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透世界,应读《庄子》;要看开人生,须读《庄子》;想在卑微中获得尊严,想在富贵中保持清醒,必读《庄子》。本书由原文、注解、译文、解说四个部分构成。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观念,用绕路说禅的方法论道,言在此而意在彼。故其文字不在艰深生僻,而在于用平常的字词表达幽深的意思,词法特殊,歧义纷出。疏通文字是深入理解的前提,故本书有注译在前,采众家之长,顾及语境,断以己意。译文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图传达出作者原意,力求准确优美。分解按《庄子》原文顺序,以义为节,节名多取该节首句或最能反映该节意思的句、字为题。本版是对第一版的修订,修改了原版中存在的极少数错漏,并对极个别章节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使书稿更臻于完善。
李乃龙,男,广西天等人,1977级本科生,毕业后一直在高校任教。其间两度辍教就学。现任职于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虽问学获授博士,授业获聘教授,课徒兼为语文课程教学论教育硕士生导师和古代文学博士生导师,但在庄子面前,这一切纯属笑话。
内篇
逍遥游第一/3
1.1北冥有鱼/3
1.2尧让天下于许由/9
1.3藐姑射之山/10
1.4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12
1.5尧治天下之民/13
1.6不龟手之药/14
1.7吾有大树/16
齐物论第二/18
2.1南郭子綦隐机而坐/18
2.2大知闲闲/21
2.3非彼无我/22
2.4夫随其成心而师之/24
2.5夫言非吹也/25
2.6物无非彼/26
2.7以指喻指之非指/28
2.8可乎可/30
2.9其分也,成也/31
2.10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33
2.11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35
2.12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36
2.13夫道未始有封/37
2.14我欲伐宗脍、胥、敖/39
2.15子知物之所同是乎/40
2.16至人神矣/42
2.17圣人不从事于务/43
2.18丽之姬/45
2.19既使我与若辩矣/46
2.20何谓和之以天倪/47
2.21罔两问景/48
2.22昔者庄周梦为胡蝶/49
养生主第三/50
3.1吾生也有涯/50
3.2庖丁为文惠君解牛/51
3.3公文轩见右师而惊/54
3.4泽雉十步一啄/54
3.5老聃死,秦失吊之/55
3.6指穷于为薪/56
人间世第四/57
4.1颜回见仲尼/57
4.2虚室生白,吉祥止止/62
4.3叶公子高将使于齐/64
4.4天下有大戒二/65
4.5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67
4.6颜阖将傅卫灵公大子/68
4.7匠石之齐/71
4.8南伯子綦游乎商之丘/73
4.9宋有荆氏者/74
4.10支离疏/75
4.11孔子适楚/76
德充符第五/79
5.1鲁有兀者王骀/79
5.2申徒嘉/81
5.3鲁有兀者叔山无趾/83
5.4卫有恶人/85
5.5闉跂支离无脤说卫灵公/88
5.6人故无情乎/89
大宗师第六/91
6.1知天之所为/91
6.2何谓真人/92
6.3圣人之用兵也/93
6.4古之真人/94
6.5死生,命也/96
6.6相濡以沫/96
6.7大块载我以形/97
6.8夫道有情有信/98
6.9撄宁/100
6.10子独恶乎闻之/102
6.11安时而处顺/102
6.12莫逆于心/105
6.13临尸而歌/106
6.14相忘乎道术/108
6.15孟孙才之处丧/109
6.16意而子见许由/110
6.17坐忘/112
6.18天地岂贫我哉/113
应帝王第七/115
7.1啮缺问于王倪/115
7.2肩吾见狂接舆/116
7.3天根游于殷阳/117
7.4阳子居见老聃/118
7.5郑有神巫曰季咸/120
7.6无名为尸/123
7.7浑沌之死/124
外篇
骈拇第八/127
8.1骈拇枝指出乎性而侈于德/127
8.2骈于明者乱五色/128
8.3性命之情/129
8. 4意仁义其非人情乎/130
8.5天下有常然/131
8.6大惑易性/132
8.7盗跖与伯夷同为淫僻/133
马蹄第九/136
9.1马蹄可以践霜雪/136
9.2天放/138
9.3圣人之过/139
胠箧第十/142
10.1绝圣弃智/142
在宥第十一/150
11.1不恬不愉,非德也/150
11.2喜怒失位/151
11.3八悦之惑/152
11.4不治天下,安藏人心/154
11.5黄帝问广成子/157
