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总结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网络舆情角度,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视角,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点,凸显大学生的网络德育主体性,在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特征、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 “大学生成长互助坊” 博客为案例对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其形成规律、传播规律、转换规律进行深入探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主要作用,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导向、主体、客体、载体、方法以及网络舆情预测、监控、分析、应急流程体系建构等方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研究。最后通过以全国十佳辅导员博客“地理2006,让优秀成为习惯”为点,点面结合进行大学生主体性德育博客的实践性研究,从而形成了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规律性、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的理论与实务研究。这对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的正确舆论方向,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转换与引导的规律性揭示,以及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方法和大量的个案实证分析,对于高校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舆情引导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李卫东,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学工部主任,副教授
曾昭皓,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教师,副教授
目 录
前 言 1
第一章 导 论 3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3
第二节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 4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0
第二章 高校网络舆情及其规律 12
第一节 网络与高校网络舆情 12
一、互联网的特点 12
二、网络舆情的含义及其特征 13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及其特征 16
第二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与问题 20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 20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问题 22
第三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模式 24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模式 24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监管模式 29
第四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规律 31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规律 31
二、高校网络舆情的传播规律 46
三、高校网络舆情的转换规律 51
第三章 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56
第一节 网络舆情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问题 56
一、网络舆情的多元化和分散化 56
二、网络舆情的隐匿性、虚拟化 57
三、网络舆情的即时性、交互性 58
第二节 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59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网络舆情的作用 59
二、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思想政治教育新功能 60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62
第三节 辅导员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 63
一、辅导员的角色及其定位 63
二、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地位及作用 64
第四章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导向 67
第一节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指导思想 67
一、 四项基本原则 67
二、科学发展观 68
第二节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目标 69
一、政治认同目标 69
二、社会和谐目标 71
三、校园稳定目标 72
四、 思想教育目标 73
第三节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的原则 75
一、方向目的原则 75
二、实事求是原则 75
三、方法多样原则 76
四、平等待人原则 76
五、正面引导原则 76
六、讲求实效原则 77
第五章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主体 78
第一节 引导主体及其功能 78
一、引导主体的涵义 78
二、引导主体的特征 78
三、引导主体的功能 79
四、引导主体的建设 80
第二节 党团组织主体 81
一、党团组织及其特点 81
二、党团组织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作用 81
第三节 辅导员主体 84
一、辅导员及其特点 84
二、辅导员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作用 84
第四节 教师主体 88
一、任课教师及其特点 88
二、任课教师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 88
第五节 学生干部主体 89
一、 学生干部及其特点 89
二、 学生干部在网络舆情引导工作中的作用 89
第六节 学生自组织主体 92
一、学生自组织及其特点 93
二、学生自组织在网络舆情引导中的作用 94
第六章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客体 96
第一节 高校网络舆情客体概述 96
一、高校网络舆情的客体 96
二、高校网络舆情客体的特征 97
三、高校网络舆情工作客体的分类 98
第二节 政治舆情 99
一、政治舆情的含义 99
二、政治舆情的特征 99
三、政治舆情的分类 100
四、政治舆情的形成规律 101
五、政治舆情的的传播规律 102
第三节 日常管理舆情 103
一、日常管理舆情的含义 103
二、日常管理舆情的特征 103
三、日常管理舆情的分类 103
四、日常管理舆情形成的诱因 104
五、日常管理舆情的形成规律 104
第四节 突发公共事件舆情 105
一、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含义 106
二、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特点 106
三、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形成规律 106
四、突发公共事件舆情的传播规律 107
第七章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载体 109
第一节 工作载体及其特征 109
一、工作载体的涵义 109
二、工作载体的特征 109
三、工作载体的分类 112
第二节 网站载体 112
一、网站的含义特征 112
二、网站的存在方式 112
三、网站的功能优势 113
四、网站的设计应用 114
第三节 博客载体 115
一、博客的含义及特征 115
二、博客的存在方式 116
三、博客的功能优势 117
四、博客的设计应用 118
第四节 网络论坛载体 120
一、网络论坛的含义特征 120
二、网络论坛的存在方式 120
