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张爱玲传(修订版)
张爱玲,一个人的传奇人生折射出一个复杂的社会变迁。文学评论家於可训、文史学者陈子善、《百家讲坛》主讲人彭玉平诚意推荐!
ISBN: 9787559839053

出版时间:2021-08-01

定  价:69.00

作  者:张均 著

责  编:吴义红、胡丹丹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文学家

读者对象: 文学爱好者、传记文学爱好者、喜爱张爱玲的读者

上架建议: 文学·传记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308 (千字)

页数: 380
图书简介

《张爱玲传》(修订版)是学者张均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具魅力的女作家张爱玲所写传记,以其个人经历为经线,以其文学生涯为纬线,相互交织细述张爱玲的传奇人生。全书分为“乱世天才梦”“香港离乱”“上海传奇”“倾城之恋”“尘埃落定”“悄然出走”“在美国,被遗忘的岁月”“月光下的悲凉”等八个章节,以大量的有关张爱玲的文本资料为基础,谈及了其成长环境、情感生活、文学生涯等多个方面,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冷观人世浮华、深谙生命感伤、追求完美主义的张爱玲。

作者简介

张均,1972 年生,湖北随州人,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曾先后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2012)、教育部长江学者青年学者(2017),其作品两次获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著有《张爱玲十五讲》《张爱玲传》《中国当代文学制度研究(1949—1976)》等。

图书目录

第一章 乱世天才梦 ………… 001

显赫身世 ………… 003

童年,最初的记忆 ………… 016

母亲,飘浮不定的身影 ………… 025

逃离父亲的家 ………… 036

第二章 香港离乱 ………… 051

难堪的爱 ………… 053

从上海到香港 ………… 061

港战经验 ………… 072

第三章 上海传奇 ………… 085

职业生涯的开端 ………… 087

走在梦想的路上 ………… 094

“极有前途的青年天才” ………… 108

传奇年代 ………… 115

第四章 倾城之恋 ………… 129

胡兰成的出现 ………… 131

“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 139

欲仙欲死 ………… 153

第五章 尘埃落定 ………… 169

大难将至 ………… 171

永远的伤痛 ………… 180

温州,“我将只是萎谢了” ………… 194

彻底破裂 ………… 211

第六章 悄然出走 ………… 221

沉默年代 ………… 223

插曲:桑弧与两部电影剧本 ………… 234

1949 的特殊意味 ………… 243

伤心离别 ………… 251

第七章 在美国,被遗忘的岁月 ………… 261

从香港到美国 ………… 263

第二次婚姻 ………… 272

花莲、香港与迈阿密 ………… 287

第八章 月光下的悲凉 ………… 305

旧作新改:悲凉之美 ………… 307

序言/前言/后记

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出版张爱玲的传记,不能不说兼有自我挑战之意味。由海外、港台延播至大陆的“张爱玲热”已持续数十年之久,其间先后出版的张爱玲传记已经很多,但张爱玲仍受到众多读者与知识人有增无减的热情关注,她的个人故事,以及她笔下的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正作为日益巨大的魅惑形象,稳步进入今日中国的公共想象空间。关于张爱玲,我们不是说得太多,而是太少。我们太多渲染、重复她作为一个天才女子的“传奇”,而太少将心比心地探寻她在现实中,作为生活着的、感受着的女性所经历过的内心的光芒与黑暗。

20世纪90年代后期渐次面世的新的张爱玲的生平资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学界的新近研究成果,亦对本书个人化的叙说角度与眼光大有助益。我将从一个新的角度解读张爱玲所经历过的美好的和不那么美好的岁月与生活。也许您并不熟悉“这一个”张爱玲,但这恰恰是我希望的。我未必以传奇与佳话为目的,我尝试理解。

为什么说张爱玲是“20世纪中国最为彻底的唯美主义者”?

张爱玲一生自始至终都追求完美,追求极致,这既是《传奇》魅力之所在,亦是她个人婚姻人生悲剧的重要原因,更是持续至今的“张爱玲热”背后深刻的文化心理内涵。比较而言,20世纪中国的其他一些作家与诗人,譬如徐志摩、戴望舒、沈从文、萧红和何其芳等人,创作虽然也有不同程度的唯美主义倾向,但人生态度却远非张爱玲那样彻底。张爱玲的唯美态度与她观察人生、世界“眼光”的分裂有关。她的这种“眼光”极为个人化、私人化,早在童年父母离异之际便已出现。别人很难和她一样。

张爱玲20世纪40年代的小说集《传奇》与散文集《流言》,最初是作为新文学的“异数”出现的,但到20世纪90年代它们已被承认为经典之作,张爱玲甚至被北京大学的评论家列为“20世纪中国十大小说家”之一,与鲁迅、巴金、老舍、沈从文等文学大家比肩而列,那么,张爱玲小说与散文的艺术魅力究竟在什么地方?

张爱玲杰出的艺术才华,在于她为20世纪40年代亦新亦旧的中国生活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又从这种形式中衍生出某种六朝挽歌般的悲凉美感:一边是古旧中国的精致情调与喧哗声响,一边是现代人独自孤独的荒凉体验。两者交融,塑造出特殊的美感形式。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

张爱玲与汪伪官员胡兰成历时三年有余的婚恋,以轰轰烈烈始,以决然绝去终,这场乱世之恋对她后来的人生道路是否有所影响?