11.6云将东游/160
11.7俗人好恶/163
11.8大人之教/164
11.9不明于天者,不纯于德/165
11.10天道人道/166
天地第十二/168
12.1天地虽大,其化均也/168
12.2夫道,覆载万物者/169
12.3夫道,渊乎其居也/170
12.4黄帝遗珠/172
12.5尧之师曰许由/173
12.6尧观乎华/174
12.7伯成子高辞为诸侯而耕/176
12.8泰初有无/177
12.9忘己之人/178
12.10将闾葂见季彻/179
12.11汉阴丈人/181
12.12谆芒将东之大壑/184
12.13门无鬼与赤张满稽观于武王之师/186
12.14孝子不谀其亲/187
12.15大声不入于里耳/189
12.16百年之木/190
天道第十三/192
13.1天道帝道圣道/192
13.2夫帝王之德,以天地为宗/195
13.3本末/196
13.4孔子西藏书于周室/200
13.5士成绮见老子/201
13.6世之所贵道者,书也/203
13.7桓公读书于堂上/204
天运第十四/206
14.1天其运乎/206
14.2商大宰荡问仁于庄子/208
14.3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210
14.4孔子西游于卫/213
14.5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215
14.6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218
14.7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221
刻意第十五/223
15.1刻意/223
15.2养神之道/225
15.3干越之剑/227
缮性第十六/229
16.1缮性/229
16.2世道交丧/230
16.3古之所谓得志者/233
秋水第十七/235
17.1秋水时至/235
17.2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238
17.3至精无形/239
17.4恶至而倪贵贱/241
17.5取舍/243
17.6何贵于道/245
17.7何谓天?何谓人?/246
17.8目怜心/246
17.9孔子游于匡/248
17.10公孙龙问于魏牟/249
17.11庄子钓于濮水/252
17.12惠子相梁/253
17.13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255
至乐第十八/256
18.1天下有至乐无有哉/256
18.2天下是非果未可定也/258
18.3鼓盆而歌/259
18.4柳生其左肘/261
18.5髑髅见梦/262
18.6颜渊东之齐/264
18.7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265
达生第十九/268
19.1达生之情/268
19.2子列子问关尹/269
19.3痀偻者承蜩/271
19.4善游者忘水/273
19.5善养生者,若牧羊然/274
19.6祝宗人玄端以临牢筴说彘/276
19.7桓公见鬼/278
19.8望之似木鸡/280
19.9孔子观于吕梁/280
19.10梓庆削木为鐻/282
19.11东野稷以御见庄公/283
19.12工倕旋而盖规矩/284
19.13孙休/285
山木第二十/288
20.1处乎材与不材之间/288
20.2市南宜僚见鲁侯/290
20.3北宫奢为卫灵公赋敛以为钟/293
20.4孔子围于陈蔡之间/294
20.5孔子问子桑雽/296
20.6庄子过魏王/298
20.7孔子歌猋氏之风/299
20.8物固相累/302
20.9恶者贵而美者贱/304
田子方第二十一/306
21.1田子方侍坐于魏文侯/306
21.2温伯雪子适齐/307
21.3夫子步亦步,夫子趋亦趋/309
21.4孔子见老聃/311
21.5庄子见鲁哀公/314
21.6百里奚爵禄不入于心/315
21.7宋元君将画图/316
21.8文王观于臧,见一丈夫钓/317
21.9列御寇为伯昏无人射/319
21.10肩吾问于孙叔敖/320
21.11楚王与凡君坐/321
知北游第二十二/323
22.1知北游于玄水之上/323
22.2天地有大美而不言/326
22.3啮缺问道乎被衣/327
22.4舜问乎丞/328
22.5孔子问于老聃/329
22.6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卻/331
22.7所谓道,恶乎在/332
22.8妸荷甘与神农同学于老龙吉/334
22.9子知道乎/335
22.10光曜问乎无有/337
22.11大马之捶钩者/338
22.12未有天地可知邪/339
22.13颜渊问乎仲尼/340
杂篇
庚桑楚第二十三/345
23.1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345
