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新民说 纷争的年代——当代西方思想寻踪(2003—2012)
当代西方思想十年(2003-2012)的最佳阅读指南
ISBN: 9787549543649

出版时间:2013-10-01

定  价:30.00

作  者:刘擎 著

责  编:余慧敏赵金
所属板块: 社科学术出版

图书分类: 政治/军事

读者对象: 大众类、西方思想研究者

装帧: 精装

开本: 32

字数: 200 (千字)

页数: 264
纸质书购买: 当当
图书简介

自2003年起,刘擎教授应学术刊物和媒体的邀请,选出当年西方知识界的重要事件与现象,进行回顾综述和评论。这一年度报告系列工作已经持续了十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思想界的趋势。

本书的第一部分汇集了近十年来的西方思想界重要事件综述,反应出西方思想变化动态的多个方面及其更为开阔的背景,有助于把握西方思想界的趋势和状况,具有当代思想史的史料价值。第二部分,通过与四位当代著名政治理论家(桑德尔、贝拉米、里拉与米勒)的访谈,展现当代西方政治思想界最近的辩论焦点和各种立场。

作者简介

刘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政治学博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东师范大学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西方思想史,政治哲学与国际政治理论。

图书目录

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2003-2012)

2003年

国际著名学者发出反战呼吁

施特劳斯学派与美国右翼势力

“华盛顿共识”引发新的辩论

托派组织“第四国际”召开第15次世界大会

美国著名知识分子杂志《党派评论》停刊

《伽达默尔传记》引起争论

爱德华•萨义德去世

罗伯特•默顿去世

2004年

电影《华氏911》的政治风暴

德里达去世的风波

反对“弱智化”的文化战争

围剿乔姆斯基

法国知识界讨论民族的认同危机

亨廷顿新作引发争论

沃尔夫对布鲁姆的指控

电影纪录片《多瑙河》追忆海德格尔

第二届克鲁格人文科学终身成就奖颁布

2004年的告别:逝去的作家与哲人

结语

2005年

萨特百年诞辰纪念

安德森批评“自由左翼”的国际政治理论

新教皇对理性与宗教的看法引起争议

西方公共知识分子评选

保罗•利科去世

女性主义风潮再起

言论自由与“政治正确”

美国主流报刊开展阶级问题讨论

英国历史学家大卫•欧文在奥地利被捕

2005年辞世的文化界著名人物

2006年

拉美政局与左翼思潮的复兴

纪念阿伦特百年诞辰

福山再度成为焦点人物

漫画引发的文化战争

国际知识界声援贾汉贝格鲁

反击对施特劳斯的妖魔化

英国“思想战役”开辟新的公共空间

格拉斯迟到的自白

余英时教授荣获克鲁格奖

2006年辞世的学者与作家

2007年

欧盟50年:纪念与沉思

宗教与政治:神学灵光的再现

委内瑞拉政局引发的讨论

“大屠杀工业”与学术自由

《齐泽克国际学刊》创刊

泰勒与德沃金分别获得学术大奖

2007年辞世的学者与作家

2008年

金融危机下的新“终结论”

奥巴马的意义

自由市场与道德腐败

1968激进运动:40周年的纪念与反思

数码时代的文化愚昧

关于《犹大福音》的争论

2008年人文学科重要奖项

2008年辞世的学者与作家

2009年

柏林墙:20年后的纪念与思考

新资本主义还是新世界?

备受瞩目的中国模式

达尔文进化论:在争议与误解中传播普及

“气候门”事件与怀疑派的声音

海德格尔与纳粹主义:旧问题新争论

保守主义的衰落与思想多样性的危机

美国著名大学的开放课程

2009年人文与社会学科重要奖项

2009年辞世的学者和作家

2010年

维基泄密:喧哗中的辩论

《经济学人》刊登中国特别报道

道德与理性:跨学科的对话

重新思考社会主义

《流浪者》引发文化争论

新视野下的罗尔斯研究

2010年人文与社会学科重要奖项

2010年辞世的学者和作家

2011年

第四波民主化?

