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文化广西”丛书中的一种,收录广西先秦至清代诗歌代表作近65首,以时间为线索,串联广西诗歌发展的历史,对每一首作品的创作背景、语言艺术、思想意境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评析,使普通大众能清晰地了解历代诗人名家在广西的创作情况,从而了解广西古代诗歌发展的历程和概况。广西历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学的一部分,本书精选广西各朝代诗歌代表作品集结成册,给读者提供了一个感受广西魅力、了解广西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
莫道才,1962年生。广西恭城县人。南开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文学硕士。现任广西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唐代文学及骈文史论。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命题专家。2014年获广西第十三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016年获广西特聘专家荣誉。出版《骈文通论》《骈文学探微》《八桂文化与文学研究论集》等多部著作。
先秦汉魏六朝:寻找遥远的诗神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越人歌》评析 2
我所思兮在桂林 ——张衡《四愁诗》评析 6
峨峨郛邑间 ——颜延之咏独秀峰残诗评析 9
唐代:邂逅岭南风物
逍遥楼上望乡关 ——宋之问《登逍遥楼》评析 14
桂林风景异 ——宋之问《始安秋日》评析 17
流移几客还 ——沈佺期《入鬼门关》评析 19
东北望春回 ——张说《钦州守岁》评析 22
心与清晖涤 ——张九龄《巡按自漓水南行》评析 24
桂林寒色在 ——王昌龄《送任五之桂林》评析 27
宜人独桂林 ——杜甫《寄杨五桂州谭》评析 30
高处更堪愁 ——戎昱《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评析 33
灌阳滩冷上舟迟 ——戴叔伦《宿灌阳滩》评析 35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评析 38
解酒荔枝甘 ——王建《送严大夫赴桂州》评析 41
海天愁思正茫茫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评析 43
种柳柳江边 ——柳宗元《种柳戏题》评析 46
常叹春泉去不回 ——李渤《留别南溪》(其一)评析 48
偶脱嚣烦趣 ——元晦《越亭二十韵》评析 51
生度鬼门关 ——李德裕《谪崖州过北流鬼门关作》评析 54
江宽地共浮 ——李商隐《桂林》评析 57
家多事越巫 ——李商隐《异俗二首》评析 60
玉簪恩重独生愁 ——曹邺《碧浔宴上有怀知己》评析 63
桂林须产千株桂 ——曹邺《寄阳朔友人》评析 66
苍梧风暖瘴云开 ——曹唐《南游》评析 69
宋代:发现粤西美景
两峰拔地镇南夷 ——周渭《游兼山》评析 74
碧桃无主又千年 ——陶弼《思柳亭》评析 76
蛮封迤逦分 ——陶弼《南宁昆仑关》评析 79
独醉还独醒 ——苏轼《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评析 82
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 ——苏轼《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评析 85
直与江月同清幽 ——秦观《月江楼》二首评析 89
平地苍玉忽嶒峨 ——黄庭坚《到桂州》评析 93
山鸟不知兴废恨 ——李纲《象州道中》二首评析 96
