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凉山纪
从地理看四川作家阿来、徐则臣,音乐人吉克隽逸、莫西子诗联袂推荐一部徐徐展开的人文地理笔记,一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凉山人文史和精神史
ISBN: 9787559836366

出版时间:2021-09-01

定  价:108.00

作  者:何万敏 著

责  编:邹湘侨,张维维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历史地理

读者对象: 文学、旅游、历史、地理爱好者

上架建议: 文学·历史·地理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410 (千字)

页数: 420
纸质书购买: 天猫 当当
图书简介

这是一部徐徐展开的凉山人文地理笔记,也是一部连接历史与现实的凉山人文史和精神史。身为凉山人的作者多年间不断深入彝族聚居区,用图像与文字记录了凉山的季候、山河、植被、风俗,从西昌到金沙江,从毕摩文化到彝人之歌,作者通过刻画个体来放大历史的细节,用极具人文关怀的笔触为我们还原和呈现了全国最大彝族聚居区的完整风貌,弥补了公众对凉山自然地理与人文历史认知的空白,更让我们透过这偏远的地域和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加深对广袤中国大地的了解。

作者简介

何万敏,高级记者,现任凉山日报社副总编辑。凉山州第十批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四川省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十几年里走遍凉山十七个县市,对凉山的了解够宽泛够深入,相继出版过多部凉山题材的图书,获得政府嘉奖。

图书目录

第一章 凉山?古道 001

聪慧并懂得遵循自然的先人,囿于工具的简陋以及科技发明还迟迟未现,他们有力的双脚和身后负重的马帮,巧妙地选择出更协调的路径,就地取材修凿栈道、铺垫青石、搭建藤桥,行人和马帮经年累月在路上踩踏出浅浅深深的凹坑,天长地久形成了连接起驿站的古道。这样蜿蜒于山脊和河谷间的人文地理奇观,带动了彼此生活所需的衣帛、油盐、药材、粮种和珠宝的交流。

第二章 美姑?牛牛坝 047

因为生长在凉山,每次到美姑县,我总是情不自禁地想到这片灵性之地,有大、小凉山分水岭——大凉山脉,有生长大熊猫、珙桐树等珍稀动植物的国家级大风顶自然保护区,还有不屈的民族精神的象征——巍峨挺拔的龙头山。每次看到龙头山,以及它周围远远近近的层层山峦,弯弯曲曲的美姑河在深山峡谷中流淌,一路跌宕流向金沙江,我的思绪就会被牵扯,悲欣交集。

第三章 西昌?邛海 093

凉山州境内的安宁河谷,在以西昌为中心的中游地区形成开阔的谷地,这就是安宁河谷平原,仅次于成都平原的四川第二大平原、川西南最大的河谷平原。换句话说,正是奔流不息的安宁河水给予了安宁河谷平原的人们以哺育和洗礼,应验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儿女的不老箴言。而到了西昌,最不能错过的便是邛海。

第四章 会东?老君滩 147

老君滩,位于会东县鹿鹤、普咩与云南禄劝县炭山乡之间,是万里长江第一险滩,人称“世界滩王”。当地人说,过去“滩王”的吼声远在5 千米之外就可听见。待我们走近,果然名不虚传,如雷的轰隆声淹没人语,声音连绵不绝,犹如千军万马奔腾在前。

第五章 冕宁?锦屏 1 7 5

眼前的雅砻江大峡谷,给人以荡气回肠的雄伟之感。置身大自然当中的人总是渺小的,寻找了好几处位置,树木的枝丫不管不顾伸展开苗条的身材,遮挡住镜头的构图。我想尽可能站在高处,但是无路的陡坡并不遂人意愿。稀疏的树木之下,疯长的荒草覆盖着岩石以外的山体。

第六章 盐源?泸沽湖 205

在缺乏对摩梭文化本质理解的人看来,自己是现代的,代表着文明、进步、发达、富裕、自由、开放,而摩梭是传统、落后的,代表着封闭、蒙昧、贫穷、古老与僵化,连一点自由与开放都带有颜色。这样的结果是,摩梭人从一开始便失去了表述自己的权利,失去了话语的主动权,成为一个被描述的对象。而泸沽湖则成为一处外部形象,是附着摩梭神秘而光怪陆离色彩的符号。

