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的方法,立足于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实际,综合运用教育学、民族学、政策学、政治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民族高等教育理论及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实践进行深入研究,阐述了民族高等教育的本质、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特殊性、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功能及其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分析了中国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结构调整、体制改革,以及民族院校的特色建设、学科建设、专业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对外合作交流等热点、焦点和前沿问题,并以广西民族大学为个案,探讨民族院校学科群建设、外语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的整体理路,从而揭示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和特殊性。
欧以克(1965—),男,壮族,广西民族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理事,主要从事民族教育研究。2000年以来,曾主持过“中国、越南高等教育比较研究”、“广西教育发展纲要(2006—2020年)研究”、“民族院校师范类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多项省部级课题,先后出版了《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中国民族学院论》(合著)、《生态视域中的特色学科建设与发展》(合著)等著作。曾在《民族教育研究》、《外国教育研究》、《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获广西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自治区级教学成果奖等教学和科研成果7项。
陈秀琼(1968—),女,壮族,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曾主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等省部级课题,发表学术论文16篇。
理论篇
民族高等教育的本质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特殊性
民族高等教育研究方法论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体系中的特殊地位
战略篇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策略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理路
论民族院校办学主体多元化
论民族院校的合法性
民族院校的基本特色及其建设
民族院校特色发展的基本方略
民族院校学科建设的战略选择
民族院校学科特色建设的基本理念
民族院校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
民族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
民族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保障机制
民族预科教育发展的战略思考
民族院校对外交流合作的基本方略
民族地区高校实施国际化战略的理性选择
实践篇
改革开放以来民族高等教育政策的发展轨迹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科群的建设与发展
民族地区高校外语非通用语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究
民族地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探索
民族院校民族团结教育的策略选择
民族院校科研发展的路径选择
民族地区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及抉择
附录1:国家民委关于加快所属民族学院改革和发展步伐的若干意见
附录2:国家民委、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办好民族院校的意见
附录3: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预科班、民族班管理办法(试行)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与进步,不仅是整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基础,更是中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社会要进步,经济要繁荣,教育须先行。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各民族团结奋斗、共同繁荣,以及国家安全、边疆稳定、社会和谐,均离不开民族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包括民族高等教育在内的民族教育的发展,就没有各民族的共同进步与繁荣,更不会有整个中华民族的富强与和谐。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民族高等教育一直给予极大的关怀和支持,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民族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政策,大力推进民族高等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积极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条件。历经六十多年的努力,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专科、本科、硕士和博士四个层次完整的民族高等教育体系,民族高等教育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日益得到释放和彰显。与此同时,包括民族高等教育学在内的民族教育学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演进,逐步走过其学科的萌芽和幼稚阶段,步入一个成长壮大的阶段,汇入当代教育科学发展的大海,并努力在世界教育科学的海洋中探寻自己前行的方向,正所谓“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但我们也清楚地认识到:目前我国的民族教育学还很不成熟,民族高等教育学尚未成为独立的学科;整个国家的民族高等教育还比较落后,总体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各民族地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依然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困惑和挑战,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因此,加强民族高等教育研究,创新民族高等教育理论,推进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引领民族高等教育走出困境,意义重大而深远。