风烟自一方 ——李纲《容南道中》(其一)评析 99
意谐独有清风共,兴尽聊随落照还 ——孙觌《灵泉寺》评析 102
家国身世两相悲 ——吕本中《柳州开元寺夏雨》评析 104
一环清 石间流 ——张孝祥《入桂林歇滑石驿题碧玉泉》评析 106
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 ——张孝祥《訾洲即事》评析 109
回看瘴岭已无忧 ——范成大《严关》评析 112
仰看河汉明,俯视群山苍 ——张栻《七月旦日晚登湘南楼》评析 115
桂林佳绝处,人道胜匡庐 ——戴复古《观静江山水呈陈鲁叟漕使》二首评析 118
芦花深处歌竹枝 ——刘志行《訾洲烟雨》评析 121
元明:踏遍故乡的山水
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 ——伯笃鲁丁《逍遥楼》评析 126
揽辔倦行役,徘徊思故园 ——蓝智《河池县险路》评析 129
天空月好自歌吟 ——吴廷举《梧州同心亭》评析 132
恍疑在图画 ——蒋冕《曩予家食时尝游城西之湘山寺作数小诗今书遗寺僧觉静》评析 135
莫陋夷方不可居 ——王守仁《南宁二首》(其一)评析 138
何处望长安 ——戴钦《兴安道中遣兴》评析 141
青山四时常不老 ——董传策《青山歌》评析 143
江似游龙曲向东 ——张鸣凤《游尧山玉皇阁》评析 147
夜色正苍苍 ——袁崇焕《藤江夜泛》评析 150
一樽清兴此行舟 ——王贵德《初发容江》评析 152
清代:留住美丽的记忆
白杨青草易黄昏 ——谢良琦《湘山春望》(其二)评析 156
漓源滥觞乃在此 ——查慎行《灵渠行》评析 158
他年如化鹤,何处觅前踪 ——谢济世《乾隆甲子归田重游龙隐岩,效待制体题石壁》(其一)评析 162
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 ——袁枚《独秀峰》评析 164
故人万里倍相亲 ——赵翼《横州晤庄似撰》评析 166
经过想见英雄气 ——赵翼《昆仑关咏古》评析 169
万叠盘涡满江沸 ——赵翼《过昭平峡》评析 171
春风随处好年华 ——邓建英《长洲春日道中》评析 174
歌罗城外疍人音 ——张鹏展《苍梧夜泊》评析 176
乡心悬隔斗门西 ——朱依真《全州》评析 179
上古何人善画山 ——阮元《清漓石壁图歌》评析 182
夜来且听渔人歌 ——郑献甫《舟经大藤峡感赋》评析 185
不信尘世无丹邱 ——朱琦《同竹轩宗老游隐山》评析 188
晚市人归笑语哗 ——龙启瑞《南郭晚归途中望独秀峰作》评析 191
后记 193
前 言
很多人误以为历史上广西除了民间山歌,缺少作为传统经典的诗歌。这其实是很大的误解,是不了解广西历史文化的表现。广西在中国诗歌史上一直与中国文学联系紧密。历代重要的文学家很多都来过广西,写过广西,留下了著名的篇章,只是我们不熟悉这段历史而已。
先秦时期的《越人歌》被学者认为是壮族先民的歌谣。汉代张衡在《四愁诗》中感叹“我所思兮在桂林”,这里的“桂林”应是借用秦朝的桂林郡旧称,基本涵盖了今天广西主要的区域。可见汉代广西地区就进入了诗人的视野。南朝刘宋时期是中国山水诗的初创时期,颜延之就在今天的桂林任始安郡太守,写下了“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可惜只留下一些残句。
从现存的诗歌来看,唐宋是广西历史上诗歌辉煌的时代。唐宋时期来到广西的诗人多因游宦。初唐时期宋之问、沈佺期贬谪广西,写出了迁谪的感叹。宋之问在《登逍遥楼》和《始安秋日》感叹的是“逍遥楼上望乡关” “桂林风景异”,沈佺期在《入鬼门关》感叹的是“流移几客还”。张说在《钦州守岁》中感叹“东北望春回”。张九龄在《巡按自漓水南行》中则感叹“心与清晖涤”。没有来过广西的诗人则对远方有美好惊奇的想象。王昌龄在《送任五之桂林》听说“桂林寒色在”,安慰朋友“山为两乡别,月带千里貌”。杜甫在《寄杨五桂州谭》的送别诗中劝慰朋友“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则用奇妙的比喻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灵魂,“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王建《送严大夫赴桂州》则劝慰“莫叹京华远,安南更有南”。