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基础读本》(李鍌主编)原为台湾高中国文科必修课教材,共六册。一至三册,选自《论语》;四、五两册选自《孟子》;第六册则选录《大学》与《中庸》。文中注释以朱熹《四书集注》为主,并融合《十三经注疏》等各代学者解释。
本教材之编辑目标,在于陶铸高中学生优雅的气质,高尚的品德,并启迪人生意义,弘扬中华文化。选辑的篇章,以能反映中华文化精髓,培养伦理道德观念,且具有时代意义者为标准。
《中国文化基础读本》(全六册,李鍌主编)为“第一套引进大陆的台湾高中国学教材”,内容为“四书选读”。本书引进台湾版权,未加增减,保持了“原版、原著、原貌”。在当下“国学热”的时代氛围中,本书不啻为最佳国学“补课”读物!
《中国文化基础读本》为台湾地区沿用四十年国学教材,选录儒家四书统析而成,为“经典进课堂”之最佳范本!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家任继愈先生曾为本书作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著名哲学史家庞朴、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联袂推荐!
李鍌(xiǎn),字爽秋,号乐叔,福建林森人,1927 年生,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研究所。曾任讲师、副教授、教授,前后二十余年,曾任台湾师大国文系主任兼国文研究所所长。现任师大训导长。学术专长:中国文学史、韩非子、音韵学与文选学。
德行类
论修养
五、论好恶
六、论刚毅
七、论士
言语类
论法语
一、时言
二、善言
三、言行
论人
一、论古人时人
二、记孔子
三、孔子自述
四、时人评孔子
五、孔子论弟子
《中国文化基础读本》(全六册),为台湾正中书局出版,李鍌主编,原名为《中国文化基本教材》,原为台湾地区高中国文必修教材。2008年,在知名语文教育专家王丽女士(现任北京新学校研究院经典教育中心主任)协助下,大陆新华出版社首度引进正中版图书版权,改名为《国学基本教材》,分为上下两册,作为社会读物面世。2013年9月,北京新学校研究院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合作,再度引进该书版权,改名为《中国文化基础读本》。这个版本保持了台湾原版全套六册装,以最大程度地适应于原“高中教材” 的定位。
《中国文化基础读本》为台湾地区沿用四十年国学教材,选录儒家四书统析而成,为“经典进课堂”之最佳范本!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著名哲学史家庞朴、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联袂推荐!原国家图书馆馆长、哲学家任继愈先生曾为本书作序,称此书“严格忠实于原文,朴素、简要、有新意,且深入浅出是一套很适合青少年读者的好书。”
《中国文化基础读本》与目前大陆市场同类教材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尊重原作者,保持了“原版、原著、原貌”,并未为了迎合大陆应试需要,而做人为删改、增添或重编。
《中国文化基础读本》的编辑团队具有极高的权威性。其主编李鍌先生为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主任、台湾学术审议委员会常务委员、台湾国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小组召集人。编辑委员中,陈新雄教授为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教授,也是台湾音韵学大师。学术大师的加入,保证了《中国文化基础读本》内容的专业性、可信性;台湾中学一线教师的加入,则保证了教材“接地气”,便于中学课堂教学。
▲ 言语类•论法语•二、善言
人群之中,整天有数不清的话语在传播着。其中有的是正面的,或者鼓舞心灵,或者增进智慧,或者融洽人我情谊;有的则是负面的、伤风害俗的、攻击毁谤的、了无意义的。负面的话语,使人不舒服,使人玩岁(kài,荒废)时,而正面的话语,则使人温馨满怀。所以荀子说:“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篇)
正面的话语,对人生有莫大的助益。然而哪些话是正面的、有益的呢?实在也无法一一指陈,本单元且以三章略作举隅。第一章的重点是别人的规劝语,第二章的重点是师长的启示语,第三章则着重在自我的合理承诺。实践合理的承诺,使自己有义有信;钻研师长的启示,使人中规中矩;听从别人的规劝,使人知过改过。
进德修业,是可以从践履这些善言展开的。
一
子曰:“法语之言①,能无从乎?改之为贵;巽与之言②,能无说③乎?绎④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⑤如之何也已矣!”(《子罕》第九•二三)