占领运动:另一种民主化浪潮

2011年:觉醒的时刻与开放的未来

欧盟危机与哈贝马斯的方案

苏联解体的道德根源

哈维尔的遗产

帕菲特的哲学巨著问世

明星学者弗格森引发争议

2011年人文社科领域的获奖者与辞世者

2012年

新利维坦:国家资本主义的崛起

美国衰落论的迷思

科学与人文的再次交战

欧洲危机的政治根源

马克思主义的再兴起

“阿拉伯觉醒”之后

探索国家失败的新著引起反响

2012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获奖者与辞世者

第二部分 当代西方著名政治理论家访谈

现代民主与公民政治──桑德尔教授访谈录

对自由主义的历史反思──贝拉米教授访谈录

现代性的内部张力──马克•里拉教授访谈

我们可以从德国政治文化学习什么──米勒教授访谈录

附录 欧美学人剪影

萨义德轶事

德里达引发的争议

桑塔格之于我们这个时代

考拉克夫斯基与克鲁格奖

领略罗蒂

麦金农与美国的反色情运动

卡斯特教授的风格

告别亨廷顿

序言/前言/后记

序言

如果“冷战”是指没有硝烟的意识形态对抗,那么在苏联解体之后冷战并没有终结,而是展现为新的形态,走向“内战化”与“国际化”。不同思想阵营之间的分野不再是(至少主要不是)以“国境线”为边界,而是渗透到几乎所有国家的内部,各种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主张竞争并存,又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自形成跨国的话语联盟。于是,思想的世界似乎没有沐浴在新世纪的晨曦中获得片刻的安宁,而是进入了一个纷争不安的年代。

当代西方思想界的纷争在多重维度上展开,既有政治立场的交锋,又有知识论的分歧。以惯常的意识形态立场而论,宽泛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左翼)、自由主义和保守主义是当前最具影响的三种思潮,呈现出纵横交错的竞争格局。苏联解体之后,传统的社会主义实践面临严峻的考验,使西方左翼陷入低潮。但经过十多年的调整与集结,左翼思想再度显示出新的活力。从9•11事件到伊拉克战争,西方左翼时常与自由左派结盟,活跃于国际政治舞台,发出反战与反对霸权的强劲声音。而近年来欧美多国发生金融危机,又为左翼思想的复兴带来了新的契机。批判“新自由主义”的声浪从大学校园波及公共传媒,甚至扩展到广场和街道,在“占领华尔街”的运动中抵达高潮。但西方左翼在今天似乎仍然面对一个旧有的难题:长于揭露批判,而短于制度建构。左翼强有力的否定性论述(“我们不要什么”)若缺乏同样有力而可行的建设性方案(“我们要什么”),就很可能永远奔走在“不断革命”的路途上,对未来的热烈希望被不确定性的现实感所笼罩,难以在政治实践中持久地维系对社会大众的凝聚力与感召力。

欧美主导性的思想论述仍然是自由主义。它以个人权利为哲学基础,取自由主义民主制度为政体的基本结构,致力于个人自由与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理想。但自由主义常常同时面对来自左翼与保守主义的攻击。在左翼看来,自由民主制度所造就的现实与它所期许的理想目标相距甚远,自我改良的“进步”也从未撼动“资本”的支配结构,甚至以程序的形式正义掩盖了实质的社会不公。而在保守主义看来,以启蒙理性为核心的自由主义,夸大个人自主性与理性的意义,在现代性潮流中抛弃一切高于“自我”的存在及其价值,漠视宗教的超越性、共同体的情感纽带以及关于人性、美德和政治的古典思想,最终陷入了自我瓦解的境地,成为没有根基的意识形态,导致政治上的软弱、道德上的放任以及文化上的浅薄。

面对现代性的困境,保守主义诉诸回归传统文化,期待从古典知识与宗教传统中发掘深厚的精神资源,来滋养现代人的心智与灵魂,从而驯服现代理性的张狂,重新召唤人们寻求真、善、美的和谐一致,确立真理的标准与价值的尺度,关怀共同体的忠诚与团结,寄托对超越性存在(自然或上帝)的信念。保守主义与左翼分享了对自由主义主导的现代性的不满,因此有可能形成局部的联盟。这突出地表现在许多左翼学者对“保守派”思想家(如海德格尔、施米特与施特劳斯等)“出乎意料的热忱”,这种关注与青睐大多缘于学理的借鉴而非政治的认同。因为保守主义对自主主义的现代性提出了值得重视的丰富批判,但左翼的政治想象与保守主义的社会愿景相距甚远。然而,多元主义的事实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保守主义的诉求,无论多么具有吸引力,都将面对现代性条件的难题——用汉娜•阿伦特的话来说——“不是单个人而是人们生活在世间”。万众一心的共同体即便曾经存在,已经成为过去。而貌似“软弱无力”的自由主义正是在面对多样性的难题中显示其力量所在。