影响非常之大。尽管张爱玲一生著述从未就此提过只言片语,但与胡兰成感情的破裂深深地损毁并改变了她的人生态度。1944年他们开始相恋时,张爱玲对外部世界是抱有很多热烈想象的,希求从外部世界求得人生的极致与完美,1947年后,张对自我以外的一切则抱失望感受,开始转向较为纯粹的内心生活。这也是她为什么20世纪40年代喜以奇装炫人,好在杂志媒体上大出风头,而20世纪50年代以后却迅速淡出,到晚年索性闭门不出,与世隔绝,前后判若两人。不过张爱玲对胡兰成并无怨恚之意,50年代还跟他借过书。很多人一生只爱一个人,而且一爱就是一生。在现代社会,张爱玲对待爱情的态度很使人怀念。

张爱玲在抗战胜利后的一段“沉默年代”里,曾与当时颇有前途的青年导演桑弧相识相交,但她为什么又对好心人婉转的示意“摇头再摇头”呢?

她的确很赏识年轻且才具逸群的桑弧,但她没有机会。这中间埋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隐痛。作为一名被伤害过的女性,她经历着所有妇女共同的命运。

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张爱玲差不多被人“遗忘”了,事实上她仍创作了一些长、短篇作品,譬如《赤地之恋》《秧歌》与《五四遗事》等,但直到今天,人们对她后四十年的创作仍然不够重视,这中间是否存在不公正?

没有。张爱玲虽然曾经是璀璨夺目的旷世之才,但20世纪50年代之后,漂泊海外、孑然一身的她亦不得不接受普通人的命运,为衣食生计而奔波,她这时期的小说剧本多是政治性或商业性的。她自己也清楚,后来皇冠出版社出版她的作品集,她坚决不收入《赤地之恋》。

晚年张爱玲离群索居,最后又无声而去,她在去世前长达二十余年的幽居岁月中处于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境界呢?

用一个语义业已限定的词语来传达那种境界是很困难的,若一定要勉力为之,最好用“美”这个词。如何理解张爱玲晚年“美”的境界呢?如果我们能够想象一个女子在银色的月光下,起舞,飞扬,又悲恸低回,最后缓缓旋起,慢慢化入一片平静澄明的月光,那么,我们就能理解张爱玲经历过的内心旅程,她晚年淡如止水的心境。其实到20世纪80年代,她的独异艺术才华已为台湾、香港和进入改革开放时代的大陆逐渐承认,声誉日显,但她谢绝一切邀请与访见,宁愿沉迷于“海上红楼”而遗世忘形。她以平静的姿态接受了时间和命运。她选择了一种自己与自己对话的生活方式,一种沉湎于想象与记忆的唯美姿态。于灿烂之处归于平静,是她晚年的情形。

让我们走近张爱玲,看看那美丽月光下一个“传奇”女子的飞翔与梦想吧!

精彩预览

张爱玲杰出的艺术才华, 在于她为20 世纪40 年代亦新亦旧的中国生活创造出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形式,又从这种形式中衍生出某种六朝挽歌般的悲凉美感:一边是古旧中国的精致情调与喧哗声响,一边是现代人独自孤独的荒凉体验。两者交融,塑造出特殊的美感形式。按照她自己的说法是,“我喜欢参差的对照的写法”。

生活仿佛第一次向初涉尘世的张爱玲展示其腐烂、颓败的一面,这幅图景仿佛也是日后阴冷世界将一步一步侵入她的内心生活的先兆。同时,也预示她日后人生态度的形成。她将反抗这一切,她希求人世的完美。

我以为,恰恰是生活的不得平稳,她才追求乱世的飞扬,恰恰是生命的转瞬即灭,她才追求传奇般的欢乐,恰恰是生活的不完美,她才追求完美。她不是没有悲剧性的个人体验,只不过不喜言说与人罢了,正如她说的,“我是中国人,喜欢喧哗吵闹”,她对周遭的生活,抱有一种超然的看戏的姿态,她之创作,实际上亦是一出一出人生戏剧的上演、谢幕,演了,大家看了,也就完了。而于她自己,她是不愿做戏中人的,尽管她时常亦在戏中(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根据她与胡兰成的情恋往事,创作了电影剧本《滚滚红尘》即是证明),但就她本心而言,她想把自己最真实的内心藏在一片热热闹闹后面。但数十年来,我们看到的“张爱玲”,总只是那热热闹闹的表面。

对于时代,她深抱着讽嘲、戏谑的态度,对于生命,她又怀有一种深深的眷怀与哀伤。所以,她后来的创作总是融合着两种不相谐和却又参差对照的成分:乱世的苍凉与人性的飞扬。时代是荒乱的,遍布着磨难,而人生是短暂的,诗意的,人的生活就是要用那些短暂的一瞬、戏剧性的一刹那照亮长长的、黯淡的磨难岁月。

传统中国人种种的心理、习惯与行为方式,都在张爱玲笔下一一凸现出来,她像一位坐在台下慢慢啜茶的看戏人,不动声色地看着台上喧哗吵闹的表演,时不时露出会心的一笑。台上戏剧的规则、过程及欢喜悲哀她都太熟悉了。

人在乱世的仓皇与无所依归的感觉,在张爱玲是极深切极沉痛的了,她唯恐失掉“生命”这最后的唯一的真实,记忆,闪烁游移的时间片段,她都视为“生命的那个时刻”,努力地捕捉着,把握着。她小说中大量的繁复奇丽的象征,其实就是普鲁斯特所谓的“一定物质对象”,它们,像或欢悦或凄凉的亮(《金锁记》),像拉过来又拉过去的苍凉的胡琴(《倾城之恋》),要么自身积淀着主体的人生感受和情感体验,要么作为触发的契机,唤醒生在可爱而又可哀的乱世的人的或沉痛或战栗的生命瞬间,都是张爱玲追寻过去复现生命的中介之物。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