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国学文粹
传统国学入门读物,一本书熟悉国学中精华的典籍与思想。从先秦以来的30多种国学典籍中,精心粹选200余篇进行注释阐发。
ISBN: 9787559837677

出版时间:2021-05-01

定  价:76.00

作  者:吴昱昊 选注

责  编:虞劲松,和永发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人文社科 Non Fiction

读者对象: 中小学师生、国学/传统文化爱好者

上架建议: 国学、传统文化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460 (千字)

页数: 516
图书简介

本书按照思想为重、兼顾审美的选文标准,从我国先秦以来的30多种国学典籍中,精心粹选了200余篇进行注释阐发。全书按“蒙学”“经”“史”“子”“集”的顺序编排,入选的每种国学典籍,在选文前都有关于该典籍及其作者的简介;选文分篇注释,注释包括解释难词难句,引录古籍原文或有关材料,阐述选文含义或作者意旨。全书力求呈现国学典籍中的精华部分,内容难易适中,释文简明准确,是了解国学典籍概貌、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想读本。

作者简介

吴昱昊,1983年生,江苏无锡人,文学博士。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系。受祖父母熏陶,自幼爱好文史。硕博阶段师从中国《史记》学会副会长赵生群教授,研究《史记》并研习先秦两汉文献。博士毕业后,投身国际教育事业,并专注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国际教育语境下的阐发与推广。服务国际教育近十年,为IB国际文凭课程资深教育者。