三、网络论坛的功能优势 121
四、网络论坛的设计应用 122
第五节 即时通讯工具载体 123
一、即时通讯工具的含义特征 123
二、即时通讯工具的存在方式 123
三、即时通讯工具的功能优势 124
四、即时通讯工具的设计应用 125
第八章 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过程 126
第一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预测 126
一、预测网络舆情的含义 126
二、预测网络舆情的途径 126
三、预测网络舆情的方法 126
四、预测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 128
第二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监控 129
一、监控网络舆情的含义 129
二、监控网络舆情的途径 129
三、监控网络舆情的方法 130
四、监控网络舆情的工作机制 130
第三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分析 132
一、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 132
二、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的信息类型 133
三、高校网络舆情分析的内容 135
四、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体系的构建 136
第四节 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 137
一、网络舆情危机的判断 137
二、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干预 138
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应急预案 141
四、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工作机制 142
第九章 大学生主体性德育博客实践性研究 144
第一节 博客与大学生主体性德育 144
一、博客的系统功能 144
二、主体性德育的含义 146
三、博客在主体性德育中的优势 147
第二节 主体性德育博客的构建设计过程 148
一、大学生的主体性现状及博客相关调查 148
二、博客平台的选择 149
三、博客的设计 151
四、博客栏目技术实现 151
五、博客的具体栏目 152
第三节 主体性德育博客的应用效果分析 153
一、对博客系统记录数据的观察分析 153
二、学生对博客的满意分析 155
三、博客对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分析 156
四、德育博客建设使用的思考 158
第四节 大学生主体性德育博客的典型案例 159
参考文献 162
前 言
目前,网站、论坛、QQ、博客、微博等网络媒体已经成为高校学生表达利益诉求的重要场所,对青少年特别是高校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影响。随着网络的全方位覆盖和快速的传播,观念和价值冲突的不断加剧,网络时刻都在自觉不自觉地制造、传播舆论,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很多时候直接导致危机事件发生。有调查显示,在中国有80%的危机是网络引发出来的。网络生活已经渗入到高校校园的方方面面,占据重要的地位,同时也逐渐成为校园舆论主导的媒介工具,由此使得高校网络舆情也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
网络舆情研究是一个新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课题。从高校学生工作实践来看,近几年来高校网络舆情的兴起已经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模式、方法、制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然而,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舆情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可以发挥网络舆情的思想教育功能、行为导向功能,利用网络工具营造干净文明的网络环境,用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去鼓舞和引导学生,通过网络舆情这一新的社会化载体,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动力,进而外显为合乎社会规范、对社会有益的行为。因此,开展有关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方面的研究,对新时期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且迫切需要的。
我国舆情的思想和制度的建设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在理论上真正对舆情的研究始于2003年,对网络舆情的研究始于2005年。因为舆情研究是一个新的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对此进行研究的人员和机构相对较少,虽然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对理解和研究网络舆情很有启发意义,但是研究深度也尚待加强。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研究,大多也集中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舆情引导的机制、载体、预测、控制、网站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对于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规律、传播规律、转换规律和引导规律的研究目前还比较薄弱。本书在总结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大学生网络舆情角度,以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视角,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基点,凸显大学生的网络德育主体性,在分析高校网络舆情的含义、特征、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 “大学生成长互助坊” 博客为案例对高校网络舆情特征及其形成规律、传播规律、转换规律进行深入探索,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分析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工作中的主要作用,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导向、主体、客体、载体、方法以及网络舆情预测、监控、分析、应急流程体系建构等方面对高校网络舆情工作进行全方位的系统的理论研究。最后通过以全国十佳辅导员博客“地理2006,让优秀成为习惯”为点,点面结合进行大学生主体性德育博客的实践性研究,从而形成了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的规律性、科学性、系统性、有效性的理论与实务研究。这对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广大大学生的正确舆论方向,进一步推动和谐校园建设和维护社会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形成、传播、转换与引导的规律性揭示,以及对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方法和大量的个案实证分析,对于高校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舆情引导工作的理论和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网络已成为重要的思想和舆论斗争的新领域。高校网络舆情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阵地,开展高校网络舆情分析及引导机制研究已成当务之急。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网络时代赋予高校的一项新的重要任务。希望高校辅导员都应该有自己的个人微博、博客及其他网络平台,积极参与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工作,活跃于校园BBS,经常与广大的网友进行激烈的讨论,通过积极的引导,掌握舆论导向的主动权,凸显辅导员在高校网络舆情引导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高校网络舆情的教师或高校专职辅导员必备参考书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