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板块图书分类品牌系列获奖图书图书专题新书上架编辑推荐作者团队
一地落叶
一本安静的书,一本疼痛的书,一本温暖的书,一本没有重复别人也没有重复自己的书
ISBN: 9787549543113

出版时间:2013-10-01

定  价:48.00

作  者:刘美凤 著

责  编:阎海文
所属板块: 文学出版

图书分类: 中国现当代随笔

读者对象: 文青

装帧: 平装

开本: 16

字数: 280 (千字)

页数: 364
纸质书购买: 当当
图书简介

本书是作者近年来的一个散文随笔结集。其中一部分为得胜路记忆,叙述的是一条老街的沧桑,一个人的徘徊。另一部分为人类遗存素描,呈现的是一个人在万年光阴里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最后一部分为应急而写的文字,只有短短五篇,是作文背后的作文。可以说,这是一本安静的书,一本疼痛的书,一本温暖的书,一本没有重复别人也没有重复自己的书。

《一地落叶》是广西籍散文家刘美凤最新的散文集,其中一部分为著名的桂林老街——得胜路记忆,叙述的是一条老街的沧桑,一个人的徘徊。另一部分为人类遗存素描,呈现的是一个人在万年光阴里的所见所闻与所思。其他部分为作文背后的作文。

作者简介

刘美凤,生于1961年,广西荔浦人。已出版散文集《岁月风铃》、《风中行走》、《柬埔寨•金边耀眼的地方》、《天涯神话•广西城市传记•钦州卷》等。

图书目录

第一辑 一地落叶

003 梦回得胜路25号

011 得胜路的记忆

014 猫骨手镯

017 最后的小脚女人

023 狗妹 牛妹

028 癫痫女孩望莲

035 正月的花炮

040 鬼屋

045 把乡愁传给你

051 绝唱

057 过去

----------------------- Page 6-----------------------

064 如果人类没有灵魂

069 晚风轻吹

073 世间最恐惧的事情

077 童年的苦咖啡

084 时间之轮

094 尘世的疾病

100 五十夜话

105 车站

108 书房

113 美在读书

117 花窗

120 梦里望乡

136 三更有梦三更寒

150 岁月悠悠思悠悠

153 白玫瑰红玫瑰

156 嫂子

160 在幸福路上

166 自然的迷误

172 龙脊上的红色诱惑

179 面对龙脊更衣

183 萝卜洲的冬天

187 南方的雪

193 那一年的地震

203 一地落叶 (节选)