图书目录

一、蒙学第一

总览

三字经

弟子规

二、经部第二

总览

诗经

提要

邶风·北门

鄘风·柏舟

卫风·氓

秦风·蒹葭

提要

牧誓

无逸

礼记

提要

曲礼

礼运

内则

中庸

儒行

大学

左传

提要

石碏谏宠州吁

臧僖伯谏观鱼

晏子不死君难

子产不毁乡校

子产论政宽猛

提要

爻辞四则

论语

提要

学而

为政

里仁

公冶长

述而

泰伯

颜渊

宪问

卫灵公

季氏

阳货

微子

子张

孟子

提要

梁惠王上

公孙丑上

尽心下

孝经

提要

开宗明义章第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三、史部第三

总览

国语

提要

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

战国策

提要

苏秦以连横说秦

冯谖客孟尝君

赵威后问齐使

史记

提要

项羽本纪

魏公子列传

刺客列传

汉书

提要

李陵传

张骞传

杨胡朱梅云传

后汉书

提要

班超传

范滂传

独行列传

三国志

提要

诸葛亮传

晋书

提要

阮籍传

资治通鉴

提要

玄武门之变

贞观政要

提要

政体第二

君臣鉴戒第六

四、子部第四

总览

老子

提要

第一章

第三章

第七章

第九章

第十二章

第十三章

第十八章

第十九章

第四十四章

第四十六章

第四十七章

第五十七章

第六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第七十五章

第七十七章

第七十八章

第八十章

庄子

提要

胠箧

墨子

提要

兼爱上

非攻上

韩非子

提要

五蠹

孙子

提要

计篇

世说新语

提要

德行第一

容止第十四

任诞第二十三

假谲第二十七

忿狷第三十一

颜氏家训

提要

教子第二

近思录

提要

格物穷理

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出处

警戒

焚书

提要

答耿司寇

童心说

明夷待访录

提要

原君

五、集部第五

总览

古文

卜居/屈原

渔父/屈原

钱神论/鲁褒

兰亭集序/王羲之

归去来兮辞(并序)/陶渊明

别赋/江淹

滕王阁序/王勃

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王维

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

黄冈新建小竹楼记/王禹偁

前赤壁赋/苏轼

方山子传/苏轼

卖柑者言/刘基

阅江楼记/宋濂

虎丘记/袁宏道

西湖七月半/张岱

李姬传/侯方域

水浒传序/金圣叹

大铁椎传/魏禧

潍县署中与舍弟墨第二书/郑燮

左忠毅公逸事/方苞

核工记/宋起凤

卜来敦记/黎庶昌

强学会序/康有为

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陈寅恪

古诗

有所思

东门行

妇病行

行行重行行

迢迢牵牛星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曹操

七哀诗/王粲

咏怀诗(其一)/阮籍

咏史(其六)/左思

归园田居(其一)/陶潜

拟行路难(其四)/鲍照

入朝洛堤步月/上官仪

野望/王绩

塞下曲/王昌龄

望月怀远/张九龄

夜归鹿门歌/孟浩然

阙题/刘眘虚

竹里馆/王维

山居秋暝/王维

古意/李颀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李白

将进酒/李白

送友人/李白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黄鹤楼/崔颢

佳人/杜甫

兵车行/杜甫

夜上受降城闻笛/李益

西塞山怀古/刘禹锡

琵琶行(并序)/白居易

金谷园/杜牧

赠别(其二)/杜牧

陇西行/陈陶

锦瑟/李商隐

山中寡妇/杜荀鹤

桃花庵歌/唐寅

塞外杂咏/林则徐

菩萨蛮/温庭筠

乌夜啼/李煜

浪淘沙/李煜

苏幕遮/范仲淹

蝶恋花/欧阳修

雨霖铃/柳永

八声甘州/柳永

江城子·密州出猎/苏轼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轼

临江仙·夜归临皋/苏轼

六州歌头/贺铸

贺新郎/张元幹

水调歌头/叶梦得

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周邦彦

声声慢/李清照

一剪梅/李清照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陈与义

小重山/岳飞

鹧鸪天·西都作/朱敦儒

钗头凤/陆游

诉衷情/陆游

贺新郎(并序)/辛弃疾

扬州慢(并序)/姜夔

醉落魄·咏鹰/陈维崧

金缕曲(其一)/顾贞观

金缕曲·赠梁汾/纳兰性德

戏曲

牡丹亭

提要

牡丹亭题词

第十出惊梦

小说

谈生/《列异传》

阳羡书生/吴均

昆仑奴传/裴铏

聊斋志异

提要

公孙九娘

细侯

参考文献总目

序言/前言/后记

序一

记得与吴昱昊博士的相遇相识,大约是在10年前由国际文凭组织(IBO)亚太区办公室主办的IB大学预科语言和文学课的教师培训会上。随后这些年来,由于工作关系,我们也时不时地或在线上隔空交流,或见面促膝深谈,其间的思维碰撞,让我感受到了吴博士对中国文学经典的厚爱,以及能将它们运用到教学中的一些极好的思路。我想这大概既得益于他扎实的学术训练背景,也源于他将IB课程理念与国学教学框架相融时的睿智和憧憬,潜心利用前者对各个国家母语文化的尊重和跨文化理解的倡导,在对经典文本做静心透视和谨慎选择后,以飨读者,为学生铺设一条感受汉语文化审美光照和精神气象的道路。所以,前些天当他来电说,他根据自己多年的教研心得和教学实践,将国学经典编选出版并邀我来为其作序时,我并不惊讶,并欣然应允了。

这当然是一个令人兴奋且极有意义的事情。众所周知,自晚清以来,很多中国学者力图借用西方现代科学领域的学术分类法来整理和研究国故(国学),以期突破人为藩篱,将流传千年的中华智慧加以推广,所谓“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王国维,《国学丛刊》序)。民间自80年代以来出现的国学热,尽管其中套路五花八门,质量参差不齐,参与者对国学的定义和范畴也莫衷一是,但客观上为我们如何学习和反思传统经典,创设了一个色彩驳杂且熙熙攘攘的文化疆场,也奉献了一些供人参照与拾取的奇思妙想。这些不同声音的此起彼伏,无疑带动了国学研究的精进与发展。

回首以往,让人不禁想起许地山先生上个世纪30年代发表的《造成伟大民族底条件》一文。他在文中强调,一种文化之所以称得上伟大和优越,是因为它能包容一切美善之事物、拥有不断进步和向上之意识和能力,但其永久性则依赖于该民族自己对其典籍和文化的“信仰,了解,和爱护”。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这样的呼吁,意在振聋发聩,让人们穿越典籍铺设的开阔幅域,去走进和抚摸那些过去遗留的痕迹,在记忆和探寻之间,咀嚼淹没在历史尘烟后边的那些事件的启迪意义,从中感受那“奋至德之光,动四气之和,以著万物之理”的气度和辉光,“使我们的文化不致失坠”,也能“从精神上与体质上求健全,并且要用犀利的眼,警觉的心去提防克服别人所给的障碍”。我想吴博士今天编选的这本书,也何尝不可看作是对这种晓谕与提醒的跨世纪呼应和回响。

说到经典阅读,便不得不提一下批判性思考。近几年来,学界和社会对它的呐喊呼唤可谓震耳欲聋,似乎已将它视为现代教育育人目标的一个标配,“世界经济论坛”更将它列为21世纪人们应具备的一种核心必备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在信息爆炸、众声喧哗、真伪难辨、让人迷茫的互联网时代,自然显得尤为重要和珍贵。而人们通过正确地阅读经典,以此来培养客观、冷静的理性思考习惯,不失为一条可靠途径。这正如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其著作《我们如何思维》(How We Think)中所说,反思性思维(reflective thought)是“对观点和被认同的知识所采取的主动的、持续的、仔细的思考;其方式是探究知识具备什么样的支撑,可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它既包含了批判性思维需求的一些方法,也指出了人们对其该持有的思想态度,劝诫人们在评价一个事物或论题时,尝试着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以甄别真伪,凸显理性气质和人文精神,进而更好地去认识和应对日益多变和复杂的世界。

当然,培养人主动思考、积极反思的习惯和技能,比起单纯的知识传授来要艰难得多。这是因为它需要我们打造一个能让学生开启合理思考模式并保持开放性思考的环境。他/她们在同经典著作作平等对话时,对文本中那些由假设和逻辑支撑起来的观点进行质疑、检验和探索,并将文本置于相关语境,去思考作者为什么提出这样的观点,背后隐藏着什么样的意图,它是否拥有合理的支撑因素,从而帮助他们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上述这种方式,推动求知者个体在阅读过程中对文本意义做出解释和建构,使真正的学习应运而生,让所谓的高阶思维和迁移能力加以滋养,并将所在地文化情境和普遍价值意义进行衔接。那些创作自不同时空的文本,用使人眼亮、令人惊叹的方式,向我们呈现了各种文化气象和历史观点,而在各个文本精微细节的背后,深藏着作者在现实和想象之间的深入考量和在表达上做出的选择,引领读者去感受不同文学体裁和文本类型形式之丰饶、境界之阔大。为了对它们进行捕捉,首先需要我们对作者的创作环境和背景有充沛的意识。具体来讲,读者不仅要了解作品所折射和反映的社会大环境,也要窥见作者个人的人文理想、创作理念和写作实践,考察身处特定社会框架内的他/她们,在以文本为轴心的认知迁变和话语转型的历史潮流中,所彰显的写作个性和魅力,以及时代和社会带给他/她们的写作局限、不足和缺憾。另外,在认识到读者、作者和文本三者之间存在的牵绊的同时,读者也应洞察不同历史时期昭然可见的时代精神气象,进而梳理出不同文本遵循的文学传统、作家之间人文思想的延绵传承以及表达视角的互补和交叉。鉴于上述认识,读者来领悟和评价作家所作的价值取舍、对真善美的寻求,以及特定社会和时代盛行的世俗偏见对其的影响,在接受作品挑战的同时,拓宽自己的视野、充盈自己的思想、纯粹自己的品格。