23.2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348
23.3人舍之,天助之/352
23.4敬中以达彼/353
23.5天门/355
23.6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356
23.7移是/357
23.8至仁无亲/358
23.9彻志解心/359
23.10道者,德之钦也/360
徐无鬼第二十四/363
24.1徐无鬼因女商见魏武侯/363
24.2吾直告之吾相狗马耳/364
24.3爱民,害民之始也/366
24.4黄帝问牧马童子/368
24.5士/370
24.6齐人蹢子于宋者/372
24.7匠石运斤成风/374
24.8管仲有病/375
24.9吴王登乎狙之山/376
24.10南伯子綦隐几而坐/377
24.11反己而不穷/378
24.12子綦有八子/380
24.13啮缺遇许由/382
24.14有暖姝者/383
24.15以心复心/385
24.16唯种也能知亡之所以存/386
24.17大一/387
则阳第二十五/389
25.1则阳游于楚/389
25.2圣人达绸缪/391
25.3旧国旧都/392
25.4冉相氏与门尹登恒/393
25.5魏莹刺田侯牟/394
25.6孔子舍于蚁丘之浆/397
25.7长梧封人问子牢/398
25.8柏矩学于老聃/399
25.9蘧伯玉行年六十而六十化/401
25.10灵公之为灵/401
25.11何谓丘里之言/403
25.12万物之所生恶起/405
外物第二十六/408
26.1外物不可必/408
26.2庄周贷粟于监河侯/410
26.3任公投竿东海/411
26.4儒以《诗》、《礼》发冢/412
26.5老莱子之弟子遇仲尼/414
26.6宋元君夜半而梦人被发窥阿门/415
26.7子言无用/417
26.8人有能游,且得不游乎/417
26.9演门有亲死者/419
26.10得意而忘言/420
寓言第二十七/422
27.1寓言、重言、卮言/422
27.2孔子行年六十而六十化/424
27.3曾子再仕而心再化/425
27.4九年而大妙/426
27.5众罔两问于景/427
27.6大白若辱/428
让王第二十八/430
28.1尧舜让天下/430
28.2大王亶父立国于岐/432
28.3王子搜恶为君之患/433
28.4韩魏相与争侵地/434
28.5颜阖守陋闾/435
28.6子列子穷/437
28.7屠羊说辞爵/438
28.8原宪居鲁/439
28.9曾子居卫/440
28.10颜回家贫居卑/441
28.11重生与重伤/44
228.12孔子穷于陈蔡而弦歌于室/443
28.13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445
28.14汤将伐桀/446
28.15伯夷、叔齐/447
盗跖第二十九/450
29.1孔子与盗跖/450
29.2大盗者为诸侯/460
29.3满苟得刺世/462
29.4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464
29.5知者之所为/465
29.6平为福,有余为害/467
说剑第三十/470
30.1庄子说赵王止剑/470
渔父第三十一/476
31.1渔父诲孔子/476
列御寇第三十二/485
32.1列御寇遇伯昏瞀人/485
32.2郑人缓/487
32.3圣人安与不安/488
32.4知道易,勿言难/489
32.5朱泙漫学屠龙/489
32.6恃兵则亡/490
32.7小夫之知/491
32.8宋人有曹商者/492
32.9吾以仲尼为贞干,国其有瘳乎/493
32.10施于人而不忘/494
32.11外刑与内刑/495
32.12人心险于山川/495
32.13正考父三命/497
32.14贼莫大乎德有心而心有睫/498
32.15八极三必/498
32.16取珠骊龙颔下/499
32.17或聘于庄子/500
32.18庄子将死/501
32.19以不平平/502
天下第三十三/503
33.1天下之治方术者多矣/503
33.2墨翟、禽滑厘闻其风而说之/506
33.3宋鈃、尹文闻其风而悦之/509
33.4彭蒙、田骈、慎到闻其风而悦之/512
33.5关尹、老聃闻其风而悦之/514
33.6庄周闻其风而悦之/517
33.7惠施多方/519
33.8惠施晓辩者/521
33.9论桓团、公孙龙之徒/523
一花一世界,人命亦如花:都有含苞、绽放和枯萎的生命旅程。区别之一是有人已成过去式,有人正是现在式,有人则是将来式;区别之二是人远比花复杂,敬借佛语,一人即一小千世界。花不解语,人却有灵,面对自己这片无垠的世界,任何人都会觉得是在面对一团猜不透的谜。所以,人最难了解的是自己,而比自己更难理解的是别人,比别人更难理解的是人加人构成的社会,比社会更难理解的是我们抬头看到的这一片天和脚下踩着的这一片地。于是,人、社会、自然就成了古今中外一切文化的三个关键词。对三个关键词的叩问角度的差异,导致了宗教、哲学、科学、文学等不同的文化品类的产生。
谜底在哪里?