----------------------- Page 7-----------------------

第二辑 千年唱和

221 寂寞明清墓

226 四冲遗址的生命色彩

232 千年唱和

239 万年地书

247 追逐永吉青铜器

255 认识水稻

266 荔浦山川笔记

第三辑 我的自白

345 我的散文观

346 旧书照亮的道路

347 我的自白

349 伊甸园的圣果

352 故乡是一条河

354 后记

序言/前言/后记

自 序

《一地落叶》是我近年来的一个散文随笔的结集。其中一部分为得胜路

记忆,叙述的是一条老街的沧桑,一个人的徘徊。另一部分为人类遗存素

描,呈现的是一个人在万年光阴里的所见、所闻与所思。最后一部分为应急

而写的文字,只有短短五篇,是作文背后的作文。

得胜路是乾隆年间就有的路,商业繁荣,民风古朴。得胜路所在的荔浦

县城,民国初年享有广西“小南京”的美誉,得胜路则是“小南京”的“小

南京”。得胜路很漫长,我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也没走完。路上有中国史

上最后的小脚女人、佩戴猫骨手镯辟邪的习俗,还有岭南特有的花窗、放

蛊,以及地标性建筑荔浦宝塔。中国有许多古城,也有许多像得胜路一样的

路。中国进入大规模旧城改造时代后,许多像得胜路一样的路就卷入了空前

消失的漩涡。我在 21 世纪来临时意识到了这点,同时也意识到用文字建立一

条文化老街的意义。2006 年,《关于得胜路的记忆》系列散文在《广西文学》

刊出并获奖,唤起我对得胜路更深层次的记忆。我开始有意识地穿行在更多

得胜路的色彩中,希望得胜路的人文精神能像一滴水一样,折射出中国众多

古城老街的历史变迁与人文之光。当然,我第一篇记叙得胜路的文章,并非

源于如此崇高的理念,而是源于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那种怀念很温暖,也

很温馨。然后,才是我孤独的得胜路的精神之旅。拆迁后重建的得胜路,现

在已经极具时代色彩。这个时代创造了荔浦有史以来最高的建房纪录,许多

田地都变成了房子,许多农业人口都变成了非农人口。我希望读者能够从得

胜路的记忆中看到一座古城的历史风貌,一些开放至今的花朵。

中国的文化遗存博大精深,我不是考古学家,但喜欢考古一类的事情, 结果有了第二部分文字。《千年唱和》等篇,虽然写得费时费力,但也写得 各具神韵。我对《荔浦山川笔记》情有独钟,它是广西一个县级行政区域文

物田野调查的一个浓缩、一个侧影。不止一个朋友建议我为它单出一本书,

配上图片。这个主意不错,但我不知道找谁,就先编进本书,以后有了机

会,再将它独立出来。我记得,《荔浦山川笔记》的发表很不顺利。我曾先

后投给几家杂志,历时两年有余。三个月没有编辑回复,我又投往另一家。

当然,每次投稿之前,我的修改更严谨、更明确了。有时一天改几百字,有

时一句话也改不成。我不断推翻自己,毫不犹豫。修改时并不知道它是否有

发表平台,但相信一定有喜欢它的读者。我一直都没有放弃《荔浦山川笔

记》的修改,其目的就是为了投出的文稿更精准、更典雅些。为了不至于片

面评判《荔浦山川笔记》,我希望读者能够花点时间读完全文。因为如果仅

看这篇笔记的开头或结尾,或其中几篇,你就可能错失美景。第一篇《北海

拿证》可以看作《荔浦山川笔记》的引言,也可以看作这个笔记的大纲和梗

概,笔记中的《最后一歌》自然是全文总结。我啰啰唆唆写出这些,目的是

希望读者从此爱上田野上的人类遗存。

我平日最怕写作本书最后部分的一类文章,我是一个不善于谈理论的

人。但必须写了,某一篇或某一组文章才能发表,只好硬着头皮写下来。期

刊通过发表,这才松口大气。自我感觉写得幼稚,写得不够矜持,但也写得

质朴,不空洞。读者读后感觉如何,我不得而知。

以《一地落叶》命名本书,实是心里明白,人生无非一地落叶,自己的

文字有一天也会像落叶一样随风而去,了无踪迹。

是为序。

刘美凤

2013 年 3 月 26 日夜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第五本散文集,所收录的文字大部分都已经发表在国内的文学期刊或专业学术期刊上,有少量是未刊稿。这本散文集主要围绕作者的故乡而展开,故乡的历史与现实,人和事,全都在作者笔下变得活灵活现,用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用文字为故乡画像。