如何将上述思考融进材料选用和教学设计中,作为一位对教学和研究颇有心得的老师,吴博士有着自己的坚持、畅想和做法。这些也反映在了该书的编选定位和原则中。

首先是编选定位。吴博士在综合了目前市面上类似书籍特色的基础上,紧紧把握学术性和专业性与普及性相融合的原则,使入选的文本一方面具有代表性和较高的思想性和审美价值,供读者去审视、观照、分析、评判;另一方面,在保证文本内容质量的前提下,充分考虑大众的接受度和审美品位,确保传统文本与现代读者的契合,古典意蕴与现代精神的交织。

其次是编选角度。选入的篇章大都在思想观点方面稍微偏离儒家的温柔敦厚传统,呈现着作者的思想锋芒、奇特视角、超前意识和认知高度,以此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并鼓励他们通过反复解读,发现和体味其中的价值所在。就文学特征来说,史部当中的文章,不仅堪称史学领域的经典,也是文学史上的精品,体裁多依现代人的习惯来编选,集部则看重文章的辞藻。

再次是编选立场。经典作品,由于时空的拘囿,往往难免与现代认知存有隔阂。因此该书在设计上遵循自由传统,采用民间立场,旨在带给读者对很多作品从多角度解读其奥秘、做境况性理解的空间,从而敞亮作者的人格境界和现实关怀,领悟作者致力建筑的精神高地,寻觅作者洒脱行文背后的崇高意识,以达到引发心灵层面与之互动和思想深处与之共鸣的目的。

最后是编选结构。考虑到篇幅的限制,入选的篇章没有翻译成白话文,而仅提供了必要的阅读提要,意在为读者提供一个探究窗口,牵引他们作进一步的涉猎或洞察。这种经典导读的方式,眉目清晰的编写风格,便于鼓励他们反复阅读,帮助他们在阅览时迅速建立起一个整体感,在厘清文本历史和人文的发展脉络的同时,感受到作品以古喻今、讽谏劝谕、对当下人们在价值取向上面临的考验所起的校正作用和指引意义。

很显然,这本《国学文粹》里的作品,无一不散逸出中国文人和文学的文化基因、文学观念和审美取向之气韵。他/她们秉承的入世精神或出世情怀,都在不同层面上表达了中国人对天命和命运的认知,对异质思想的接纳和包容,还有对“和而不同”的理想境界的熔铸和营造。这诸多特质虽历经朝代更迭,但文脉绵延不绝,为中国人向往的理想人格的德行养成谱系、精神魂魄塑造,做了一代又一代的谱写,对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完整保留和丰富发扬,做了或含蓄蕴藉、或直抒胸臆的书写和表述。这些凝聚着历代文人志士关于生命、人生和艺术思考的作品,摇曳多姿,飒飒生辉,无疑是今天的我们应该珍惜和学习的宝贵遗产。那些灌注于作品字句间的传统文化神韵与个体生命体验,在全球化思潮和民粹主义潮汐同时向我们汹涌而来的今天,尤其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如何避免中国文化和审美元素的稀释和失落,保持现代化语境中母语学习的文化属性,以及确保中国文化传统对于文化身份的积极的建构意义,使那些跃现在字里行间的生命智慧和性灵重新焕发出新的时代风采,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不可回避的课题和责任。而这本书的编辑和出版,无疑给读者搭建了一座令人眼花缭乱的画廊,邀其步入其中,在赞叹那些胜景和风情的同时,与历史上的文人贤哲们进行一场场跨越时空的思想对话。他/她们不仅能感受文化的风采多姿、葱郁绚烂,而且能体会文明的源远流长、无限生机,在探究和重拾那些有关生死、自由、公正等关乎人类尊严和幸福的永恒话题,并在为民族质朴勤劳、自强不息的沛然大气所感动的同时,就中国的文化精神、审美情感和艺术形式,做出他们当下的解答。

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中国明代大哲王阳明也把发现良知当作读书的最高境界。我想这也许是该书编者所希望看到的吧。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感谢吴博士多年的深耕和探究,也祝愿他在经典文本的研习道路上,立足于现实之需要,承继传统之精髓,借鉴当代科学领域研究之新发现,在新的文化历史语境中,用浓重的笔墨构建古典文本的当代批评模式!

IB国际教育资深工作者、总考官,蔚政伟博士

2020年9月8日

序二

提倡青少年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这方面一向不乏奋力呐喊之人。近几十年来,国学热屡次兴起,带动了一批热衷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心人士,造就了一些国学的"群众基础"。但是传统经典的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并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在浅层的群众基础之上做深做实。在今日网络科技、人工智能日益发达之时,我们并不认为国学已经过时,而仍感国学研习的重要与必要。

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们感到肩上任务之重。面对古代经典学习日益萎缩的状况,很多人知其难,但偏要有所为。在学校课堂上,我就告诉学生们,无论他们今后的工作和兴趣如何,追求的人生理想目标如何,趁年轻花一些时间对古代经典做些踏实的研究,绝对有它的价值。前辈人这方面说了很多道理,我再强调其中三点。