第七章 普格?螺髻山 259

螺髻山是我国已知山地中罕见的保持完整的第四纪古冰川作用的天然博物馆。到处可见尖峭林立的角峰,薄如刀口的刃脊,宽坦如盆的冰窖槽谷,形若瓜瓢的冰斗,貌似涧槽的溪谷,叠形起落的冰坎,光洁滑润的冰溜面、羊背石……罕见的冰川锅穴集中在山螺髻北端溪谷的侧碛垅岗上。似乎这里的一切都是冰川运动的结果。我感觉到置身冰川世界,越往高处走,景观越奇异。

第八章 甘洛?德布洛莫 2 8 7

德布洛莫是一座山。比起这个正式的名称,彝族人的另一称呼更简洁、更广为人知——“鬼山”。在彝文抄写的经书典籍中,在毕摩喋喋不休的诵经声中,在寻常百姓偶尔的摆谈中,德布洛莫都是确凿的存在,神秘、诡谲、邪恶。它真实存在于凉山北部的崇山峻岭当中,却人迹罕至。即使民间专事祭司的毕摩也没有几人去过。为什么要去那个“鬼地方”呢?

第九章 凉山?高山 3 1 9

我更愿意在山中跋涉,翠绿的森林、烂漫的野花,坎坷的小路绕着陡峭的悬崖,生命凹凸的痕迹镌刻着说不尽的典故。因为有了彝人挥锄劳动,有了瓦板房上升起的淡蓝色炊烟,这样的山就多了几分活力,与别的山有了质的不同。它似乎成为人类意义上的标识,如彝家永不熄灭的火塘,温暖着人的灵魂,牵引着出走的人回家。

第十章 彝人之歌 3 5 3

从最早走出大凉山的曲比阿乌、苏都阿洛算起,到后来的山鹰组合、彝人制造、太阳部落,以及如今走红的吉克隽逸、莫西子诗、阿依洛组合……这是一份长长的名单。我在这份并不完整的歌手名单中,似乎找到了一条音乐的谱系。他们各有特色,却又有相同的底蕴——天高地远,群山浑厚。

跋一:一个人的凉山/ 丘眉 3 9 1

跋二:世间所有的相遇/ 南桥琴 3 9 6

序言/前言/后记

是的,我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在一个自我的生活圈子里“旋转”,疲于奔命,却对脚下的大地知之甚少;对凉山的历史文化、人文地理漠不关心,青春的冲动,使我更加向往外面的世界。

意识到凉山对我个人成长以及写作的重要性,为时已晚,而且我固执地以为必须要有岁月的淘洗和人生的历练。我很长一段时间的写作完全是随性而发,新闻写作属于记者职能,此外的散文和文艺评论是个人的兴趣爱好,细究起来不免杂芜,耗费了时间与精力,也无甚结果。某一天我幡然醒悟,书写凉山才是最该用心的事。

我很早便喜欢写作,但多是写些短小的新闻消息、散文和影评。我酷爱电影,又做娱记,追星十多年,挥霍短暂的青春;岁月无情,当数着老之将至的脚步,方知任何人的光环都只是昙花一现,遂转移关注视线和写作题材。十多年前,我沿洛克路从木里到稻城,穿越香格里拉腹地的“秘境”;包括在那以前沿着金沙江水由北向南逆行经过雷波、金阳、布拖到宁南四县,追寻即将消失的手工榨糖和人工溜索;连续十几年在美姑县一个叫依洛拉达的地方,深入彝族聚居区,细心品尝彝族年的坨坨肉和泡水酒,以及春节人们如何建筑新房;记不清多少次登上螺髻山、小相岭、大风顶,进入甘洛大渡河大峡谷、冕宁雅砻江大峡谷。我不断告诫自己,不要太过浮躁,不要走马观花,最有用的是细节。每到一地,当地人的从容不迫与吃苦耐劳,都成为我在旅途中收获的财富。