精彩预览

第一辑

一地落叶

人生无非一地落叶,我们就活在厚厚的一

地落叶中。生活之叶簌簌往下掉落的声音,不

是响在我们的身前,也不是响在我们的身后,

而是尘封在我们的心上,直到永恒。

----------------------- Page 10-----------------------

----------------------- Page 11-----------------------

梦回得胜路25号

大概是在 2009 年的春天,我的梦里开始不停地出现得胜路 25 号这座老

房子。静谧的午夜或微凉的清晨梦中,我在得胜路上逗留生命中的一些时

光。这样一来,我差不多成了一个梦游人了。梦里有得胜路真实生活的风

景、真实的节日和真实的人物。这真是神奇,梦将我带回从前,重返那条拆

迁后依然极易辨认的路。更神奇的是,我居然毫无障碍地看到这里、那里,

瞬间又看到另外一些景象。此时的午夜或清晨,波澜不兴。我在梦的虚无中

飘到这里,飘到那里。当然,我也不是一直在飘,我在飘进得胜路 25 号后

停下,嗅嗅老墙屏风,看看灶台天池,摸摸桌椅板凳。

得胜路是一条画一样的路,两排清至民国年间的老房子,有大户人家,

也有小户人家,中间一条鹅卵石铺砌的道路,老班人称花街,其实就是得胜

路。得胜路著名的建筑是粤东会馆、红庙、城隍庙、卿家、赖家等,著名人

物有莫大傻、刘老四、林师傅、望莲、哑子等。

得胜路 25 号是父亲 1950 年 6 月买下的。那一年,我同父异母的大姐九

岁,二姐六岁,我的母亲还未嫁到刘家。没有人告诉我父亲乔迁那天的情况

如何,到我出生并记事时,得胜路 25 号依然是父亲刚买时的简朴模样:前

后三进,最后一进是吊脚楼,吊脚楼下有块空地,空地外面是河流,河流使

吊脚楼一年四季都散发着河水特有的清新、清香。

从得胜路 25 号的后门出去,下坡二三十步,就是街坊邻里一年四季洗

菜、洗衣的水埠头了。沿河人家染纱、浆纱,则在俗称对河的岔河上。河流

----------------------- Page 12-----------------------

004 一 地 落 叶•YIDI LUOYE

清可见底,有瘦小的小鱼、小虾和胖乎乎的小蝌蚪在阳光下浮游,也有终年

累月把家背在身上的石螺河螺沉在阳光下面的水域。两岸最多的是竹丛、柳

树、苦楝树、香椿树、乌桕树和大叶桉树,还有一些叫不出名字的树,其枝

叶也跟我认识的这些树们纠结在一起。此外,艳丽的胭脂花、指甲花、美人

蕉和毛茸茸的狗尾巴草也不少。春、夏、秋三季,还能看到蓝天上的老苍鹰

展翅飞过,或朝河边的一群小鸡俯冲而来。

我家吊脚楼上的小木窗一年四季总是推开的,常有蜻蜓、蝴蝶、蜜蜂、

麻雀、枯叶、蝉和萤火虫飞来。除非天降大雨,家人才会把窗关上。把窗关

上却不能把雨完全关在窗外,雨打木窗和瓦背的声音,雨水滴到地上的嘀嗒

声,总是在风中非常清晰地传来。江上有人网鱼,田野有人种庄稼,这是

吊脚楼上一年四季常见的风景。这些风景十分神奇 :有时盛产水稻、玉米、

黄豆,有时盛产红薯、芋头、白菜、辣椒,还有时盛产花生、高粱、荷兰

豆……所有这一切,都是家住对河的农民一年到头辛勤换得。每当我靠着吊

脚楼的板壁站在吊脚楼上的小木窗前,眼光越过空地,越过河水,看田野里

一年四季忙活的人与一年四季站着的、两手平伸的有闲稻草人时,总是感觉

有趣。嗯,一个太忙,一个太闲。

得胜路的清晨,可以听到各种语言交响的“早上好”的声音,也可以

听到湖南人家天还没亮就起床干活的纺纱、浆纱声。这些声音交织在一起,

有一种安详的活力。我在这样的活力中醒来,起床,发愣,上学,憧憬。

我记得,我最初对生活的憧憬是与这清晨的活力有关的,有点零乱,有点

莫名其妙。

得胜路的清晨,还有木柴升起的袅袅炊烟,从三进或四进深的房子中飘

散出来,弥漫。有蹲在门前喝粥、吃面条或炒旧饭的人,不停地跟人打着

“吃早点”的招呼。他们大都瘦骨嶙峋,极少胖子。但是,一条街的人都非常

亲近,依辈分彼此对外姓人喊着阿爹、阿奶,阿公、阿婆,阿伯、阿娘,阿

叔、阿婶,阿姐、阿哥,阿弟、阿妹。被人称为阿太或太婆的人,当是街上

最老的人了。街人对我的称呼,大的叫我阿妹,小的叫我阿妹姐,很是有趣。

每个家庭的生殖能力都太旺盛了,都有一群活蹦乱跳的瘦孩子。孩子们

嘻嘻哈哈、打打闹闹地跑着跑着,一些岁月就过去了,一些人就长大了。长