以如此简短的篇幅勾勒当代西方的思想图景,这是非常冒险的简约化描述,既不够准确,更难以反映其中的复杂性。但这张粗糙的“草图”或许有助于读者获得概观性的认识,由此开启自己更为深入的探索。

这部书稿的第一部分汇集了笔者撰写的“西方知识界重要事件综述”系列年度报告。写作缘起于2003年末,当时上海《社会科学报》的副主编段钢先生邀请我撰写“年度盘点”文章,回顾当年西方公共知识界发生的重要事件。未曾想到,这个综述工作后来成为我每年元旦前必做的功课,竟然连续写了十年。文章最初以介绍为主,后来加入了更大比重的分析评论。篇幅也逐渐扩展,从起初每篇6000字增加到近年来每篇超过15000字。发表的报刊也转到了《东方早报•上海书评》(删节版)和《学海》杂志(完整版)。

这些系列文章的期望目标,是对当年西方人文与社会科学界具有影响的公共事件和焦点论题做出回顾,所依据的资料主要来源于欧美知识界的报刊与互联网上的报道与评论。但我深知自己阅读与学识的局限,议题的选择未必平衡得当,所做的述评也远非客观公允。当初只是希望能为读者提供西方思想动态的最新资讯,为相关领域的学者提供文献参考的线索。而当十年的综述汇集起来,也多少能够反映出西方思想演变的趋势及其更为开阔的社会背景,或许具有“当代思想史”的史料价值。

本书第二部分收录了笔者对著名西方学者的访谈系列。这个系列原本计划访问十位学者,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完全实现。感谢友人徐贲教授的慷慨支持,同意将他做的一篇访谈也收录在内。四位著名政治理论家(桑德尔,贝拉米,里拉与米勒)的对话,展现出西方政治思想界的辩论焦点以及各自的立场和主张,尤其透露出自由主义在当代处境中的潜力及其面临的挑战。

最后的附录部分包括笔者对几位西方学人和作家的侧记评论,他们的名字都曾出现在综述系列文章中。在本书编辑的建议下,将这些旧文再次收入,希望能和读者分享一些背景故事和个人观感。

本书的一些相关研究受到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后冷战时期西方政治思潮的历史变迁”,课题批准号 2005BZZ001)的资助,以及“浦江人才计划”与“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的支持,在此一并致谢。我也要向段钢、陆灏、黄晓峰和胡传胜等编辑友人致谢,他们的邀请与鼓励促成了连续十年的系列综述写作。最后,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以及范新先生为本书的编辑出版付诸的努力。

刘擎

2013年3月30日于上海

编辑推荐

(1)当代西方思想十年(2003—2012)的最佳阅读指南

(2)对话桑德尔、贝拉米、里拉与米勒

现在,一如这些纷争,是历史造就的;

未来,一如这些纷争,是我们造就的。

无论东方,或是西方,真正的困难在于“我们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也许,这是一个觉醒的时刻了。

精彩预览

○1在新的思想辩论中,每一方都将现实中的失败归咎于(社会主义或资本主义的)不良“变种”,而其“纯正的”版本似乎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冷战思维”,作为一种认知模式与政治想象,并没有随着柏林墙的崩塌而消失,甚至深藏在许多冷战思维指控者自身的批判意识中。但我们仍然需要这类标签吗?或者,我们应当给旧的标签赋予新的意义?

○2以民主来反对资本主义是一个吸引人的原则,但齐泽克承认,真正的困难在于“我们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却并不清楚“我们想要什么”以及“什么样的社会组织能取代资本主义”。他不可能充分回答这些问题。但他告诫抗议者们不要只盯住腐败本身,而要着眼于批判造成腐败的体制;呼吁人们不要陶醉于狂欢节般的反抗仪式,而要严肃地思考另一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并致力于实现自己渴望的理想。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