戎昱在《桂州西山登高上陆大夫》中写出了“登高上山上,高处更堪愁”。戴叔伦《宿灌阳滩》感叹南迁路上“灌阳滩冷上舟迟”。当然更多是感伤,柳宗元在迁谪路上和柳州刺史任上也写了很多诗,其代表作《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写出了“海天愁思正茫茫”的迷惘,《种柳戏题》则是“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的自嘲。李渤的《留别南溪》(其一)“常叹春泉去不回”。元晦在桂林做刺史期间喜欢游历山水,他在游览叠彩山后写了《越亭二十韵》,用五言排律写出了“偶脱嚣烦趣”的观感。李德裕贬谪到海南崖州,经过北流鬼门关作《谪崖州过北流鬼门关作》,感叹“崖州在何处?生度鬼门关”。李商隐在桂林幕府期间写下了很多诗歌,《桂林》写出了“城窄山将压,江宽地共浮”的形胜,《异俗二首》写出了昭州“家多事越巫”的异俗。曹邺和曹唐是广西本土出生的诗人。曹邺《碧浔宴上有怀知己》既有“玉簪恩重独生愁”,也有《寄阳朔友人》“桂林须产千株桂”的自得。号称游仙诗人的曹唐《南游》写出了“苍梧风暖瘴云开”。可见大部分诗人表达的是感伤与惆怅。
宋代诗人到广西的也很多,大多也是贬谪流放而来,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诗作。但是宋代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境界有所不同,比较达观潇洒。本土诗人周渭在《游兼山》中感叹“两峰拔地镇南夷”。陶弼在《思柳亭》中追思柳宗元“碧桃无主又千年”,在《南宁昆仑关》感叹“蛮封迤逦分”。苏轼流贬海南,往返经过广西,他的《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感叹“独醉还独醒”,而作为美食家的他在《廉州龙眼,质味殊绝,可敌荔支》中还写出了对廉州龙眼“累累似桃李,一一流膏乳”的喜爱。贬谪横州的秦观在《月江楼》中发出了“直与江月同清幽”的感悟。黄庭坚流放羁管宜州,《到桂州》有“桂岭环城如雁荡,平地苍玉忽嶒峨。李成不在郭熙死,奈此百嶂千峰何”的惊叹。爱国诗人李纲在《象州道中》中发出了“山鸟不知兴废恨”的感叹,而《容南道中》则是在异乡的风景“山空云苒苒,春动水茫茫”中感叹“风烟自一方”。孙觌《灵泉寺》感叹“意谐独有清风共,兴尽聊随落照还”。吕本中在《柳州开元寺夏雨》中感悟“家国身世两相悲”。爱国诗人张孝祥在《入桂林歇滑石驿题碧玉泉》写到经过灵川县滑石驿碧玉泉“一环清 石间流”,而《訾洲即事》写出了“云山米家画,水竹辋川庄”如诗如画的风光。范成大在桂林做官,在往来桂林的路上经过严关,写下了“回看瘴岭已无忧,尚有严关限北州”。张栻的《七月旦日晚登湘南楼》,写出了在湘南楼“仰看河汉明,俯视群山苍”的心旷神怡。戴复古的《观静江山水呈陈鲁叟漕使》在山水中发现“桂林佳绝处,人道胜匡庐”。刘志行的《訾洲烟雨》写出“芦花深处歌竹枝”的美。宋代诗歌更多发现了广西自然之美。
元明时期的诗歌也有不少。元代诗人伯笃鲁丁《逍遥楼》写出了“身世云霄上,飘然思不穷”的壮阔气象。蓝智的《河池县险路》在更偏远的河池独行,“揽辔倦行役,徘徊思故园”。吴廷举《梧州同心亭》有“天空月好自歌吟”之叹。蒋冕《曩予家食时尝游城西之湘山寺作数小诗今书遗寺僧觉静》写出了“恍疑在图画”之美。王守仁《南宁二首》(其一)写出了“莫陋夷方不可居”的感悟。戴钦《兴安道中遣兴》在旅途古道上抒发了“何处望长安”的感慨。董传策《青山歌》则具有民歌的风格,写南宁青秀山“青山四时常不老”。张鸣凤《游尧山玉皇阁》看到了“江似游龙曲向东”的美景。袁崇焕《藤江夜泛》则有“夜色正苍苍”之感。王贵德《初发容江》写出了“一樽清兴此行舟”。