不大的人,被人称作短命鬼、收账鬼。长大了的人呢,往往还没有学会谈恋

----------------------- Page 13-----------------------

第一辑 一地落叶 005

爱,就先学会了做工,绝少游手好闲的懒汉。做工的男人白天干完了活,晚

上回到家总是喜笑颜开逗他们的孩子,他们的弟妹。让孩子或弟妹骑在自己

的脖子上遛街闲逛,是得胜路好好男人的平常风采。

下河洗菜、洗衣,则是得胜路女子的专有权利。以至几十年后的今天,

我都能清晰看到水埠头上洗衣女子捣衣、浣衣的模样,听到她们说说笑笑的

声音。她们的容貌、身段各有不同,分别蹲在水埠头上不同地方。迟来的人

站在岸边等着,等到有人洗完,这才插到刚刚空出的位置上。晚上九点以后,

女人们的捣衣声才在水埠头上渐次微弱。这些渐次微弱的捣衣声,很容易给

人带来奇异幻觉,对我也不例外,是我安然入梦的天籁。我会永远呆在吊脚

楼里听人捣衣吗?我能永远呆在吊脚楼里听人捣衣吗?这些声音如此珍贵。

我注意到纺织是我们得胜路上最为迷人的风景,在几乎所有天空蔚蓝、阳

光飞翔的晴好日子,纺织人家把染好的棉布从染房里抬出来,挂到一排排竹

竿上晾晒。把布晾挂在太阳底下时,那棉布的风景简直迷人情意。我记得从那

一排排气派的、挂满棉布的彩色方阵旁走过的情景。我停下来,尽情呼吸棉布

被太阳晒得香香的气息,无尽怀想。也不知他们把白布放在怎样颜色不同的地

方搅动,竟搅出一匹匹红布、蓝布或花布来。黄昏时,他们又像卷一幅画一

样,把晒干的棉布卷成一卷又一卷,码到库房里。我没有去过他们盛装棉布的

库房,我只能想象库房的美丽,层层叠叠,层层叠叠。有很多时候,我站在河

边,或者河边的一棵什么树下、一架什么瓜棚下,看他们富有力量地把纱或布

晾晒在太阳底下,常常忘记挑水回家,忘记槌洗衣裳,甚至忘记回家吃饭。

由于布票紧张,街上人穿的、用的,大都是街上人织的布匹。哪怕家中

有人在外面工作,往家里寄钱、寄洋布,大家也还是一往情深地穿着街人织

的棉布,那棉布贴身、透气、吸汗、温暖。我常年穿着的衣裳,也是街人织

的布料,土里土气却又舒服无比。我的床上用品,几乎也都是街上女人巧手

织成。我曾经嫌弃过它的土气而喜欢过日本尿素包布的柔软,但很快就清醒

过来,至今依然保留着花纱织成的、没有任何装饰的棉布围巾。我在渐凉的

秋天把它围在脖子上,一个人在街上慢走,走着走着就走过曾经纺纱织布的

----------------------- Page 14-----------------------

006 一 地 落 叶•YIDI LUOYE

人家,怀想他们。他们大都老了,甚至已经去世,但这并不影响我对他们的

深情回忆。我温暖地记起他们,怀念他们。我在拆迁后的得胜路上驻足停

下,都能听到街人织布时那迷人心志的咔嗒咔嗒声。我记得,这声音是在我

真正读懂得胜路之前镶嵌到记忆里的,无法删除。

梅雨季节,纺织人家大多像盼情人一样盼着天晴,而当晴天果真来了

时,他们又是多么忙碌啊。东家西家,纷纷把白布丢进染缸染色,河东河

西,重新出现得胜路最美的风景。那些负责染布的男人,在布卷成商品被商

人看中时,往往还要充当搬运工的角色,将打好包的布匹搬到木车上码齐,

送往车站。送货归来重新嗅到得胜路的空气,他们喜欢把饭端到屋门口站着

或蹲着吃。也有累得懒出门的,趴在家里的小圆桌上吃饭,将整个桌面占去

一半。我那时多与他们家的孩子玩耍,看见他们回家吃饭,就赶紧溜了。

那时候的生活多简单啊,成年人吃饭、做工、睡觉,睡觉、吃饭、做

工。小孩子的生活也不复杂,放学后挑两担水回家,就可以在街上或河边玩

耍了。直到日近黄昏,夕阳漂满江面的时候,才在家人呼唤下恋恋不舍地回

去。那时,我绝想不到这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会远去消失,会在时光隧道里成

为自己永久的记忆。这记忆,这简单,说起来也是一个时代的标记了吧。

那时的得胜路,有个查水、防火的习俗。道具是一面印有“查水”二字

的小红旗,小红旗按门牌顺序,从 1 号往最后一号流动。查水的工作,通常

由少年童子军在天黑前完成。头上一年四季散发着皂角或茶子清香的我,在

轮到我家值日查水的那天总是特别高兴。我的手上拿着那面传到我家的“查

水”小旗,东家进,西家出,嗓门响亮地问人家:“你们家的水缸有水吗?”