五千年华夏文明中有数不清的哲人提供了数不清的答案。
《庄子》给出的答案是最美丽的深刻——不是“之一”,而是“最”。
但我们读《庄子》的理由并非相同,未必由于它的深刻和美,而是需要。前言除了说明为什么要读《庄子》,还需要交代另外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分解《庄子》?怎样分解《庄子》?《庄子》说了些什么?
为什么要读《庄子》?具体来说,是因为我们有四种需要:
第一,考试需要。科举考试是我国对人类文明的独特贡献,从唐代设立科举开始就考《庄子》。当时有一种科举类别叫道举,考四本道经,《庄子》就是其中一部,当时尊称为《南华真经》。今天我们的考试,高考中的理科和大学里的自然科学,都与《庄子》无干。但高考里的文科、大学里的人文学科包括中文、历史、哲学等学科还是很有可能以庄子作为试题的。即使题目不从《庄子》里来,但人文学科的考试,无论是高考还是大学直至研究生阶段的考试,如果想要拿到及格分,就要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思想正确,二是文笔规范。如果要想拿到高分,另外有两个更高的要求:一是思想深刻,二是文笔优美。而《庄子》正是让人思想变得深刻、文笔变得优美的经典。因此,无论试题是否从《庄子》里出,《庄子》都是我们备考的必读书。
第二,工作需要。我们各人的工作性质千差万别,但都可以划分为两个基本类型:一是以物为对象,一是以人为对象。以物为对象的工作,例如农民种地,工人上班,都用不上《庄子》,没听说农民下地工人上班前要念一段《庄子》才能种好地才能造出合格产品的。但如果以人为工作对象,那就需要读《庄子》了。为什么?因为我们每个现代人,其实都自觉不自觉地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身上流淌着传统文化的血液。我们中国人的思想结构一向是儒道互补,儒家用来进,道家用来退;儒家用来治国,道家用来治身。道家其实就两家:老子和庄子。因此,读《庄子》就成为我们了解人的一把钥匙。换句话说,要做好人的工作,前提是要了解人,要了解现代人,就先要了解传统文化,读《庄子》就成了了解传统文化、解开现代人心灵奥妙的一条绕不过去的道路。
第三,消遣需要。人们读书的目的之一是打发时间,解闷。一般用来消遣的书都是好读好玩的书,读了让人轻松。哲学书一般都枯燥乏味,只能用来催眠,但《庄子》却是例外。这本书是用寓言故事来说明道理,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寓言十九”,即十分之九都是寓言。用生动的故事来说明深奥的哲理,便使得《庄子》这本书很好读,很耐品。读《庄子》和其他书一样,在消遣的同时可以增加我们的见闻,和别人聊天时有话题有谈资,不至于和别人接不上话茬。还可以读得懂《庄子》后面的东西,因为《庄子》对后代影响十分深远。比如有人说李白是杀人犯,根据就是李白本人一首题目叫《侠客行》的诗,诗里有两句话:“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说李白剑术高超,十步就杀掉一个人,漫游千里,身后留下累累尸体。其实李白是用《庄子》的典故,《说剑》篇里庄子说:“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读过《庄子》,就不会弄出李白是杀人犯的笑话。