每到一地,如果时间不紧迫,我都愿意安心住下来,听当地人慢慢讲述,获得足够的细节和心灵感悟。每个人的人生际会都映照着风云变幻中的一些宏大叙事。人总是有故事的,无论欣喜或忧伤,都值得娓娓道来。非虚构写作正合我意。困难的是我能够支配的时间早已经被碎片化,心静不下来,滋生的是源源不断的困惑。加之我爱好颇多,阅读杂乱,喜欢写文艺评论,担任美术策展人,欣赏古典音乐和追美剧,时间不知道都去哪儿了。总之,我计划的项目有许多,但是真正做起来的却很少。而要做一名非虚构写作者需要沉淀,得听听彼特?海斯勒(何伟)的老师、被非虚构写作界奉为宗师的沃特?哈灵顿给中国一位年轻的记者回信中的教诲:“天资与勤奋是重要的,但新闻是一门手艺活,而匠人只有不断地磨炼和重复这门手艺活,他的技艺才能日益精湛,才有可能最终成为一个艺术家。”

其实我也清楚,“非虚构”也许是如我这样庸常的作家终究够不着的华丽“相框”,但我还是愿意向着那散发出迷人光亮的灯而去。我的这个意向来自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结尾的描述,当然,我希望它在这儿得到不一样的解读,与野心和欲望无关。

编辑推荐

《凉山纪》是一部用图像与文字纪录凉山的书籍,作者糅合了人文地理随笔和地方史志两种写作方法,较一般的人文地理随笔来得全面、系统,较地方史志更为主观和深入。作者介绍凉山的风物人情、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对凉山的人文多作描述。这些描述带有深厚的个人体验与感性色彩,又不失理性分析,对一些外界感觉神秘甚至误解的风俗加以厘清,以正本清源。

综合来看,总体以地理作为时空坐标,以具体的人和事来勾画世居族群的历史面貌,以横断山脉地区特殊的自然地理造就的文化作为历史线索统摄全书,由此形成了本书的十个章节:凉山?古道(蜀身毒道上的几座城),美姑?牛牛坝(探寻大凉山的主人——彝族的源流),西昌?邛海(“袖珍天府”西昌的三张面孔——马可?波罗眼中的大汗建都、新中国的航天城、新时代的旅游胜地),会东?老君滩(金沙江和长江漂流探险队),冕宁?锦屏(新农村建设和雅砻江水电资源开发),盐源?泸沽湖(摩梭人文化遗存),普格?螺髻山(“冰与火之歌”——第四纪冰川和火把节,大凉山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甘洛?德布洛莫(毕摩文化——彝族人的精神世界)、凉山?高山(对大西南的的探索与)。最后以“彝人之歌”作为全书的总结,将焦点对准走出大凉山的彝族音乐人,如“山鹰组合”“彝人制造”、吉克隽逸、莫西子诗等新一代彝族年轻人,他们是彝族文化走向全国的优秀代表,也是大凉山美好明天的缩影。

作者何万敏出生、成长于大凉山,之后又长年工作于此,大凉山是他的故乡,更是其精神高地。新闻记者职业训练的敏感和洞察力,加上对大凉山的深厚感情,横断山区的高山激流在作者笔下也变得丰满而立体,充满“温情与敬意”,饱含作者对家乡的热爱。

精彩预览

1. 大山无声地锻造着人的禀性,以坚韧与毅力诠释了另一种美景。它们的身影连同生命,与江河与大地融汇,尽管每一次的起点与终点,都需经过艰难的跋涉。凉山这片大地的魅力于我而言正在于此。还是这句话:我用行走的方式和凉山对话,语言也许粗陋却真挚坦荡;我用凝视的方式和凉山相守相望,避免陌生得互不相认,擦肩而过。

2. 尽管横断山东缘群山叠嶂、江河湍急,形成重重阻隔,但是对外界事物的好奇一直是推动人类持续寻路与探索的原动力。只要你有过在连绵的山峦或者无垠的旷野目睹道路网络般的延伸的经历,你就会对此深信不疑。