边问边去揭开人家屋里的水缸盖检查,发现水缸水不满,立即借小旗发号

施令:“你们家要赶紧把水缸挑满啊,回头我可是还要来看看的!”屋主唯

唯诺诺,不是马上去挑水,就是答应等会去挑水。小旗在街上不快不慢地移

动,直到从街头移到街尾,查水的小孩,才把小旗传到自己家的下一家中。

街上有了自来水后,街人查水、防火的旧习,这才自然而然地结束。

整条街的人,都不喜欢乌鸦,认为乌鸦的叫声是不祥之兆。因此,乌鸦

----------------------- Page 15-----------------------

第一辑 一地落叶 007

在哪户人家的瓦背上都难以落脚。如果某只乌鸦不自量力,敢在某户人家的

瓦背上叽叽喳喳叫个不停的话,必定会遭遇长竹篙的有力挥赶。得胜路人还

都非常珍视婴儿的胞衣,认为婴儿的胞衣若被人吃了的话,婴儿就会不安,

就会难带。婴儿出生后,其长辈到河边去埋婴儿胞衣,再在上面种一棵树,

是得胜路上长期以来秘不示人的风俗。

惊蛰这天,绕墙根撒一圈石灰则是得胜路人的普遍做法。大家认为这样

一来,可以有效的在一年时间里阻挡毒虫进屋,老少平安。等到端午节来

临,家家户户又都忙着采集菖蒲艾草、浸泡雄黄酒和包粽子了。我记得我家

把菖蒲艾草插在门上的样子,记得晚餐每人都喝一点点雄黄酒的习惯。吃甜

粽子的时候,父亲习惯拿缠粽子的草绳将粽子绞成薄片,让每个家人用竹筷

夹着,轻轻地蘸着白糖吃。

街人在鬼节这天烧纸祭祀先人的习惯,“文革”结束后又兴起来了。这

个习惯的规矩是,鬼节这天,子孙要给先人烧纸钱、纸衣、纸帽、纸鞋进行

祭祀。焚烧的东西,可以提前准备,也可以当天准备,时间是天黑到午夜

十二点之间。这个时间可见满街烛光摇曳,纸灰飞舞,鬼气森森。胆小的

人,天黑后根本就不敢出门。

冬至过后,得胜路的夜很快来临,春节很快来临。精通文墨的人,喜欢

在除夕来临的前几天在屋门口支起书桌,为街坊书写对联。随着除夕的太阳

升高,给街坊写对联的人更忙了。那时的我不懂对联,但喜欢听人讲对联。

嗯,对联的内容是一个方面,字是另外一个方面,内容与字,要相得益彰才

好。街上人的字,有谁能够超过江西刘老四的字呢?刘老四写的对联,也就

挨家挨户地贴在门上了。家家户户贴在门上过年的,还有一种古老的铜版画

和古老的木刻画。那些画喜气洋洋,画法夸张,似乎是根据八仙过海的传说

制作的,人物形象非常逼真。还有的人家喜欢贴一些匠气十足的样板戏画,

你可以感到画面上的美,但你感受不到画上的灵气。

米饼是得胜路人过年必备的食物,用桂花糖和姜糖制作的米饼,特别受

欢迎,没有人能够忍受这种米饼的诱惑。孩子们怀着极大的虚荣向人炫耀,

“我家的米饼是桂花糖做的!”另一个孩子毫不示弱,“我家的米饼是姜糖做

的!”另一个孩子更厉害,“我家两样都有!”为了吃到自家屋里没有的那

种米饼,孩子或大人都会与人欢乐交换几个、一个或者半个米饼。打米饼的

----------------------- Page 16-----------------------

008 一 地 落 叶•YIDI LUOYE