不同国家的民族高等教育具有不同的个性,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具有典型的“中国特征”,它根植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传统,并与之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亦即说,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实践有其独有的社会环境、制度根基和教育传统,我们不宜也不可直接照搬或简单移植世界其他国家的民族高等教育理论,而应从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和特殊问题出发,创新民族高等教育理论,进而反过来再指导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实践。事实上,任何一种高等教育理论,如果它根本不关注和直面高等教育实践中的真问题,那么无论人们对它多么钟爱,也无论它以何种看似科学和严谨的逻辑、术语、方法和概念体系作为支撑,都将属于诠释性的和概念性的高等教育理论,都将是一种贫血的高等教育理论,一旦面对鲜活的高等教育实践将会苍白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理应设法为民族高等教育实践乃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提供富有前瞻性的理论体系和制度性框架,事实上这也是民族高等教育研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民族高等教育是一个特殊而复杂的系统或问题域,既包括形而上的民族高等教育理论问题,也包括形而中的民族高等教育制度或政策问题,还包括形而下的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实践问题。因此,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系统工程,研究者不仅需要具有扎实的民族高等教育理论功底和丰富的民族高等教育实践储备,也需要具备战略思维和国际视野,还需要善于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作为一名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者,欧以克教授具备这样的学术素养,他先后在广西民族大学的图书馆、教务处、研究生处、党委办公室、教育科学学院工作长达二十多年,期间所从事的研究或实践工作几乎都与民族高等教育直接相关,这无疑为他从事中国的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创造了不可多得的时空条件。二十年来,欧以克教授一直潜心于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和探索,先后撰写出版过《中国民族学院论》、《民族高等教育学概论》等专著或合著,发表过一系列相关的学术论文。如此种种,为他撰写《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奠定了宽厚而坚实的基础,提供了特殊而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储备。
质量保障与特色发展是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的两大主题,是民族高等教育的永恒追求。不过,无论是提高民族高等教育质量,还是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特色,都是深刻的民族高等教育理论与实践命题,两者都需要我们解除各种认识上的困惑,清除种种行动上的障碍。从这个意义上说,如何确保和提高民族高等教育质量,如何培育和发展民族高等教育特色,是一个颇难回答而又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的问题。从《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的框架结构看,欧以克教授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围绕民族院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对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特色发展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揭示了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和本质区别,阐发了民族高等教育的质量保障与特色发展的战略和路径选择。
作为欧以克教授最近几年研究成果的结晶,《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一书的风格与他以往的论著大为不同,即该著作没有按照严密的逻辑体系去构建,只是选取了一些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焦点和前沿问题,抑或他自己感兴趣、思考和体会颇多的问题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然后逐一研究而成。从表象看,此类研究和架构的确缺乏严紧的结构性和逻辑性,但这并不影响该研究成果的内在价值,也不会削弱和降低各专题研究成果的学术性。从学理上看,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应遵循一定的逻辑,但完全逻辑化也是非理性的和不可取的,因为“逻辑的事实并不总能成为现实的事实,逻辑的力量不是无边无际的”(张楚廷)。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欧以克教授选择了一条问题逻辑而非理论逻辑的研究路径,通过核心问题或相关问题的追问和剖析来达到解读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战略选择和实践改革的目的。
欧以克教授是一位跨学科的民族高等教育研究者,他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攻读的是中国语言文学、民族学专业,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曾在民族文学研究方面取得过不俗的成绩,享有较好的学术声誉。由于工作需要,90年代中期,他放弃了民族文学方面的研究与追求,开始致力于民族高等教育的研究与探索。近二十年来,他潜心研究,躬于实践,勤耕不辍,取得了骄人的学术成果,逐步从稚嫩走向成熟,现已成为国内民族高等教育领域的知名学者。眼下即将出版的这部《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展现了作者全新的视野和研究方法论。他综合运用民族学、管理学、政策学、高等教育学、教育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多个不同的维度对中国民族高等教育不同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和诠释,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研究成果。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是一部给人启发和引人思索的著作。作为欧以克教授的好友,我有幸能在第一时间拜读它,并从中汲取丰富的学术营养。该著作闪烁着智慧之光,渗透着“文章不写半句空,板凳敢坐十年冷”的科学精神,值得我们去重读,去追问,去反思,去研究,去品茗。正因为有此感受,我毛遂自荐为之作序。这是我第一次为他人作序,特别是在给对自己的学术成长有着深刻影响的欧以克教授作序,我深感诚惶诚恐,深知是在“冒天下之大不韪”,还难脱“贪天功”之嫌。纵然如此,我依然为之,因为“作序是假,学习是真”。
李枭鹰
2011年12月8日
《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相结合,以中国民族高等教育问题研究为逻辑起点,通过核心问题或相关问题的追问和剖析来达到解读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理论创新、战略选择和实践改革的目的,其研究视角独特,资料丰富翔实,体例和结构形式新颖,各专题研究逻辑体系严谨,它的出版有利于丰富我国民族高等教育的理论园地,促进中国民族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不仅对民族教育理论工作者和研究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而且适合于民族教育实际工作者阅读,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