首先,学习中国古代经典能提高我们的思想境界,让我们拥有更好的内在品味和情操。用钱复的话讲,就是多一些“文化精神”和“历史精神”。这在日益国际化的当下社会,当身边拥挤着多种物质、文化和价值观的时候,如何把我们的人生过得深厚且有质量,拥有“内圣”,古代经典的学习能够带来一些答案。此间道理不用多说。

再有,通过古代经典的学习,对历史文化知识有深入的了解,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智慧。古代经典洋洋大观,内容浩瀚,包含了千百年来文化文明的精华,学进去会让我们的思维更有深度和广度。学习的过程需静心沉浸,让时间倒流,排除诸如文化认同这些不相干概念的干扰。明白古人对问题的曲直判断,对世事人生的了解洞察,于我们的分析和批判能力培养也大有好处。

再有,就是学习古代经典会有助于我们语言的表达。这一点目前很多人都有深切的体会。我们身处的网络社会里,最不缺的是文字,最缺的是好的文字。那些光滑轻飘,没有深度和内涵的表达,一天天在削弱着我们思想的质量。写好“雅言”,让语言和思想一样严谨精致,古代经典的学习提供了一个现实的渠道。

学习古代经典有诸般好处,思想上通了,进门深造其实并非难事。当然,如何系统学习,避免零碎片面,有效地在浩如烟海的古代典籍里找到佳品,辅之以过程建构,这些物质条件和方式方法还是必需的。唯如此,方能让学习变得有趣,让知识在联系中走向深入。

很高兴看到吴昱昊老师新近编纂的《国学文粹》这部著作。吴老师有着深厚的国学功底,对中国历史文化洞察深入。由于具有多年从事国际教育的经验,他视野开阔,对当下年轻人的学习方法也有深切体会。他挑选出来的这些篇章,一方面有相当的时间跨度,一方面有丰富的文体和思想内容,程度和内涵递进勾连,可以说是篇篇精品。在体例编排上,他依照“经史子集”四大类进行组织编纂,这本身,就展现给读者一种中国古代文化的深层韵味。

我希望,广大青年读者会像我一样,喜爱这些别致的古代经典篇章,得到思想和性情上的陶冶享受。

香港资深教育人、IB中文课程主考官,高小刚博士

2020年7月15日

编辑推荐

为便于中小学生及国学、传统文化爱好者学习国学,本书将国学原典中的精华部分,以传统学术分类方法分为蒙学、经部、史部、子部、集部五类加以注释阐发。本书选文标准为思想与审美统一,并结合了前人经验与个人的独特体悟。通过阅读本书,读者能够了解国学的基本框架,熟悉其中最精华的典籍与思想,获得知识和美学享受。希望读者能够从这本小书出发,继续学习,成为具有传统中国灵魂的现代中国人。本书亦可作为初高中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材或文言文拓展教材使用。

精彩预览

蒙学第一(摘选)

三字经

提要

《三字经》旧说为南宋大学者王应麟所作。历代多有增补,主要增加了宋代至民国的历史。变动较大的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增订三字经》,补充内容较多。不过我们一般还是通行以王应麟的原本为基础,补充史实的本子。

王应麟是南宋人,进士出身,经史子集精熟,天文地理、制度掌故尤其熟悉。他的学术著作很多,更编了一部著名类书《玉海》,其中包罗万象,足见他的学问之广博。王应麟对蒙学事业很有兴趣,编过许多蒙学书籍,《三字经》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种,被后人称为“千古第一奇书”。

该书以“人之初,性本善”开头,三字一句,叙述了三纲五常、十义、五谷六畜、七情、四书六经诸子、朝代更替等内容,最后劝诫学童要发奋读书,光宗耀祖。其语言简便通俗,内容包罗万象,编排巧妙,因此自问世以来,家弦户诵,被称为“蒙学之冠”,后世也仿作不断。本书所选为清代人所增补的版本。

人之初[1],性本善[2],

性相近,习相远[3]。

苟不教[4],性乃迁[5],

教之道[6],贵以专[7]。

【注释】

[1]初:初始,指出生。

[2]性本善:天性善良。性,本性。儒家孟子提倡人性本善。

[3]习:后天形成的习性。

[4]苟:如果。

[5]迁:改变,此处指往不善的一面变化。

[6]道:方法。

[7]贵:以……为贵。专:专一。

昔孟母[1],择邻处[2],

子不学,断机杼[3]。

窦燕山[4],有义方[5],

教五子,名俱扬[6]。

【注释】

[1]昔:过去。孟母:孟子的母亲。孟子,名轲,儒家代表人物,后世尊为“亚圣”,思想地位仅次于孔子。

[2]择:选择。处:安家。这里说的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据刘向《列女传》,孟母为了孟子的教育考虑,搬了三次家。先是住在墓地附近,孟子就学人家出殡。接着搬到市场旁,孟子又跟小贩学着叫卖东西。最后孟母把家搬到学宫旁,孟子开始学习礼仪,于是才把家安定下来。

[3]机杼(zhù):机,织布机。杼,织布梭子。据西汉刘向《列女传》,孟子有一次逃学回家,孟母很生气,剪断已经织了大半的布,用意是告诫孟子不要半途而废。

[4]窦燕山:五代后周人,原名窦禹钧,家住燕山脚下,所以称燕山。

[5]义方:合乎理义的道理。

[6]俱:全。窦燕山五个儿子因教育有方,前后科举高中,名扬天下。

养不教[1],父之过[2],

教不严,师之惰[3]。

子不学[4],非所宜[5],

幼不学,老何为[6]。

玉不琢[7],不成器[8],

人不学,不知义[9]。

【注释】

[1]养:养育。教:教导。

[2]过:过错。

[3]惰:偷懒怠惰。

[4]子:统指子女。

[5]非所宜:不该如此。宜,应该。

[6]为:作为。

[7]琢:雕琢。

[8]器:器物,喻成就。

[9]义:理义,做人做事的道理。

经部第二(摘选)