清代诗人中本土作家与外来作家均有大量描写广西的诗作涌现。谢良琦《湘山春望》(其二)感叹“白杨青草易黄昏”。查慎行《灵渠行》有“漓源滥觞乃在此,七十二重湾复湾”的惊叹。谢济世《乾隆甲子归田重游龙隐岩,效待制体题石壁》(其一)则感叹“他年如化鹤,何处觅前踪”。袁枚往往对自然有独特的发现,其《独秀峰》的“来龙去脉绝无有,突然一峰插南斗”很有视觉冲击力。赵翼《横州晤庄似撰》写出了“词客十年犹未遇,故人万里倍相亲”的感触,而《昆仑关咏古》写出了“经过想见英雄气,古木灵风叫鹧鸪”的思古幽情,《过昭平峡》写出了船行桂江过昭平峡时“万叠盘涡满江沸”的惊险刺激,读之如临其境。邓建英《长洲春日道中》吟唱了梧州“春风随处好年华”。张鹏展《苍梧夜泊》记录了“歌罗城外疍人音”。朱依真在《全州》写出了“乡心悬隔斗门西”。阮元的《清漓石壁图歌》对漓江上的九马画山则有“上古何人善画山,似与关荆斗名派”的遐想。广西本土最著名的学者和文学家郑献甫《舟经大藤峡感赋》歌吟了大藤峡“夜来且听渔人歌”。“杉湖十子”之一的朱琦在《同竹轩宗老游隐山》中感叹“不信尘世无丹邱”。“杉湖十子”的另一位——龙启瑞在《南郭晚归途中望独秀峰作》听到了“晚市人归笑语哗”。本土诗人对家乡的喜爱溢于言表。
总的来说,广西历代诗歌是十分丰富的。广西历代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部分。本书对作品的评析,有助于了解历代诗人名家在广西的创作,以此了解广西历代诗歌的成就。
逍遥楼上望乡关
——宋之问《登逍遥楼》评析
登逍遥楼
宋之问
逍遥楼上望乡关,绿水泓澄云雾间。
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
——选自〔唐〕沈佺期、宋之问撰,陶敏、易淑琼校注《沈佺期宋之问集
校注》,中华书局,2001 年
【评析】
在古代,桂林的逍遥楼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等齐名。逍遥楼建在唐代桂州(今桂林)城的东城之上,置身于楼阁之中可以近观漓江之水,远眺彼岸群峰。“逍遥”一词源自庄子《逍遥游》,取义为“使人逍遥于山水之间”。历史上有记载的逍遥楼有三处,分别位于江苏南京、山西永济、广西桂林。南京和永济的逍遥楼已经随着时光的流逝,消失于历史的长河中。而位于桂林的逍遥楼,凭借着它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往来诗人的吟咏得以成为经典。
无论是羁旅异乡的贬谪群体,还是云游四海的迁客骚人,登临桂州逍遥楼,面对岭南的风景,免不了要吟诗作赋,以抒情怀。第一个将逍遥楼写入诗中的是唐代诗人宋之问。景龙四年(710),宋之问被流放钦州,后又以赦改派桂州。太极元年(712),宋之问被赐死在桂州。他在桂州的短短两年,写过大量的诗歌,《登逍遥楼》便是当时所写,主要是借登楼抒发怀乡之感。
宋之问此诗起句直接以“望乡关”点明主题。故乡望不见,诗人将目光转向了周围的环境,看到漓江碧波荡漾。看似写景,实则暗暗抒发自己无声的乡愁。眼前绿水澄澈,烟云缭绕的美好景致并不能让他感到轻松高兴,他的一生一直追求名利,而今年迈,被贬谪岭南,恐没有出头之路,不免惆怅思乡,此时睹乐景则哀感益增。伴着楼中云雾,诗人的思绪随着悠悠江水,想到家乡的父老乡亲。“北去衡阳二千里,无因雁足系书还”,他想起大雁飞不过衡阳的传说,写下了这两句诗。由于五岭和其他高山的阻挡,加之交通不便,岭南一直戴着神秘的面纱,在宋之问的认识里,传信的大雁是飞不到岭南的。这个想法在他的其他诗中得到了证明,如《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诗人认为鸿雁到了衡阳便不用继续南飞了,但是贬谪的人还要继续向南行役。宋之问被流放岭南途经大庾岭时所作的《题大庾岭北驿》中“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这几首诗都是借“大雁不过五岭”,恐无法传递家书,展现出自己抛家别亲,远渡荒蛮之地的悲苦凄凉心境。
除宋之问之外,还有不少诗人在逍遥楼吟咏赋诗,宋代范成大、李彦弼、李曾伯,元代伯笃鲁丁、吴伯寅,明代欧大任、邓云霄等人都曾有诗篇留存。可惜的是,逍遥楼因战争等因素几近全毁,逐渐淡出百姓视野。2015 年桂林市在原址附近重建此楼,将唐宋建筑风格融于一体。在逍遥楼的旁边,有一块唐代书法家颜真卿题写的“逍遥楼”石碑,这也是逍遥楼上唯一一件从古保留至今的文物。