香气,通常在小年夜以后从各家各户飘散出来,直到除夕。

除夕之夜的我,是很难睡着的。迎春的鞭炮在午夜以后仍旧欢欢乐乐地

响着,断断续续,几乎响到天明。我在床上辗转,迷迷糊糊聆听那欢乐的炮

声,在暗中想象春天的明媚、清晨的鸟鸣。早起,父母将早已封好的压岁钱

拿出,给前来拜年的孩子们分发,也预备着给前来拜年的舞龙舞狮队分发。

我怀揣着红包,凝视鞭炮留下的满街落红,三下两下就吃完早餐出门,呼朋

唤友,迅速卷进街上新年的欢乐里去。然后,漫无目的地奔跑起来。

初一至十五的得胜路太热闹了,那热闹简直是一条忙碌的河。有耍猴

的、舞龙舞狮的、抢花炮的、上刀山的在街上表演。耍猴的在表演前往往要

抱拳圈地,鸣锣开场。表演一阵后停下,手持托盘绕场收钱。给钱的人家不

多,给米饼的人家倒有不少。耍猴人也不嫌弃,照收不误。舞狮者挨家挨户

舞过去,其着装在很大程度上传承了岭南的民风民俗,腰间的红腰带,是他

们千年不变的风采,“咚咚锵”“咚咚锵”的鼓点,随风传得很远很远。

在所有吸引我的过年活动中,上刀山是最著名的一项娱乐活动,这是一项

考验勇气的传统技艺。表演地点粤东会馆往往被挤得水泄不通,随着当天太阳

的升起,祭坛上的三牲早已供上,酒碗早已盛满,松香早已点燃。刀山下,上

刀山者往往头上扎着头帕,脸上肌肉紧绷,一脸平常肌肉显示出内在的不平

常——但等一声令下,便利用法术在体内起到的作用,沿着刀口向上搭成的刀

山一级一级往上攀爬。途中有许多惊险动作,吓得观者阵阵惊呼。观众的欢

呼,给上刀山者带来无穷的力量和勇气,他们往上的速度,更快更迷人了。尽

管刀锋的锋芒映出肉掌的不堪一击,使人忍不住要产生血淋淋的联想,但是谁

也不能否认,强壮敏捷的身体是上刀山者的有力基础。不能否认他们上升时像

猴子一样灵巧的节奏,与一转身一回眸的那份优雅,多么迷人。据说他们平日

里隐居乡村,节日有人来邀,方才集结起一班人马,来到街上。

日子消磨得厉害,这些都是得胜路的从前往事了。当我站在记忆中的某

个路口回望得胜路时,我发现我对得胜路的怀念,更深切了。我想到那时的

节日,一个一个,多有意思。节日里的食物,一种一种,多么香甜。米饼、

----------------------- Page 17-----------------------

第一辑 一地落叶 009

艾粑、粽子、狗舌粑、月饼、腊八粥……从一个节日到下一个节日,食物之

链,环环相扣。惆怅时走过得胜路,即使不过年不过节,我也能闻到各种节

日在得胜路上散发的浓香。

我几乎熟悉每一幢建筑的气味,知道屋主的籍贯。即使这些地方因拆迁

而改变了模样,但在我的心中,依然称这里是张家,那里是唐家,过去一

点是粤东会馆,再过去一点是鱼花塘。我也记得哪里有人耍猴,哪里有人

上刀山。记得街上迎来第一台收录机的情景,第一台洗衣机的热闹,第一台

电视机的画面。甚至记得某个平常日子,迎来某个远道而来的朋友的欢愉时

刻——这些都是镶嵌在我记忆深处的岁月。

此外,我还记得 1970 年,人们填河造田;1980 年,人们把田变成房子;