第四,心灵需要。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安藏人心”。
人们无论是男是女,无论属于什么民族和阶层,也无论贫穷富贵,都共同面对三种困境:
第一是生和死的困境:分开说,生是困惑,死才是困境。生的困惑主要有三点:我从哪里来?我为什么成了这个样子?我为什么在这里?具体地说,我来到这世界前在哪里?是谁让我生成这样的性别、这个模样、生在这样的家庭?面临这样的环境?这是生的困惑。是人都得面临生命的消失,人是一种向死而生的动物,一生下来就马不停蹄地朝着自己的坟墓走去,挡都挡不住,这是一个谁都害怕但谁都躲不开的结局。这个世界无论是精彩还是无奈,总有一天我们都得永远离开,再也回不来。我们无论多么热爱我们的亲人,无论多么热爱生活,都有一天彻底和他们告别,不愿意死但都必然死,这无疑是个大困境。
第二是情和欲的困境:情指喜怒哀乐,弄得人不自在,总想只有喜有乐,不想有怒和哀,但很难。欲指欲望,人都有向往好处、避免坏处的本能,但常常事与愿违。
第三是时和命的困境。处在同一个时代,社会对每个人的态度并不完全平等,每个人都期待社会给自己以良好的评价,但总是心想却事不成。一样的人一样的环境,一样的努力,结果却不一样,这是命运的结果。唐代诗人罗隐《筹笔驿》诗就感叹:“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前一句的美事很罕见,后一句却不请自来,喝凉水都塞牙。《庄子》里借孔子的口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就是这个意思。
摆脱这三种困境是人类的共同心理需要,而《庄子》对这些困境的解脱提出了一系列极有参考价值、甚至可以说是行之有效的理论。
这世上的书很多,但绝大部分的书我们是不用读的,这有两个原因:一是用不上,二是看不懂。但《庄子》是应该读的,理由只有一个:我们得做人,得往前活着,并且一无例外地要面对死亡。我们需要《庄子》,就好比冬天里需要一炉火、夏天里需要一场雪。
要看透世界,应读《庄子》;要看开人生,须读《庄子》;想在卑微中获得尊严,想在富贵中保持清醒,必读《庄子》。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分解《庄子》?
《庄子》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精神原典之一。经典不仅意味着深刻,同时也意味着复杂,因而《庄子》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但下列情况却是可以肯定的:
一、《庄子》的著作权不专属于庄子一个人,但其他作者的情况已无法得知其详。
二、《庄子》并不是庄子生前自编,而是后人编辑。分为内篇、外篇、杂篇是后人的分类。内篇可以断定为庄子本人所写,外篇和杂篇则不一定。
三、庄子本人的思想系统是严密的,但庄子后学却与原始庄学有明显不同。
四、庄子自谓“寓言十九”,由一个个虚构的故事联缀而成。各个故事之间没有情节上的联系,表现的思想也各有侧重。
五、庄子和他的门徒并不是事先拟好全书提纲然后在一个时间段内一气呵成,《庄子》是断断续续完成的。
因为不是一个人写,不在一个时间写,用一个个寓言故事论述大道,因为庄子写的和庄子后学写的不同,所以《庄子》只能分而析之,笼统地解说不但说不清,还会把《庄子》读走了样。
第三个问题:怎样分解《庄子》?
