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法国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影响为研究对象,试图将萨特在中国的接受放入中国现代性进程的大背景下进行全面考察,对“萨特在中国的影响研究”这一课题进行整体性综合研究。
除绪论与结语之外,本书由四章组成:(一)萨特在中国的译介;(二)中国思想学术界对萨特的研究;(三)萨特与中国八十年代的主体性学说;(四)萨特与中国八十年代的知识青年。这四章构成本文的主体部分,是一个互为支撑的有机整体。贯穿于其中的逻辑关系在于,一个学者及其理论在异质文化语境中的传播和产生影响往往从译介开始,而译介本身又是十分重要的接受过程和方式,它是译介者基于自己所处某种历史语境的内在需求,主动选择的结果。研究是接受国外理论的又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既体现了研究者个体的价值立场和时代的需要,也进一步传播了国外理论,深化了它的接受语境。国外理论的影响,最终要在本土化的实践应用中体现出来,影响和接受是一个问题的两面。译介、研究和影响是一个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一个整体,共同促进接受的深化。
绪论部分简要论述了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结语部分“‘萨特热’在中国的退潮及其根源”,论述了“萨特热”在中国退潮的负面影响。由于“萨特热”是在新时期的启蒙现代性的语境中发生的,它对于我国启蒙现代性的推进有着重要意义。可是随着九十年代“后学”的兴起,以“后学”为价值依托和思想资源的文化保守主义对启蒙现代性的批判,导致了知识分子“启蒙共识”的破裂,“萨特热”也随之迅速降温。文章概括性地分析了“萨特热”降温的根本原因。
刘大涛,湖南麻阳人,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以及外国文学的研究工作。
目录
绪 论 4
一 本书的选题意义 4
二 本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5
三 本书的研究内容、创新及难点 8
第一章 萨特在中国的译介 12
第一节 建国前“救亡与启蒙交织下”的萨特译介 12
第二节 建国后“十七年”阶级论立场下的萨特译介 24
第三节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的启蒙语境中的萨特译介 36
第四节 九十年代至今的后现代语境中的萨特译介 46
第二章 中国思想学术界对萨特的研究 55
第一节 文学家萨特 55
一 小说家萨特 56
二 戏剧家萨特 66
第二节 存在主义哲学家的萨特 92
一 存在主义的人道主义者萨特 92
二 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萨特 103
第三章 萨特与中国八十年代的主体性学说 113
第一节 萨特与李泽厚 114
一 李泽厚有保留地接受了马克思主义 115
二 个体主体性:李泽厚的主体性哲学的最后旨归 123
第二节 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 130
一 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理论生成的前提条件 131
二 刘再复的“文学主体性”的内涵,及其历史性意义 135
第四章 萨特与中国八十年代的知识青年 139
第一节 知识青年中“萨特热”的理论背景 140
一 新启蒙主义语境下的人道主义思潮 141
二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 146
第二节 萨特与中国八十年代知识青年的“萨特热” 153
一 知识青年中“萨特热”的契机与根源 154
二 “萨特热”的主要表现及影响 160
结语 “萨特热”在中国的退潮及其根源 163
一、“萨特热”兴起的原因及意义 163
二、“萨特热”退潮的原因 167
三、“萨特热”退潮的后果 170
参考文献 172
后记 181
本书是研究萨特在中国影响的专著,适合广大文学爱好者和文学研究者阅读.
![]() |
![]() |
![]() |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 | ![]()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