3. 我无数次穿越牛牛坝,它成为我生命旅程的中转站,伫立于我生长的侯播乃拖乡与谋生的美姑县城之间。我走过许许多多的路,这条路却是我人生中最富有意味的一段。沿着绵长弯曲的小路,稚嫩的脚步踽踽而行。被山风吹拂和骄阳照射的通红脸庞,不知什么时候沾染了泪水,可如若谁提了牛牛坝,勇气霎时倍增,走得气喘吁吁,像是山里的彝族人。

4. 自然的世界是感知的世界。在一个感知的世界里,千千万万生命的伟大是知识无法告诉你的,恰恰是缄默的大地山河,随时给你显露启示,打动你,让你受用一辈子。我庆幸还在懵懂记事的年龄,就接触到人生本意的最初概念。

5. 流传于凉山的彝族创世史诗《勒俄特依》,对人类起源充满想象:“天上掉下一个祖灵来,掉在恩安吉列山,变成烈火而燃。九天烧到晚,九夜烧到亮,白天燃烧浓烟弥漫,夜晚燃烧闪烁光芒。天是这样燃,地是这样烧,为了起源人类燃,为了诞生祖先烧。”变化、发展,是世上事物前行的主旋律,因此我们很容易看到,彝族其实和各民族一样,在繁衍生息过程中始终与其他民族融合共存,这种文化多样性在当今世界中具有典范性,颇值得研究与珍惜。

6. 经历金沙江峡谷严酷的生态环境和徒步一路的历险,重新回到自己居住的城市,一日三餐,牛奶水果,按部就班,当然要舒适许多。我平静地写下毫无浪漫色彩的山里人的故事,记下一段普通人的历史。他们饱尝苦难,却无以言说。

7.眼前的泸沽湖,无论明暗、体积、层次还是空间,都保持着和谐、寂静、平衡,完全不同于其他任何地方的自然世界,而像是一个境界超凡的艺术世界。从任何角度看出去,构图简洁、画面明亮、色调和谐,光线与空气都充满色彩的斑点,实在美不胜收。……从绘画的意义上,泸沽湖“瞬间的印象”具有“永恒的价值”。只要到过那里,虽然置身其中觉得有时空的距离,但是身居他乡的时候又仿佛时时感知到某种诱惑。

8. 这样走路的人多半有了几分醉意。兜里没有几个钱,酒却有喝的。山风吹拂,醉意更浓了。但再怎么醉路也不会走错,只是人走得恍恍惚惚。你看见他蓬乱的头发粘着几根草叶,像是游走四野的侠客,脚下溅起一层薄薄的尘土。你上午还在路上和他打过招呼,但此刻他已经不认识你了。他把你遗忘了,他还抛弃了许多东西。他的神情和姿态都洋溢着无比的幸福。或许他眼前的现实变成了遥远的梦——妻子漂亮了,孩子长大了,玉米金黄了,羊儿肥壮了,村庄缀满缤纷的色彩……多想去撒撒野呀!可怎么使劲身子也无法动弹,双脚重得同石头一样。

旁观的人禁不住哈哈大笑——看,他醉了,醉了!酒醉的人管不了优雅或丑陋的姿势,也管不了是否走得回家,就当是在自己的家里散步吧!如果第二天听说自己出洋相,清醒的头脑努力搜索也捡不起任何回忆,大可质疑别人是痴人说梦,成心损害自己的名誉。

9. 置身山峦重叠的原野,时常会用双手抵在眉骨的位置,以手的影子遮挡高原炽热的阳光。时常眯起的眼睛,眼角过早堆积的皱纹,安静守候心爱的牛羊——的确,光亮刺得人睁不开双眼,眼力还得尽可能放得远些,更远一些。

10. 我更愿意在山中跋涉,翠绿的森林、烂漫的野花,坎坷的小路绕着陡峭的悬崖,生命凹凸的痕迹镌刻着说不尽的典故。因为有了彝族人挥锄劳动,有了瓦板房上升起的淡蓝色炊烟,这样的山就多了几分活力,与别的山有了质的不同。它似乎成为人类意义上的标识,如彝家永不熄灭的火塘,温暖着人的灵魂,牵引着出走的人回家。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