了相如一生中的匆匆过客。
后来,司马相如因病免官。他没有回成都,而是把家安在茂陵,跟卓文君白头偕老。元狩二年(前121年),卓文君因病去世。元狩五年(前118年),司马相如也去世了。只留下“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余音绕梁。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