分解的依据是《庄子》意思的自然段落。一般来说,一个寓言故事是一个自然段落,但也有例外。如《秋水》篇写的全是河伯与北海若的对话,说的都是大与小问题,但角度不同,每一段对话都说一个意思,一问一答就成了大段落中的小段落,混在一起解说不清,只能以小段落为单位解说。
分解的前提是读得懂文字。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观念,用绕路说禅的方法论道,言在此而意在彼。所以它的文字不在艰深生僻,而在于用平常的字词表达幽深的意思,词法特殊,有太多的歧义。为便利初学者,首先要注译。古来注《庄》者不少,各有所得,但时见囿于古注者,不免与庄子原意南辕北辙。本书的注译,既尊重传统说法,但更重视庄子的语境。为了便利读者,每一单元以内容的相对独立性为依据,分若干小段落注释以省读者的翻检之劳,译文则统一隶于单元之后,再行评析。
读《庄子》和读其他经典一样,第一要务是准确地理解原意,这就需要“我注六经”的古文经学态度,也叫“照着读”;但读经典的目的不只是明白原意,而是要从经典里获得有益于人生的感悟,对经典的意味作评判,这就需要“六经注我”的今文经学的态度,也叫“接着读”。没有前者,后者是瞎说;没有后者,前者是白说。因而解读就成为必要环节。
对《庄子》的分解,本书从下列方面着眼:
一、顾及三种语境:一是段意。二是篇意。这指具体的篇目如《骈拇》,而不指《骈拇》所在的“外篇”。特别是内篇的篇名,直接规范了该篇的内容。外篇和杂篇的篇名虽然基本是由首句首二字构成,不直接体现篇意,但大都有一个中心,其具体段落往往有或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三是以内篇为基点,用原始庄子与庄子后学相比照,以便看清后学的继承与发展。
二、与《老子》相比较。庄子的道家哲学从老子继承而来,并有了新的发展。不与老子比较,其继承和发展的具体情况就不能明白。
三、与历史事实相比较。庄子以寓言为主论道,故事主人公或纯属虚构,或有其人而无其事,将史实与庄子重新塑造的形象相比较,方能揭示作者用心。
四、理性评判。庄子的批判精神,不仅反映在社会批判,也体现在对其他方面,是诸子中扬己抑人倾向最为强烈的一家,同时也是绝对化意识最强烈的一家,本书尽可能平心持论,指出其思想系统的合理性、矛盾性及其成因,力图说明白《庄子》“是什么”和“为什么”。
第四个问题:《庄子》说了些什么?这一问题的详细答案在《庄子》里。这里只说一说大的方面。《庄子》首先是是哲学书。哲学是什么?迄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但说哲学是世界观,恐怕没人能否定。世界由两样东西构成:人和非人。我们管非人的东西叫“自然”。人是群居动物,我们管人加人构成的形态叫“社会”。很明显,世界其实由三个关键词组成,这就是人、社会、自然。世界观也正是针对这三个关键词、从四个角度展开的。也就是说,哲学要回答四个问题:
第一,包括人在内的世界是从哪儿来的?这叫自然哲学。
第二,人来到这世上应当怎么活?这叫人生哲学。
第三,什么样的社会才是理想社会?这叫社会哲学。
第四,人应当怎么看自己、看社会、看自然?这叫认识论。学术界公认,《庄子》一书中的“内篇”七篇全由庄子本人所著,“外篇”和“杂篇”大部分由庄子门徒或者其他后学所著。仅从“内篇”说,庄子对如上四个问题作了全面回答:
第一,万物由“道”生出来,人是万物之一,自然也是道的产品。庄子继承老子的道生万物、“道法自然”的自然哲学,用《大宗师》一整篇对此作了解释。认为道“生天生地”,是宇宙万物的最终根源;而道“自本自根”,它是它自身的产物,本身就是本身的原因和结果;从内容和形式看,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是“有”和“无”的统一体,即超越了形态;同时,道又是“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超越了时空,即不具有时间和空间形态。因此,道“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所感知,不能用理智去认识和掌握。总之,道具有绝对性、无限性、神秘性、广泛性、支配性、超越性等特征,这在客观上否认了神的主宰作用。
第二,人应该怎么活?《庄子》一开篇就主张“逍遥游”,不要建功,不要立名,忘了自己,通过“坐忘”手段,进入“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主观精神境界,逍遥于虚构的绝对自由精神世界。这种超凡入圣的人格理想包括了耻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积极心态。
第三,什么才是理想社会?庄子认为当下是理想社会的反面,《人间世》说“方今之时,仅免刑焉”,恨声如闻。在《应帝王》中指出治天下最好的方法是不治,回到无欲无争的原始无智的洪荒时代、人和鸟兽同群的社会。倒退的社会理想蕴含着愤世嫉俗的情怀。他认为仁义礼法是统治阶层渔猎名利的工具,是社会纷乱的根源。庄子的社会哲学决定了他的人生哲学:出于对现实政治的极端厌恶,他选择了避世、混世、顺世的人生态度。