章旨
孔子勉人虚心接受别人的告诫与劝导,而迁善改过。
注释
①法语之言严正的告诫。
②巽与之言委婉的劝导。巽,音xùn。
③说音yuè,通“悦”。
④绎音yì,抽引丝绪,引申有仔细思考省察的意思。
⑤末与“弗”、“莫”、“无”通。
析论
过错,是每一个人都会有的,即使圣贤也不例外。但圣贤与一般人不同,他们知错能改,不作掩过饰非的无谓之举。颜渊“不贰过”(《雍也》篇)、孔子忧“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述而》篇),清楚地告示人:不怕有过,就怕有过不能改(《学而》篇)。所以,孔子对“过”有个说法,即“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篇)
一旦有过而被发现,旁人或许会以严正的辞气加以纠正,或许会以委婉的言语从旁规劝,这应该都要心存感激,虚心接纳的,因为他们找到我们行为、智虑、情性的盲点,还指引可行之道,可以帮助我们改过、寡过,完善德行。可是,往往因为自尊心作祟,我们会不愿意承认自己做错、犯过。所以对于别人严正的指教,表面上虽满口唯诺,心里却不以为然,甚至还嫉恨恚怒;而对于别人和颜委婉的劝导,却只庆幸没有受到苛责,保住了颜面,而不思考其人劝说的微言,发现自己真正的错误所在。这两种态度,都无法改善自己的行为。
孔子这段话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常有的毛病,真值得再三玩味。
二
有子曰:“信①近于义,言可复②也;恭③近于礼,远④耻辱也;因⑤不失其亲,亦可宗⑥也。”(《学而》第一•一三)
章旨
有子示人:言行交际当以礼、义为依归。
注释
①信:与人约定。
②复:践履。
③恭:敬顺。
④远:远离。
⑤因:亲近、依靠。
⑥宗:宗主、效法。
析论
任何一个社会,怎样的行为、怎样的言说、怎样的人格是合理合宜的,通常会有一定程度的共识。人只要生活其中,朝夕濡染学习,都会熟悉这些共识和因此生成的规范。只是,行为规范虽然清楚,但不遵守的,还是不乏其人;而自认遵守却又拘泥不通的,也大有人在。
就以说话要守信、对人要恭顺、交友要互相信赖这些平常的道理来说吧,有些人便不能做得很好。有人一味要求“说到做到”,一旦做到了,反倒造成伤害自己,也连累他人的后果。因为那些话是不应该付诸实行的。毕竟人非绝对完美,平时的说话,往往会受情绪、环境、局势以及自己知识的有限性影响,而违背了理性,其中如果是属于预先承诺的话,怎么能真的去做呢?有人则一心一意对人恭顺,客客气气,却不知道表现过度,极有可能泯灭是非,不辨善恶,风骨尽丧而沦为乡愿,成为人家瞧不起的烂好人。有人则对于朋友全讲义气,不论如何都支持他、信赖他,以为那才够“朋友”,有亲切感。却不知道朋友应该互相切磋德行,规劝是非。举凡这等人,都是太固执习见了,以致失去道德判断的自由,拘固不通,似是遵循规范,却残害了规范的真精神。
这章有子提醒我们,人在言、行、交际上,都要细细思考社会规范的真正用意。社会规范说人要守信,但自己还要有“义”的辨别;规范说对人要恭顺,但自己还要守“礼”的分寸;规范说要亲近值得亲近的人,但自己还得思考什么样的人,才值得自己信赖、依靠。
三
子贡问曰:“有一言①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第一五•二三)
章旨
孔子告诉子贡恕道之精要。
注释
①一言:简单的一句话。
析论
道德实践最重要的凭靠是自己,而非外在规范。但是所谓凭靠自己的良知以判断是非对错,可不简单,那不是自以为是,师心自用。必须经过自己不断地思索、讲习、磨炼、修养之后,才能有清明的判断能力。孔门师弟之间,日常讲学修德,精彩的部分就在这里。他们相互砥砺切磋,以期不惑于理,不逾规矩。德行讲习中,想要掌握功夫要旨,以最简约的原则来待人处世,应该是虔诚的学者一种积极的想法。孔子曾向弟子表示“吾道一以贯之”(《里仁》第四•一五),此章又有子贡求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即显示出孔子弟子求道若渴、积极修德的心态。 “一以贯之”章,由曾子侧面说出“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此章则再次提到“恕”字,足见这是儒家道德学说的精髓。外在规范既然不尽可靠,那么,指导自己言行的原则又是什么呢?“恕”应该便是答案。唯有我们推己及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才能发现如何的言行是合理、合宜的;才能注意自己的待人处世,修正自己的不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真是简约而又具体可办的原则,怀此一念以行世,必能寡过进德了。
请介绍自己的“座右铭”,试说体会,以与同学分享。
会员家 | 书天堂 | 天猫旗舰店 |
微信公众号 | 官方微博 |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