自唐代诗人宋之问第一次记录下当时逍遥楼的佳景以来,一代又一代的士大夫文人在逍遥楼上把酒言欢、眺望江景,写下了一首又一首关于桂林的诗篇,而逍遥楼便因此成为名楼。
(莫道才 张雅琪)
桂林须产千株桂
——曹邺《寄阳朔友人》评析
寄阳朔友人
曹邺
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
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
——选自〔唐〕曹邺著,梁超然、毛水清注《曹邺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年
【评析】
曹邺青少年时期在阳朔度过,年少时勤奋好学,在经过乡试州考后,23 岁离开桂林前往长安求仕。他在长安应考十年,九次落第,最后以《四怨三愁五情诗十二首》自荐,得到了中书舍人韦悫赏识。韦悫将其推荐给礼部侍郎裴休,因此曹邺如愿以偿中了进士,成为桂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入仕后,曹邺曾任天平节度使推官、太常博士、礼部主客员外郎、祠部郎中等职务,因为对官场黑暗的现实感到失望选择辞官南归,回到了故乡。曹邺在中进士后仍然不忘故乡阳朔,希望家乡的学子们能够勤奋学习,为家乡带来荣耀。在长安沉浮十年的曹邺深谙科考之路的艰辛,所以写这首诗《寄阳朔友人》来勉励家乡阳朔的学子。此诗或是作于曹邺中举之后,以诗告知故乡亲友“中举”这个好消息。
首句 “桂林须产千株桂,未解当天影日开”,意思是桂林就应该有千万株桂树。表面上看来是说桂林就应该有成千上万的桂树才不辜负桂林这个名字,但唐代人们常用“蟾宫折桂”来表示学子中举,此处也表达了曹邺对家乡无人中举的遗憾之意。“我到月中收得种,为君移向故园栽”,此句曹邺暗喻自己就如同这桂树种子一般,在阳朔生根发芽,很快阳朔会有更多的学子像他一样蟾宫折桂,光耀门楣。《寄阳朔友人》诗里寄托了曹邺对故乡学子能早日金榜题名、荣归故里的殷殷期盼。果然,在曹邺之后,桂林学子源源不断入京赶考并传来好消息,如赵观文和王世则等人先后考中状元,进士更是数不胜数。
曹邺是桂林历史上第一位进士,也是阳朔的文化名人。阳朔有曹邺的文化遗存,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曹邺读书岩。该岩洞位于阳朔县天鹅山,相传曹邺年少时常到这个岩洞里苦读。读书岩岩口的石壁上刻有“曹邺读书岩”五个大字,洞中仅有一张石桌与一张石凳,古朴又简单。读书岩见证了桂林历史上第一个进士的成长,也见证了曹邺南归后“扫叶煎茶摘叶书”的闲适生活。后人们常来此处寻访历史、追忆古人,明代学者解缙曾有诗《题读书岩》:“阳朔县中城北寺,人传曹邺旧时居。年深寺废无人住,惟有石岩名读书。”此诗也被后人刻在读书岩外的岩壁上。除却读书岩,后人们也曾在读书岩旁边修建曹公祠与曹公书院,但是都因年久失修而不复存在,今天鹅山仅剩下读书岩与解缙所作的诗,但依然阻挡不了人们来此处凭吊、缅怀曹邺的热情。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曹邺如同一颗种子将中举的希望撒播在桂林这片土地之上,让桂林在唐及以后的朝代科举榜上占据一席之地。作为广西诗风的开创者,曹邺对广西在唐代文坛中占据一席之地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激励着无数奋发的学子。
(李国萍 曹文怡)
两峰拔地镇南夷
——周渭《游兼山》评析
游兼山
周渭
插空峭壁白云迷,独上高巅万象低。
一路接天连楚界,两峰拔地镇南夷。
泉飞石涧游魂冷,风卷松涛匹马嘶。
踏破层崖心未折,凤凰山后鹧鸪啼。
——选自〔清〕陆履中等《恭城县志》,成文出版社,1968 年
【评析】