1990 年,人们开始把房子连成街道。街道还因众多的酒家而热闹起来,最早

的酒家据说都发了大财。只是,不见了河边,也不见了河边的吊脚楼,多少

有些遗憾。往后,这条街会变成什么?我闭上眼睛,努力设想。总之,是变

不回最清澈的河上漂着竹排和船只了,那些竹排和船只,越往后就越只能漂

在老得胜路人的灵魂和血液里啦。

2011 年的春天,我从得胜路经过。我发现得胜路已经被现代化的水泥建

筑混淆了——许多装修工正在新建的得胜路上干活。这些勤劳的装修工,正

在往得胜路的水泥房子贴瓷砖,正在使现代化的得胜路变得漂亮起来。

我走啊走啊,没有改变路线,走到我家附近这才放慢脚步。我看到我家

对面的赖家,依然坐着几个我所熟悉的坊邻。其中还有帮我带过女儿的、容

貌温和的赖家四伯娘。四伯娘有九十岁了吧?虽然晚年因白内障瞎了一只眼

睛,但皮肤、气色、声音、心肠,还是那么好。我在离她十几米远的地方叫

她,然后走过去,拥抱坐在轮椅上的她,拉着她衰老的手说话。

我知道告别四伯娘后,她们会一起议论我的父亲、母亲,我的同父异

母的两个姐姐,我的哥哥与嫂子,我和我的先生、我的女儿,这是人之常

情。他们议论得最多的,当是我们刘家三姐妹放弃房屋继承权的事吧?那是

父亲临终的那天,我哥和嫂子愁得什么似的。我哥那时是个木匠,一个很好

的木匠,但他勤劳不富裕,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我和我的两个同父异母

的姐姐,那一天在父亲临终的床前跪誓,放弃房产继承权,负责父亲后事的

一切费用,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父亲一生推崇仁义道德的家规,我们在

----------------------- Page 18-----------------------

010 一 地 落 叶•YIDI LUOYE

他临终的床前重申自己的立场,使他安然落气、神态安详,脸上竟无一点愁

容,也无半点遗憾……后来,我们三姐妹写了放弃房屋产权的证明书;再后

来,又到法庭走完放弃房屋产权继承权的程序。这在得胜路,至今仍是一个

美谈,我都不好意思被街人一再提起褒扬呢。

记不清是哪一年,街上换了门牌,我家已经不再是得胜路 25 号了。我

把得胜路 25 号的门牌拆下来,放在我的书架上。我至今记得这块门牌发到

父亲手上,父亲站在高板凳上把门牌钉到门头上的情景。我站在板凳旁边,

仰着头,给父亲递小铁钉呢。此前,得胜路曾经数次更名,分别被称为朝阳

街、解放街、城西街。

走进不再挂有得胜路 25 号门牌的家,走进往日生活的闲散,我还能闻到

父亲煎咸鱼饼的香味,还能看见母亲种植万年青的风情。咸鱼饼的香味啊,能

够把我的岁月填满;万年青的风情啊,也能够填满我的心窝,绿满我的视野。

我记得我把咸鱼饼带给同学分享的情景,也记得屏风上挂着、天池里栽着的那

些终年碧绿的万年青。它们,都长长久久地散发着血缘亲情的迷人与清香。

对于得胜路,我也许可以一辈子写下去——得胜路是如此辽阔,如此绵

长。没有人知道,哪里是得胜路的开始,哪里是得胜路的尽头。

微晖的黄昏中,得胜路的鸟鸣,总是随风而来。我怀疑,它们是不是已