总览

经学这一名称始见于《汉书》。《汉书·倪宽传》:“见上,语经学,上说之。”经,《说文·糸部》云:“经,织也。”段玉裁注云:“织之从丝谓之经。”班固《白虎通·德论下·五经》云:“经,常也。有五常之道,故曰五经。”章太炎《国故论衡》称:“经者编丝缀属之称。”则经本来指编织物的纵线,与纬相对,引申为常道的意思。因此研究阐释儒家经典及其一切附属学问皆称为经学。经学在传统学问分类中始终居于首位,如六分法中的“六艺略”,四分法中的“经部”。它事实上也是中国传统学术中最为关键核心的一门学问,是学术研究的重点、思想文化的源头、意识形态的关键,与中国古代封建政治、哲学思想、伦理观念的变化紧密相连,维护了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延续。

经学创始时代当为孔子整理六经以教授弟子的时候。这是私家经学之始。官方则当以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为经学大盛的开始。官方的经学创始当然并不始于此。战国、秦朝都有研究儒家经典的博士,史有明文。因此经学的发展一直贯穿整个中国文化的发展历史。

经学中最关键的是六艺。六艺是孔子用来教授弟子的六门功课——礼、乐、射、御、书、数。儒家六艺从教育的眼光来看,非常全面而且实际。其中礼指礼仪,是儒家的核心,《论语》中多处提到礼。乐指音乐,包括舞蹈与歌唱,《论语》中也有与孔子及其弟子相关的乐的记载。射指射箭,一方面培养武艺勇气,一方面考察谦让的涵养。御则是驾车,《周礼》记载有多种考核方法。书是语言文字学。数是数学。

另一方面,六艺也指孔子所编定的六部古代经典——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汉代以后六艺就专指儒家的六经了。孔子是持复古主张的,他最推崇周朝的文化,认为周朝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顶峰,而到了春秋时代,一切都在走下坡路了。因此他力图恢复周朝的文化,那就必须要有教本来教授学生,而六经就是他编定的教本。六经根据教学的从易到难,顺序为《诗》《书》《礼》《乐》《易》《春秋》。按照成书年代,顺序为《易》《书》《诗》《礼》《乐》《春秋》。

由于秦朝焚书坑儒,秦末楚汉的大战,以及乐书的不易保存,六艺中的《乐》失传,六经变为《诗》《书》《礼》《易》《春秋》五经。汉武帝时置五经博士。汉灵帝熹平四年(175),诏诸儒刊定五经,刻碑,立于太学。到了唐代,唐太宗令国子祭酒孔颖达等当时一流的学者,编纂《五经正义》,对秦汉以来五经的研究成果进行阶段性总结,《五经正义》是中古经学的集大成之作。

五经之后则是“四书”。北宋理学家程颐、程颢认为《礼记》中的《大学》一篇是“初学入德之门”(《四书章句集注·大学章句》朱子小序),《中庸》则是“孔门传授心法”(《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朱子小序)。因此后来朱熹从《礼记》中抽出《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合刊,称为“四书”,并作集注,称《四书章句集注》,为儒家经典的入门必修典籍。该书包括《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论语集注》十卷、《孟子集注》七卷,刊于南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朱子原本的顺序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是根据四种书的难易以及内容之间的联系来考虑的。今本的顺序则是当时书商所改。朱熹三十岁开始着手这一工作,经过前后四十年的“沉潜反复”,“会众说而折其衷”(《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序》),直到去世还在修改完善。他说自己的《论语孟子集注》“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朱子语类》卷十九“论语一·语孟纲领”),可见他的用功与自信。元明清三代以之作为科举考试的权威依据,出题答题都要依据“四书”,因此“四书”在后来的七百年中,超过“五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文献。日本、韩国等国所受到的儒学影响,主要是“四书”学。

明永乐十三年(1415),明成祖亲自作序的《四书五经大全》颁行天下,作为科举必读书,从此四书五经紧密相连,影响深远,事实上也是儒家学说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所在。

最后之集大成则是“十三经注疏”。

儒家经典有其层次性,第一个层次是经,即上文所说的五经。第二个层次是传,即儒家解释经典的著作,如春秋三传。第三个层次是记,即对经与传的研究资料汇集。十三经就是包括这三个层次的一部儒家经典丛书。“十三经”是指《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其规模是逐渐发展而来的。汉代先有五经的名称,具体为《诗》《书》《仪礼》《易》《春秋》。到东汉时已经将《论语》《孝经》两种“传记”加入,成为七经。唐代又将《易》、《书》、《诗》、三礼、三传,合称九经。唐玄宗开元八年(720),即以九经取士。唐文宗开成二年(837),朝廷刻石经,在九经的基础上加了《尔雅》《孝经》,成为十二经。到了宋代,理学家极为重视诸子中的《孟子》,将其提到经书的位置,“十三经”的规模方才形成。

汉代人对五经的注释,称为注或笺。唐代人连汉代人的注也不能完全明了,因此需要再做注释的工作,这样的注释,不仅针对经典原文,也包括汉代人的注和笺,这样的解释阐发称为疏或正义。南宋时将前人的较好的研究成果汇编为“十三经注疏”,分别为:

《周易正义》(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尚书正义》(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仪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左氏传正义》(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