周渭,字得臣,广西恭城县人。南汉乾和十六年(958),年仅 17 岁的刘 继位,这位南汉的后主昏庸残暴,肆意征收苛捐杂税,官吏在乡间横征暴敛,整个岭南民不聊生。在这样的局势下,周渭辞别妻子,率领六百乡邻翻越大岭山,打算前往零陵(今湖南永州)避难。这首《游兼山》就是周渭在前往零陵的路途中,翻越兼山时所创作的诗歌。兼山,又名南山,因山顶分两峰,亦名兼山、银锭山,地处广西恭城县平安乡、三江乡交界处。
诗的第一、二联描绘了兼山磅礴雄伟的气势。周渭登上兼山之后,俯瞰周围群山,体会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感觉,这时的森罗万象在他的眼中都变得很低矮了。兼山有两座高耸的山峰,要翻过兼山前往湖南,就必须从两座高峰之间的深壑穿越而过,地势十分险要。因此,这两座拔地而起的山峰在周渭看来就如同扼守于此处的雄伟关隘,对岭南的交通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诗的第三、四联则刻画了翻越兼山时诗人的内心感受。诗人在翻越兼山时,眼前的景象除了幽咽的泉水和苍翠松柏,还有游荡于此的孤魂和无止尽的狂风,景象十分凶险。这是因为途经此处之人几乎都是为了逃难,而逃难之途必然是艰险万重的。然而周渭却没有为眼前凶险的景象而畏惧,他仍然怀抱着高昂的情志,雄心“未折”,唯有凤凰山旁啼叫的杜鹃唤起了他对家乡和家人的思念。这杜鹃的啼叫声仿佛是周渭今后命运的写照。满怀壮志的周渭离开恭城之后,接近 30 年都没能再次回乡,没能再见到滞留在恭城的妻儿。
周渭此行并不顺利,他和同行的六百位乡亲还没到达零陵,就在半途遇到了叛乱,无法继续前行,只好返回恭城。然而刚刚回到恭城,周渭一行人发现他们的房屋早已被当地官吏焚烧殆尽,他们只好逃往道州(今湖南道县)。众人在逃往道州的路上又遇到了山贼,只有周渭孤身一人得以脱身北上,到达了开封府(今河南开封)。周渭在开封府受到了皇帝赵匡胤的赏识,在多地担任要职,一直没有回到恭城。直到太平兴国二年(977),周渭被任命为广南诸州转运副使,才得以返乡,见到了分离近 30 年的妻子儿女,终被传为一段佳话。
(莫道才 肖悦)
经过想见英雄气
——赵翼《昆仑关咏古》评析
昆仑关咏古
赵翼
酾酒军门正满壶,严关夜半已潜驱。
千秋部曲皆番落,一片山川尚阵图。
何必梁公为远祖,不妨季布是黥奴。
经过想见英雄气,古木灵风叫鹧鸪。
——选自〔清〕赵翼著,李学颖、曹光甫校点《瓯北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年
【评析】
位于南宁市宾阳县和昆仑镇交界处的昆仑关,地势险要,是广西腹地的重要关口,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北宋仁宗时,著名将领狄青曾在此平定战乱,恢复了该地区的和平稳定。赵翼到镇安任知府,途经昆仑关,有感于当年狄青的历史故事,结合自己的遭遇,
写下了这首《昆仑关咏古》。
昆仑关是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关口,到了这里,也就很容易想到历史上的那些风云人物,那些曾经在这里叱咤风云的人物。赵翼的诗歌一开始并没有写这方面的内容,而是从登关写起。先叙述自己登上昆仑关,昆仑关依然山河如旧。这个地方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英雄们的后人依然在这里驻扎耕耘,守护着这个岭外重地。由此诗人又想到了当年狄青夜袭昆仑关,维护了国家的统一的情景。狄青立下如此战功,却没有居功自傲。他自始至终保持本性,不攀附权贵,不把自己和当年的狄仁杰连在一起,不依靠先贤的威名,很有气节。同时,他不隐瞒自己的出身,即使身为高官,也依然保持自己本色,并不因为自己身份的变化而将脸上的黥面掩盖,就像汉初的季布一样,虽然出身低微,但并不影响他们成为豪杰之士。这种英雄本色,令人钦佩。诗人经过这样一个富有英雄之气的地方,当然也就不由得想起英雄,感受到这种英雄之气。
诗歌虽然是因登上昆仑关而引发出的怀古之情,但是其中所表现的,既是诗人对英雄的敬仰之情,也是诗人自己豪迈情怀的体现,他也希望自己能在这种英雄气概的影响下,当好官,为广西的百姓谋福利。也正是因为如此,他在广西为官期间也确实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政绩卓著,为广西当地的百姓带来了先进的文化。