经镶嵌到我的灵魂里啦——我是说,人若有灵魂的话……不然的话,我怎么

老是梦见得胜路呢?

梦醒时分,才记起得胜路在 2009 年春节定格了,就连一台曾经咔嗒咔

嗒的织布机也没有运过来。也记起我的父亲、母亲已经永远地离开得胜路 25

号而住到山上,住到被人称为坟墓的地方了。

这就是我的梦,你不要惊讶,它与得胜路的历史粘在一起,无法剥离,

无法区分。虽然我都没有饱经忧患就开始老去,但这与梦和梦想,又有什么

关系呢?我只在没人的时候自言自语:得胜路,我怎么又梦见你了呢?

(刊《广西文学》2012 年 3 月号)

----------------------- Page 19-----------------------

得胜路的记忆

得胜路是故乡最古老的路之一。

20 世纪 60 年代的一个春天,在娘肚子里呆了十二个月的我,被母亲叫

着“小妖精”便出生在这条路上。那是某日凌晨,一个姓杨的接生婆用她的

双手把我接到这个世界,接到这条路上。我喜极而泣。

这条路一边环水,一边抱城。水是大水,城是古城。大约七八十年前,

这条水路还是故乡的主要交通要道,下梧州,到广东,河上商船往来,客船

穿梭,一片繁荣景象。得胜路上的水码头,是商船、客船在故乡停泊靠岸的

重地,自船上走下的福建人、江西人、广东人和湖南人,便纷纷入住位于水

码头附近的福建会馆、江西会馆、粤东会馆和湖南会馆,以免被外乡人欺

侮。其他地方商客,则入住得胜路上的茶肆、酒楼,倒也怡然自得。到我出

生成长时,日益衰落的得胜路一点也看不出往日繁华了。但是,得胜路上的

福建人、江西人、广东人、湖南人和本地人却人丁兴旺,邻里和睦。特别是

湖南人,占了得胜路上很大一部分比例。因此,我家的左邻右舍大都是湖南

人了。湖南人多以手工艺谋生,福建人、江西人、广东人则以经商为主。

湖南人中,桂、唐两姓是大姓,其余还有姓邓的、姓谢的和姓林的,等

等。以手工艺谋生的湖南人中,大多是织布和染布世家,因此,几乎家家都

有纺车和织布机。女人纺纱织布,男人浆纱染布,是得胜路上湖南人家传统

的生活习惯,也是得胜路上最美、最和谐的风景。

……

线上商城
会员家.png 书天堂.png 天猫旗舰店.png
会员家 书天堂 天猫旗舰店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png   微博二维码.png
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

微信号:bbtplus2018(工作时间)
电话:0773-2282512(工作时间)

我要投稿

批发采购

加入我们

版权所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RESS(GROUP) |  纪委举/报投诉邮箱 :cbsjw@bbtpress.com    纪委举报电话:0773-2288699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 | 网出证 (桂) 字第008号 | 备案号:桂ICP备12003475号 | 新出网证(桂)字002号 | 公安机关备案号:45030202000033号