《春秋公羊传注疏》(汉)何休解诂,(唐)徐彦疏

《春秋穀梁传注疏》(晋)范宁注,(唐)杨士勋疏

《论语注疏》(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

《孝经注疏》(唐)李隆基注,(宋)邢昺疏

《孟子注疏》(汉)赵岐注,(宋)孙奭疏

《尔雅注疏》(晋)郭璞注,(宋)邢昺疏

学习和研究经部的学问,当以“十三经注疏”为归宿。

本编所选,为《易》《书》《诗》《礼记》《左传》《论语》《孟子》《孝经》中比较有思想的内容,也很适合现代读者的需要。

诗经

提要

《诗经》的创作时代起于西周初,最晚至于春秋中期。诗的来源,汉儒有采诗之说。据《汉书·食货志》,古时有采诗之官,每年八月周游国中,采集歌谣,献给天子。

另外天子巡守各国时,也让太师颂当地之歌谣以观察民风。采诗区域以黄河为中心,十五国风,集中在河南、陕西、山东、山西几省。所以《诗经》可称北方文学。不过《周南》《召南》的背景却是在江汉地区。

《诗经》的体裁为风、雅、颂。

风,分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部分为民间歌谣,出自民间作者,也有少部分为贵族所作。有的描述风土人情,有的抒写青年男女恋情。

雅,分《大雅》《小雅》,共一百零五篇,是燕享、朝会的乐章,叙事诗居多。“雅”字与“夏”字通,因此称流行于中原一带为王朝所崇尚的正声为雅。

颂,包括《周颂》《商颂》《鲁颂》,四十篇,多为叙事诗与祀神敬天的乐章。颂,就是容,形容也。雅、颂出自贵族文人。

全书从《周南》起,到《商颂》止,共计三百一十一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目无诗,称为笙诗,因此实际只有三百零五篇。

《诗经》的作者,除了有几篇在内容中载明作者名字外,多不知名。如《小雅·巷伯》为寺人孟子所作,《小雅·节南山》为家父所作等,其余则多不知作者名。

《诗经》的方法为赋、比、兴。赋,是直叙其事。比,是譬喻。兴,是以一物引至他物。风、雅、颂,加上赋、比、兴,就是诗的“六义”。

《诗经》不但是文学作品,也包含了丰富的史料。如《商颂·玄鸟》,叙述商人的始祖简狄吞鸟卵生契的传说。《大雅·生民》,讲了周人祖先姜嫄踏了天帝的足迹而怀上了后稷。这都暗示了远古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些情况。《豳风·七月》等叙述了周人从事农业的情形。平王东迁以后,有所谓变风、变雅,抒写抑郁愤慨的感情。如《邶风·北门》《王风·黍稷》《魏风·伐檀》《魏风·硕鼠》,都表现了社会动荡的不安。

邶风·北门

【解题】

本诗为周代某下级官吏所作。邶风就是邶地的乐调,邶在商朝京畿之内,北门即城的北门。这首诗表达了主人公在繁重的公务压迫之下,生活艰苦,而又不为家人所理解的苦闷之情。根据诗的内容,此时或许是社会即将动荡解体,上下阶层矛盾日趋尖锐之际。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1]。

终窭且贫[2],莫知我艰[3]。

已焉哉[4]!天实为之,谓之何哉[5]!

王事适我[6],政事一埤益我[7]。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谪我[8]。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我[9],政事一埤遗我[10]。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11]。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注释】

[1]殷殷:忧伤的样子。

[2]终:既。窭(jù):困窘。

[3]艰:苦。

[4]已焉哉:算了吧。

[5]天实为之:都是天意。谓之何:即奈之何,拿他怎么办呢?

[6]王事:君王所命服劳役等事。适:通“擿”,投掷。

[7]政事:同王事。一:全都。埤(pí):加。益:加。

[8]徧:同“遍”,都。谪:责怪。

[9]敦:交给。

[10]遗:交给。

[11]摧:折磨。

史部第三(摘选)

史记

提要

《史记》作者是西汉司马迁。司马迁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前145),大约卒于武帝末。司马迁少时游历大江南北,又博学多才,师从孔安国、董仲舒,又扈从武帝二十多年,为后来《史记》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天汉三年(前98),因为李陵辩护,司马迁遭宫刑下狱。后出狱为中书令,武帝末年《史记》书成。他本为慷慨不羁之人,却遭受这样的奇耻,因此书中处处发扬自由独立的精神,也多愤慨不平的语言,对后世思想有很深的影响。

《史记》属于私撰,藏于秘府,汉宣帝时由司马迁外孙杨恽公布天下。原名《太史公书》《太史公记》。之后方省称《史记》。纪事年代上起黄帝,下讫武帝元狩元年(前122)。

其创作目的,一是效仿春秋,作一部抒发自己思想理论的书;二是为黄帝至汉武帝瑰奇壮丽的三千年历史作一总结;三是要将自己的文采传诸后世;四是寄托自己悲愤的思想情感。即所谓“网罗天下放失旧文”“历纪古今成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多字。为本纪十二、年表十、书八、世家三十、列传七十。本纪写天下政治权力中心人物,年表用表格形式排列各国的大事年表,书是典章制度、天文历法等方面的记录,世家记功业道德对后世有影响的人物,列传则记社会中的代表性人物及瑰奇之士。

不过其书汉代即有残缺,《汉书·司马迁传》云十篇阙,有录无书。其书又有后人窜续。

《史记》之注释,古有三家注,即南朝宋裴骃《史记集解》、唐司马贞《史记索隐》、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各有侧重,各有所长。

《史记》在史学、文学、思想上对后世的影响无法估量,堪称中国第一流的古书。

项羽本纪(节选)