这首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用典贴切应景,恰到好处。昆仑关是当年狄青平定战乱的地方,到这个地方,自然会想到狄青。但是作者并不去描述狄青的丰功伟绩,而是关注其虽出身低微而始终保持本色,虽位显而不改初衷的特点。这种写法,开阔而又实在,既结合眼前之景,又不局限于眼前之景,可谓情动古今,思接千里,神与物游,既显示了才学,又展现了情怀。
(莫山洪)
夜来且听渔人歌
——郑献甫《舟经大藤峡感赋》评析
舟经大藤峡感赋
郑献甫
两山积铁森嵯峨,一水鸣玉喷滂沱。
神灵故意作高峡,客舟下掷如奔梭。
榜人手示游人目,仿佛此上曾挥戈。
峡树实无三尺柯,峡藤乃有千丈萝。
傜僚横行不用楫,昼则伏涧宵凌波。
军人震怒奋大斧,风雨忽斩生蛟鼍。
王公韩公一笑去,妖血千古埋山阿。
故垒荒营杳难近,蛋人木客时相过。
我行其下正落日,野水飞落如群鹅。
薜荔横缠怪石出,猿猱斜向崩崖摩。
断藤峡改永通峡,夜来且听渔人歌。
——〔清〕郑献甫撰,顾绍柏、岑贤安点校《郑献甫集》,广西人民出版社,2013 年
【评析】
郑献甫,广西象州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本诗作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这一年正月,郑献甫幕主湖北巡抚伍实生被革职,郑与伍同舟至九江后分别,一路南下,于清明到达广州,后从西江一路溯流而上,经苍梧、大藤峡水路返回家乡象州。
大藤峡位于今广西桂平市西北黔江下游,是郑献甫水路返乡的必经之路,这里峡长水急,河道曲折,十分险峻。传说大藤峡有大藤如斗,昼沉夜浮,横跨江面,人们由此藤攀缘渡江,大藤峡由此而得名。
目睹大藤峡的奇险,精通经史的郑献甫写下了这首写景咏史的七言古诗。诗歌前八句写大藤峡奇险景色,郑献甫从大藤峡山水着眼,把峡谷两岸险峻的石山比作积铁,铁壁江水中开,激流不可阻挡,足见大藤峡的奇绝与险要。接着,诗歌从峡谷行船写开,客船在曲折的江面上来回奔行如梭,船夫挥手示意,江面上如同战场一般。最后,作者又写峡谷两侧的树木,树木因峡谷过于险峻,难以生长成材,峡壁只有藤萝缠绕,千奇百怪。“三尺柯”“千丈萝”,既写出地势的险要,又写出环境之荒凉。高耸的峡山、汹涌的江水、古怪的藤萝俨然一幅奇险、恐怖的画面,又仿佛是上苍神灵有意凿建于此,望之令人生畏。
郑献甫由峡谷的奇险接写大藤峡的历史。大藤峡地区因其地势险要,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此地多年战乱不息,百姓生活不得安宁。王、韩二公这里指王守仁、韩雍。成化元年(1465)两广总督韩雍率 16 万官军进军大藤峡,历时近 20 年的战乱暂得平息。韩雍还斩断大藤,改大藤峡为断藤峡。嘉靖七年(1528),任兵部尚书兼“左都御史总督两广兼巡抚”的王守仁再次进兵大藤峡,平定了该地区的动乱。军人挥动大斧,风雨之中生斩凶猛的蛟鼍。韩雍、王守仁谈笑之间动乱便被平定。在郑献甫看来,这种种的历史故事、人物早已成为过去,那些营垒、战场已经隐约难考,消失在杂草野树之中,如今只有那些安居乐业的水上居
民、山间伐木工人偶尔路过。
诗歌后六句写郑献甫行舟时所见。郑献甫到达“敕赐永通峡”摩崖石刻前时已经是黄昏时分,尽管此时的江上仍然野水奔流,仍然有怪石、薜荔、猿猱等,但是,此时的郑献甫已不如诗歌开头时一样心中充满了恐惧,而是坚信今天晚上能够安然地欣赏江上渔人的歌声。
诗歌最后的“永通峡”蕴含了明代陈金疏通江峡、断航四十年的大藤峡恢复通航、陈金上疏改“断藤峡”为“永通峡”的历史事件。此后数百年间,大藤峡航运因为各种原因,断断续续,屡兴屡废。只有到新中国成立后,大藤峡地区才实现了真正的安居乐业,而新时代开始修建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又更加造福两岸群众,真正实现了“永通”。
(梁观飞)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