第四,怎么认识自己、社会和自然?庄子用《齐物论》给予回答:道生万物,所以事物有变化性;但万物归道,事物没有稳定性和差异性:是和非无法区别;生和死是一回事——生下来就不停地死去,死了就意味着同时出生,原话叫“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大和小是一对比较概念,其实全是一个样:在以“无”为特征的大道前,就连秋天的毫毛都是极大的;而在无所不包的大道前,连泰山也只能是小东西。以此类推,荣与辱、寿与夭、贵与贱等等对立的事物其实都没有区别。庄子看到认识主体和认识对象之间有限与无限的矛盾,认为“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认为语言和概念是静止的,它们所表达的对象是变动的,语言和概念不能认识常道。因而在认识论上从相对主义走向虚无主义,最终陷入绝对怀疑论、不可知论和诡辩论。
《庄子》博大精深的哲学理论,绝大部分是用寓言故事这种形象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抽象哲理因形象化而具有强烈的艺术魅力,从而使《庄子》兼具哲学和文学的双重价值。与追求绝对自由的精神境界相适应,《庄子》选择了“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而不傥”(《天下》)的构思和行文形式,天马行空,出人意表。通过超乎寻常的想象,《庄子》创造了一系列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把读者一次次引入超越时空、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极富浪漫主义色彩,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价《庄子》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无穷的影响。
《庄子》很深刻,庄子却很模糊:生卒年已不可确知,只知道他和梁惠王、齐宣王同时,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之交。据《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记载,庄子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据《庄子》记载,庄子曾住过陋巷,编过草鞋,《外物》篇说他向监河侯借过粟并遭到变相拒绝。庄子人格清高,据《秋水》篇记载,楚威王闻其贤,以千金礼聘为相,辞谢不就。又把自己比为“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的“鹓雏”,淡泊名利,憎恶权势,粪土王侯,认为富贵荣华是人性的负累、自由的牺牲。与当时名辩学家惠施交往最为密切,屡有辩难。惠施死,庄子过其墓,感于学术对手的一失不可再得,深致叹惋哀悼之情。妻死,庄子箕踞鼓盆而歌。临终,弟子欲厚葬,庄子嘱以不葬,在生死问题上持超脱旷达态度。庄子的物质生活贫困,但如此深刻的思想和绝世笔力都共同无言地证明:他是从精英坠落草根的。
庄子的一生,是思考的一生,贫困的一生,也是富有的一生。他曾以“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大海喻大道,对于后代中国人来说,庄子本人就是那方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浩瀚大洋。
对于庄子和《庄子》,前人已经说过千言万语,后人还会有万语千言要说,但愿本书能成为读者说庄悟庄的一个参考。
《庄子》经典化的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被解读被接受的历程,而所有的解读都必有取资,自然也必有发现,本书亦不例外。其中,郭庆藩的《庄子集释》、王先谦的《庄子集解》、曹础基的《庄子浅注》、陈鼓应的《庄子今注今译》等滋溉甚多,限于体例和篇幅,不能一一列举,谨此一并申谢致敬。同样的原因,多所辩正处,亦不能列举,如“犁然”之辩(见20.7)纯属偶然,并非通例。
笔者学殖浅陋,谬误之处,在所难免,期望方家不吝赐教。
本书从全新的视角重新解读庄子,采众家之长,颇有创见,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本次再版修订,改正了原版书中的极少数错谬,并就读者反映的部分问题对某些章节的内容进行了优化处理,使得书稿更臻于完善。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