【解题】

项羽是楚国贵族之后,跟随叔父项梁从今天苏州地区起兵反秦,以自身的才力,加上时代的风云际会,短短五年,成为中国霸主,号令天下诸侯,但又快速失败,自刎时不过32岁。这样一个年轻有为、战无不胜的人物,在提倡老成的中国社会里,无异于一朵奇葩。加上司马氏的神来之笔,项羽愈加成为神一般的英雄人物。他是一个以热情勇敢对抗老成猥琐的人,是充满理想色彩的偶像,秦汉之际的风云变幻中,项羽由于年轻缺乏城府计谋,又刚愎自用,更不善于用金钱权力笼络人,因此虽然百战百胜,还是败在了老奸巨猾、不择手段的刘邦手中。他宁愿自刎而不肯过江东的理想主义情怀,让后世贪图名利、无所不至的奸邪小人无地自容,也给我们带来了无穷的慨叹。

项籍者,下相[1]人也,字羽。初起[2]时,年二十四。其季父[3]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4]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5]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6]。项梁尝有栎阳逮[7],乃请蕲狱掾曹咎书[8]抵栎阳狱掾司马欣,以故[9]事得已。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10]。吴中贤士大夫皆出项梁下[11]。每吴中有大繇役[12]及丧,项梁常为主办[13],阴[14]以兵法部勒[15]宾客及子弟,以是知其[16]能。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17]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能扛[18]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注释】

[1]下相:秦县,今江苏宿迁西。

[2]初起:初起兵。

[3]季父:叔父。

[4]书:写字。

[5]不足:不值得。

[6]竟学:完成学习。

[7]栎(yào)阳逮:栎阳地方要逮捕项梁。栎阳,秦县名,地在今陕西临潼东北。

[8]蕲(qí)狱掾(yuàn)曹咎书:蕲,秦县,地在今安徽宿州南。狱掾,牢吏。曹咎书,曹咎的信。

[9]以故:因此。

[10]吴中:今苏州地区。

[11]皆出项梁下:不如项梁。

[12]大繇役:即大徭役。

[13]主办:主事者。

[14]阴:暗中。

[15]部勒:指挥安排。

[16]其:指宾客。

[17]族:灭族。

[18]扛:举。

秦二世元年七月[1],陈涉等起大泽中[2]。其九月,会稽守通[3]谓梁曰:“江西[4]皆反,此亦天亡秦之时也。吾闻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吾欲发兵,使公及桓楚[5]将。”是时桓楚亡在泽中。梁曰:“桓楚亡,人莫知其处,独籍知之耳。”梁乃出,诫[6]籍持剑居外待。梁复入,与守坐,曰:“请召籍,使受命召桓楚。”守曰:“诺。”梁召籍入。须臾[7],梁眴[8]籍曰:“可行矣!”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梁持守头,佩其印绶[9]。门下大惊,扰乱,籍所击杀数十百人。一府中皆慴伏[10],莫敢起。梁乃召故所知豪吏[11],谕以所为起大事[12],遂举吴中兵。使人收下县[13],得精兵八千人。梁部署吴中豪杰为校尉、候、司马[14]。有一人不得用,自言于梁。梁曰:“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众乃皆伏。于是梁为会稽守,籍为裨将[15],徇[16]下县。

【注释】

[1]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

[2]大泽:今安徽宿州西南大泽乡。

[3]会稽(kuài jī)守通:会稽军事长官,名通。会稽,古郡名。地在今江苏东部,浙江西部,秦时治所在今苏州。

[4]江西:江东之对称,泛指长江以北。

[5]桓楚:吴中奇士。

[6]诫:命令。

[7]须臾:不一会儿。

[8]眴(shùn):用眼示意。

[9]印绶:官印用绶带系,因此连称印绶。

[10]慴(shè)伏:恐惧而匍匐。

[11]豪吏:有势力的官吏。

[12]谕以所为起大事:谕,告。所为起大事,起大事的原因。

[13]下县:该郡所辖的县。

[14]校尉、候、司马:校尉,次于将军的军官。候,军需官。司马,军法官。

[15]裨将:副将。

[16]徇:攻略。

行[1]略定秦地。函谷关[2]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3]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4]西。沛公军霸上[5],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6]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7]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8],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9],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10]。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11],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12]。急击勿失。”

【注释】

[1]行:将。

[2]函谷关: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秦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3]当阳君:即英布。

[4]戏(huī):戏水,在今陕西省临潼东。

[5]霸上:秦地有霸水。霸上即霸水之上。地在今陕西西安东。

[6]左司马曹无伤:左司马,官名。曹无伤,人名。

[7]子婴:秦王子婴,赵高所立。

[8]旦日飨士卒:旦日,明日。飨,犒劳。

[9]新丰鸿门:新丰,地在今陕西临潼东。鸿门,在今临潼东北。

[10]美姬:美女。

[11]幸:爱。

[12]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古人迷信,认为气无所不在,帝王有帝王之气,如果会望气,就可以看见。

楚左尹项伯者[1],项羽季父也,素善[2]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3],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生[4]说我曰:‘距[5]关,毋内[6]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7]?”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8]?”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9]来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10]。”

【注释】

[1]左尹:楚国官名,令尹之佐。项伯:项羽族叔,名缠,字伯。

[2]素:平常。善:交好。

[3]具:全。

[4]鲰(zōu)生:鲰,小鱼。鲰生是对儒生的贬称,意思是短小愚陋。

[5]距:即“拒”字。

[6]内:通“纳”。

[7]料:估计。当:抵挡。

[8]安:如何。有故:有交情。

[9]幸:他人对己好,称“幸”。

[10]兄事之:即以之为兄。

张良出,要[1]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为寿[2],约为婚姻[3],曰:“吾入关,秋豪[4]不敢有所近,籍[5]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6]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7]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8]自来谢项王。”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注释】

[1]要:通“邀”。

[2]奉卮(zhī)酒为寿:奉通“捧”,卮是古代酒器,卮酒即杯酒。为寿:古人敬酒祝酒称为寿。

[3]婚姻:古代在昏时行礼,故曰婚。妇人因夫而成婚,故曰姻。又古人婚姻父母包办,所以男方家长称姻,女方家长称婚。

[4]秋豪:即秋毫。原指动物秋天所生细毛,形容微细。

[5]籍:登记。

[6]非常:变故。

[7]倍德:倍通“背”,即背叛。

[8]蚤:通“早”。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1]来见项王,至鸿门,谢[2]曰:“臣与将军戮力[3]而攻秦,将军战河北[4],臣战河南,然不自意[5]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6]。”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7]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乡[8]坐。亚父[9]南乡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乡坐,张良西乡侍。范增数目[10]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11],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12],若[13]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14],杀之。不者[15],若属[16]皆且[17]为所虏。”庄则[18]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19]沛公,庄不得击。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20]矣,臣请入,与之同命[21]。”

【注释】

[1]从百余骑:使百余骑跟从。

[2]谢:致歉。

[3]戮力:即努力。

[4]河北:黄河之北。下句河南即黄河之南。

[5]自意:自料。

[6]郤(xì):猜嫌。

[7]即日:当日。

[8]东乡:坐西朝东。乡,通“向”。

[9]亚父:即叔父之意,项羽尊敬范增之称。

[10]数目:数,屡次。目,使眼色。

[11]玉玦:玦与“决”谐音,故用来暗示“决断”。三:言数次。

[12]不忍:不狠心。

[13]若:你。

[14]坐:通“座”。

[15]不者:“不”通“否”。“不者”表假设不这样(结果会如何)。

[16]若属:你们。

[17]且:将。

[18]则:于是。

[19]翼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遮挡。

[20]迫:急。

[21]同命:言共生死。

哙即带剑拥[1]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2],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3],哙遂入,披帷[4]西乡立,瞋目[5]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6]尽裂。项王按剑而跽[7]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8]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9]。哙拜谢,起,立[10]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11]。”则与一生[12]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13]彘肩上,拔剑切而啗[14]之。项王曰:“壮士,能复[15]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6]!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17],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豪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18]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19]。劳苦[20]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21],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22],窃为大王不取[23]也。”项王未有以应[24],曰:“坐。”樊哙从良坐[25]。坐须臾[26],沛公起如厕[27],因招樊哙出。

【注释】

[1]拥:持。

[2]交戟之卫士:古兵营卫士两列面对,举戟相交。内:通“纳”。

[3]仆地:倒地。

[4]披:掀开。

[5]瞋(chēn)目:瞪眼。

[6]目眦(zì):眼角。

[7]跽(jì):长跪。双膝跪地,上身挺直。

[8]参乘(cān shèng):即车右,古兵车三人,主帅居中,驾车者居左,力士居右护卫主帅并战斗。

[9]斗:盛酒器。

[10]立:站立。

[11]彘(zhì)肩:猪蹄膀。

[12]生:或曰衍字。

[13]加:放。

[14]啗(dàn):吃。

[15]复:再。

[16]安足辞:有什么好推辞的。

[17]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举、胜,全、尽的意思。两句互文,意思是拼命杀人,好像生怕杀不完一样。

[18]还军:将军队带回。

[19]非常:突发情况。

[20]劳苦:所做的功业非常艰苦。

[21]细说:谗言。细,小人。

[22]亡秦之续:续,后继。意思是与灭亡的秦朝一样暴虐。

[23]为大王不取:认为大王不该这样做。

[24]应:回答。

[25]从良坐:与张良坐在一起。

[26]须臾:一会儿。

[27]如厕:上厕所。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1]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2]出,未辞也,为之奈何[3]?”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5],何辞为[6]!”于是遂[7]去。乃令张良留谢[8]。良问曰:“大王来何操?[9]”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10]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11]。”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12],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13]。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14],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15]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16]?”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17]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18]而破之,曰:“唉!竖子[19]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20]为之虏矣。”沛公至军,立[21]诛杀曹无伤。

【注释】

[1]都尉:武官名。

[2]今者:现在。

[3]为之奈何:怎么办。

[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做大事不能管细枝末节,真正的礼节可以允许有小的出入。

[5]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俎,砧板。比喻自身生命在他人掌握之中。

[6]何辞为:有什么好告别的!

[7]于是遂:遂,于是。此处为同义虚词连用。

[8]谢:告辞。

[9]何操:即操何。操,持。

[10]会:碰上。

[11]谨诺:谨,敬语。即恭敬地答应。

[1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彊、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置,留下。这里是说刘邦将随行的车骑留下,自己骑着马,那四人则走路跟着。

[13]道芷阳间行:道,从……走。间行:走小路。

[14]不胜桮杓(bēi sháo):桮,同“杯”。杓,舀酒器。桮杓,代指酒。意思是说刘邦醉了。

[15]再拜:拜两次。此处是谦逊之辞。

[16]安在:即“在安”。安,代词,哪里。

[17]有意督过:有意,有……之意。督,责。过,过错,引申为责备。督过,二字近义连用。

[18]撞:击打。

[19]竖子:竖,短。竖子原指儿童,又用为骂人的话。即今人骂小子。

[20]吾属今:吾属,我们。今,将。

[21]立:马上。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